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的气象事业

少年朋友,你是否每天都收听天气预报?气象与工农业生产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我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气象科学的产生源远流长。但是,由于长期封建制度的束缚,气象科学发展十分缓慢。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气象事业也同其他科学事业一样,在艰难之中挣扎前进。气象台站寥若晨星; 仪器设备简陋落后;气象资料残缺不全;专业人才寥寥无几。一些欲献身气象事业的专门人才,虽经多方努力,但却回天无术,整个气象事业颓败不堪。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气象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前进,气象事业也在蓬勃发展。全国解放时, 我们只接收了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 72 个气象台站,而且设备残缺。经过努

力,目前,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由 2600 多个气象台站组成的气象网在 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形成。

气象事业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什么重要作用呢?

在生活中,有了天气预报,人们出门办事或旅游就可以提前进行安排或准备。比如学校要举办运动会,就要听听近期的天气情况如何,选择晴朗的日子举行。否则,运动会开到中途突然下雨,就只好暂时停止。

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为人们提供方便,在生产中的作用可大啦!有了气象台提供的情况,我们可以避免各种天灾,或使灾害降到尽可能小。可以利用各种有利的天气促进生产,比如,要播种的时候,通过天气预报预知近几天有雨,就可以放心的播种。我们的气象事业,最主要的作用还是减少天气突变对人们的生产造成的灾害。

1981 年 7 月长江上游连降暴雨,洪峰直逼武汉,国务院根据准确的气象和水文预报,决定荆江不分洪。从而使 40 万人口,60 万亩良田免受损失, 仅搬迁费一项就节约数亿元。

1986 年 7 月,7 号台风在广东登陆。气象部门提前 3 天做出准确预报, 使 3000 多条渔船及时返港,海上油田的外国专家全部撤离,300 多万亩水稻提前收割。

在四化建设和人民生活中、气象服务领域拓宽到 100 多个,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世界气象领域中,我国气象事业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

1988 年 9 月,我国首次成功地发射了自行研制的气象试验轨道卫星“风云一号”,这标志着我国气象科学开创了新的现代化水平。

以我国自行研制的 7.4 型天气雷达为骨干的天气雷达监测网尽收神州大地上的风云变幻。

北京气象中心运用大型电子计算机开展多功能预报业务,现已成为世界气象组织在亚欧两大洲的通信枢纽。

目前,电子计算机在各级气象部门得到广泛应用。已开通的国内外高速线路和中高速数据传输网,大大提高了气象信息的传递速度。

我们相信,我国的气象事业一定会赶上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