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文于农的历代农书文献

那是在我国远古时期,神农氏见人们的食物越来越不足,遍尝百草,开辟新的食物来源,终于选择出可供人们食用的谷物。接着又观察天时地利,创制耒耜,教导人们种植谷物,开启了我国远古农业的先河。

到了夏、商、周时期,我国发明了金属冶炼技术,青铜农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水利工程开始兴建,农业技术有了初步的发展。

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大变革和科技文化大发展时期。炼铁技术的发明标志着新的生产力登上了历史舞台,铁农具和畜力的利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

到战国时期,秦相吕不韦约集手下门客集体编写了《吕氏春秋》一书,其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4篇,则是专讲农业的。这是我国最古老的农学论文。

在当时,所有诸侯国认识到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提出了“上农”的理论,推行以农业为本、工商为末的“崇本抑末”政策。《上农》篇中提出的重农理论和政策,和商鞅、吴起、韩非的重农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

《任地》、《辩土》、《审时》3篇是专讲农业技术的。《任地》讲利用土地的原则。《辩土》是讲使用土地,就是以人力来改变土壤的现状,对《任地》篇所提出要求的事,作了具体回答。《审时》篇讨论耕作及时不及时对农作物各方面、特别是对子粒性质的影响。

《任地》等3篇包含着农业生产方面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总结了先秦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科学技术水平。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旱地农业技术达到成熟时期,耕、耙、耱配套技术形成,多种大型复杂的农具先后发明的运用。

据东汉时期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记载,在西汉以前我国就出现了专门的农书,共有9家114卷之多,其中《神农》20篇、《野老》17篇、《宰氏》17篇、《董安国》16篇、《尹都尉》14篇、《越氏》5篇、《氾胜之书》18篇、《王氏》6篇、《蔡癸》1篇。

这些农书除《神农》、《野老》外,其余7种中,4种早已下落不明。剩下的3种,两汉之交的刘向和班固都肯定它们是西汉人的著作,就是《董安国》、《蔡葵》和《氾胜之书》,但前二种也已散失,只有《氾胜之书》,靠北魏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等几部书的引文,保存了一些零星片断的文字。但是从残存的3700多字中,仍足以反映出西汉农业科学技术的水平。

氾胜之是山东曹县人,在汉成帝在位的时候,曾经当过议郎官职;又在京城西安附近的三辅地区指导过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当时对农业生产有兴趣的人,都乐于向氾胜之请教。后来他升为御史,足迹踏遍全国。他在这些活动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资料,是后来撰写农书的基础。

氾胜之具有突出的重农思想。他把粮食布帛看作国计民生的命脉所系,因此,他把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他曾经表彰一名佚名的卫尉勤于蚕法,是“忠国爱民之至”。可见他把推广先进农业科技,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到“忠国爱民”的高度。

《氾胜之书》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写成的。该书是氾胜之对西汉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播种日期的选择、种子处理、个别作物的栽培、收获、留种和贮藏技术、区种法等。

《氾胜之书》以对个别作物的栽培技术的记载较为详细。这些作物有禾、黍、麦、稻、稗、大豆、小豆、枲、麻、瓜、瓠、芋、桑等13种。区种法在该书中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书中提到的溲种法、耕田法、种麦法、种瓜法、种瓠法、穗选法、调节稻田水温法、桑苗截乾法等,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科学的精神。

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和最完整的农书,当数南北朝时期北魏杰出的农业科学家贾思勰书写于533年到544年间的《齐民要术》。

贾思勰是山东益都人,曾任高阳太守,后来回到家乡,经营农牧业。贾思勰研究了大量的古代农业文献,广泛请教了有经验的老农,收集了许多口头传说、民间谚语,再加上自己从事生产实践的亲身体验,写成了农业科学巨著《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全书正文10卷,92篇,正文和注释共11万多字,书前还有《自序》和《杂说》各1篇。卷1至卷5的内容是谷物、蔬菜、瓜果、林木栽培;卷6是家畜、家禽、鱼类饲养;卷7是酿酒;卷8是制酱、制醋、腌腊;卷9是食品制造和烹调;卷10是各种作物的品种介绍。

《齐民要术》的内容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对几乎所有的农业生产活动都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比如,书中阐明了因时、因地制宜的重要性,提出了“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的先进农业观点。

《齐民要术》还针对我国北方地区“春多风旱”的气候特点,对北方抗旱保墒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总结出具体的技术措施和经验。

另外,《齐民要术》对轮作和套种作了科学的总结和研究,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而且对农作物的品种进行了专门论述,在选种问题上提出穗选法的主张,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简单的优选法。

《齐民要术》中有许多项目,比世界其他各先进民族的记载要早三四百年,甚至1000多年;它的取材布局,也为后来的许多农书作者所借鉴。

《齐民要术》为我国初步建立了农业科学体系,对推动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不但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在我国和世界农业科学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隋、唐、宋、元以及明清时期,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南方水田技术配套技术形成,水田专用农具发明与普及,棉花在全国逐渐推广,土地利用方式增多,南北方农业同时获得大发展。

这时出现了众多农书,后人将这一时期的《氾胜之书》、《齐民要术》、《陈敷农书》、《王祯农书》、《农政全书》统称为五大农书,是我国古代农学著作中的杰作。

陈敷是我国南宋农学家,一生勤奋好学,潜心研究农学理论,陈敷自耕自种,下苦功夫钻研,于1149年74岁时写完《陈敷农书》这部著作,对古代的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敷农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谈论水稻栽培种植方法的农书。共3卷,附《蚕书》1册。书中对江南水田耕作,对土地利用、土壤肥料、水稻耕种、蚕桑等方面,均有独到见解,是研究我国农业科学的宝贵资料。

元王朝只有97年,时间虽不算很长,但却在我国农学史上留下了3部比较出色的农学著作。一是元建国初年司农司编写的我国最早的官修农书《农桑辑要》,此后有王祯的《王祯农书》和畏兀儿农学家鲁明善·铁柱的《农桑衣食撮要》。其中尤以《王祯农书》影响最大。

王祯字伯善,生于1271年,山东东平人,元成宗时曾任宣州旌德县尹、信州永丰县尹。他在为官期间,生活俭朴,捐俸给地方上兴办学校、修建桥梁、道路、施舍医药,确实给两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时人颇有好评,称赞他“惠民有为”。

王祯在旌德和永丰任职时,劝农工作取得很大成效,政绩斐然。所采取的方法是每年规定农民种桑树若干株;对麻、苎、禾、黍、麰麦等作物,从播种以致收获的方法,都一一加以指导;还画出“钱、鑮、耰、耧、耙、麴”各种农具的图形,让老百姓仿造试制使用。

王祯又“以身率先于下”“亲执耒耜,躬务农桑”。最后,王祯把教民耕织、种植、养畜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加上搜集到的前人有关著作资料,编撰成《王祯农书》。

《王祯农书》全书共36卷,l3.6万多字,分为《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3个部分,是当时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

1314年,鲁明善到安徽地方作监察官。任职期间,他大力奖励农桑,发展生产。为了帮助农民安排好一年的生产活动,他决心编写一本使用性强、便于农民阅读的农书。于是他刻苦攻读各类书的同时,经常深入农村田间,了解农业生产规律,收集民间农业耕种的经验和知识。日积月累,终于写成了《农桑衣食撮要》。

《农桑衣食撮要》以月令体裁写成,分为12个月,月下条列农事并讲解做法。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11000多字,但农事却有208条,内容极为丰富。如气象物候,农田水利,作物、蔬菜、瓜类、果树、竹木、桑栽培,蚕饲养,家畜家禽养殖与医疗、役用,养蜂采蜜,粮食和种子保管,副食品加工,衣物保管等。

后世对《农桑衣食撮要》评价颇高,明《永乐大典》和清《四库全书》都予收录。由此可见这部农书在我国农学史上所占的独特的重要位置。

《农政全书》为明代徐光启著。这是一部集前人农业科学之大成的著作。《农政全书》共60卷,70多万字,所采用文献229种内容宏富,计有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12目。全书既大量考证收录前代有关农业的文献,又有徐光启自己在农业和水利方面的科研成果和译述,堪称为当时我国农业科学遗产的总汇。

《农政全书》基本上囊括了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贯彻这一思想正是本书不同于前代大型农书的特色之所在。在这部书中,徐光启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

此外,清代著名农学家杨岫写有《豳风·广义》和《蚕政摘要》两本养蚕的书,从种桑到缫丝纺织,都有详细的叙述和总结,对研究古代种桑养蚕技术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旁注]

《吕氏春秋》 亦称《吕览》,是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们共同编撰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巨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天下前夕。全书作为12纪、8览、6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汉书》 又名《前汉书》,东汉班固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词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畅的口语化文字形成鲜明对照。我国纪史方式自《汉书》以后,都仿照其体例。

御史 我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贾思勰 我国北朝北魏农学家,出身儒学家族,精通农业科学,在复兴由于战乱而荒废的华北农业时,将旱地农业技术体系化,写成《齐民要术》一书。该著作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最完整的大型农业百科全书。

畏兀儿 元代西北族名。宋代称高昌回鹘,元代称畏兀儿。汉文文献中,还有“畏吾儿”、“伟兀”、“伟吾而”等不同译法。元代时高昌等地发生混战,大批畏兀儿人为躲避战乱而越过戈壁,避居甘肃永昌、敦煌、酒泉、张掖一带。到明代时他们逐渐融于汉族之中。

月令 我国上古一种文章体裁,按照一个12个月的时令,记述政府的祭祀礼仪、职务、法令、禁令,并把它们归纳在五行生克的系统中。体现了人们遵循自然节律安排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思想,反映出古人对自然社会的认识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豳风》 《诗经》中《风》的组成之一,共有7篇作品。“豳”即陕西邠县一带,是周民族的发祥地。周人重农,在《豳风》中有所反映。《豳风》全部产生于西周时期,其中多描写农家生活,辛勤力作的情景,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

[阅读链接]

我国的古农书,包括现存和已经散失的,据不完全统计,两千多年来总数共有376种,可谓成就辉煌。

这些农书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综合性农书,一般以作物栽培、园艺、畜牧和蚕桑作为基本内容,而又以大田生产为主。有的还包括水产以及农具、水利、救荒、农产品加工等等。另一类是所谓专业农书,包括关于天时、耕作的专著,各种专谱,蚕桑专书,兽医书籍,野菜专著,治蝗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