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1935 年 11 月下旬,北平学联党团的彭涛、周小舟、谷景生和学联的郭明秋、姚依林、董毓华、黄敬等,多次举行秘密会议。他们在认真分析了形势和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后,决定以请愿的方式,发动一次抗日救国行动。11 月 26 日,国民党行政院任命何应钦为驻北平办事处长官,他们决定借此机会,向何应钦请愿,表达华北学生的抗日救国决心。

  1. 月 3 日,北平学联在女一中召开各校代表会议,通过了《通电表示否认任何假借民意之“自治运动”》和《联络评市大中学校发起大规模请愿》两项议案。各校代表根据议案,发动骨干分子,通过学生自治会,投入了紧张的动员准备工作。

清华大学当时党支部有党员蒋南翔、牛荫冠、吴承明和何凤元等,蒋南翔是书记,这是清华的领导核心。11 月 27 日,清华召开全体学生大会,讨论学联请愿游行的提案。由于右派学生捣乱,提案未能通过。在冀察政务委员会即将成立、华北就要沦亡的威胁下,12 月 8 日,又召开全体学生大会。主持大会的左派代表人物黄诚、陆璀,中派代表陈元,右派代表司徵,会前有了协商,经过激烈辩论,通过了全体学生参加游行示威的决议。清华原来就有合法的学生会,在此基础上又专门成立了救国委员会,并立即发表了救国宣言,说出了北平学生的心里话:“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12 月 6 日,北平 15 所大中学校又发通电,请求政府讨伐汉奸殷汝耕, 宣布对日本的外交政策,动员全国人民投身抗战。这时,学联得知“冀察政

务委员会”将在 12 月 9 日成立的消息后,便决定在这一天举行大规模的救国请愿活动。

12 月 7 日,学联在女一中又召开了各校代表会议。到会的有二十几所学校的代表,会上对请愿游行的时间、行动路线和口号等,做了具体的安排。城内由东北大学带头,城外由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率队进城;两支队伍在西直门汇合后,沿途再发动那些尚未行动起来的学校。

布置妥当后,代表们虽然热情高涨,但对游所请愿能否成功还是有点担心。当有人提出“不到八百人是否可以取消游行”时,彭涛回答说:形势到了,就像布满了干柴,一个火星就会燃烧起熊熊大火来。他提出,为了保证行动的成功,要由那些进步力量较强的学校首先上街,造成声势,然后就可以到进步力量较弱而又被学校当局严密控制的学校进行动员,喊他们出来参加游行。会后,各校代表把 9 日的行动计划带回学校,分头动员。

燕京大学代表黄华返校后,立即与学生自治会的同学摊开地图,研究各校向新华门进发的路线,并组织了交通队和纠察队。为了不走漏风声,在 8

日晚 9 时才敲钟召集全体学生大会,大会一致通过了学联的决定。

清华也在 8 日晚召开了全体学生大会,组成了队伍。东北大学、师范大学、中国学院⋯⋯也都以同样的心情,积极进行各项准备工作。

在学联所在地的女一中,8 日晚,彭涛、姚依林、郭明秋、黄敬、孙敬文等人又碰头,检查准备情况,并作了分工;黄敬随队伍指挥,姚依林、郭明秋在西单亚北咖啡馆指挥和联络;游行队伍在 11 时到新华门请愿,此后游行到天安门汇合。

爱国学生的革命热情,像久被压抑的火山,在古老的北平城迸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