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罗各家的历代经典类书

那是在我国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伟大的政治家、道家、思想家、教育家、经济学家,名叫管仲,他的祖先是姬姓的后代,与周王室同宗。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到管仲时已经很贫困了。

为了谋生,管仲做过当时认为是微贱的商人,他到过许多地方,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见过许多世面,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并且博通“三坟五典”,有经天纬地之才。

管仲先是辅佐公子纠,后来公子小白即位之后,号称齐桓公,他又尽心辅佐。齐桓公非常欣赏管仲的才华,经常同管仲商谈国家大事。

由于管仲系统地论述了治国称霸之道,使齐桓公的全部问题都迎刃而解,不久就拜管仲为相,主持政事,为表示对管仲的尊崇,称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

管仲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通过3次审选,可为“上卿之赞”;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

管仲的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管仲在世之时由于其功业显赫,“立言”精辟,他的追随者便开始收集整理其言行,春秋中后期管仲的事迹和学说被管仲学派传人丰富发展,战国时期管仲学派及其学说进一步发展。

特别是稷下学宫建立后,管仲学派与百家争鸣交流,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学说体系,并且集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理论之大成,由此形成了我国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管子》。

《管子》共24卷,85篇,后存76篇,分为8类:《经言》9篇,《外言》8篇,《内言》7篇,《短语》17篇,《区言》5篇,《杂篇》10篇,《管子解》4篇,《管子轻重》16篇。内容极丰,包含道家、儒家、名家、法家、兵家、阴阳家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

《管子》在诸子百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法律等各方面思想的珍贵资料。

到了隋代,隋炀帝诏令左仆射杨素重修《魏书》,当时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参加编撰,后因杨素去世而搁浅。在此期间,地方军政长官李渊和欧阳询结交,引他为幕府宾客。

618年,李渊建立唐王朝时,欧阳询已是62岁的老人。唐高祖李渊很器重他,多次提拔,位至给事中。622年,唐高祖诏令编纂《艺文类聚》,命欧阳询担任主编,参与工作者有秘书丞令狐德棻、侍中陈叔达、太子詹事裴矩、詹事府主簿赵弘智、齐王府文学袁朗等十多人。

《艺文类聚》共100卷,百余万字,分为46部,每部又细分为若干子目,共有727目之多。这46部的顺序是: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封爵、治政、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内典、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瑞、灾异。

《艺文类聚》的编纂,尽管以弘扬儒家思想为务,却不排斥其他说法。《天部·天》中罗列的有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的道家说法,还引了《蜀志》的一则故事;在《天部·日》中,又引《列子》中的“孔子与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体现出儒家那种多闻阙疑、求同存异的风格。

《艺文类聚》在内容的取舍方面,体现出追求真善美的强烈倾向,很注意采集正面材料,摈弃反面材料。《帝王部》《人部》中都极尽劝善之能事。《艺文类聚》如此苦心孤诣,正是儒家重视教化、重视书籍的潜移默化功能的反映。

《艺文类聚》于624年下半年书成奏上,唐高祖赐帛200匹。627年,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任命欧阳询为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

欧阳询所辑《艺文类聚》,与虞世南的《北堂书钞》、徐坚的《初学记》、白居易的《白氏六帖》合称“唐代四大类书”。

虞世南字伯施,生于558年,越州余姚人。唐代书法家、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其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因他的叔父虞寄无子,虞世南便过继给叔父,故字伯施。

《北堂书钞》为虞世南在隋秘书郎任上所编,当时编辑此书,大抵是供文人撰文时采录参考资料所用。全书分为帝王、后妃、政术、刑法、封爵、设官、礼仪、艺文、乐、武功、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酒食、天、岁时、地19部,852卷,由于在类书中此书成书很早,辑录资料皆采自隋以前古籍,其中相当一部分本子已不传,故其文献价值颇高,尤其在辑佚、校刊古籍等功用上,更不容忽视。

唐代著名类书还有徐坚的《初学记》。徐坚,字元固,生于659年,湖州长城人。他自幼聪敏过人,被称为“异才”。后来举秀才及第,为集贤院学士,封东海郡公。由于徐坚多识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及国史等。

徐坚所辑《初学记》共30卷,分23部,取材于群经诸子、历代诗赋及唐初诸家作品,保存了很多古代典籍的零篇单句。此书的编撰原为唐玄宗诸子作文时检查事类之用,故名《初学记》。

唐代类书大诗人白居易的《白氏六帖》。白居易生于772年,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诗人,世称“李杜白”为唐代三大诗人。白居易在整理集贤院藏书时,使他有机会接触大量的藏书,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白居易私家藏书颇富,建有藏书楼,名“池北书库”。而且还在家中放置数千瓶子,命人取诸经典籍中的诗文佳句,投于瓶中,后再分门别类,编撰了一部词语佳句类书《白氏经史事类六帖》,简称《白氏六帖》。

《白氏六帖》分为1367门,收录了唐代文献中最可贵的律、令、格、式的若干条文,律有擅兴律、贼盗律等,令有乐令、选举令、考课令、封爵令、丧葬令、户令、授田令、祠令、杂令等,格有仓部格、金部格、户部格、祠部格等,式有兵部式、祠部式、吏部式、考功式、户部式、主客式、水部式等。

到了北宋时期,宋王朝自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到宋太宗赵光义,统一事业已接近完成,政治比较稳定,经济上也出现繁荣景象。小说娱乐成为当时较为风行的文化消闲方式。

宋太祖从小就喜欢读古书,即皇帝位之后,更是锐意文字,手不释卷。再加上他遵行“文以守成”的古训,他甚至要求朝中所有的武将都要大量读书,以便学会治理国家的道理。所以,书籍的搜取、整理和流传,便成了宋太祖刻意用力之处。

宋太宗也有尚文之心,并将小说作为消闲之资,但他毕竟是一国之主,读书自然要立足于用世与治道。于是,在977年,宋太宗下令中书侍郎李昉领导一班精通儒学的贤者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2人开始编纂一部小说性质的类书《太平广记》。

早在上古时期,我国就非常重视治史,曾分别设立了记事和记言的史官,左史记事、右史记言。到了东汉末年,史官失其常守,博达之士,恐史废绝,便各记闻见,以备遗亡。从此,史学便渐突破官府藩篱向民间发展,学者们多抄掇旧史,自成一书,或起自人皇时代,或断之近代,各有其志,体例不一,而且许多委巷之说、迂怪之事也记录下来,真虚莫测,使得其渐与正史远离、区别开来。

到了魏晋时期,有一些文人或佛教徒,用古代的神话传说作材料,进行加工,创作了许多神仙鬼怪小说。到了唐代,小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正史以外的“史氏流别”达到10种之多,诸如偏记、小录、逸事、琐言、郡书、家史、别传、杂记、地理书、都邑簿等。

李昉组织人把从汉代到宋初的各种形式的小说,以及少量先秦古籍中的传说故事统统纳入书中,编纂成了《太平广记》一书。

《太平广记》全书共500卷,另有目录10卷,分52大类,150多小类。大类中卷数最多的是神仙类,共55卷,下面依次是鬼类40卷,报应类33卷,神类25卷,女仙类15卷,定数类15卷,再加上异僧12卷,再生12卷,妖怪9卷,龙8卷,精怪6卷,幻术4卷,妖妄3卷,释证3卷,夜叉2卷,悟前生2卷,神魂1卷,灵异1卷等,志怪内容占了全书大半,共汇集了6970多则故事,每则故事后都注明引自何书。

978年,《太平广记》成书,982年雕版。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所以叫做《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所辑虽然主要是小说,但其中许多有关人事的故事,是当时人们所记录下来的当时事,相当可信。所以《太平广记》对研究一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各朝的典章、名物制度、历史、地理、宗教、民俗、社会变迁、中外关系以及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具有参考价值。

《太平广记》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宋代以后的话本、杂剧、诸宫调等多从《太平广记》一书中选取题材和转引故事,加以敷演;说话人至以“幼习《太平广记》”为标榜。比如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就据该书改编为《太平广记钞》80卷。

除了《太平广记》外,宋太宗朝还编纂了《太平总类》一书。此书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类书之一。

原来,在北宋初期,经过唐末、五代的50多年的混战,书籍毁佚甚多,以至于盛唐时期9万余卷官藏典籍“编帙散失,幸而存者,百无二三”。北宋初期,国家史馆藏书才万余卷。

为了搜取书籍,宋初在20年的时间里,朝廷先后把后蜀、南唐、北汉诸降国的书籍一并收来。除此之外,还采取奖励机制从民间广泛求书。宋太宗曾为此专门下诏,甚至具体列出需求书籍之名,对献书者都有丰厚奖励。由于宋朝积极求书,所以国家藏书激增,由开国之初的1万多卷,到太平兴国年间增加到8万余卷。

由于各国书籍凌杂无序,而且雕版未盛行,大多典籍只有手抄孤本,不利于翻览和保藏,所以,宋太宗就下诏翰林学士李昉、扈蒙、徐铉、张洎等儒臣,利用这些藏书,编类书1000卷,书名《太平总类》。

李昉领导编著《太平总类》时,根据《周易·系辞》中的“凡天地之五十有五”,把全书1000卷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55部,包括天部、时序部、地部、皇王部、职官部、兵部、人事部、逸民部等。在各部下又分若干类,有些类下又有子目,大小类目共计约5474类,详略不一。

在编著过程中,李昉他们所征引的古书多达1689种,如果把诗、赋、铭、箴等都计算在内能达到2800多种。

《太平总类》977年成书以后,宋太宗每日读《太平总类》3卷,用了一年时间把此书读完,于是赐此书改名为《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是保存五代以前文献、古籍最多的一部,而且引书比较完整,多整篇整段文字,后代学者虽看不到原书,但从《太平御览》中可找到一些可贵的文献资料。

在宋代,科举以进士科最重,进士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士人们除了要强记经义外,还要以声韵为务,所以,研习文字技巧非常重要。

宋初作文与唐时一样盛行骈体,诗文风格主要沿袭晚唐风气,走的是绵密富丽的路子,朝廷的诏令制诰和士大夫的表启笺札,仍然通行骈四俪六的对偶,会写散文的也要会写四六,这就非熟悉典故、辞藻不可。所以,在这种社会情形下,社会急需一部作文时作参考的类书。

于是,在《太平广记》早已完成,《太平御览》也接近定稿时,宋太宗下令从《太平御览》纂修中抽调学者李昉、宋白、徐铉等将近半数人力,加上翰林侍读学士杨徽之等共20多人,编纂了《文苑英华》。

《文苑英华》于982年下半年开始纂修,选材时限与《文选》相衔接,上自南朝梁代,下至晚唐五代。选录作者近2200人,作品近2万篇。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中书制诰、翰林制诰等39类。每类之中又按题材分若干子目,如赋类下分天象、岁时、地、水、帝德、京都等42小类。

书中约十分之一是南北朝作品,十分之九是唐人作品,多数是根据当时流传不多的抄本诗文集收录的。另外,《文苑英华》中收录不少诏诰、书判、表疏、碑志,校记里还附注有别本的异文,可以用以辑补校勘唐人的诗文集。

《文苑英华》于985年年底完成。宋真宗赵恒继帝位后又对此书进行了修订,但大体面貌不变。一方面因对先祖皇帝的敬慕不能大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宋真宗时期仍沿袭了这样的立场。

宋真宗因其父宋太宗诏修了《太平御览》等,便也想编一部大书和他父亲诏修的书媲美。所以,他在即位后的第八年,就命宰相王钦若和工部侍郎杨亿等人,自1003年开始编修一部具有政事历史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历代君臣事迹》。并要求这本书专门辑录自上古到五代的历代君臣事迹,按事类、人物分门编撰;选用材料以“正史”为主,采用经、子等书,但不能收杂史、小说。

王钦若和杨亿等人在编撰这部书时,打破时代局限,把五代以前的历朝史事都经过分门编类,把各朝同类事实集中排比,想查一个史实,查检一个门类,则历代同类事实全可见到。

然后,他们按照帝王、闰位、僭伪、列国君、储宫、宗室、外戚、宰辅、将帅、台省、邦计、宪官、谏诤、词臣、国史、掌礼、学校、刑法、卿监、环卫、铨选、贡举、奉使、内臣、牧守、令长、宫臣、幕府、陪臣、总录、外臣秩序,把全书分为共31部。

每部前面又写有《总序》,详述本部事迹的沿革,等于一篇小史;部下又分1104门,每门有《小序》,议论本门的内容,等于一篇总论。《小序》之后又罗列出历代人物事迹,各门材料按年代先后排列。全书的整理体例,细密而完善。

在编撰过程中,宋真宗不但经常亲自过问编修事宜,而且还亲自审阅,随时指示,随时修改。审阅时,宋真宗也学他父亲“日进三卷”的办法,一般都是当天看完,甚至看到深夜。

1013年,这部大型类书终于编撰完成。全书正文1000卷,目录10卷,音义10卷。库本约2.72万多页,总字数约940万字,约超过《太平御览》1倍。

这部书完成以后,宋真宗亲自作序,把书改名《册府元龟》。“册府”就是典策的渊薮,书册的府库。“元龟”就是大龟,大龟是古代用以占卜的宝物。《册府元龟》命名的含义就是,这部书是一部古籍的大龟,蕴藏丰富,可以作为君臣的鉴戒,是君臣上下行事借鉴的典籍,也就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意思,目的是“为将来典法,使开卷者动有资益”。

《册府元龟》作为后世帝王治国理政的借鉴,采摭铨择了经、史、《国语》、《管子》、《孟子》、《韩非子》、《淮南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韩诗外传》和历代类书,以及《修文殿御览》等书的内容后,分类编纂。在体例上,采用了编年体和列传体相结合的体例。

《册府元龟》与《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合称“宋四大书”,而《册府元龟》的规模,居四大书之首,数倍于其他各书。由于该书征引繁富,也成为后世文人学士,运用典故,引据考证的一部重要参考资料。

1520年,到了我国明代嘉靖年间,河南汝南府确山县有个普通人家家里生了一个男孩,名叫陈耀文。陈耀文少年聪颖,自小过目不忘,被乡里誉为神童。12岁补庠生,1543年中癸卯科考举人,1550年中庚戌科考进士,授中书舍人。

中书舍人是个清差,喜好读书的陈耀文正好借此机会博览群书,为以后著述打下坚实基础。在此期间,陈耀文著有《正杨》一书,纠正文学家杨慎《丹铅录》150条错误。

陈耀文的才干逐渐得到朝廷的认可,升他为工部给事中,官至按察司副使,最后被提升为陕西太仆寺卿。他却认为自己年纪大了,来日无多,便请求告老还乡。

陈耀文回到故土确山后,闭门谢客,开始专心著述类书之事,因所居近天中山,故题书名为《天中记》。

《天中记》又名《寰海类编》。陈耀文依事物的性质将典籍、历史、小说、艺术、科技、天文、地理、奇闻逸事等分门别类,尽收书中。全书200余万言,分类目796个,每类下又因事标目若干条,援引繁高,或于文前,或时语后注明出处,搜辑僻典遗文甚多,又间作考证,指出原书之讹文,误释,正历代类书之沿讹,精审多识,这是共他类书所不能比及的。

《天中记》取材广泛,采辑丰富,征引完备,是古代类书中较完善者。后来的清代大学者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尤其称赞该书。《天中记》于清末重刊时,民族英雄林则徐曾亲手校勘并作跋。

1650年,正是我国清顺治七年,福建一个普通人家陈家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孩,取名陈梦雷。陈梦雷资质聪敏,少有才名。12岁中秀才,19岁中举人,20岁时成进士,为庶吉士,被授予编修之职。

1699年,清康熙皇帝任命陈梦雷为词臣、侍读,在内苑侍奉第三皇子、诚亲王胤祉读书。在此期间,陈梦雷恪尽职守,甚得胤祉好感。

在长期教学过程中,陈梦雷见当时的类书,要么“详于政典”,要么“但资辞藻”,有许多缺点,因此他决心编辑一部“大小一贯,上下古今,类列部分,有纲有纪”的大型类书。

此事得到胤祉支持,胤祉特拨给陈梦雷一间“协一堂”用于藏书,并在城北买“一间楼”,雇人帮助他缮写。自1701年秋开始,陈梦雷根据“协一堂”藏书和家藏图书共1.5万余卷,开始分类编辑。

在编辑过程中,陈梦雷离析每一部书的内容,再依据主题类聚。把各种书从以“图书”为单元,变为以“文献信息”为单元。之后,又依主题类聚成篇,分6大类,每一“汇编”其下再分32个“典”。“典”之下又分“部”,形成:汇编、典、部的三层结构。

另外,陈梦雷把包括琐细的史事与逸话亦可传者,笔记小说中的故事大量囊括为“纪事”;把凡是典籍中零碎的部分,考究欠真,难入“汇考”的,或议论偏驳,难入“总论”的,或文藻未工,难入“艺文”的,统收于“杂录”。同时,把古代作品及思想,荒唐难信的或譬喻臆造的,俱录于“外编”;平行列举,一目了然。

陈梦雷经过“目营手检,无间晨夕”的辛勤劳动,历时6年,终于在1706年把这部共1万卷的巨著《古今图书集成》修成。

《古今图书集成》这样一部大型类书,它是既经也史,是子也是集,因为它包括我国1.5万多卷经史子集的典籍,融合为一。

《古今图书集成》原名《文献汇编》或称《古今图书汇编》,由清康熙皇帝钦赐书名,清雍正皇帝写序,《古今图书集成》为此冠名“钦定”,历时两朝28年,采集广博,内容丰富,正文1万卷,目录40卷,共分为5020册,520函,42万余筒子页,1.6亿字,内容分为6汇编、32典、6117部。

全书按天、地、人、物、事次序展开,规模宏大、分类细密、纵横交错、举凡天文地理、人伦规范、文史哲学、自然艺术、经济政治、教育科举、农桑渔牧、医药良方、百家考工等无所不包,图文并茂,因而成为查找古代资料文献的十分重要的百科全书。

1721年,清圣祖康熙命总理事务大臣允禄和翰林院编修吴襄领导编纂的一部专门采集子书和史书中的材料,提供给一般文人查找词章和典故的类书。

早在三国曹魏时期,文人吟诗作赋时,在采摘辞藻往往喜欢寻求一些典故和轶闻,以便押韵对句而用。于是,采掘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利寻检、引用的一种古典文献工具书类书《皇览》就出现了。

自从《皇览》以来,历代王朝都非常注重编纂大型类书。到了清康熙、雍正年间,朝廷编纂大型类书的传统被推向了又一高峰。

接到诏令后,允禄和吴襄便组织一个编撰班子,专辑诸子和史籍中的名言警句、出处和上下文等,然后分门别类地汇集成册,以供时人采摘,并将这本书取名《子史精华》。

《子史精华》是一部供采取典故、诗文、辞藻用的类书,全书160卷,分天、地、岁时、帝王、皇亲、言语、形色、伦常、乐、文学、居处、边塞、妇女、政术、设官、方术、巧艺、灵异、释道、服饰、仪饰、珍宝、器物、武功、品行、动植、食馔、人事、产业、礼仪30部,子目280类。专采子、史部及少数经、集部书中有关社会情况、自然知识、学术文化等方面的名言隽句汇编成册。

此书采辑宏富,考核精良,句中引文裁剪得宜,连贯完整,并详注出处。为后人研究古代文化史、科技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旁注]

三坟五典 据说是我国神话传说时代的4部非常著名的著作,它们分别被后世称为“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其中的“三坟”是指伏羲、神农、黄帝的书;“五典”是指少昊、颛顼、高辛、唐、虞的书。相传为我国最早的古籍。

稷下学宫 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稷下是齐国国都城门,位于齐国国都临淄稷门附近。稷下学宫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成果丰硕,完全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真正的第一所大学,第一所学术思想自由学科林立的高等学府。

给事中 官名,秦始置。西汉因之,为加官,位次中常侍,无定员。所加之官或为大夫、博士或议郎,御史大夫、三公、将军、九卿等亦有加者。加此号得给事宫禁中,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分平尚书奏事,负责实际政务,为中朝要职,多以名儒国亲充任。

秘书郎 官名。魏晋时置,属秘书省,掌管图书经籍,或称“秘书郎中”。南朝士族子弟以为出身之官。唐代一度改称“兰台郎”。后魏后各代另置校书郎校雠典籍,订正讹误,以秘书郎专管图书收藏及校写。明初并其职于翰林院。清末复设秘书郎,位在翰林院检讨之下。

白居易 (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与李白、杜甫并称“李杜白”。现实派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李昉 (925年~996年)字明远,深州饶阳五公村人,宋代著名学者。宋初为中书舍人。宋太宗时任参知政事、平章事。984年加中书侍郎。组织编纂了大型类书《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和《太平广记》,对后世影响很大。

话本 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今存《清平山堂话本》、《全相平话五种》等。宋代“说话”人即说书人的底本。也称为“话文”或简称“话”。

《周易·系辞》 《系辞》是《周易》里最重要的文章。从战国到汉初期间,由众多学易之人共同完成的著作,是经过历代易学者们增补编修、集体创作的产物,在易学界的影响极大,代表了整个易学精神。

骈体 骈体文又称骈俪文,产生于魏晋时代,在六朝广为流行。骈体文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体,其句多四六对仗,故又称四六文或四六、骈俪、骈体等,具骈文要点而有押韵者称骈赋。

杨亿 (974年~1020年),北宋文学家,“西昆体”诗歌主要作家。字大年。11岁时,宋太宗闻其名,诏送阙下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后赐进士,曾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气节。卒谥文,人称杨文公。

庠生 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序即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等。

纪昀 (1724年~1805年)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历清雍正、乾隆、嘉庆3朝,享年82岁。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代表作品《阅微草堂笔记》。

吴襄 (1661年~1735年)字七云,号悬水。1713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任《明史》、《八旗通志》总裁及《治河方略》、《诗经集注》总纂修官。1723年命直南书房,升侍读学士,督顺天府学政,充任经筵讲宫,参与《明史》、《八旗志》的纂修。

[阅读链接]

宋太宗赵光义在文化建设方面多有功绩。他不但组织人员修成《太平御览》和《太平广记》,还开创了北宋时期的升平诗歌之风,在宋代皇族和大臣中得到积极的响应,形成了宋代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

宋太宗本人喜好诗赋,政府也因此特别重视文化事业,北宋王朝重教之风因而展开。宋太宗还喜好书法,善长草、隶、行、篆、八分、飞白6种字体,尤其善书“飞白体”,当时的货币“淳化元宝”就是宋太宗亲自题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