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名篇导读
古代部分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包括 305 首来自民间或宫廷的诗篇。宫廷诗的性质大体上归于礼仪之属,供祭祀时歌唱,为宗庙的宴会和献舞伴声,或作为宴宾、狩猎、竞试场合的装点。民歌则包含各类的抒情诗、颂诗、怨歌、讽刺诗、哀歌和田园诗。
《诗经》中的诗,都是在早于孔子(前 551~前 479)的周朝创作的。举行礼仪时所唱的颂歌,大都是颂扬夏、商,尤其是周这几个朝代的开创者, 以及他们的光辉业绩的。
相传孔子是《诗经》的定稿者,从各种迹象来看,《诗经》里的诗都是用来吟唱的,但后来这些诗的调子都失传了。
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诗经》分为四部分:《国风》《大雅》《小雅》和《颂》。《国风》是诸侯国的民歌,而《大雅》《小雅》《颂》却可以无差别地译成颂歌,很难分得一清二楚。《小雅》的很多诗是民歌,《大雅》的一些诗同《颂》里的宗教和朝廷颂歌差别不大。但作为古代中国文献,无论是民歌还是宫廷颂歌,都具有很高的历史和人类学价值。正是由于有了这些篇章,我们才得以了解对圣明君主和神话英雄的最初记述,对中国先民在祖先崇拜方面的万物有灵论信仰和使人类劳动适应大自然周期性变化的有条不紊的描绘,对许多种宗教的和国家的礼仪的精确细节以及对一个超乎寻常、激动人心的完善的纯朴民族生活的真切描述:他们的爱情与婚姻,在田野里的劳作和对过重兵役的深恶痛绝。单是根据其中的爱情诗,法国汉学家马塞尔·格拉内就再现了中国早期历史上男女求爱风俗和生育习俗的一幅十分有趣的图景。
孔子十分看重《诗经》,认为《诗经》是善行的指南和实用知识的读本, 并不足为怪;在古代希腊,人们提倡研究《荷马史诗》,也是出于类似的原因。除了重大的社会作用与礼仪作用之外,《诗经》点名提到的植物将近 70
种,树、兽和鸟各 30 种,有 10 种鱼,20 种虫类。因此说《诗经》还有着很高的科学价值。
在孔子看来,礼、乐、诗构成了不可分的三位一体,礼用来阐释在日常社交以及在正式的哀伤和欢乐场合里对人的最佳品德的规范。同时,孔子也注意到,人有超乎寻常的情感:那是不能凭礼节或礼貌显示出来的。因此, 在他看来,礼近乎理想,而诗尽管像《诗经》中许多篇章那样是现实的表现, 但也可作为使礼完善的一个组成部分。乐同礼、诗密切相关,因为乐起到维护礼貌行为和便于表达真实感情的双重作用。
需要着重说明和研究的是《诗经》中那 160 首《国风》及许多其他的民歌,因为这些民歌所运用的都是表达人们真实感情的普通语言。这些诗歌在结构上相当简单,是一系列押韵的短节。基本上是四字一行,而每节的末尾通常是叠句,然而每首诗的简单结构里都展现出一幕小剧。如同一切民歌一样,诗人很少以自己的身份说话:他或许是一个女子站在渡口等待自己的情人(按格拉内的说法,一对情人涉足河滨或浅河表明已订婚约);或许是黎明时舍不得自己的情人离开:或许是因丈夫被迫去服役(或将其遗弃)而讲述自己的悲伤故事。叙述者也可能是这位情人自己,他因思念某女子而彻夜
辗转反侧。他踟蹰东门,望见美丽的姑娘如同天边的彩云,但还是钟爱自己的心上人,一位“缟衣綦巾”的贫家女子。在其他的诗里,叙述者是一位登高遥望家乡的兵士;一个离乡背井、看到黄雀在田里啄食,便顿起回乡之念的流亡者;一个由于田里的硕鼠而联想到官吏的贪婪残酷,从而想“适彼乐土”的农夫。这种富于戏剧性的特点就是民歌具有普遍感染力和永恒魅力, 以及得以广泛流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