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①,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

③,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④。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出身于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家庭,他诗、词、散文里所表现的豪迈气象、丰富的思想内容表现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著作导读】

这首词是苏轼创作进入全盛时期的代表作,全词酣畅淋漓,一气呵成, 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咏月诗词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熙宁九年(1076),苏轼知密州已有两年。时苏辙在齐州(今济南)幕府掌书记,兄弟六七年未见。中秋之夜,苏轼携客人登超然台饮酒赏月(见

《和鲁人孔周翰题诗二首》小引,《苏轼诗集》卷十四),通宵欢饮,豪兴大发。望月思亲,赋词放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位“坡仙”旷逸的情性和深邃博达的人生思考。

词前片写“欢饮达旦,大醉”的情状,后片写佳节思亲的惆怅,全词充盈着奇特的想象和俊逸的浪漫气息。牵人神魂,沁人心脾。词的意境显然受李白诗的影响,但又有所新发。“明月几时有”两句从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化出,同时又暗用此诗“皎如飞镜临丹厥, 绝烟灭尽清辉发”的诗意。明月清辉逼人,美酒香醇醉人,东坡不禁奇想联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正是《诗经》“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之意,赞美、欣赏之情溢于言表,而词人倜傥潇洒之丰神亦尽在这一问之中。进而词人以谪仙自居,意欲“乘风归去”,词境较李白《把酒问月》更为空灵蕴藉。“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接上文,欲去又止,词情一顿。“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融化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句,借用李白诗中洒脱不羁的形象和清朗空明的意境,舍却原诗孤独迷惘的情绪,表达了苏轼飘飘欲仙却又脚踏人间泥土、热爱人生的精神面貌。琼楼玉宇,乘风奔月,月宫高寒,无一不是人们熟知的神话传说,被词人信手拈来表现其中秋月夜的“欢”情“醉”意,舒卷自如,既写尽了“欢”, 也写活了“醉”。

下片写思亲,仍扣“月”而行,情绪略转低徊。“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流转,斯人不眠。苏轼与苏辙手足情笃。苏轼杭州通判任满时, “请郡东方,实欲昆弟之相近”(《密州谢表》《东坡集》卷二十五)。但来到密州,兄弟相隔仍遥,晤面艰难。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宵明月朗朗,思亲之情袭来,不能自已。“无眠”者,与客长饮之苏子也,然亦指今宵因月色而思亲的普天下“无眠”之人。由己及人,月光下会有多少羁旅游子辗转反侧、忧思无眠呵!月圆而人未圆,不由苏子不怨:“不应有恨,何事长向

别时圆?”月亮对人间不该有什么怨恨吧?可是,何以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刻而常圆呢?倒像故意令人难堪似的。此一问,婉转真挚,体验独到,足见怀人之深之切。“人有悲欢离合”三句又反,词情再作跌宕。词人运思入理, 以他特有的旷达洒脱自我排解。既然天地间万事万物都不能十全十美,最后顺理成章,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结束全词。只要“人长久”,虽然相隔千里,总还能心心相印,共赏圆月;只要“人长久”,今虽不聚,总会有团圆之日。至此情绪一宽,圆月的光辉似乎也更为清朗可爱了。

此词想象奇拔浪漫,笔势矫健回折,形象洒脱生动,“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其清旷健朗之格调大异于花间、金奁之柔媚婉约,初露东坡豪放词风范,读来令人耳目一新。但更为启人心智、隽永有味的还是苏轼对人生、对物理的睿智的思考。宇宙里、自然界、人生中原本有无数的缺憾。鲜花娇美,芳草茂绿,但枯荣有时,美景不永;亲情系心,相依相恋,而悲欢离合,聚散无常;时光无限而人生短促;怀才有志而机缘难凭⋯⋯大千世界竟是这样美好而又缺憾地奇妙融合,诗歌赋吟因此才有那么多的惜春悲秋、伤离叹老之作。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士哲人困于这种人生的缺憾而悲愤不平;有多少骚人墨客惑于这种人生的缺憾而颓唐忧伤。岁月悠悠,现在轮到东坡。他“奋励有当世志”,但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只好自请外任,当有壮志难酬之恨。中秋佳节,兄弟同在齐鲁,相望而不能相晤,是有亲人不得团聚之苦。年届不惑, 人生入秋,渐知人生短暂之紧促。时值中秋,霜风渐紧,将近万物萧杀之萧条。洞悉事理的东坡此时此刻对人生、物理的缺憾该有多少深切的感受!所以,他的词里才有那么多情感、思想的跌宕、回折。但是他绝不沦于忧伤颓唐。他站高一层,放开视野,以古今事理排解一己之郁闷。“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虽因离别而苦,月也并非永远团圆。万事万物之圆美、欠缺总在不容抗拒的循回轮转之中。既然如此,又何必耿耿于月圆人散呢?继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超越了时空、地理的局限。“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共赏明月意味着双方健在并互相思念,这就足以令人庆幸和宽慰。

苏轼的这种自我庆幸和自我宽慰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苏轼的思想深博而复杂,以儒为根底,但并不排斥佛、老,而且善于将佛、老的某些妙理玄言与儒学理论融汇贯通,用以处理行藏、出处、进退之节。中国士大夫对待人生、事业的挫折,大体遵循两条道路:或放弃理想,与世浮沉;或坚持理想,知其不可而为之,哪怕碰得头破血流,甚至以身相殉。苏轼则以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走了第三条道路。他既不放弃理想,与世俗同流合污, 又不走极端激烈抗争,而是听其自然,力求超脱。仕途受挫,他以“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忧游卒岁,且斗尊前”(《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的态度来对待。天地无穷,人生短促,他以享有清风明月自矜,在寄情山水、物我交融中怡然自得。亲人分离,他又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宽解祝福⋯⋯作为近千年前的古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不无缺憾,但他一辈子处人处事坦荡圆通,随遇而安,因缘而适, 有效地保持了内心的平静,一生乐观、开朗,达到了多少人心向往之而苦求不得的人生境界。这就是苏轼,这就是《水调歌头》独特艺术魅力之所在。

【注】①丙辰:为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②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

的字。③绮户:雕花的门窗。④婵娟:美女。此处指月里嫦娥,用以代指月亮。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①,玉壶光转②,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国建立初期的济南。他青年时有很多抗金业绩。辛弃疾是南宋最杰出的词人,现存词 600 多首,在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上丰富多彩,别开生面。

【著作导读】

《稼轩词》多纵横慷慨词章。这首《青玉案》写元夕灯火,苦觅情人, 是辛幼安有数的涉及丽情的作品之一。然而细品此词,写情虽淡,寓意却深。究竟写情耶?言理耶?抑或别有寄托?颇耐人寻味。

元夕,是每年第一个月满之夜,俗称元宵节,自古为中国重要佳节。满月,象征团圆、美满。庆贺元夕,表达了人民百姓祈告平安团圆的美好愿望。朱元璋建国后,为渲染太平盛世,把元宵节增加到五天,普天欢庆,通宵达旦。柳永《迎新春》词:“庆嘉节,当三五。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 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燃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记录的就是当时盛况。而辛弃疾写的已是南宋临安的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词开头就以重笔浓彩描绘了灯节奇异壮丽的景象。岑参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的是白雪妆裹的塞外雪景, 此处则是元夕粉彩。春风徐来,鳌山绛树上,灯似花开,彩光灼灼,美目炫神。“更吹落、星如雨”,词意又翻进一层,写焰花怒放,如流星殒雨,缤纷灿烂。地上火树银花,空中曳光流彩,立体、动态的色与光辉映成繁丽的图景。“宝马雕车”句转而写游人。“宝马”者,必高大神骏:“雕车”者, 必镂花漆彩。策马驰车,遗香满路者,豪门富户意得兴浓观灯来也。“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进一步渲染元夕狂欢的热烈气氛。笙箫清音中,月移灯舞,灯月交辉,令人心醉神迷。“鱼龙”,指扎制的鱼龙状彩灯。元夕有表演蚌壳舞、龙灯舞的风俗。“光转”、“一夜”互相呼应,交待了时间的转移。“动”、“转”、“舞”三个动词,生动地描绘了声与光使人眼花缭乱的分化与组合,进而由灯之欢舞推想到耍灯、观灯之上的酣狂忘情。

上片用浓重的笔墨渲染出元宵佳节的热烈气氛。下片换用白描笔法,描绘词人在万人丛中寻找情人的情景。“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宋代妇女元宵节所戴的美丽头饰,用来指代服饰鲜明的女子们。李清照的元夕词《永遇乐》有“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句。元宵灯节是难得的允许妇女出游的日子,所以她们都着意妆饰。“笑语盈盈暗香去”就是写女子们活泼姣好的神态。盛装的女子们三五成群,衣香袭人,有说有笑,一阵阵从词人眼前掠过。但“众里寻他千百度”,词人怀着焦渴、望眼欲穿的心情等待的心上人却不在这些快乐的人群中间。词人苦苦搜寻,几近绝望,“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只见自己的意中人正娉娉婷婷,淡泊安静地站在灯火稀少的地方!在如醉如痴的热闹欢乐中,这位女子是如此不同寻常。“那人”为什么落落寡合?“那人”在想什么?词人通过“那人”寄托什么?全词至此戛然而止,留给读者一大片思索想象的空间。

词写情耶?由“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执著痴迷,似乎如此。但是词人着力描写的只是对意中人的渴念与寻觅,并未描写两情之旖旎与欢洽。这与一般情词大相径庭。词写理耶?曾有人作如是观。王国维先生论及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之三种境界时,就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为第三境界,譬喻凡事须经艰苦跋涉,往往“踏破铁鞋无觅处”,最后才能“得来全不费功夫”。但此类哲理,是后人读词心得, 仁者见仁,智者可以见智,并非词人当时立意。细味此词,词人极写灯景之繁盛,众人之狂醉,只有词人与“那人”不逐众流,自甘清冷,这种强烈对比显然意味深长。喜繁,喜简,喜喧,喜静,因人因时因事,或为情性有别, 亦或为怀抱各异。此处词人虽然全力描绘灯节狂欢之热烈,但作者似以客观态度冷眼旁观,自身并未投入。未如柳永所言:“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

(《迎新春》)而他千方百计寻觅的心上人,同样沉静寡欢。此点睛之笔, 不可轻心掉过。所以梁启超先生云:“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蘅馆词选》)极有见地。

此词作年虽无定说,但最早也要在乾道、淳熙年间。此时上距靖康之变已有四五十年,而划江割据局面依然。张孝祥《六州歌头》词云:“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敌虏仍隔岸肆虐,虎视眈眈,令志士仁人寝食难安。词人投笔从戎,弃家投南,实指望南宋当朝厉兵秣马,挥戈北征,收复失土。不料当局不思恢复, 只图偏安;不念国破,只颂月圆;一心粉饰太平,灯节糜费无度。真个“直把杭州作汴州”。词人空怀壮志,请缨无路,回天乏术,唯有“世人皆醉吾独醒”之痛苦。

历代诗人常用香草美人手法寄寓政治怀抱。幼安以深长的艺术意境,含蓄言情,曲笔抒志,即刘勰所谓“称名也小,取类也大”(《文心雕龙·诠赋》)。这首词又不似屈原那样神游天上,而是借人间情事取璧,这种对比兴手法是一种扩大运用。词中创造的艺术境界更接近现实,更亲切生动,寓意亦更隐而不露,似有若无。唯其含蓄隽永、耐人寻味,亦更增其强烈、永久的魅力,令人思索不已。

【注】①凤箫:古时因排箫形如凤翼,故称凤箫。这里泛指各种音乐。

②玉壶:喻称冰清玉洁的月亮。一说,指白玉制成的灯。周密《武林旧事·元夕》记福建所进之灯“纯用白玉,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彻心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