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事业成就巨大

亲爱的少年朋友,你能相信这个数字吗?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在全国总人口中,就有 80%是文盲。也就是说,在每 10 个人中就有 8 个文盲。旧中国, 穷人的孩子读不起书,你们在课本中学到的高玉宝《我要读书》的故事,正是千千万万个穷孩子渴望读书的缩影。

生活在 960 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伟大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古代就以四大发明造福于世,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素有兴办教育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党和人民政府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大抓经济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和改革人民教育事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呈现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是一项崭新的事业。为了与这个转变相适应,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1983 年,邓小平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要求。根据这一要求,1985 年 5 月,党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依靠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

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的是使我国早日富强起来、早日进入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改革开放是为了这个目的,教育改革也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科技水平的高低,而科技水平的高低则取决于教育水平的高低。试想,如果我国能培养出一批李四光、钱学森、牛顿、爱因斯坦,那我国的科技事业该有多么发达!

要实现教育的“三个面向”,就必须对原有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关键则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什么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死记硬背书上的知识,以应付各种考试。它培养的只是书呆子,没有实际动手能力。而素质教育则是真正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全发展,不仅有丰富的知识,而且有过硬的实际运用的本领和能力。我们的教育要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

1986 年 4 月,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对我国发展基础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起了很大的作用。1994 年,全国适龄儿童入学率达 98.4%,小学辍学率仅为 1.85%。教育体制也发生了变化,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 844.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 1509 万人的 56%,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也有极大的发展。

这一切,都是改革开放的结果,反过来,教育的发展也有力地促进了改革开放的深化。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在许多条件差、生活相当贫困的地区,许多适龄的儿童不能入学或中途辍学。

虽然这只是发展中暂时的现象,但他们的处境却是令人同情、令人担忧

的。

党和政府关注着这些孩子的命运。全国人民关注着这些孩子的命运。

1989 年 10 月,由团中央、全国青联等单位联合创办了中国青少年基金会,依靠社会各界和海外关心中国青少年团体的支持,通过募捐形式创建了“帮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并把这项工作命名为“希望工程”。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为希望工程题词:“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形成全社会关心青少年的好风尚。”聂荣臻元帅题词:“为了孩子、为了未来。”

于是四面八方向失学少年伸出了援助之手,奉献一片爱心:工厂企业慷慨解囊,党政机关捐钱捐物,解放军战士从边疆寄来了自己的薪水,老太太献出了多年的积蓄,一些小朋友也省下自己的零花钱,连同心爱的衣服、书籍、玩具,一起寄给自己的同龄人。⋯⋯

随着“希望工程”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参与和支持“希望工程”的有识之士日益增加,他们已不满足于间接的捐款资助,希望采取更直接的方式, 与失学少年建立联系,给予定向资助。于是,青少年基金会的组织者于 1992

年 4 月 15 日推出了“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计划。它的基本作法是, 由每一个捐款者直接与被捐助者结成对子,直接联系,直接支援。

从这一天开始,一个在海内外产生强烈反响的“百万爱心行动”拉开了帷幕。

在谈到教育的成就时,我们当然不会忘记辛勤培养孩子的园丁——教师。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个被人千百次用过的比喻,最恰当地说明了教师杰出的贡献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却呕心沥血地培育着一批又一批学生。他们任劳任怨、无悔无恨,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1985 年 1 月 21 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决议,

把每年 9 月 10 日定为教师节。教师节的确定,表明教师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高,显示了全社会的良好风尚。而《教师法》的颁布又进一步显示了党和政府对教师的肯定。这些都大大激发了全国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他们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

伴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国的教育事业将飞速发展,必将为国家、为人民培育出更多的有用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