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问证的鼎彝古币类专著
我国历史悠久,从石器时代以至夏商周开始制造生活、礼仪、战争器物,历史时空在青铜白玉中凝固,文化古韵在红墙黄瓦间婉转,回首五千年文明,这些古代器物都凝结着令人荡气回肠的前尘故事。品赏这些古物,能够知古鉴今,格物致知,由此产生了“考古”这门文化。
我国古代记录介绍刀剑的专著,最著名者首属南朝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陶弘景所撰《古今刀剑录》。陶弘景字通明,曾参加过宝刀的冶炼,该书是作者研究刀剑冶炼的心得。
《古今刀剑录》记录了远自夏禹、近到梁武帝各个朝代所制宝刀、宝剑的数目,并对每一把刀剑的名称、尺寸、铸造过程以及铭文等,都做了详细的叙述。为研究我国古代刀剑工艺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梁代西中郎行参军、中书舍人虞荔也著有《鼎录》一书,后被收入清代《四库全书》、《四明丛书》中。
“考古”这一名词则出现于宋代,北宋时期的金石学者吕大临,就曾在1092年著有《考古图》一书,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进行搜集和整理。全书共10卷,比较系统地著录了当时宫廷和私家收藏的古代铜器、玉器。
《考古图》卷1至卷6为鼎、鬲、簋、爵等商周器,目列238器,实收143器。卷7为钟、磐等乐器,目列10器,实收15器。卷8为玉器,目列13器,实收九器。卷9、卷10为秦汉器,目列63器,实收67器。总共目列224器,实收234器。
《考古图》对每件器都精细地摹绘图形、款识,记录尺寸、容量、重量等,并尽可能地注明出土地和收藏处。所录器物的出土地可考者计90余器,出自陕西各地的占半数以上。
《考古图》在编排上注意到相互的共存关系。如卷3收“得之于河南河清”的“单羿癸彝”,同时附录出土的鼎、觚、簋、盉、甗5器。
编者又能根据器物的形制、文字和出土地推断年代。卷1“乙鼎”,即根据其“形制文字及所从得”,推定为商器。尽管所定器名,不无可商之处,但它的正确之处及学术价值仍不容怀疑,不失为我国最早而有系统的古器物图录,在著录古器物的体例上具有开创性的功绩。
宋徽宗宣和年间,由宋徽宗敕撰,宰相王黼编纂有《宣和博古图》30卷。1107开始编纂,成于1123年之后。该书著录了宋代皇室在宣和殿收藏的自商代至唐代的青铜器839件。
《宣和博古图》集中了宋代所藏青铜器的精华。分为鼎、尊、罍、彝、舟、卣、瓶、壶、爵、觯、敦、簋、簠、鬲、鍑及盘、匜、钟磬錞于、杂器、镜鉴等,凡20类。各种器物均按时代编排,每类器物都有总说,每件器物都有摹绘图、铭文拓本及释文,并记有器物尺寸、重量与容量。有些还附记出土地点、颜色和收藏家的姓名,对器名、铭文也有详尽的说明与精审的考证。
宋代金石学它王俅的《啸堂集古录》成书约后于《宣和博古图》,2卷,著录商、周、秦、汉以来的青铜器及印、镜铭文345器。上为铭文摹本,下附释文。铭文间有删节脱漏,尤以镜鉴为甚。还收录了《滕公墓铭》之类伪器,但摹刻较精,有研究价值。
明代宣德年间,礼部尚书吕震等奉敕编次《宣德鼎彝谱》8卷,初仅供进呈皇帝,不曾颁行于世,嘉靖年间流出宫禁,版本较多。该书前有华盖殿大学士杨荣序,亦题奉敕恭撰。后有嘉靖甲午文彭跋,称出自于谦家。
《宣德鼎彝谱》卷1、卷2载所奉敕论及礼部进图式、工部议物料诸疏。卷3载工部请给物料疏及礼工二部议、南北郊至武学武成殿鼎彝名目。卷4载太庙至内府宫殿鼎彝名目。卷5载敕赐两京衙门至天下名山胜迹鼎彝名目,工部铸冶告成及补铸二疏,并褒奖敕一道。卷6、卷7、卷8通为详释鼎彝名义,凡某所某器仿古某式,皆疏其事实尺寸制度,一一具载之。
到了清代,考古之风依旧不减,乾隆皇帝十分重视文物典籍的收藏与整理,命将内府庋藏的鼎、尊、彝等青铜器分门别类,以便珍藏、鉴赏。
1750年,乾隆皇帝下旨,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工部尚书汪由敦,率翰林仿宋宣和年编制的《博古图》样式,收录乾隆帝平日对青铜器的品题:
以内府所藏古鼎彝尊罍之属案器为图,因图系说,详其方圆围径之制,高广轻重之等,并钩勒款识,各为释文。摹绘精审,毫厘不失,则非往之图谱所能及。
乾隆帝亲自参与了《西清古鉴》的编著,和硕庄、和硕果亲王担任监理。编纂除梁诗正、蒋溥、汪由敦外,还有嵇璜、裘白修、金德英、观保、于敏中、董邦达、王际华、钱维成等重臣,涉及吏、户、工、兵、礼等五部。摹篆、绘图、缮书、校刊、监造等,“虽兼取欧阳修、董逌、黄伯思、薛尚功诸家之说,而援据经史,正误析疑,亦非欧阳修等所能及”。
梁诗正等人历时两年,终于完成了《御定西清古鉴》,全书21册,分40卷,共收录青铜器1529件。从内容到画工、书法、款识及刊制都代表了当时国家成书的最高水准。
沿用此书体例,清朝又编纂了《西清续鉴》和《宁寿鉴古》两部书。《西清古鉴》成为文物图谱编纂的范本。
《西清古鉴》共40卷,附《钦定钱录》16卷,共收录自伏羲氏至明代崇祯年间钱币,以及外国货币、厌胜钱共500多种,书后附跋语一篇,署名梁诗正、蒋溥诸臣。上谕末钤“乾”、“隆”、“静挹山庄”3玺。
《西清古鉴》不仅是我国古代青铜文化宝贵的图文库,而且既可以赏读,又具有实用价值,是一本了解历史,欣赏艺术的好书。
[旁注]
陶弘景 (456年~536年)字通明,齐梁间道士、道教思想家、医学家,自号华阳隐居,入齐,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征左卫殿中将军。后辞官赴茅山隐居,梁武帝礼聘不至,却每每就谘朝廷大事,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其思想源于老庄,并受葛洪道教影响,亦杂有儒佛观点。
鼎 我国古代的一种青铜器,三足,两耳,通常刻有精细的纹饰。鼎最初是一种炊具,后来因用于烹饪祭祀给神的牺牲,而上升为礼器,成为国家政权中君主、大臣等权力象征。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
彝 古代大型盛酒器,并作为礼器以其显赫的地位和精美的造型著称,亦泛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与鼎合称“鼎彝”,泛指青铜礼器。方彝是宋人以这类器形体作方形而确定的称谓,有个别为长体有肩式,似二方彝合并,称之为偶方彝。
厌胜钱 也叫压胜钱,自汉以来就有铸造。它最初的本义主要是压邪攘灾和喜庆祈福两大类。到了后来,厌胜钱所指的范围越来越广。而纵观历朝历代的厌胜钱,各种书法、图案内容,多是体现当时的礼俗时尚,因此厌胜钱对考察各朝代的政治、民俗、文化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阅读链接]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实物。主要是物质的遗存,或者说是遗物与遗迹。而这些遗存应该是古代人类的活动遗留下来的。鼎彝、泉币、碑版、壁画、雕塑、古陶器之类古代器物上面,多刻着表彰有功人物的文字或承载着历史故事,对考察古代生活有着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