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大观——文娱博雅
琴棋书画,花鸟虫鱼,古称“八艺”。“八艺”一向被视为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隐士逸民修身养性的雅文化。我国古人都非常重视精神追求,强调琴棋书画、花鸟虫鱼对人精神的陶冶作用,并一直向往诗情画意的生活情趣,因此,历代对各种文娱活动也多有研究,并涌现出许多这方面的专著。
这些专著包括书画论著、琴棋墨砚专著、鼎彝古币考古类专著以及茶酒花鸟类著作等。形式上图文并茂,内容上丰富多彩,体现了古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与追求。
精辟深邃的古代书画专著
我国绘画史上第一篇系统的绘画品评专著、国画论著作,是南北朝时谢赫的《古画品录》。谢赫在书中言道:
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古画品录》品评三国至齐梁画家27人,共分六品,并以品第为次序。第一品陆探微、曹不兴等5人;第二品列顾骏等3人;第三品列姚昙度、顾恺之等9人;第四品列,蘧道愍等5人;第五品列刘等4人;第六品为宗炳、丁光。
顾恺之是杰出的画家,在东晋声名卓著,谢安曾推崇为“自生人以来未有也”。谢赫强调变古、创新,他将顾恺之列为第三品,反映了他的创作倾向,折射出与时而变的理论意义。
《古画品录》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是首次提出关于“六法”的理论。“六法”远承先秦以来儒家所讲“六气”、“六律”、“六诗”,贾谊《六术》所云“六理”、“六法”、“六行”、“六美”等概念,近参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以“六观”论诗文优劣,使绘画理论从创作技巧到批评准则上升到自成体系的阶段。
庾肩吾是我国南朝梁代著名的书法评论家,文学家,官至度支尚书。他的《书品》,与谢赫的《古画品录》、钟嵘《诗品》、沈约《棋品》等,构成了这一时期的“品”文化现象,盛极一时,对以后的文艺批评有着极大影响。
其中庾肩吾《书品》既是前人书法品评经验积累下的产物,又是“品”文化现象盛行的代表作。
庾肩吾把汉至齐梁的123位书法家按上上、上中至下中、下下的九品法论列,与曹魏时创立的一种人才选拨制度九品中正制相类似,所谓“上”“中”“下“源于《论语》把人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之说。
南朝姚最的《续画品》,是谢赫《画品》的续作,共录有20人。对各人所作,均有简要评价,其中对谢赫的评价比较详细。
《续画品》接受了谢赫所倡“六法”,在评论萧绎时,对宫廷画家沈标、沈粲、焦宝愿等都有肯定,其创作思想与谢赫颇为接近。
《续画品》与谢赫显著不同的,在于对顾恺之的评价,姚最认为顾恺之“矫然独步,终始无双”。从兼及对其他画家的评价,可知姚最在赞赏“宫体”画同时,对文人画也极为欣赏,对画家的批评较为宽容。
《续画品》在理论上有一定建树。姚最强调“心师造化”,即画家要对生活积累、对反映真实予以足够重视。另一方面,姚最又强调了画家天才禀赋的重要意义。
到了唐代,中书舍人、吏部员外郎唐裴源于639年撰《贞观公私画史》,又名《贞观公私画录》。旨在著录古画名目,并品评高下。将“魏晋以来,前贤遗迹所存,及品格高下,列为先后”,实际上以刘宋时陆探微为首。而书中所载多为隋代官库本,当是隋室旧藏。
从《贞观公私画录》序中可知,此书共著录298卷,壁画47处;其中隋唐官本计230卷,得之于杨素家20卷,余者为许善心、褚安福等人所进。并辨其中33卷恐非晋宋人真迹。
《贞观公私画录》于每件作品先列画名,再列作者,并注明是否已收入该目。此书堪称著录名画之祖,可据以考知贞观前名画的存世情况,为研究画史者所宝重。
唐代张彦远出身于收藏世家,他从小耳濡目染,在书画方面学到了不少知识,日积月累,练就了一双“法眼”。他自称对于“收藏鉴识,有一日之长”。
张彦远根据传家之宝,悉心研讨书学画理。他深刻地认识到,自古以来,有名的书画流传虽多,但许多人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它们的价值,因此也没有真正发挥它们的作用。
同时,战争、动乱的破坏,足以使大量珍贵书画毁于兵火之中;至于有些人假收藏之名,行“藩身”之实,以名家之画作为加官晋爵的手段,乃至成为一时风气,这就更值得后人引以为戒了。
所有这些,张彦远认为都会给绘画艺术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为此,他萌发了编写一本记述历代画家、作品的著作的想法。他的两部著作《历代名画记》和《法书要录》分别就绘画和书法搜集了丰富的前代的材料,尤其前一书更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是对于我国古代美术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贡献。
《历代名画记》成书于847年,是张彦远盛年之力作。全书10卷,可分为3部分:一是对绘画历史发展的评述与绘画理论的阐述;二是有关鉴识收藏方面的叙述;三是原书卷4至卷10是370余名画家传记,始自传说时代,终于841年,大体按时代先后排列,或一人一传,或父子师徒合传,内容有详有略,大略包括画家姓名、籍里、事迹、擅长、享年、著述、前人评论及作品著录,并有张彦远所列的品级及所作的评论。
《法书要录》10卷,辑录了从东汉至唐元和年间的书法理论著作共39种,为传世最早的书论专集。其中34种皆具录原文;未见原书者,则存其目。
《法书要录》无论从体例,或者从内容来看,均在我国书学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其对历代名迹的收集、鉴别和保存上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使它成为后世书法研究者所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
唐宪宗时,翰林学士朱景玄酷爱画艺,多方寻访,不见者不录,见者必录,为明其善恶,别其高下,根据当时书法世家张怀瓘《书断》以神、妙、能三品论定书法家成就高下的体例,并仿效李嗣真《书后品》标出的“逸品”的办法,列于神、妙、能三品之外,再加上他对所品评的画家的生平事迹和画艺特长所写的评传,著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断代画史《唐朝名画录》。
《唐朝名画录》著录唐代画家124人,以“神、妙、能、逸”四品品评诸家,其中“神、妙、能”又分上、中、下三等。其本文则各为略叙事实,据其所亲见立论,神品诸人较详,妙品诸人次之,能品诸人更略,逸品三人又较详。
《唐朝名画录》是一部关于唐代画家情况的较详记录。其资料来源,部分引自唐人有关著作,部分为作者亲自采访收集。对于时代较近画家、与作者同时画家,本书尤多记述,故在绘画史料上具有《历代名画记》不可替代的价值。
《唐朝名画录》写作态度颇为严肃,所列史料,亦大多翔实可信。在编写方法上,本书开创了以分品列传体编写断代画史的先例,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书画理论发展的深入,唐代以后的论书之著多不拘泥于品评一体,而渐融于内容更为广泛、繁富的书论之中。
到了宋代,宋高宗赵构的《翰墨志》,米芾的《画史》、《宝章待访录》和《海岳名言》,以及由北宋官方主持编撰的宫廷所藏绘画作品的著录著作《宣和画谱》,都是书画理论的专著。
宋高宗的《翰墨志》亦称《评书》、《高宗翰墨志》、《思陵翰墨志》,原为论书25则,后存22则。古人论书,人云亦云者多,宋高宗赵构则直抒己意,多独到之处。
比如,宋高宗不同意王羲之书《兰亭序》“似有神助”之说,认为它之所以受人重视,是因其字数最多。
再如,宋高宗不同意世俗认为石砚以有眼为贵,认为是以密理坚致、潴水发墨为优。他主张学书须先学正书,学草者亦不可不兼学正书,因正书八法皆备,不相附丽。
宋高宗于北宋举李建中、蔡襄、李时雍以及苏、黄、米、蔡“四大家”,皆有褒有贬,唯对于米芾的行草极为称许,认为米芾得能书之名,似无负于海内,书中记载的米芾逸事也很多。
宋高宗本人对于“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但又专精《兰亭序》一种,以至于“详观点画”,竟然到了“成诵”的地步,凡五十年间末有一日舍笔墨。
米芾是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他天资高迈、人物萧散,个性怪异,好洁成癖,举止癫狂,因而人称“米癫”。宋徽宗曾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宫”。
米芾的《画史》记录了他收藏、品鉴古画以及自己对绘画的偏好、审美情趣、创作心得等,这是研究他的绘画的最好依据。
米芾的《宝章待访录》成书于1086年秋,分为“目睹”“的闻”两大部分,所录84件晋唐品,开后世著录之先河,影响颇大。甚至有专门模仿此书体例的论著,如明代张丑撰《张氏四表》。
米芾的《海岳名言》皆为他本人平时论书之语,反映出米沛的书学美学思想。
宋王朝自建国初期,即重视开展古书画搜访工作。宋徽宗时,内府收藏日趋丰富,于是将宫廷所藏的历代著名画家的作品目录编撰成《宣和画谱》,以备查考。有人认为作者是宋徽宗赵佶本人,也有人认为是由蔡京、米芾所编。但就书中内容和文风考察,似应是在宋徽宗的授意和参与下,由官方组织人力,集体编写而成。
《宣和画谱》20卷,成书于1120年。书中共收魏晋至北宋画家231人,作品总计6396件。并按画科分为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畜兽、花鸟、墨竹、蔬果10门。每门画科前均有短文一篇,叙述该画科的起源、发展、代表人物等,然后按时代先后排列画家小传及其作品。
《宣和画谱》不仅是宋代宫廷绘画品目的记录,而且还是一部传记体的绘画通史。主张绘画的社会教育作用虽然本书存在不少缺点,但仍是一部绘画著录方面的重要典籍,对于研究北宋及以前的绘画发展和作品流传,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此外,宋代书画理论专著还有刘道醇的《五代名画补遗》和《宋代名画评》、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郭熙的《林泉高致》、朱长文的《墨池编》等,反映了宋代书画理论的显著成果。
到了元代,有书家盛熙明编著的书法理论著作《法书考》,全书8卷:卷1“书谱”分两部分,一为集评,二为辨古;卷2“字源”分两部分,一为梵音,二为华文;卷3“笔法”分两部分,一为操笔,二为挥运;卷4“图诀”分两部分,一为图诀,二为偏旁;卷5“形势”分两部分,一为布置,二为肥脊;卷6“风神”分三部分,一为性情,二为迟速,三为方圆;卷7“工用”分三部分,一为宗学,二为临摹,三为丹墨。卷4至卷7皆采录成说。卷8“附录”分两部分,一为印章,二为押署、跋尾。
《法书考》是盛熙明依个人学书经验和摘录前人书论著述编撰而成,故持论尚平允,保存了一部分书法史料,对研究书法史具有一定价值。此书前有元代虞集、欧阳玄、揭徯斯3人序言,后有清代朱彝尊跋。据元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揭徯斯序称:书成于1331年,1333年由奎章阁承制学士沙剌班进呈,藏于禁中。
明清时期,是我国品评绘画风格的时期,画品著作在宋代以后逐渐减少,明代虽有复兴,其体例却有很大的不同,虽用传统的品评术语,但是已经无意于品第高下优劣之分,而是倾向对笔法与风格的分析与品评,其代表是《中麓画品》和《吴郡丹青志》。
《中麓画品》是明代以诗文、散曲闻名的李开先的品评绘画的著作,全书1卷,成书于1541年。此书品评明人绘画,与向来上、中、下三等或神、妙、能、逸四品不同,其独创五品之分,每品中并陈优劣。
《吴郡丹青志》时明代诗人王穉登所著的画史传、品评,全书1卷,成书时间约在1600年。品评记录元至明中期苏州地区的画家,分神品、妙品、能品,又有遗耆、栖旅等分别评论,各为传赞,共录画家沈周、沈贞吉、恒吉、宋克、唐寅、文徵明、张灵、仇英、黄公望、赵原、徐贲、张羽等20人。提出“韵致”说,强调绘画要想“种种妙绝,出人意表”,就必须“有画学、有画胆”,而且“兼渔古人之精化”。作为当时的评语,是研究明代苏州地区绘画及画家的参考。
清代出现了对风格学研究的突破,其代表就是清代大臣黄钺的《二十四画品》;另一方面,“神逸能妙”从明代开始作为等级符号已处在非常次要的位置,特别是清末秦祖永的“神逸能妙”更是偏于艺术风格的论述。
黄钺在绘画艺术上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将自己积累的经验进行理论概括,仿照唐司空图撰写的中国古代文集约名著《二十四诗品》的体例,撰成画学专著《二十四画品》一书。
《二十四画品》运用四言韵语,把各种绘画艺术风格概括为:一气韵,二神妙,三高古,四苍润,五沉雄,六冲和,七淡远,八补拙,九超脱,十奇辟,十一纵横,十二淋漓,十三荒寒,十四清旷,十五性灵,十六圆浑,十七幽邃,十八明净,十九健拔,二十简洁,二十一精谨,二十二隽爽,二十三空灵,二十四韶秀。每品项下各有四言释义一篇,每篇一韵,每韵十二句。整部著作文词典雅,清丽可诵,表现了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黄钺深受司空图的影响,虽也不排斥沉雄、纵横、淋漓、健拔等风格,但更为推崇冲和、澹、荒寒、清旷、幽邃、空灵等境界,这与当时文人士夫的审美趣尚是一致的。
[旁注]
谢赫 (479年~502年)我国南朝齐梁间画家,绘画理论家。善作风俗画、人物画。著有《古画品录》,为我国最古的绘画论著。评价了3世纪至4世纪的重要画家。提出我国绘画上的“六法”,成为后世画家、批评家、鉴赏家们所遵循的原则。
庾肩吾 (487~551年)字子慎,一作慎之。初为晋安王国常侍,同刘孝威、徐攡诸人号称“高斋学士”。历仕太子中庶子、进度支尚书、江州刺史等职,封武康县侯。工诗,其诗雕琢辞采,讲究声律,“风神秀相,洞合唐规”。
中书舍人 古代官名。舍人始于先秦,本为国君、太子亲近属官,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掌传宣诏命。隋唐时,中书舍人在中书省掌制诰,多以有文学资望者充任。隋炀帝时曾改称内书舍人,武则天时称凤阁舍人。
张彦远 (815年~907年)我国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字爱宾。出身宰相世家,曾任舒州刺史、左仆射补阙、祠部员外郎、大理寺卿。家藏法书名画甚丰,精于鉴赏,擅长书画。
翰林学士 官名。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至唐玄宗时,于翰林院之外别建学士院,选有文学的朝官充任翰林学士、入值内廷,批答表疏,应和文章,随时宣召撰拟文字,有“内相”之称。
王羲之 (303年~361年)字逸少,原籍琅邪临沂,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后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其书法师承卫夫人、钟繇。王羲之无真迹传世,著名的《兰亭集序》等帖,皆为后人临摹。
米芾 (1051年~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北宋著名书法家、鉴定家、画家、收藏家。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时人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自号鹿门居士。曾被召为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代表作品有《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珊瑚帖》、《蜀素帖》等。
朱彝尊 (1629~1709年)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清代词人,学者。1679年举博学鸿词,以布衣授翰林院检讨,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以他为代表的浙派词和以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词派在词坛并峙称雄。
李开先 (1502年~1568年),字伯华,号中麓子、中麓山人及中麓放客。明代文学家、戏曲作家。与王慎中、唐顺之、赵时春等并称“嘉靖八才子”。李开先的文学主张和唐宋派接近。他推崇与正统诗文异趣的戏曲小说,主张戏曲语言“俗雅俱备”,“明白而不难知”。
黄钺 (1750年~1841年)字左田,又名左君,号壹斋、左庶子。清代大臣。历职27年,忠于职守,有政声。工诗文、书画。著作颇丰,有《壹斋集》、《壹斋诗集》、《韩诗增注正讹》、《萧汤二老遗诗合编》、画友录》、《二十四画品》等。
[阅读链接]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文化虽然趋于保守,但绘画领域却出现许多富有特色的流派与个性强烈的画家,各领风骚,树织画坛。
明初崇尚宋代画风的画家遍于宫廷、民间。清代画派林立,摹古、创新各行其道。清代文人画、西洋画对宫廷绘画产生了影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人还以画为生、以画泄愤,金石书法的刚健之风也溶入了绘画。清代民间绘画更加世俗化、商品化。清代绘画呈现的奇变倾向,为我国近代绘画改革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