漆之大成——宋元明清漆器

两宋曾被认为是一色漆器的时期,但发掘出土许多有高度纹饰的两宋漆器,一改过去的认识。在苏州瑞光寺塔中发现的珍珠舍利经幢,底座上的狻猊,宝相花,供养人员是用稠漆退塑的。

在元代漆器中成就最高的是雕漆,其特点是堆漆肥厚,用藏锋的刀法刻出丰硕圆润的花纹。大貌淳朴浑成,而细部又极精致,在质感上有一种特殊的魅力。

明清漆器分为14类,有一色漆器、罩漆、描漆、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钿、犀皮、剔红、剔犀、款彩、炝金、百宝嵌等。

工艺高度发展的宋代漆器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密陀僧兑制生漆的基础上,宋代发明了推光漆精制技术和器物的髹涂抛光技术。这两个关键技术的创新,把漆的装饰功能推向了两极。

一方面把漆质的剔透晶莹发挥到了极致;另一方面也把漆的黑色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审美高度,促进了宋代素髹工艺和雕漆工艺的兴盛。

宋代漆工艺以质朴的造型取胜,最能体现宋代时期特点的是一色漆器。一色漆指的是器物通体髹一种颜色的漆器。有的表里异色,或表里同色、底足异色,也归为一色漆。

由于一色漆器没有任何装饰和花纹,质朴无华,又称其为“光素漆”。宋代的一色漆器以黑色为主,兼有红色、褐色、赭色和黄色等。

宋一色漆的器形有饮食用具中的盘、碗、碟、盒、钵、罐、勺、盆、渣斗等,茶具中的盏托,梳妆用具中的奁、粉盒、梳子,文具中的笔筒、镇纸、画轴,家具中的几,还有瓶、棒、剑等。花瓣形碗、盘以及各种造型的盒是这个时期的流行器形。碗、盘大都与同时期的瓷器造型相同。

宋代漆器工艺最具特色的是胎骨用圈叠胎制作。圈叠胎是用上好的木料裁剪成条,细长而规整,然后用热水回软,逐圈从小到大叠置而成,粘接、干燥后修去梯形的棱角,做出各种造型。

这种工艺是在战国时期出现的椿木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融合了木胎与夹纻胎工艺,是一种将木胎做好后外表裱以麻布并进行髹漆的制胎方法,具有比椿木胎更优越的使用性能。

多条薄木片的层层圈叠有利于克服木材的各向异性,也易于塑造出各类器型,而麻布、漆灰的裱衬作用则使得胎体更加轻薄,坚固耐用。

湖北省监利唐墓中的圈胎漆器,是我国发现的时期最早的这类制品,而在全国各地宋墓发现的众多漆器上,都可以看到这种圈制工艺制胎新法的普遍应用。

宋代的漆艺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描金堆漆、螺钿、戗金、雕漆等。

嵌螺钿是宋代漆器的重要品种。宋代的螺钿跟前代比更薄且精细,在薄薄的螺钿上刻出精巧的花纹。

如苏州瑞光寺塔发现的黑漆经函,花鸟纹用贝片嵌成,能够看到五代、宋初时期的厚螺钿做法。宣和中访问过朝鲜的徐兢,在所著《奉使高丽图经》中记载了当时受我国影响的高丽螺钿器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十三、十四世纪朝鲜制的螺钿箱和唐草纹圆盒等,花纹枝梗都用铜丝来嵌制,和明初《格古要论·螺钿》条中所说的“宋朝内府中物及旧者俱是坚漆,或有嵌铜丝者甚佳”正合。铜丝的使用足以说明宋代的螺钿技法传到了朝鲜。

南宋临安,螺钿更为流行,《西湖老人繁胜录》讲到螺钿交椅、螺钿投鼓、螺钿鼓架、螺钿玩物等,说明南宋时已用螺钿来做多种器物用具了。

宋代的描金堆漆,上承于唐代。瑞安慧光塔内发现的三件经函,除了采用单纯描金工艺,还在四壁周围及转角处采用了堆漆工艺。

此外苏州瑞光寺塔舍利宝幢的须弥座上也使用了堆漆做法。经函的外函用漆灰堆出佛像、神兽、飞鸟、花卉等花纹,并嵌小珍珠。舍利函底座四角堆花纹,中间留出壶门,内贴堆漆奔兽。函盖堆菊花图案,亦嵌珍珠为饰。

所谓戗金,是在朱色或黑色漆地上,用针尖或刀锋镂划出纤细花纹,花纹内填漆,然后将金箔或银箔粘贴上去,经过打磨处理,形成金色或银色的花纹。

江苏武进发现的宋戗金漆器,为人们认识宋代戗金漆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戗金仕女图奁、出游图长方盒、柳塘图长方盒,技艺之娴熟,刻画之精细,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是宋代戗金漆器的代表作,也代表了宋代漆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尤其是这三件作品都有铭文,注明了制作时间、地点和工匠姓名,也证明了宋代戗金漆器的主要制作地在浙江温州。

宋代戗金漆器已在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一,在画面构图上疏密有致,突出所要表现的主题。其二,在戗金工艺上采用细钩纤皴技法,物象细构之间一一划刷丝,用较粗的线条表现物象的轮廓,用细线、细点表现物象的细部和层次,具有写实风格;其三,在艺术效果方面,无论是表现人物,还是表现花卉,已达到戗划与绘图浑然一体的效果。

雕漆的兴起是宋代漆器发展的一个突出成就。雕漆是在已做好的木胎上层层髹漆,待达到一定厚度时再按所需图案雕刻出花纹,具有层次分明、主题突出的浮雕效果。

因所雕漆色的不同,雕漆又分为剔红、剔黄、剔彩、剔绿、剔黑、剔犀等若干品种。雕漆的出现虽然比较晚,但却后来居上,成为漆器的主要品种。

宋代雕漆主要有剔黑、剔红和剔犀三种。剔者,雕也。剔黑,即雕黑漆。在日本发现数件传世宋代剔黑漆器,比较典型的是珍贵的宋代剔黑婴戏图盘和醉翁亭图朱锦地剔黑盘。两盘的刀法相同,花纹凸起不高,与漆层肥厚的元代雕漆异趣,均为南宋时的雕漆。

剔黑婴戏图盘高4.5厘米,径31.2厘米,为圆形浅盘,可能是果盘。夹纻胎,表层黝黑而微呈褐色,此下有薄朱漆层,最下为暗黄色地。

盘正、背两面刻花卉纹边,正面中心刻楼阁三重,前为庭院,庭院以曲槛围匝,左为池塘,右为花圃。三重飞檐门楼前后掩映,在浓密的树荫遮掩下,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趣;飞檐门楼前为一曲槛围绕的庭院,10个孩童或卧或站,或驻足或奔跑,游戏耍闹,气氛热烈;曲槛外水流波动,池塘中鲤鱼游动。

楼阁左右,实以繁茂花树,树梢上一轮圆月挂在天空,轮中丹桂、玉兔清晰可见,可见所描绘的乃是中秋夜景。盘侧壁为缠枝花叶图,两组图案被两条同心圆圈纹隔开。

剔红,即雕红漆。北京故宫有一件剔红桂花圆盒,被定为南宋时期的作品。

还有一件宋代剔红人物葵瓣式盘。该盘口径约50厘米左右,应是已发现的宋代雕漆中最大的一件。

宋代雕漆,主要是剔犀。剔犀也是雕漆的一种,与剔黑、剔红所不同的是它的装饰手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剔犀工艺的做法是用两种或三种色漆,先在胎骨上用一种色漆刷若干道,积成一个色层,再换一色漆刷若干道。

有规律地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色层达到一定厚度,再用刀雕刻出云纹、回纹、卷草纹等,在刀口的断面显露出不同的色层。因此,剔犀能够取得比纯色雕漆更富于变化的装饰艺术效果。

剔犀虽然属于雕漆范畴,但这种工艺只是以雕刻线条简练、流畅大方的云纹、回纹等为主,并不雕刻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等。

在宋代,还出现了器表连续髹两种色漆和推光髹漆工艺。在唐代及其以前的漆器的表面除彩绘外,要么髹成红色、棕红、暗红等,要么髹成黑色、褐色、棕褐等。

在湖北省武汉十里铺北宋墓发现的漆器,表面连续髹红、黑两种色漆,锃亮如镜,几乎看不到疵点,说明当时已采用从粗磨、细磨到沾水或油打磨等多道磨制工序,显示出高超的推光工艺水平。

在漆器生产方式上,宋代不仅官方专设机构管理漆器生产,而且民间漆器作坊日渐兴盛,遍及各地。私营漆工坊与官营漆器制造作坊的赏赐和调拨体系形成鲜明对照,成为驱动我国古代髹漆工艺向多样化方向持续发展的两个不可缺少的车轮之一。

北宋首都汴梁、南宋首都临安等地,都是漆器生产的集中之地,宋元时期的嘉兴、温州、江宁等地也是其著名产地。当时的“浙漆”号称“天下第一”,其中温州漆器最负盛名,所产漆器远销到常州、武汉、淮安等地。

由于漆器工坊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漆器产品还往往题刻年款、产地、店铺名或制作工匠姓名,商品化特色更加浓厚。各种专业性的漆行和店铺应运而生,在大城市中设有分工很细的“行”,“铺”。

据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记叙,汴梁城里遍见“温州漆器什物铺”,《梦粱录》也记载当时临安开设漆行和漆店。

南宋的临安,不仅有著名的“漆作”,“戚家犀皮铺”,“游家漆铺”,“温州漆铺”等,还有以漆器命名的地名,如著名的“李官人双行解毒丸”就设在“漆器墙下”。

《清明上河图》中对漆店的描绘,形象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情景。在宋代官办边境贸易场所“榷场”,也有漆器交易。

《宋史·食货志》记载:

西夏至景德四年于保安军置榷场,以香药、瓷、漆器、姜、桂等物易蜜、蜡、麝脐、毛褐等。非官市者,听与民交易。入贡之京者,纵其为市。

可见漆器已作为商品在民间普遍使用。

宋代漆器生产主要在南方,并形成了温州、杭州等漆器制作中心,发现有大量宋代漆器。

如浙江省杭州西湖老和山有4座小型宋墓,发现了9件漆器。有三件漆碗、一件漆盘、一件漆棒、两件漆盒、两件漆奁;杭州市北郊宋代墓葬中也有漆器10件。

浙江省瑞安县仙岩北宋慧光塔中,发现一批写经、刻经、舍利函等重要漆器。

如慧光寺塔发现的北宋描金堆漆经函,有内外套盒的经函一套。外函长40厘米,宽18厘米,高16.5厘米;内函长33.8厘米,宽11厘米,高11.5厘米,外函木胎,盝顶,下有须弥座,通体髹棕色漆,漆堆出供养菩萨、神兽、飞仙、花卉等,并嵌小珍珠。在漆地上用金笔描绘飞天、花鸟、鼓,琶、排箫等乐器,线描精细,堆漆工艺高超。

此函反映了北宋早期髹漆工艺水平,据建塔施主题记,知此函为永嘉严士元所舍,函底有金书一行,已模糊不清,仅“大宋庆历二年”等字依稀可辨。此函当为温州制品。

描金堆漆经函内函木胎,通体髹朱漆,除函底外,均工笔描金。顶部绘双凤纹围花三个,四壁绘六瓣形鸟纹八围,花卉为地。下部须弥座上设壶门,壶门内饰嫩芽形装饰,以十字形叶片为地。由于内函放置在外函内,保存完好。

此函制作年代有据,为北宋庆历年间早期制品,是一件北宋早期描金漆器的实例,乃北宋漆器中之珍贵品。

浙江省温州北宋白象塔发现有北宋早期堆漆宝箧印经塔,残高19.3厘米,面宽12厘米,塔为方形,由基座、塔身及顶三部分组成。

中空,顶部略凸,中央刻12瓣莲纹。塔刹已损,四角作蕉叶形插角,高7.5厘米,正面刻佛传故事,背面刻佛三身。塔身四面各镂刻券门,门楣刻西番莲纹,门内镂刻佛传和佛本生故事。

塔四角作倚柱,柱头各刻金丝鸟一只。基座呈扁平状须弥座,每面镂刻佛像四身坐。胎系山麻干粉拌油脂等物雕塑而成,外涂以漆,呈褐黑色。漆层甚厚,光泽度好,且与镂刻相结合,反映了北宋时期温州漆器精湛的工艺水平。

江苏省淮安西南六里的杨庙镇有五座宋代墓葬,发现了漆器75件。这些漆器的颜色以黑色为主,酱红色较少,但有一部分是内黑外红或内红外黑的。

凡底部和外部有文字的地方全部髹黑色,文字用红色。淮安宋墓的漆器有文字的达19件,这些文字记录了制造漆器的时间、地点和工匠姓名。

江苏省苏州瑞光寺的北宋描金堆漆舍利宝幢,舍利存放在描金堆漆两重木函之中。黑色外木函正面有两排白漆楷书“瑞光院第三层塔内珍珠舍利宝幢”。

宝幢主体用楠木构成,分须弥座、佛宫、刹三个部分。须弥座呈八角形,上有一条满身缀珠如银鳞的九头龙。佛宫在须弥山的顶端,宫外有八大护法天神。

宫中为碧地金书八角经幢,分别以真、草、隶、篆书阴刻填金七佛之名及梵语“南无摩诃般诺波罗蜜”。经幢中间,是一只用来供奉舍利子的浅青色葫芦形瓷瓶和两张雕版印《大隋求陀罗尼咒经》安置其中。

幢顶置有金银雕缠枝纹佛龛,一尊通体描金的木雕佛祖像趺坐其间。殿顶设漆龛,内盛金质宝瓶。其上罩八角形金银丝串珠华盖,分别有鎏金银丝编小龙八条为脊。华盖上部为刹。刹顶是一颗大水晶球,球两侧用银丝缠绕,亮光闪闪。

宝幢通体髹棕色漆,棕地上或以堆漆法饰出菊花缠枝纹,或施工笔描金绘出人物图案,线细如游丝,工整流畅。函盖用棕色漆堆出缠枝菊花图案,点缀小珍珠作饰物,四面立墙用金粉绘出白描人物各一幅。

函底座四角用棕色漆堆出菊花缠枝纹,中间壶门内堆出形态各异的神兽。底座上的狻猊、宝相花、供养人员是用稠漆堆塑装饰的典范。

珍珠舍利宝幢造型之优美、选材之名贵、工艺之精巧都是举世罕见。制作者根据佛教中所说的世间七宝,选取名贵的水晶、玛瑙、琥珀、珍珠、檀香木、金、银等材料,运用了玉石雕刻、金银丝编制、金银皮雕刻、檀香木雕、水晶雕、堆漆雕塑、描金彩绘、穿珠等10多种特种工艺技法精心制作。仅珍珠就有40000余颗。

器内金书铭文,漆地上金线描绘飞天、花鸟,运笔流畅,漆液和金粉的调制工艺,已经完善到有规可循,为宋代最精致的描金漆器。

金漆奁,就是在朱色或黑色素漆地上,以针刻画,或山水树石,或亭台屋宇,或人物故事,然后在纹理中填金箔。

古代奁盒的器形十分优美雅致,器身呈八棱莲瓣式,分盖、盘、中格、底格多层,每层口沿及底足镶银。其中要数江苏武进县南宋时一座命妇墓中发现的一件金工艺的漆奁最具价值,在沉睡700多年后依然容光焕发,称得上是一件巧夺天工、旷世绝伦的精品。

武进南宋墓园林仕女图戗金莲瓣式漆奁漆器,通高21.3厘米,直径19.2厘米。木胎。三撞,莲瓣式,口镶银釦。通体髹朱漆,奁盖面用戗金法做出园林仕女图,描绘发髻高耸衣着华美的仕女二人,身着花罗直领对襟衫,下穿曳地长裙,分执团扇、折扇,挽臂齐行,显得高雅华贵。

捧瓶随后者是为侍女。路旁有柳树、山石,是一幅清静幽雅而又富生活情趣的南宋仕女消夏图,人物戗划细腻,主仆层次分明。

盖边及奁壁均戗划填金折枝花卉,纤细流畅,熠熠生辉的线条,勾画出各色花卉的千姿百态。奁盖内侧朱漆书“温州新河念金五郎上牢”10字款。

同墓发现的人物花卉纹朱漆戗金长方盒盖内有朱书“丁酉温州五马钟念二郎上牢”款。从铭文记载不仅可以推算出此器的制作年代,而且确定了这几件戗金漆器皆为温州制品,对了解南宋温州漆器生产提供了实物依据。

湖北省武汉市汉桥区十里铺的北宋墓葬中发现漆器17件,均为木胎,胎较薄,其中一号墓发现的北宋花瓣式漆盘,盘径16.7厘米,通高3.1厘米,盘口外撇呈六瓣花形,弧腹平底。内外髹褐色漆。

福建省福州发现一座三圹并列的宋墓,其中的漆器有漆奁、漆粉盒、髹尺、漆缠线板和漆镜架共7件。

漆奁内存放的都是梳妆用具,其中一座青年女子黄癉墓随葬的素面黑漆奁盒内,有菱花形铜镜、素漆小粉盒、银盅、角梳、木梳及棕刷、竹剔签等物。

在福州市茶园山南宋墓中也发现有5件剔犀漆器。其中的剔犀六瓣菱花奁,是一件宋代雕镂类漆工艺制作中的上乘精品。

该器分盖、盘、中、底四层,黑面,有朱、黄、黑相间色彩更迭达10层,每层面上刷漆数遍,厚薄不一,盖面、通体纹饰为云钩图案,布法疏朗、线条委婉。与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中提到的宋代福州制作的“福犀”完全对得上号。

茶园山宋墓中素面漆奁不下十来件,件件都是造型雅致、漆色光亮,可以看出素漆奁的制作工艺要求也很高,其中朱书铭记上还有湖州、苏州等制作的品牌。

除此之外,河北巨鹿故城发现北宋大观二年,即1108年的一件黑漆残器底,其上有朱漆草书“辛大郎祖铺”字样。

四川彭山南宋虞公著夫妇合葬墓中发现一件朱漆雕花圆盒盖。

辽代和金代的历史较短,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器物制作上除了具有传统的游牧民族特点,大都吸收了中原的风格。辽金时期的漆器发现的很少,且基本上与宋代漆器的风格一致,应该是被辽、金占领的宋人所制。因此把它们归为宋代漆器。

在辽宁省法库叶茂台乡有一座辽代砖墓,发现的漆器有钵、碗、器盖、奁、梳、大盘、盆、勺、枕等20多件。这些漆器的胎质有木胎和卷木夹纻胎两种,漆色有黑光、朱红和酱红色三种。其中以木胎、酱红色的一批小碗和龙首勺保存较好。

其中一件辽漆木双陆板长52.8厘米,宽25.7厘米,厚1.6厘米,木子高4.5厘米,底径2.3。由一片长方形“双陆”板与30粒黑、白双陆子组成。双陆板木胎,髹黑漆,已磨蚀脱漆露木。

相对的两个长边,各以白色骨片嵌制12个圆形“梁”标,作一行排列,左右各六,故为“双陆”,中间刻一个月牙形“门”的标志。

黑漆与无漆白木子各15,形平底,束腰尖顶。形制规整,做工精良,发现于墓的主室内的一张木椅上。两枚骰子已朽。

双陆是魏晋时期由中亚传入我国的一种博戏,盛行于隋唐。这是我国发现得最早的一副双陆实物,弥足珍贵。

山西省大同发现一座金代墓葬,内有剔犀奁、漆碗、漆勺、漆粉盒等漆器。

[旁注]

渣斗 又名奓斗、唾壶,用于盛装唾吐物。如置于餐桌,专用于盛载肉骨鱼刺等食物渣滓,小型者亦用于盛载茶渣,故也列于茶具之中。该器一般是喇叭口,宽沿,深腹,形如尊。

须弥座 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在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说指喜马拉雅山。用须弥山做底,以显示佛的神圣伟大。是一种上下出涩、中为束腰的形式。后来一些家具,如屏风之类的底座也经常采用这种形式。

醉翁亭 位于安徽省滁州西南琅琊山麓,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

《清明上河图》 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作者以长卷形式,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图画中。

双陆 古代博戏用具。是一种棋盘游戏,棋子的移动以掷骰子的点数决定,首位把所有棋子移离棋盘的玩者可获得胜利。在游戏中,每位玩者尽力把棋子移动及移离棋盘。

[阅读链接]

女为悦己者容,这是千古传承的哲言。但是,我国古代女子用以淡妆浓抹的化妆盒该是什么式样呢?作为古代漆器工艺发展的又一高峰的宋代,却一直是一个断层。

好在宋词与宋画中给我们提供了不少信息,较早的北宋词人张先的《于飞乐》词中有“宝奁开,菱鉴净,一掬清蟾,新妆脸旋学花添。”

才华横溢的女词人李清照南渡以后,丈夫赵明诚去世,心情忧郁,她的一首《凤凰台上忆吹箫》中有“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贺铸词:“销黯、销黯,门共宝奁长掩。”与李词相似。写得更为凄婉的有王易简句:“相思日暮,恨洛浦娉婷,芳钿翠剪,奁影照凄楚。”

由此推知宋代上层妇女闺楼中所备的梳妆盒,该称为“奁”。这种奁盒也见于宋人画卷中,有一幅《半闲秋兴图》,图中有一条几,上面放着一件大漆奁及一些梳妆用品,中间摆镜架,置菱花形铜镜,镜中映出仕女面容。宋词与宋画有声有色地展示了宋代漆奁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