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师生人际关系行为的要求

(一)建立师生良好关系的主要条件

  1. 仪表

一个衣着高雅、风度洒脱的教师,无疑会比一个不饰衣表的教师赢得学生更多的喜欢。教师的仪表美可以强烈地感召学生。教师的仪表美,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衣着朴素、干净、大方、庄重;

②容貌净美。这不是说教师要有漂亮的脸蛋,而是指作为审美客体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令他们感到舒服与愉快的美;

③举止文雅。

师爱

师爱是激励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力量。师生之间的爱是双向的,教师热爱学生,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另一方面,教师能从学生的进步中,得到深刻的职业情感体验,充分认识教育工作的意义,更加热爱教育工作。

①关心、了解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

②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和自尊心;

③严格要求,全面教育。

兴趣

教师的兴趣,对学生具有极大影响力和感召力,一个教师有什么的爱好和特长,他带的班级的许多学生往往也具有同样的爱好和特长。因此,教师除了熟练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有广泛的求知兴趣,对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天文、地理、历史、生物、音乐、体育、美术、文学和哲学等有广泛的了解。学生的兴趣是多样的、多变的,为了工作的需要,教师的兴趣也应随着学生兴趣的转移而转移。学生喜欢打乒乓球,教师也能打一阵;学生喜欢下象棋,教师也能对奕几盘。共同的兴趣,共同的体验,能够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引起师生间的情感共鸣,有助于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

素质

教师的素质高低对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往往乐于接近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好的教师。

**第一,心理素质。**即具有发展正常的能力、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的教师一般能诚相见、以礼待人、开朗幽默、审时度势

**第二,专业素质。**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会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普通话是教师职业语言,规范、流利的普通话与方言相比,能给学生一种美的听觉;

②会写一手流得的字体(包括硬笔和毛笔)。写字能力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基本功,优美的板书能给学生一种美的视觉感受;③具有良好的语言技能修养。教师是吃“开口饭”的,错落有致的语言,能给人以节奏感、跳跃感以及特殊的和谐美感。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增强听话者的兴趣和热情,许多语言之所以获得学生的好感,除了丰富的知识外,纯熟和优美的语言是个重要原因。

如果教师能自觉地在上述几方面做出有效的努力,学生便会对他形成良好印象,同时,也会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已经建立起来了。但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并不是关系的终结,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继续保持,也可以中断或走向反面。教师不能有一劳永逸的思想,应不断地为这种良好的关系注入新的营养。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标准

良好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心理上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持续的和融洽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间在人格上是平等和民主的。教师对学生宽容而不放纵,严格而不武断,信任而不娇宠,说服、示范而不体罚,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对教师也是尊敬而不恐惧,信任而不事事依从。良好师生关系是相对于非良好师生关系即权威性或强制性交往关系而言的,下表试比较其不同特点:

教师的特征

学生对这类特征的反应

教师的特征

学生对这类特征的反应

强制性交往

①对学生时时严加监视

②要求无条件地接受一切命令, 有严厉的纪律

③认为表扬可能会宠坏学生,所以很少表扬

④认为没有教师监督,学生就不

可能自觉学习

①屈服。但一开始就厌恶和不喜欢这种方式

②推卸责任,有敬畏感,不敢与教师交谈

③学生易怒,不愿合作,没有工作和学习热情

④没有学习的自觉性,教师一离开课堂,

学习就明显松垮

良好师生关系

①和集体共同制定计划或做出决定

②很乐意给学生以帮助,指导等

③尊敬、热爱学生,给予客观的表扬与批评。展示良好的品格、才能和渊博的知识

①学生喜欢学习。喜欢同教师一道工作

②学生思想、品德修养都较高,互相鼓励独自承担某些责任

③敬佩和依赖教师,以教师为榜样。自觉学习。

(三)师生良好关系的特点

良好的和协调一致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教育民主”、“尊师重教”、“教学相长”是这种良好关系的主要特点。

教育民主

“民主”就其微观而言,就是使每一个人(包括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其他人(包括教师)的尊重,使他们享受和其他人平等的权力。教育民主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其个性的特殊性。师生关系民主化是以双方人格的平等为前提的,没有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就没有民主的教育可言。教师和学生虽然有权利和义务的不同,但在人格上即作为人的尊严应该是完全平等的。只有当学生把教师看做和自己平等的一员时,他才可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合理要求,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民主的教育允许说服,不允许教师强制,也不允许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即是说,对待学生的一切思想问题和行为问题,教师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同学生一起探讨,主

要依靠学生自觉地提高自己的认识和思想修养。教师应允许学生不服或对教师的“说服”提出异议,否则会形成学生的被动感,使自主意识减退。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倾向时,应能较多地容忍其缺点和弱点,并在人格平等的气氛中进行温和的对话,严禁斥责、讥讽、体罚或变相体罚。教育民主要求教师提高民主意识,以平等的态度把学生看作自己的朋友,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促使其个体意识的复苏和对自我价值的追寻,使之成为聪明勇敢、自尊和自重的一代新人。

要发掘教育民主,教师要具有“自以为非”的精神。再高明的教师也避免不了缺点和错误。错误既然出现,就应该敢于承认、坚决改正,决不应顾惜体面而加以掩饰。

尊师爱生

尊师爱生是我国千百年来处理师生关系的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尊师,就是要求学生尊敬教师、尊敬教师的人格、尊重都是的劳动、谦恭有礼、学而不厌,虚心聆听教师的教诲。爱生,就是要求教师热爱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认真负责、诲人不倦,促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尊师与爱生彼此影响、相互促进。教师受到学生尊重会生产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激发出更大的事业心和积极性;学生受到所爱教师的关怀,就会更加尊敬教师。“尊师”与“爱生”,“爱生”是前提,“尊师”是爱生的必然结果。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通向学生信任教师的桥梁。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学生才会相信和尊敬教师, 向教师敞开心扉。教师热爱学生,不仅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爱戴和尊敬,而且还能通过迁移作用发展学生对学生、对其他人友好的感情。

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客观规律,“教”能提高“学”,反过来“学”也能提高“教”。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同时也要“学”,包括向学生学习。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同时也可以“教”,包括教育教师。“教学相长”正反映了师生间的这种辩证关系。

(四)影响师生关系的主客观因素

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教师的入职动机

就是指教师参加工作的内驱力。教师是师生交往中主动性强的一方,他的入职动机的积极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与学生的交往。优秀教师抱着甘为人梯,为教育事业奋斗的动机和意念,这是他们搞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如特级教师魏书生在盘山电机厂工作了六年,时刻向往着去当一名教师。在六年的日日夜夜里,对学校的眷恋之情一天也没中断,他向各级领导提出当教师的申请有一百五十多次。由于他酷爱这一职业,所以他在工作中热爱事业、热爱学生,经常深入到学生家中去为他们排忧解难、了解情况。然而,令人忧虑的是,我国现阶段在职教师和师范院校的学生大多不愿或不安心从事教育工作。特别是在社会上刮起“知识贬值”、“读书无用”之风和“脑体倒挂”的现实情况下,生活贫寒且无权力的“工程师”们再也坐不下来了,师范院校的学生望着未来的工作,怎么也不能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这些现象, 工作动机必然给教育带来危害。一肚子怒气、满腹牢骚的教师不可能热爱学

生,也不可能花更多时间去了解学生。因为他们已对这门职业产生了厌恶感。

教师的能力

要搞好教育工作,要让学生尊敬你、佩服你、相信你,教师就必须有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很简单,一个知识面窄、能力平庸的教师,学生肯定是不会喜欢的。一个学生教师需要的才能具有这么几个方面: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和交际能力等。所以教师应着重培养自己全面的能力。

教师的风度仪表

在学生眼里,尤其是中小学生,他们把教师当成偶象和标准。由于他们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他对教师较强的依恋感。加之,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就是示范,所以,教师的风并仪表影响着师生的交往。风度仪表是一个人德、才、体、貌各方面素质在社会交往中的综合表现所形成的独特风貌。如有的教师敏捷机灵,有的老成持重,有的温柔细腻,有的含蓄深沉,有的幽默风趣等等。对于有良好风度仪表的教师,学生大多给予积极的评价,抱有好感。而对那些不修边幅、不拘小节、蓬头垢面的教师是不会喜欢的。

总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

(五)师生交际手段的综合运用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长期的师生交往中形成的,这一交往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来进行。总的看来,人类的交往手段不外乎言语和非言语符号,每一种交际手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以时间、条件、地点为转移,因人、因事和因地采用不同的手段与学生交往,对形成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是极为重要的。

言语交际

言语交际是师生间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交往方式。师生间进行言语交际要做到准确、有效和可接受,其中,准确性是前提,可接受性是基础,而有效性才是最终要求。

**第一,精确语与模糊语相结合。**师生交际,言语准确是必须做到的, 但准确并不等于精确。客观情况是复杂多样的,有时模糊语更能传情达意。在课堂上,教师有时会说“绝大多数同学表现很好,只有极个别同学仍需努力,我们相信他也能做好等等,这既保护了少数学生的自尊,也起到了警醒的作用(当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第二,一次表达与分层表达相结合。**师生言语交际目的存在着简单与复杂、单一与多重、容易实现与难以实现的区别,这就决定了言语交际目的的表面存在着一次性与分层性表达的不同。一般如叫学生答问,安排行业等, 教师可采用一次性表达,而在做思想工作时,就需要苦口婆心,对所表达的意图分解,渐渐向学生传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三,口头语与书面语优势互审。**言语交际包括口语交际和书面语交际两种。口语交际是有声语言交际,书面语则是依靠文字为物质媒介的交际, 这两种交际方式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环境,二者各有所长。在师生言语交际中, 更多的时候是采用口语,如课堂讲解、课后谈心等;而有时书面语却能起到

独特的妙处。如教师在作业批改中写“好”、“继续努力”等字样,这无疑对学生是一种巨大的鼓励,有的教师倡导学生给教师写几句心里话,提几点建议,甚至写几封信等,都是可以加强师生沟通和理解的。

非言语交际

非言语交际是借助言语符号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以求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在师生交际中,他们无时无刻不用非言语符号进行交际活动,运用非言语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和意向。它是师生间心里沟通,情绪和情、态度和兴趣相互交流、感应的过程。与言语交际相比较,非言语交际更能显示出其独特的隐喻性和暗示性,以及强烈的“人际感染与吸引”。

**第一,面部表情。**处于学生注目中心的教师,丰富、鲜明的面部表情可以向学生施加心理影响,并产生积极效果。特定的面部可以营造出特定的交际氛围,并产生积极效果。特定的面部表情可以营造出特定的交际氛围,或喜或悲、或轻松或严肃,但要注意的是不要喜怒无常,不要表现出一些不合规范的面部表情,如裂嘴大笑等。

**第二,人际距离。**教师和学生的人际距离,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 对学生产生不同的“情感效应”。在课堂上,教师根据需要,即可以站到学生中间,也可以站讲台上,甚至站到某个“捣蛋鬼”旁边,而在倾听差生答问时,教师身子可稍微倾等。

第三,注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能表达出其它手段不能表达出 的微妙意思,这是非言语交流中运用最多的一种形式。用诚恳和信任的目光望着回答不上问题的学生;对捣乱的学生投以严肃的一瞥,都可以产生一定的效应。切忌的是,教师目光游离,在与学生交流时看别处,讲课时看教室后墙,而不敢正视学生等。

另外,非言语交际还包括手势、身体姿势以及服饰等,这些都会影响师生间的交流,从而影响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

(六)教师导学者角色的扮演策略

如何优化教师导学者角色的扮演,助长学生学会学习的进程?张伟平老师研究提出,从教师导学者角色扮演的制约因素看,在注意教学方法运用和教学形式改革的同时,还需产生掌握以下四方面的一般策略:

教育观念现代化

角色观念支配角色行为。有些教师对角色期望的明晰度何以低下,以致导学者扮演的不力?一个十分重要的根由便在于——他的教学观尤其人才观尚未更新,或现代化教育观尤其人才观虽也略知,但未彻底内化。在他们那里,传统的教育观尤其偏重知识存储的人才观仍有相当的市场。正因为这样, 当社会上其他人对教师的期望与自己这种由传统观念衍生的关于教师位置的期望相左,各角色伙伴对教师这一角色所持的观点相悖时,教师个体情感的天平就会发生倾斜,自觉不自觉地落入过时的旧套或滑向所谓的“新轨”, 从而导致他导学者角色期望的朦胧。因此,要提高对角色期望的明晰度和避免模糊性,处在教师位置上的个体,首先应使自己在教育观尤其人才观现代化,懂得现代社会所需要教师造就的人才,从素质上看,是既有良好的政治

素养(具有无产阶级世界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又有创新的科学能量

(摄取、更新、运用信息的能力,探索和研究能力等);在知识结构上,既有横向广博性(子曰诗云、声光化电、经史文哲、abcd),又有纵向深邃度的现代型人才。只有懂得并内化这种现代人才观,教师才有可能在社会大小系统关于教师角色的要求不一致时,仍保持自己对导学期望的明晰性,从而为有效地发挥其导学者功能奠定思想基础。

行为方式“成人”化

如前所述,B 型人格结构者处事专横独行,C 型人格结构者则思想优柔寡断,两者都不利于学生能动地介入教学过程,只有 A(成人)型人格结构者是教师导学者胜任的希望所在。因此,要求提高导学角色的效绩,教师的课堂行为方式必须“成人”化:

**第一,民主领导。**即在教师启发指导的同时,赋予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和 充分的尊重,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目标,而不过多地干涉学生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途径。在师生之间不仅有良好的沟通,建立一定的友谊,同时可以互相交换意见与讨论问题。

**第二,鼓励求异。**在许多中小学教师那里,虽然并不反对,甚至允许学生发展思维,允许他们介入教学,但当学生的提问、答问或解题方式“怪异” 或“奇怪”、甚至不合常规,尤其出乎教师意料时,便会对之冷处理、负强化。正是这种因子的恒常作用,严重地压抑了学生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程度, 使得教师导学名存而实亡。因此,在教师的导学过程中,不仅要允许学生参与,而且要允许学生真正求异,即使这种求异有所出格,也应妥善对待,甚至鼓励其行。此为成功扮演导学角色的上策之一。

角色伙伴代演化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伙伴即学生的心态并非静止的。而在许多情况下,学生的思想、情绪及意图都反映着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同时,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他们的思想表露形式也会变化,可能采取活动的和公开的形式。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角色认知技能尤其是分析和推断力,以增加导学的有效性呢?角色伙伴的代演化具有重要作用。

所谓角色代演,也就我们平常所说的“设身处地”、“从其他人的角度出发”。教育社会心理学认为,教师代演学生,一方面采取学生的态度来评估教师的知识传授和问题引入,看其是否符合导学者的角色期望,是否具有启发学生学会学习的绩效;另一方面则立足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其角色伙伴

——教师的课堂表现,尤其是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姿势、动作和面部表情等等,这样代演对教师的问题发现往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处于教师位置的个体近乎客观的、关于自己导及关于学生学的信息,从而提高他对导学角色扮演中出现的、带有相当模糊性的问题诊断的准确性。

相反,如果仅从教师的角度来分析课堂迹象,那么,就会很难准确把握在这些迹象之后的各种参数的细节,甚至觉察不出学生教学过程能动参与的涨落。

决策思维辩证化

教育观念现代化、行为方式成人化以及伙伴角色代演化等等,都为教师正确地把握课堂决策提供了条件,但仅仅做到这些这是不够的。课堂决策的正确与否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教师导学角色的成功程度,还直接取决于其决策思维的辩证与否。然后怎样依据现代教育观念,凭借着角色代演等所获得的

信息,进行贴切的决策思维呢?这就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多向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单向度的,即教师在辨析某一课堂现象时,只固执某一单独角度,研究对象单方面、单层次以及单种可能。由这种思维所导出的关于该课堂现象的决策也因而往往是片面的和平面式的,它只遵循这一固定的思路,确定单一的目标,采取单一的解决途径,这种思维显然是不利于课堂决策的正确进行的。处在教师位置的个体当面临突发问题时,理应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该问题的多方面、多层次及多种可能。一句话,对问题要多向探索和立体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把握问题的多级本质和真正原因。

**第二,须开放式谋划。**不少教师在分析其导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现象时所采取的,往往是封闭的思维,即分析问题仅仅局限该问题本身,而割断问题之间及问题与外界的有机联系,这对正确的课堂决策显然是有害的。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多向度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事物进行开放式谋划。教师只有通过正规课堂教学这一开放系统与外界环境的广泛联系与它们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才有可能正确地诊断出问题的症结,从而采取合理决策,使导学活动形成一种更为有序的稳定结构,使教师导学角色发挥出最优的整体功能来。

(七)师生关系中期待的作用

期待是一种符合某人身份的预期希望,被期待者了解领会到他人对自己的期待就可能产生较大的期待效果。期待是实现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家长期待子女勤奋学习与子女勤奋率呈正比。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学生对教师的期待是一种尊重和热爱、一种信赖和促进。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应该是各方面的楷模,他必须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他必须有良好的师德师表。如果一个教师具备了这样的素质条件,就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热爱,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就会激发起学习兴趣,自觉主动地学习。教师从学生的信息反馈中也受到促进,他将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更严谨地治学,克服自身的弱点和缺点,逐步完善。反之,一旦教师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受到损害,学生的期待落空了,就会大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挫伤积极性, 妨碍学生成才,这是一种负作用。

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期待,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一种信任、一种鼓励、一种爱。日积月累,学生就会产生力量和信心,学习努力勤奋,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获得期待效果。如果教师把一个学生看死了,认为学生成绩不可能提高,缺点不可能被纠正, 对差生缺乏自信;或者教师有偏心,厚此薄彼,学生就会自暴自弃,不求上进,产生逆反心理。

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会期望自己的所有学生都成为国家的人才。但是学生的气质、个性特点和原有经历不同,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各有差异,对自己的要求也有高有低。教师要区别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加以指导,对学生提出恰如其分的希望与要求,要切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智力水平,既不过高、又不偏低。适宜的期望目标能帮助学生增强学习自学性和学习中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有的学生对自己要求不高,随遇而安;也有的学生自认为先天条件差, 不思上进。他们的期望目标过低,无需付出太多努力就能达到,这样容易养成懒惰习惯,不利成材。对这些学生要帮助他们修正自己的期望目标,督促他们努力。

教师不仅对部分学生提出期望目标,而且要向全体同学提出基本的期望目标,以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发展,达到大面积丰收。

总之,教师的期待有如催化剂和加热剂。如果我们能帮助学生建立起适宜的期望目标,就如同在学生心头点燃了知识大厦阶梯上的一盏盏闪亮的明灯,促使他们向着目标不断前进、不断攀登。

(八)师生关系中自我意识的作用

一个人要成为教师,就必须明确教师的职责,他要学习如何关心与热爱学生,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并不断地以教师的行为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影响学生。因此,他就要不断地体验学生、家长和同事的反应——积极与消极的反应,从而巩固被肯定的行为方式与态度,改变被否定的行为方式与态度等,使自己的言行更加符合“教师”这一称号。所以说,“我是一个教师” 这种自我意识是在教育情境中和在师生相互影响下形成的。“教书育人”是人民教师的主要职能,是社会上人们对教师的一种普遍的期望和要求。“教书”是包括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帮助学生成材的全部教育教学过程。他必须组织好每个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和消化所教的学科知识,引导他们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增长能力。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师精心设计、精心组织和实施教学的各个环节,把“育人”全面地寓于教学过程之中,并且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生动的思想教育。每个教师只有明确“教书育人”的职责,明确“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功能,才能增加自己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珍惜教师的荣誉,培养高尚道德情操,言传身教,持之以恒,成为学生的楷模并赢得学生及家长的尊敬,在实践中逐步完成自身的塑造。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和学习的主体。学生必须明确自己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树立崇高的理想及正确的学习目的。有了这样的自我意识,才能有刻苦、认真的学习态度,学而不厌,求得真知。

(九)师生关系行为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形成亲密的师生关系是师和生的双向活动,既要有教师的爱生,又要有学生的尊师。但是,正如一切教学活动教师都处于主导地位一样,亲密师生关系的形成,教师也处于主导地位,具有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教师是教育者, 学生是被教育者,教师对学生要有着导向作用。这个导向作用发挥得怎样, 直接影响着亲密师生关系的形成。

一般地说,学生都具有“向师性”,任何一个学生都愿意和教师接近, 都愿意听从教师的教导,和教师攀谈学习和生活中的感受,和教师交朋友, 强烈地期待着教师的爱。有人曾形象地说:“学生就好像花草树木之趋向阳光一样,趋向教师。”据调查,学生对教师有亲近、感激与仰慕的心理,在心理的比重上约占 80%。在小学生中教师更是绝对权威,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女教师有一种恋母的情感,总喜欢和教师亲近,这些就是学生

“向师性”的表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本没有与教师作对的心理,只要我们教师能爱护学生这种非常宝贵的“向师性”的心理,师生之间就一定会建立起一座友好和信任的桥梁。

有人说,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也具有“向生性”,哪一位教师不爱自己的学生,不希望自己的学生进步,期待他们成材呢?那么师生之间闹别扭的问题实质在哪里呢?把问题归之于学生是说不通的,问题的实质是教师徒有“向生性”的良好愿望(也许有的教师还没有这样的愿望),缺乏工作的责任心、教育方法和在学生中的威信。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在同一所学校里,面对着同样的学生,有的教师与学生关系和谐,有威信;有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和谐,没有威信。

有些教师不是靠自己高尚的品质、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水平和对学生真诚的爱来赢得学生的信赖,而是认为威信来自于对学生的严厉,即使从保持教师的威信意愿出发,对学生提出主观要求,如果学生不能满足教师提出的要求,就从严处罚。他们经常采取变相体罚、辱骂和斥责学生等做法, 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冷酷的摧残,因此他们是不可能在儿童心目中树立起威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