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组织平津学生大撤退

在北平沦陷的情况下,首要的任务是组织学生撤离北平。7 月 29 日,黄敬在石驸马大街东口一家茶馆里,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参加的有李昌、黄诚、王文彬等人,布置了分头撤离北平的任务,指定到济南、保定、太原三地集合。之后,学委安子文又找学委和学联党团的蒋南翔、杨学诚、黄诚、王文彬,布置撤退。城内的一些民先队干部和队员,立即赶回清华,和杨学诚汇合,还把校警的枪也背上,准备从磨石口渡河去保定。途中发现永定河沿线日军已经布防,除了于光远、赵德尊、李友九等少数几个人冒险突过封锁线外,队伍只好折回,分散入城等待时机。后来,黄敬又把李昌等人找到, 在他西城的家中碰了一次头,根据当时平津已经通车的情况,决定化装坐车到天津,再继续撤退。

在学生撤离到天津后,下一步怎么走,是学生领导干部必须考虑的问题。8 月 9 日,蒋南翔、李昌和杨学诚、李哲人、王德、李华等同志,在叶方家里开了一个领导干部会议,对撤退的方针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会上有两种意见。一是“北上”,留在华北同农民一起打游击,一是“南下”发动群众,推动国民党政府抗日。李昌和蒋南翔各申述一种意见。李昌阐述的理由是:刚刚参加的全国党代会和白区工作会议的精神,就是号召华北爱国学生脱下长衫,拿起武器对日作战。而且,民先队向来就是以促进抗战为宗旨, 平时就作游击战训练,拿起枪杆投身抗战是有思想准备的。南翔同志也阐述了他主张南下的理由。这样,青年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北上奔赴抗日前

线,一部分南下继续推动抗日救亡运动。

这时,聚集在天津的学生越来越多,而津浦路交通又中断,只有组织学生乘船先到上海、青岛、烟台等地,然后才能转道去济南、太原和南方。在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姚依林的组织下,平津学生分批结伴乘船离津。由于上海“一·二八”事变的发生,学生们都云集济南,济南成为转往各地的第一站。学联和民先队的负责人在济南分手,刘导生、孙传文等人留在山东准备参加抗战,蒋南翔赴南京,李昌去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