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的艺术

一位母亲骑自行车时,不小心后座上的小孩坐椅掉了下来,座上的孩子被甩出去好远。尽管经医生检查,确认孩子没有任何问题,但母亲看着因自己的不慎而遭遇惊险的儿子,依旧泪流满面,自责不已。

知情的朋友纷纷前去安慰她。一进家门,全家人正在吃饭,小宝宝欢蹦乱跳,尽管余悸犹在,但不知惊险为何物的孩子还是用稚气的语调抢着跟来人说:“昨天,我从我妈妈的后座上掉下去了⋯⋯”朋友们听完宝宝的“叙述”,逗着宝宝说,“宝宝在昨天的历险记上真勇敢,真像个男子汉!看, 妈妈没出息,还掉眼泪呢!妈妈不像男子汉,对不对?”宝宝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看看妈妈。

于是朋友们在倾听了这位母亲叙述过昨天的经过之后,都忍不住长长出了一口气说道:“还行,你当时没被吓糊涂,还能当机立断送医院检查,你和儿子都挺勇敢嘛!小孩子磕磕碰碰是常事,你也别太责怪自己了,否则, 会在宝宝心里留下阴影。你看,人家宝宝还没觉得是回事儿呢!还是小孩子好!”经这么一说,这位母亲轻松了许多。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挫折或不幸,常常会得到人们的安慰,反过来,我们也常常以安慰的方式表达我们的同情。那么,安慰的话究竟该怎么说,才能真正起到安慰的作用呢?

比如上面提到的这位母亲的情况,假如朋友们一进门就关切地问孩子的头怎样,脚怎样,那么,这位母亲无疑会更加紧张,甚至连医生的检查也不信任了,而且还会更加自责,增加心理负担。假如朋友们关切地说:“一定吓坏了吧,定定心,好好休息一下,不会有问题的。医生不是检查说没问题

吗?你就放心吧!”其实,尽管这是非常善意的话,但对于受了惊吓的母亲而言,是不会感到宽心的。这时候,我们不妨也讲一讲自己的或者别人的历险记,说说自己在当时奇妙而可笑的感受,幽默中夹点儿调侃,我想,这会让你的朋友分散一些对自己的注意力,轻松一些,也宽慰一些。

有时候,当人们去看望一个病人的时候,总是习惯于详详细细地询问病人的情况。他也许已经叙述过无数次了,并且因此而感到厌烦。所以,你大可不必把细致的询问当成关怀,如果你想了解,可以去问他的家人。而对病人,你应尽可能地给他带去一些令他快乐或使他感兴趣的话题和信息。

而安慰一个病人的家属,令他紧张的神经稍稍松弛一些,则不是几句听来暖人的话能够奏效的。这时候,如何令他停止构筑忧虑的墙壁,并阻止他用这墙壁包裹自己,是你用智慧与爱走进他内心深处的要道。

安慰一个失恋的人,一个刚刚经历了不幸的人,最好的安慰是鼓励他积极投入工作,将自己沉浸在工作中,忘却愁苦。

名扬四海的美国女冒险家奥莎·强生深得人们的钦佩,不仅因为她富有传奇色彩的冒险生涯,更重要的还是她遭遇不幸以后。马丁·强生在她 16

岁那年娶了她,此后的 25 年中,这对夫妇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全球。他们拍摄了大量在亚洲和非洲濒于绝迹的野生动物影片。他们的演讲和他们放映的影片在美国产生了极大的反响。然而,意外的不幸在他们乘飞机飞往西海岸时降临了。飞机撞到了山上,马丁·强生当场死亡,医生说奥莎也永远不能再下床了。可是,三个月后,奥莎又坐着轮椅,面对着一大群人发表她的演说了。在那段时间里,她先后发表了一百多次演说。当人们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她毫不掩饰地说:“我这样做,是为了让我没有时间去悲伤和忧虑。”

可见,投入工作可以让人忘却痛苦和不幸。萧伯纳说:“让人愁苦的秘诀,就是有空闲的时间来想自己到底是不是快乐。”所以,告诉那些痛苦中的人们,什么都不要去想,双手交握,摩擦掌心,让自己忙起来!忙起来, 血液会加快循环,思想会变得敏锐,意志会慢慢生成。一直忙着,这是世界上解除痛苦与忧愁最便宜的一种良方,也是把苦痛从头脑中挤出去的最有效的良方。

当我们安慰一个死者的家属时,应该尽量回避提及死者,让他暂时忘记那些无法挽回的不幸。在失去亲人的深深悲痛中,人们似乎不愿也不能忘却那离去的人。那么,富兰克林的话可以给我们一些参考:“我们的友人和我们,像被邀请到一个无期限的筵席里。因为他们较早入席,所以他就比我们先行离开,我们是不会凑巧地同时离席的。但当我们知道我们迟早也跟他们一样地要离开欢乐的筵席,并且还一定会知道将在何处可以找到他时,我们对于他的先行一步为什么要感到悲哀呢?”

安慰不是一种怜悯,它是用和煦的清风吹拂掉蒙在心上的尘埃,吹开凝在眉间的忧虑,化解胸中的郁结;安慰也不是一种单纯凭借语言的技巧,它是以最宽厚的人性之爱,帮助人们将人生遭遇的伤痛在心中降至最小,承认既成的事实,并且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当人们不再反抗那些不可避免的事实以后,人们就能省下精力,为自己创造出丰富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