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坛记趣

对联,在我国异彩纷呈的文苑中,是一朵独具姿态的奇葩。它植根深远, 影响颇大。直到今天,仍深为广大群众称道。兹录几则,聊供鉴赏。

膏可吃,药可吃,膏药不可吃; 脾好医,气好医,脾气不好医。

一看便知这是副用于药店的好对联。语带双关,庄谐并存,读之即可开心一笑,耐人寻味。

相传有一年,儒、释、道三家曾派代表到某寺辩论谁当主中原,辩了三天三夜,仍不分胜负。消息传开,一穷秀才闻讯赶至寺中,说:“我有一联, 谁能对上即主中原,诸位以为如何?”三家都苦于没有好的办法来决胜负, 只好同意了。穷秀才的出联是:

想忠恕,念慈悲,思感应道,三教同心。

此出联有三大难处:其一,头三句自对,每字都从心,且“想”、“念”、“思”三字义近。其二,“忠恕”是儒家的道德规范《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慈悲”是佛家语,佛家提倡救济众生的苦难(《智度论经》:“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道教经典有《太上感应篇》。故,忠恕为儒,慈悲为佛,感应为道。其三,末句以一“心” 字作总结。

结果三教代表竟无一人能对,遂成绝对。近来,欣闻有人对之如下:

讲辩证,词諔诡,论谈说,各家共言。

对句中“讲辩证”指马克思主义;“词諔诡”指道家,因为《庄子·天下篇》有文云:“其辞虽参差而諔诡”,“词”同“辞”,即言辞,此就言辞之辩论而言,“词”用如动词,犹如“论辩”;“论谈说”指法家,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有《说难》论谈说之难。三句皆自对,每字都从“言”,且“讲”、“词”、“论”三字义近,又每句各代表一家学派,末句以一“言”字作总结。虽上下联结尾字都是平声,失对,但就整体而言,仍不失巧对。

1933 年的“双十节”,成都市昌福馆门口有一副对联: 普天同庆,本晋颂谰言;料想斗笠岩畔,毗条河边, 也来参加同庆?那么,庆庆庆,当庆庆,当庆当庆

当当庆;

举国若狂,表全民热烈;为问沈阳城中,山海关外, 未必依然若狂?这才,狂狂狂,懂狂狂,懂狂懂狂 懂懂狂。

这是成都楹联大师刘师亮所拟。作者抓住当时内战外患的事实,讽刺国民党反共不抗日的政策。上下联用了摹声词(上联的“当庆”,是摹小锣、铜钹声;下联的“懂狂”是摹川剧锣鼓点子声)。联语具有象声的趣味性, 使人听了大有为“反动政府”和“反动军阀”敲丧钟之感。

封建社会无官不贪,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弄得民不聊生, 怨声载道。有一讽刺知府的联云:

见州官则吐气,见道台则低眉,见督府大人,茶话须臾,只解道说几个“是,是,是”;

有差役为爪牙,有书吏为羽翼,有地方绅董,袖金赠贿,不觉得笑一声: “哈,哈,哈”。

此联在写作技巧上,抓住了贪官“媚上欺下”的特点,揭露贪官利用手中的权柄,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地受贿。上联的“吐气”、“低眉”、“是是是”,描绘出这位贪官谄上骄下的奴才情态;下联说贪官有“爪牙”、“羽翼”保护,公开受贿,乐得“哈哈哈”的情态。绘形绘声,令人忍俊不住。

有一副对联,据说是古代一位穷秀才有感于当时的炎凉世态而愤然写下的:

想当初,家贫如洗,无米无柴,谁肯雪中送炭? 看今日,独占鳌头,有酒有肉,都来锦上添花!

这位秀才何许人也,姓甚名谁,限于资料无从稽考。但他写这对联的缘由及影响,却不难想象得出:这穷秀才满腹文章郁郁不得志而屈居乡里时, 潦倒穷困,告贷无门,从来没有人愿意解囊相助;然而当他有幸金榜题名,

以致官居显位后,随之出入其门下者与日俱增,纷纷前来送礼讨好。这位秀才大人对此颇感厌恶,于是写下此联贴于官府大门上。结果,那些携酒袖金前来巴结者,待行至门前,读罢此联,先是愕然,继而羞愧,终至掉头快快而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