徬徨

鲁迅

【著作导读】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短篇小说集,1926 年 8 月作为“乌合丛书”之一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收入 1924 年 2 月至 1925 年 11 月创作的小说 11 篇。书前扉页上摘录《离骚》诗句作为题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彷徨》的主题是《呐喊》的继续和发展,它侧重描绘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历史现实,农民和妇女形象在本书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首篇《祝福》描写了贫苦的农村劳动妇女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祥林嫂勤劳善良,她希望以自己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条件,但在接连不断的迫害和灾难的打击下,终不可得。她不但在物质上被剥夺得一无所有,沦为乞丐,更严重的是在精神上倍受蹂躏,终于在人们燃放爆竹、祝福迎春的时刻,怀着对死后地狱的深深恐惧和疑惑,悄悄地离开了人间。小说通过祥林嫂的一生,深刻地表现了旧中国农民和妇女的苦难,对毫无人性的封建社会发出了愤怒的控诉。末篇《离婚》的主人公爱姑是又一个农村妇女典型,她大胆泼辣,在受到丈夫遗弃之时,整整闹了三年,但在七大人出面调停的时候,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爱姑感到莫测高深,最后竟由心理优势转为劣势,从充满幻想变成完全屈服了。爱姑的反抗失败启示了人们:面对黑暗腐朽的封建势力, 任何个人的反抗都无济于事,唯有真正觉醒和团结起来,作更坚决的斗争, 才有获得解放的希望。

知识分子题材在《彷徨》中的份量更重,在 11 篇小说中占了八篇,因为这是鲁迅最熟悉的一个社会阶层。《在酒楼上》和《孤独者》所描写的是辛亥革命以后陷于彷徨以至没落的知识分子典型,吕纬甫和魏连殳都曾是反封建的斗士,但在遭受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打击以后,他们的理想破灭了,以致不得不向环境低头,一个变得颓唐消沉,一个更是寂寞地死去。《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是五四时代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但由于缺乏远大的理想,爱情便失去了附丽,在获得短暂的欢乐以后, 很快就跌进了痛苦的深渊,这说明个性解放如果离开了社会解放的大前提, 那将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彷徨》中的第三类知识分子形象,是《肥皂》中的四铭和《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作者以犀利辛辣的讽刺笔法,无情地剥去了他们卫道的假面,暴露出无耻而肮脏的灵魂。

《彷徨》在艺术上“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稍为圆熟,刻画也稍加深切”,“技术虽然比先前好一些,思路也似乎较无拘束,而战斗的意气却冷得不少。”鲁迅的这一自我评价,是符合作品实际的。

从《呐喊》到《彷徨》的轨迹,是鲁迅这位中国现代文化奠基人单个发展的轨迹,但是,这又似乎是整个现代文化人在那个时期的富有普遍性的表现。于是,当我们翻开中国现代文学史或思想史或其他什么的,我们所以见到许多曾同鲁迅一起呐喊过的文化人,这时期也一样彷徨;所不同的是鲁迅由此走上了更坚决更彻底的反对封建文化、制度的道路,而许多彷徨者则继续彷徨下去,以致背离原先呐喊的道路。鲁迅作为现代文化思想奠基人的伟大正在于此,这使我们想起了但丁,恩格斯说:“欧洲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

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鲁迅就是中国封建史的终结和现代史的开端的但丁。他以自己的前半生的足迹结束了中国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叛逆者的道路,他又以自己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现代无产阶级文化创建工作,使之成为中国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伟大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