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
吴承恩
【作者简介】
吴承恩,(约 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 人。出身世代书香而沦为小商人的家庭。他性敏而多慧,博览群书,自幼独喜野言稗史、唐人传奇;科举屡遭挫折,直到 40 多岁才补了个“岁贡生”; 科场失意、境遇不好,以致加深其对封建官场、科场腐败现象的认识;为人倔强,耻于阿谀逢迎;50 多岁,因家贫母老屈就长兴县丞,“未久,耻折腰, 遂拂袖而归”;晚年绝意仕途,闭门著述,但因贫老无子,遗稿散失很多, 现存作品除《西游记》外,还有后人辑集的《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其政治思想主张实行“王道”与“德治”,以维护封建制度;但现实的丑恶与腐败, 又使他空怀慷慨、临风叹息。所以,在《西游记》中,他借孙悟空这个具有非凡能力的人物形象寄托自己改良社会的政治理想。
【著作导读】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一部以神话为题材的伟大的浪漫主义长篇小说,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浪漫主义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它的成书同
《三国》《水浒》一样是作者在民间与文人中流传近 700 年的同类传说基础上而完成的。唐太宗贞观三年,青年僧人玄奘只身赴天竺(印度)取经,历时 17 年,行程数万里,取回 675 部经文;后弟子辨机辑成《大唐西域记》, 门徒慧立、彦宗又撰《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神化玄奘。南宋说经话本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粗具规模;元末明初《西游记平话》(已佚)更加完整,可能是吴承恩据以加工的一个重要底本;元末明初还有许多“西游记戏”, 它们都是吴承恩最终编撰完成《西游记》的基础。
《西游记》的情节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 1~7 回写孙悟空的出世与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它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大闹三界、蔑视皇权、神通广大、敢于造反的理想英雄孙悟空的光辉形象。第 8~12 回写唐僧身世、太宗入冤、取经缘由,这是故事发展的过渡情节,起着将故事推向孙悟空护送唐僧西天取经情节的作用,但表现了浓厚的宗教迷信观念。第 13~100 回写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共同护送唐僧西天取经,斩妖除怪,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师徒四人都修成正果。该部分的孙悟空已非叛逆者形象,乃是一个勇往直前、嫉恶如仇、为民除害除暴的英雄。孙悟空是该书的真正主人公,唐僧退到了次要的位置上,是一位集中了封建儒士的迂腐和佛教信徒的虔诚并且受到作者讽刺的一个人物。猪八戒是全书中最重要的喜剧性的陪衬人物,他憨厚纯朴,虽对敌斗争有时畏缩不前但从不屈服投降,他也有明显的不足,好鱼嘴馋、自私偷懒、拨弄是非、弄巧成拙等,反映了现实社会中小私有者的性格特征,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
该书的思想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主人公孙悟空争取自由、除暴安良、破坏既定秩序的反抗精神和叛逆性格,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蔑视权贵,敢于向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和征服自然、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第二,通过对神魔妖怪、邪恶势力的描绘,寄托了作者对社会的激愤和讽喻现实的创作意图。但是,作品还存在着佛法无边的宗教思想、因果报应的迷信观念和忠孝节义的伦理道德等糟粕。该书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首先表
现在以丰富奇特的想象力把自然社会幻想化,将天上人间、神魔妖怪与世态人情融化交合在一起,在荒诞与怪异中表现社会生活的现象与本质,使之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神魔小说的高峰。其次,形成了幽默诙谐、生动活泼的艺术风格,能使读者轻松愉快地完成艺术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