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影视事业充满活力
同学们,你们每天都看电视、听广播吗?大家也许会回答:每天都看电视、听广播。
但是你们知道我国的广播事业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吗?也许有的同学在电影里听到过:“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现在开始播音⋯⋯”对,这个电台是于 1940 年 12 月 30 日,在革命圣地延安外的山村窑洞里诞生的。这 声音划破了沉沉夜空,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再说电影,世界上第一部电影早在 1895 年就诞生了。然而,直到解放
初期,全国许多中小城镇,特别是广大农村的群众,却连电影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
在解放前,我国的广播影视是相当落后的,全国各地接管的国民党的广播电台共 35 座,发射功率不足 107 千瓦。广播工业极为落后,装配收音机和
发射机的元件几乎完全依靠进口,社会上拥有的收音机只有 100 万台左右, 半数集中在东北和沿海城市。农村地区几乎没有收音机,这就是全国解放后人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起点。
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旧中国的电影事业、电影市场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色彩:从电影的胶片到摄影、洗印、放映等,几乎全部器材,都要依靠国外进口;电影制片厂的各种设备陈旧而又残缺不全;电影市场尽是美国好莱坞的影片;电影教育更是一片空白,解放前从未建立过一座完备的电影学校。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国的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1947 年创建的专门对国外广播的国际广
播电台,开办 40 多套语言节目,每天对世界各国广播近 200 小时,播音语种和时间居世界第 3 位。1949 诞生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这是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以解放了的主人公姿态出现在银幕上。它揭开了新中国电影有历史意义的崭新一页。
我国的电视事业发展较迟。自 1958 年 5 月 1 日开办实验电视节目后, 中国广播事业由声音广播进入声像广播。电视——这个方方正正的“魔匣子” 在神州大地上迅速发展。电视,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亲密伙伴。正像有的观众形容的:“电视进了村,农村气象新”,农民过去那种“放下筷子摸锄头,丢下锄头抱枕头”的单调生活已经基本改观,少年儿童通过电视受教育的情况也比较普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广播影视事业又获得了巨大的飞跃性的发展。
广播事业。在原有的有线广播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无线广播。到 1994 年
底,全国共有广播电台 1108 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 748 座,广播
的人口覆盖率达 77. 4%。目前在全国已形成了完备的广播网络。
电视事业。电视已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体。近年来 80%以上的重大新闻, 广大群众是从电视中获得的:许多国内外重大事件,重要国际体育比赛,通过卫星或微波现场直播,使广大群众同步了解到了这些新闻事件发展的全过程。我国的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 84%以上。
电影事业。到 1994 年底,我国共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 10.9 万个,全年
生产的电影故事片 148 部,发行各种新片 213 部,其中,有 16 部(次)在国
际电影节获奖。另外,国产影片也从普通黑白故事片,发展到彩色宽银幕故事片,立体电影及 360°环幕电影。目前,一套从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教学、科研到电影资料馆、电影报刊等完整的电影体系已经形成。
广播、电视、电影,在全国的精神文化生活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它们是人们了解世界,美化生活的重要窗口。同时,它们也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 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