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对子”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他进了三味书屋后,“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对课”就是对“对子”,这是私塾里启蒙教学中的必修课,是学习词语的一种方法。

有一次,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先生出了“独角兽”要学生对,有的对“两

头蛇”,有的对“九头鸟”,有的对“四眼狗”。寿老先生很生气,质问道: “‘独角兽’是麒麟,你那‘四眼狗’是什么东西?”鲁迅以“比目鱼”相对,寿老先生称赞说:“‘独’不是数字,但含有‘单’的意思,‘比’也不是数字,但含有‘双’的意思,可见是用心对出来的。”

郭沫若少年进的私塾设在一座古庙里。有一次,他和同学偷吃了和尚种的桃子。和尚责怪老师管教不严。老师很恼怒,出了一副对子的上联,挖苦偷桃的学生:“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并声称对出下联者免罚。郭沫若一听便说:“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老师连声叫绝,因为不仅对得工整,而且巧妙地用了典故。传说月中有蟾蜍,所以称蟾宫。旧时科举录取称“蟾宫折桂”。它表示郭沫若从小就有大志。

虽然现在我们不提倡对“对子”了,但作适当的练习,也是很有意义的。它有利于辨别词性。有利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好的对子还是激励自己奋斗不息的座右铭。李大钊同志自书“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自励。周恩来同志早年自题“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上联表达自己与志同道合者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交友准则;下联提出自己既要读有字书,更要读社会这本“无字书”,要重视实践。短短一联,反映了周恩来同志青少年时代的生活态度。再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枕书待旦学者梦,闻鸡起舞战士风”等,都是极有益的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