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
动物故事
动物故事以动物或主要以动物为主体,或解释动物的形状、特点,或赋予动物以人性的特点,以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比拟人类社会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这些动物故事结构单纯,形式短小,妙趣横生,耐人寻味。它们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人民对于动物的理解与认识,而且也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曲折而又直接地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和强烈的思想感情。
动物故事起源很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受生产发展的制约,在生存上更多地依赖于动物,狩猎是生活的重要物质来源。加之那时人们还不大能够把自己从自然界区分开来,认为动物也像人一样,甚至有的动物比人的本事还要大,这就为最早的动物故事的产生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到了阶级社会,生产能力提高了,但人与动物的关系依然很密切,在驯养动物、与动物对抗的过程中,人类积累了不少关于动物的经验,掌握了不同动物的行踪和习性。并且人们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认识到人类的某些性格特征与动物的性格特征很相似,如狮子的凶猛,狼的狡猾,羊的温顺,狗的忠诚……动物故事也越来越和人类的生活相接近。
动物故事的内容与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分为解释性动物故事和寓意性动物故事。
解释性动物故事。这类动物故事的产生比寓意性动物故事要早,它用于解释动物的形状、特性。原始人因受当时生产水平的限制,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理解,于是就通过幻想来作出解释,这就是解释性动物故事的由来。如解释牛为什么只有一排牙齿,故事说,原来牛的牙齿是有两排的,但因为它不满长时间的犁田,就对主人说再不回去主人的母亲就要死了,主人急忙赶回家,发现老母亲刚断气,主人认为都是牛讲的晦气话造成的,一生气就把牛的上牙打掉了。从此牛就只有一排牙齿了。解释性动物故事的产生还与人类的驯养、狩猎活动有关。因为只有掌握了动物的习性,才能捕获大量的动物,这样就需要把狩猎经验一代一代传下去,而动物故事无疑是最形象化的教材。如老虎为什么不会爬树,大雁飞时为什么成“一”字形或“人”字形;等等,动物故事都给出了自己生动而又丰富的解释。这些解释虽然不是科学的,但它介绍了动物的某种特性,把经验传给了下一代人,而且包含了一定的思想内容,还能起到教育、开发儿童智力的作用。像老虎为什么不会爬树的故事,在故事中我们了解到老虎不会爬树是因为老虎的师傅——猫在教老虎本领的时候,观察到老虎的不良居心,所以没有把自己的本领全部教给老虎,而留了一手救命的本事——爬树,因而在老虎以为学完了全部的本领要吃掉师傅时,猫爬到树上得以逃命。这个故事一方面使听故事的人了解了老虎不会爬树的习性,一方面也在故事中教导人们不要像老虎那忘恩负义、狂妄自大。
寓意性动物故事。这一类的动物故事则多有拟人的特点,通过动物的故事来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其中包含着人生哲理、道德情操、生活经验等深刻寓意。这类故事主要在总结生活教训,各民族劳动人民往往通过对动物世界的细致观察,用巧妙的构思,生动的情节,准确地表达他们的愿望以及爱憎情感。如流传在广西武宜县桐岭乡人和村一带的壮族动物故事《小泥鳅》讲:春天到了,凤凰山上百花争艳,山边的池塘水清如镜。有只小泥鳅也随同鱼儿们跳起浮泥舞来。正当它们玩得高兴时,突然一条大花鱼朝它们冲过来,直奔小泥鳅。小泥鳅尾巴一甩就钻进泥里去了。正当大花鱼大失所望的时候,它却慢条斯理地从泥里伸出头,告诉大花鱼在池塘东头有大把好吃的东西,并自告奋勇带大花鱼去。聪明勇敢的小泥鳅带着大花鱼到池塘东头撒有花生的地方去了。结果可想而知,大花鱼吃得正香时一张大网铺天盖地罩了下来。大花鱼被渔人拉上岸时,小泥鳅却轻轻摇身一摆,就从网孔里钻出去了,大花鱼只能乖乖就擒。正当小泥鳅幸灾乐祸的时候,忽地被空中的一只翡翠鸟冲下来叼走了。小泥鳅临危不乱,恳求道:“鸟大哥,我知道你肚子很饿了,可我一身沙土,若不洗净就把我吃了,肚子一定绞痛,甚至会害死你呢!”翡翠鸟一听说得有理,便把自己的喙插入水里左右摆动,小泥鳅一沾上水便“吱”的一声挣脱出喙,冲进河心去了,翡翠鸟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里所描述的小泥鳅,分明是个机智、沉着而又有点淘气、大意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而把大花鱼和翡翠鸟换成是地主或农村的一些无赖也未尝不可。故事抓住泥鳅“滑”这个特性,用它来比拟生活中比较机敏、灵活的人,赞扬小泥鳅的机警,嘲讽大花鱼和翡翠鸟的贪婪和愚蠢,形象、生动又有趣。再如苗族动物故事《为妈妈报仇》,则是说明了“弱者只要团结起来定能战胜强敌”的道理。故事构思巧妙,拟人手法运用相当成功。故事中不仅有动物、植物,甚至还有无生物如牛屎、棒槌、缝衣针被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和语言,并把拟人化和其自身的特点结合起来,在战斗岗位上发挥各自特有的作用。使得故事中的角色个个个性鲜明突出,形象生动逼真。同时寓意性的动物故事事实上也起到了传授有关动物知识的作用。像所述的小泥鳅的故事,听完故事后也就了解了泥鳅这种动物的一个特性,那就是“滑”。而《为妈妈报仇》更是根据各种动物或物品的特性,而为它们设计了各自不同的岗位,每个岗位任务的完成与它们各自的特性是密不可分的。如:毛栗被火一烧就炸开,所以炸开的火花、热灰才把野猫的眼睛迷住;野猫找水来洗眼睛,螃蟹钳住它的爪子;摸到板凳上坐下,缝衣针刺进了它的肠子里……从这里我们了解了毛栗一烧就炸的特性,螃蟹的钳子有力而善于钳东西的特性,以及缝衣针尖利的特性等等,于无形之中就把生活中的常识传给了下一代。
总之,动物故事是人类在与动物的亲密接触中产生的。人们在与动物相处的过程中渐渐了解、熟悉了动物,动物故事就是为了传授有关动物的知识、表达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以及人生的明确态度而讲述的。故事中每一个巧妙的描述,都表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情感,曲折地反映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思想感情。
神奇故事
神奇故事,有人称为魔法故事、幻想故事或民间童话。这是因为这一类故事,常出现神仙、精灵、宝物、法术等魔法事象,有强烈的幻想性特征。而魔法故事范围较窄,有些神奇故事中并未出现魔法;用幻想故事则范围过宽,易与神话混淆;用民间童话,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故事。而用神奇故事这个名称,则能避免上述名称易产生的误解与混淆。
神奇故事是一种运用奇异的想象和幻想,以夸张拟人化的手法创作的幻想性较强的民间故事。它产生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又继续发展。在原始社会,它与原始宗教的图腾崇拜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信仰和风俗,其中保留着古老的思想成分。如故事中的如意棒、魔杖等宝物是同原始人的法术观念相联系的。进入阶级社会后,神奇故事开始广泛地反映阶级社会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内容大都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是阶级社会劳动人民心声的表达方式。当然它不是现实生活的摹写,而是通过超现实的幻想和离奇的情节,通过幻想来表达各民族人民在现实生活中不可实现的理想,这使得神奇故事在离奇的表象下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
神奇故事的艺术特征
神奇故事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幻想性较强。神奇故事是最具幻想性的民间故事。幻想是神奇故事的生命,在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幻想是人类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它是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时,而对理想生活的一种美好想象,是劳动人民生活愿望的一种反映。在漫长的历史中,在艰苦的环境里,人们的理想愿望,只能通过幻想的形式,以神奇故事表现出来。如壮族的《一幅壮锦》,是体现神奇故事幻想性特性的典型代表:古时候,有一位壮族妇女妲布(壮话,即老妇人),用自己三年的血汗和泪水织成了一幅美丽的壮锦,锦上织有高大的房子,蓝的瓦,青的墙,红柱子,黄大门。门前是一座大花园,开着鲜艳的花朵。花园里有鱼塘,金鱼在池塘里摆着尾巴。房子左边是一座果园,果树结满红红的果子。果树上还有各种各样的飞鸟。房子右边是一座菜园,园里满是青青的菜,黄黄的瓜。房子后面是一大片草地。草地上有牛羊棚,鸡鸭笼。牛羊在草地上吃草,鸡鸭在草地上啄虫。离房子不远的山脚下,有一大片田地,田地里满是金黄的玉米和稻谷。清清的河水在村前流过,红红的太阳从天空照下来。后来这漂亮的壮锦却被爱慕的仙女偷偷要去了。妲布叫她的儿子们先后去找。老大、老二听说要骑石马穿过火山,涉过汪洋大海,就害怕了,要了白发奶奶的一盒金子,就自己到城市享受去了。老三则冲破重重险阻要回了壮锦。到家里和母亲一起打开,这幅壮锦不断伸展,画上的东西变成了现实,画上还多了一位红衣女子,原来是太阳山的一位仙妇羡慕这幅壮锦上的生活,把自己的像绣在锦上,也被带回来了。妲布向往的美好生活实现了。”当然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但在壮族人民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中,它充分表达了壮族人民的理想和愿望,那幻想中的美丽家园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和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神奇故事中的幻想却不等同于阿Q式的空想,它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对勤劳的人能得到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善良者总能得到好报而施恶者总没有好下场的向往……虽然在阶级社会中这一切常常不能如劳动人民的愿望,但在神奇故事中,人们找到了自己的理想生活。在这个善良勤劳者的乐园,现实生活中弱小受欺凌的劳动人民成了具有超人间能力的,能够随意惩罚现实生活中强大的、凶恶的剥削阶级及一切恶人的胜利者。同时,在神奇故事中常常出现的帮助主人公的宝物,如:如意棒、金鸡、神斧等,但到了压迫者、坏人手里,就失去了它神奇的性能,而且往往给他们带来惩罚。这奇异的宝物,实际上是人类知识和技能的物质化。总之,神奇故事中的幻想是立足于现实生活基础之上的幻想,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对超现阶段的理想的追求,它使神奇故事在幻想性较强的情况下,闪烁着一种现实主义的光芒。正如高尔基所说:“在故事里,人们坐着‘飞毯’在空中飞行,穿着‘千里鞋’走路,用活水向死人洗一下,就会使他复活,一夜之间会把宫殿筑好。总之,故事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场对另一种生活的希望之光,在那种生活里,有一种自由的、无畏的力量在活动着,幻想着更美好的生活。””
民间故事的第二个特点是它的故事完整,情节奇特,引人入胜。神奇故事叙述主人公的活动通常是有头有尾的,而不是片断或插曲式的,事情的发生、发展、结局都有完整的描述。同时,由于神奇故事的幻想性较强,所以它的情节往往不同于我们平常的生活,充满了一种浪漫主义的色彩,在经过多年讲述者的琢磨、锤炼之后,通常曲折跌宕、引人人胜,具有一种奇特的艺术魅力。如壮族著名的神奇故事《达稼和达仑》:达稼小小死了娘,父亲娶了后娘,生了妹妹达仑。后娘经常打骂达稼,令达稼干重活脏活,蓬头垢面。一次,达稼想随后娘和达仑到邻庄喝喜酒,后娘故意刁难,叫她去捡黄豆芝麻,叫她用漏桶挑水。达稼在神鸦(系亲生母亲灵魂所幻化)指点下做好了这些事,并从树下取出新衣鞋穿上即忽忙赶路,过桥时听到马的嘶鸣而发惊,一只金花鞋掉落桥下,少爷拾得了这只鞋。少爷决意娶鞋主为妻,四处寻找鞋主,最终与达稼结为伴侣。数年后,达稼携儿子回娘家探亲,后娘和达仑合谋把达稼推落水井,达仑乔装打扮背起孩子回到少爷家。少爷虽有疑心,但经过达仑“解释”也就了事。后来达稼化作斑鸠,来给丈夫报信,达仑又杀了斑鸠,斑鸠又变成竹子、绕线筒,变成一个姑娘。大娘问清了姑娘的心愿,便叫少爷把达稼接回家。达仑见姐姐长得白,也想要自己长得白,于是用舂堆来舂,结果一命呜呼。整个故事情节曲折,扣人心弦,但线索和结构却很单纯、简洁,常常安排三次考验、三次冒险的套式(母题),使人物形象突出,主题鲜明,语言充满诗意。
神奇故事的第三个特点是故事中的人物性格鲜明、单一。神奇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是非常鲜明的,故事里的人物常常可以用好人或坏人来区分。好人的身上集中了人类的一切优点和美德——美丽、勤劳、善良、勇敢……坏人往往则是一无是处——贪婪、毒辣、懒惰……神奇故事还常常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人物性格,如蛇郎故事中妹妹的勤劳、善良、美丽与姐姐的阴险、好吃、懒做及面貌丑恶的对比。取宝故事中老大、老二的贪心胆小和老三的勇敢无畏、大公无私的对比等都是非常鲜明的。美与丑,善与恶,勤劳与懒惰,勇敢与怯懦等性格始终是作为对立面而存在的。神奇故事中不可能存在也不会存在作家文学中那种具有多种性格或双重性格的人物,神奇故事中的主人公要么是美的,要么是丑的,要么是善的,要么是恶的。而且,不同性格的人物结局也特别鲜明,好人得到幸福,坏人受到惩罚,人们正是通过这种极度夸张的类比,表明自己对生活的美好评价,对是非善恶的鲜明态度,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这是民间口头文学中独特的构思方式、表现方法在神奇故事中的重要体现。
主要内容
神奇故事内容十分广泛,有反映人类与自然界斗争的,如《长发妹》;有反映阶级关系、阶级斗争的;也有反映劳动人民的传统道德观念的。这里我们从人物主角出发,把其内容分为三类:
精灵类。故事的主人仍是各种变幻成人形的精灵,有植物精灵也有动物精灵,还包括下凡的仙女。这些精灵有好有坏。好的精灵常常知恩图报,为报施思于它的恩人而与恩人结为夫妻,或暗中帮助恩人;或是爱慕人类的勤劳、善良而大胆追求爱情。如蛇郎、田螺姑娘、龙女公主等。这类故事的产生与古老的图腾崇拜观念是分不开的。但人与异类通婚、异类报恩并不是这类故事所要表现的主题,通常是借助于这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主要的思想内容常常是劝恶扬善,赞扬勤劳、善良、勇敢等传统的美好品德,而劝诫、批评那些懒惰、贪婪、胆小的人。如在唐代就有记载的中国的灰姑娘型故事《叶限》:后母虐待和迫害叶限,而勤劳、善良的叶限却从善待一条从泉水中带回的金鱼中得到了快乐。后母连这惟一的一点欢乐也不肯给叶限,所以就趁叶限不在家的时候杀了金鱼。叶限把金鱼的骨头藏在自己的房中。后来得到鱼骨的帮助有了美丽的新衣、新鞋参加洞节。遗失在洞节上的一只鞋子被一个商人卖到陀汗国,其国王爱上穿这只鞋子的主人,遂命高人回洞里寻找,于是叶限嫁给国王作了王后。而她的后母和其亲生女却被乱石击死。从作品的主题到内容情节,我们可以看出《叶限》主要是为了表现出一种人们的伦理观和审美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另有一类精灵往往是恶的化身。最典型的莫过于《狼外婆》的故事。狼虽化成外婆的形状,却不能改变它凶恶的本性,企图吞食可爱的外孙女,最终露出狼尾巴,被孩子们用计摔死或被闻声赶来的猎人打死。这类故事在各地流传很广,也有的叫熊外婆、老虎外婆等,主要是教育人们要机智勇敢,善于识破敌人的凶恶本质并与之进行斗争。
宝物类。这类故事中有一样起到关键作用的东西,就是具有魔法作用的宝贝。当然,这个宝贝并非是什么珍稀物品,相反常常是劳动人民的劳动工具或日常生活用品如水缸、手杖等。这类故事中宝物通常具有一种特性,就是它的魔法在不同的人物手中作用不同。所以宝物故事的主题通常是借宝物来反映劳动人民的善恶观,劝恶扬善,同时也常常反映阶级关系与阶级斗争。因此宝物在善良、勤劳的人手中常常能帮助人们做很多事,而在贪婪、懒惰或剥削阶级手中却常常使这些人受到惩罚。如新疆维吾尔族《红桑葚》中说,一棵大桑树上结的桑葚,有人吃一颗就活了二百五十岁,有个渔夫吃了一颗,每天就能打三百斤鱼。还有人吃了一颗,就有了一个丰富的果园。……有个大臣知道了这树,就想得到一颗桑葚去献给皇帝。他等了三年,好不容易才见结了一颗,便摘下来献给了皇帝。皇帝咬不开,用宝刀来劈,也劈不开。后来从桑葚里跳出一个胖娃娃,他说这桑葚不能一个人独占,要用大锅来煮,全国的人每人喝一勺,皇帝只好照办了。最后老百姓喝了桑葚水,正直善良的都得到了幸福,狡猾奸诈的都和皇帝以及那个专会逢迎的大臣一样发疯死了。宝物故事中的“宝”,是人民大众按照传统的道德观和审美观所赐予的,不必担心宝物会使得到它的人变得懒惰、贪心。事实上,这些宝物都是劳动人民依靠正直、善良、勤劳而得到的,一旦得到宝物的人变得贪心、懒惰,宝物也就渐渐失去了它的魔法。所以在宝物故事中,这是一种积极浪漫主义的幻想,它鼓舞着人们做正直、善良、勤劳的人。
神奇人物类。这类故事的主角是人类,但这些人或是有奇异的功能,如:淹不死、烧不死、杀不死,或长手、长脚、顺风耳,或是巨大、矮小、能变形的人等,如蛤蟆仔、青蛙仔等各种怪孩子的故事。神奇人物故事常常反映的是阶级斗争的方方面面。人们通过这类幻想故事,或教育人们要团结一致与恶势力作斗争,或通过这类故事反映劳动人民与剥削阶级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如《十兄弟》故事:十兄弟各有各的特长,秦始皇是怎么也杀不死他们,顺风耳、千里眼、有气力、钢脑袋、大脚、大嘴、大眼。十兄弟象征着人民无穷无敌的力量,最后老十大眼一流出眼泪,立即就发了大水,把长城也冲垮了。再像《枣孩儿》、《青蛙骑手》等怪孩子的故事中,受官吏剥削或魔鬼欺负的老夫妻在怪孩子的帮助下,终于摆脱了压迫和贫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神奇人物故事由于以人类为主角,所以较之前种故事更为亲切、生动,同时又带有寓言性,具有教训意味。
寓言
民间寓言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用虚构的情节来说明某个道理、寄托某种教训的小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作者并不把他本来的意思直说出来,而是寄托在另外一种事情或动植物、无生物上,以此喻彼,让人们从有趣的故事里去领会其中的道理。《庄子》曰:寓言十九,借外论之。从体裁上看,民间寓言是从动植物故事演变而来的,主要是在寓言型的动植物故事的基础发展而来的。在较早的动植物故事中,人们主要是反映动、植物的现状、习性、特征,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日益复杂化,同时人们对动植物之间的关系也渐疏远。因而经常赋予动植物以人的思想情感,生活经验,或以动植物的习性解释人类社会的一些社会现象,逐渐形成了一种带有明显的教训寓意的口头故事——民间寓言。动植物故事的发展也就出现了分化:一部分演变为寓言;另一部分仍以原来面貌存在着。有无较为明显的讽谕性,是区别民间寓言与动植物故事的关键所在。
寓言的内容
总结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和知识积累。劳动人民长久的生活积累,使他们在久已熟悉的实际生活实践中,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炼出精炼的有关生活各个方面的理性知识,有的甚至达到了哲理的高度。如《愚公移山》,通过愚公立志移去挡在家前的一座大山,说明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样一个人生道理。这些理性知识回到实际生活中,帮助劳动人民更好的进行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端正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使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符合学习的规律。如彝族寓言《智慧果》,讲开天辟地英雄支呷洛给穷人和富人各一颗荞麦子和燕麦子,说是智慧的种子,种在地里,到明年秋天可结出智慧果来。富人把支呷洛给他的两颗种子一起交给穷人种,说明年要几颗来吃就行了。穷人开始不知怎样种,便请乡亲们一齐来想办法,边种边学,终于制成最早的一把犁,学会了犁地、播种、除草、施肥,秋天收获了智慧的果实。而那个富人虽然从穷人那里得到几颗智慧果,可他什么智慧也没有得到。
反映劳动人民的道德观念。劳动斗争生活的实践本身,培养了人们真实,高尚的思想感情。在民间寓言里,赞扬团结友爱,勤劳善良的朴实精神,批评自私自利,畏难苟安的不良作风,讽刺争斗,劝谕团结。如布依族寓言《大象和小花猫》。大象起初根本看不起小花猫,骄傲得不得了。一天,大象在一棵大树下乘凉时,一只老鼠爬到它身上。大象把老鼠抖落到地上,刚想用脚去踩,老鼠已爬到它的尾巴上了。大象用鼻子向老鼠卷去,谁知正合老鼠的意,老鼠一下跳到大象的鼻子上,钻进了大象的鼻孔,这时,小花猫从树丛里轻盈一跳,把头部已钻进大象鼻子的老鼠一爪子抓了出来,并当场把它吃掉。大象又惭愧又感激,再也不敢骄傲了,从此和小花猫结成了亲密的朋友。
表现了人民大众认识事物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自发的辩证法。不少寓言认为,认识和判断事物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并要以实践作为衡量客观事物标准,切忌主观臆断。要注意情况的变化发展,不能够静止、机械、孤立地看待事物。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对主人公违背上述看法和做法的行为,给予尖锐的嘲讽,以期听者从中得到教训,不犯类似的错误。
寓言的特征
1.深刻的哲理性与简单故事性的和谐统一。寓言通常都是一个短小的故事。篇幅较短,情节单纯,描写的线条较粗,只求能把道理说清楚就行。有的是由生活中某些人和事加以提炼构成的小故事,有的是根据生活中的经验教训,通过艺术虚构形成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都只取事物的一点特性加以适当夸张,以突出其寓意。所以故事虽小,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也就是通过生动浅显的故事来说明抽象深刻的道理。比如说《拔苗助长》这个寓言就通过农夫看到禾苗长得不快而心急拔苗来帮助苗长高结果适得其反的简单故事来阐明了急于求成,违背客观规律,不但不能成功,反而会把事情搞坏这一深刻道理。还有的动物寓言不但深刻提示事物本质,而且它人格化的细节、情节的发展都有现实根据,曲折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真实,达到了故事性和真实性、哲理性的高度统一。它的艺术虚构是建立在现实观察的基础上的。因此读之使人信服。所以优秀的寓言总是简单与深刻的和谐统一,它需要巧妙的构思、确切比喻和生动的语言。
2.明显的比喻性。民间寓言描写的对象无所不包,有人类,也有动植物,不管是哪一种,寓言总是通过对他们的描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种说明常常以比喻的形式出现,或是明喻,或是暗喻。特别是动植物寓言描述的都是有关动植物的故事,但每一个故事都在对应着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现象或特征。比如:壮族的《鹭鸶和鸭子》。鹭鸶和鸭子同住一条河边。冬天到了,鹭鸶每次从水里钻出来,都直叫:“冷啊,冷啊。”而鸭子有一身油毛,所以不怕冷,在一旁暗自高兴。但鹭鸶有一张长尖嘴,常常捕到味美的鲜鱼,鸭子在旁看着也羡慕得不行。它们俩一个冷得要命,一个饿得要命,好多回想换换都没谈拢。最后只好请大雁来帮忙。大雁建议他们俩取长补短,但他们俩谁都不肯先把自己的东西交出来。大雁没办法只好让他俩同时脱下来,再由大雁同时交给对方。但当大雁数完一、二、三以后,两个都站在原地一动不动,还互相指责对骂,最后各自把头一扭,走了。最终还是没换成。大雁不由得感叹:“光想白捞别人的,自己总怕吃亏,什么事都办不成啊。”显然,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鹭鸶和鸭子想换羽毛和嘴巴的事的,这里不过是借它们来比喻人类社会中那些爱占别人便宜,不肯自己吃一点亏的自私自利的人罢了。大雁在结尾处“画龙点睛”的点明了寓言的主题,使它的比喻性更加明显、突出了。
3.突出的教育作用。相对与民间故事的其他类别来说,民间寓言的娱乐性较少,而它的教育意味却是相当突出的。民间寓言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斗争和社会交往实践中的产物,它包含了劳动人民在生活中日积月累而得到的经验、知识等,它不仅反映了一定客观事物的规律,而且更是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教育作用。再加上它的故事简单、短小,蕴含深刻的哲理却以浅显生动的面目出现,易于被劳动人民所接受,所以寓言一直是民间一本生动的教科书。甚至人们用得久了,许多民间寓言就逐渐转化为尽人皆知的被奉为行动训条的箴言或成语,比如“拔苗助长”、“蚌蛤相争,渔翁得利”等,都是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远喻近,含有教训意味的道理。也正是由于它这种突出的教育效果,所以民间寓言常常被文人作家引用到自己的著作中来说明某个深刻的道理,或是被改编成其他民间艺术形式,如木偶戏、民间歌舞等,使其更加广泛的流传开来,让更多的人得到寓言的熏陶和教育。
民间笑话
民间笑话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引人发笑具有强烈喜剧性的民间小故事。又称“民间趣事”或“滑稽故事”。它的叙述是在滑稽的情趣中展开,情节单纯,基本上是精短的插曲式的断片,多数笑话甚至没有故事情节,只是引人发笑的话,所以过去又叫谐语、谐辞。
民间笑话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笑话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按内容性质可分为政治笑话、斗争笑话、生活笑话……我们这里按社会作用将笑话分为嘲讽笑话、幽默笑话、诙谐笑话三类。
嘲讽笑话。多为揭露贪官污吏、财主军阀的丑恶嘴脸,戳穿他们的反动本质。它往往以寥寥数笔,便勾画出剥削阶级的丑态,形象生动,一针见血。如有一个笑话嘲讽地主的贪婪、吝啬,临终时哀求妻子:“我一生苦心贪吝,断绝六亲,今得富足,死后可剥皮卖与皮匠,割肉卖与屠夫。”一定要妻子听从,然后才断气。死后半日,又醒了过来,叮嘱妻子说:“当今世情浅薄,切不可赊与他。”这个笑话中,财主连自己的骨头都刮了卖钱,对穷人就可想而知了。而其死后复醒的情节虽属幻想,但却更深一层揭露了财主的贪吝,产生了出人意外的喜剧效果。又如《笑林广记》卷一所载《属牛》一篇,也尖锐地揭露了县官贪得无厌的心理。他过生日时属下合送一只金老鼠,因为他是属鼠的。他又寻机对人说:“明年是我贱内整寿,她是属牛的。”言外之意要人送一个金牛。鲁迅说:如果有属象的,怕他的姨太太就要属象了。
幽默笑话。是讽刺社会不良习气和群众中落后思想行为的笑话。它与嘲讽笑话不同,它的讽刺是善意的批评,诚恳的开导,目的在于教育人们改正自身的缺点。如《一厚一薄》说:有人穿错了靴子,一只底厚,一只底薄,走起路来一高一低。他奇怪地对邻居说:“今天我的腿为什么一长一短呢?如果不是我腿有毛病,就是这地不平的缘故吧?”邻居打量了他一下说:“你穿错了靴子,快回家换一下!”他赶紧回家,一会儿又回来说:“换也没用,家里的两只也是一厚一薄。”这是针对思想方法上的缺点的。再如维吾尔族笑话《四个朋友》说,从前有四个朋友,一个比一个懒惰。他们整天东游西荡,游手好闲。一天他们又混在一起玩。玩了一阵儿,肚子饿了,口也渴了,便坐在一棵大树下歇息。恰好他们中间的一个今天出来时,提了一小罐牛奶。但这一小罐牛奶,四个人不够吃。于是,他们商量到泉边去提些水来,掺在牛奶里,这样就够四个人喝了。可是谁去提水呢?争了半天,谁也不肯去提水。最后决定,谁先开口说话,谁就去提水。这时有个猎人路过,看到四个人躺在地上睡觉,便上前去问好,但谁也不答。猎人很奇怪,上前去拉一个人的衣服,那人也只是翻动了一下眼睛,连嘴也没张一下。猎人发现了那一罐子牛奶,便提起来大口大口地喝了。四个懒汉看到这一切,却谁也不吭一声。猎人走后,一只猎狗走了过来,也找到那只牛奶罐子,把猎人喝剩下的牛奶舔得干干净净。然后来到一个懒汉身边,用舌头舔他的嘴巴。那人被猎狗舔急了,一跃身起来,吼道:“滚开!”其他三个懒汉一听到有人说了话,也一咕噜从地上爬了起来,齐声说:“你先说话了,快去提水吧!”可是那个懒汉指着罐子说:“牛奶都被喝光了,还提水干什么?”这又是针对思想意识上的缺点的。苏联文艺家杜雷林说过:“当农民在故事和谚语中讲到自己本身的时候,那就是一种对生活上的缺陷在自己缺点所发出的柔和的打趣与俊雅的嘲笑。”(见《克雷诺夫评传》)诙谐笑话。这类笑话没有明显的讽刺和教育意义,但它是人民生活中不可少的娱乐形式。使大家可以尽情地发笑、得到休息,同时也启发人的想象力。如《过了三年一样大》这则笑话说:丈夫从外面抱来一个三岁的女孩给六岁的儿子做童养媳。妻子埋怨丈夫做了一件蠢事:“一年大三岁,十年就大三十岁,怎么能白头偕老?”丈夫骂妻子:“你才是傻瓜,再过三年,两个孩子不就—样大了吗?”这则笑话很难说清是嘲讽什么,不过是妙语惊人,令人捧腹而已。
民间笑话的特征
短小的形式,精妙的情节。民间笑话人物极少,甚至只有一个人,情节也极为简单,通常不用交代过去和结局,只有几句话、几十个字便构成了一篇笑话。笑话不着重刻画人物,不叙述故事,而重情节的精妙。笑话叙述故事常常突兀而起,并以一句出人意外的话结尾,戛然而止、意味深长。如《射虎》:“一人为虎衔去,其子执弓逐之,引满欲射。父从虎口遥谓其子曰:‘汝须是着脚射来,不要射坏了虎皮。”这则笑话连标点符号在内,不过五十字,但却有人物、有情节、有描写,把个要钱不要命的守财奴刻画的有声有色、引人发笑。
夸张的手法。笑话中的许多情节,出自现实生活中的阴暗面和消极面,如懒惰、怯懦、贪婪、虚伪等,劳动人民抓住了事物的一个特质,有意夸大、突出这一特征,就能到达引人发笑、辛辣嘲讽的程度,使人们在笑声中清晰地认识其原貌和本质。如《懒婆娘》中那个懒妇女。丈夫外出时,替她做好一块大饼套在头上,几天后回来一看她还是饿死了。大饼只吃了面前的一块,其余的还套在她头上。原来她懒到这种程度,连伸手挪挪大饼也不肯。这种现实中虽不可能出现但合乎逻辑的夸张,使其懒惰的本性更为露骨地显露出来,也教育人们不要过于懒惰,否则只能死路一条。
喜剧的风格是笑话的主要特征之一,强烈的喜剧效果也是笑话受人喜爱的最主要原因。美学上认为,丑是滑稽的根源和本质。当丑恶的东西被揭开了它伪装的外表,人们便看到了它那不协调的丑恶的本质,这时人们便感到一种不自量力、装模作样的可笑,从而产生喜剧效果,在笑声中给予嘲讽、抨击。如前述的《属牛》、《死后不赊》中,都是通过揭示贪婪、吝啬的真面目,而产生了极强的喜剧效果。但民间笑话中,产生这种喜剧效果的也并不都是反面人物、丑恶的现象。像笑话中的许多机智人物,只是人们闲遐打趣的对象。由他们而引起的笑,更多的是出自人们对他们的喜爱,他们身上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人民特有的诙谐和幽默,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在他们身上,已突破了古老的喜剧概念。从中也可以看出,劳动人民在制造笑话喜剧效果时运用的手法也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
生活故事
生活故事是指以写实的手法直接反映阶级社会里的社会现象、阶级关系、世态人情及日常生活的民间故事。因为它主要是反映日常生活、世态人情,以及写实的手法,所以又称“世俗故事”和“写实故事”。所以生活故事中没有动植物故事、神奇故事中甚为普遍的精灵、神魔、仙女、奇花异草、神奇宝物等,较少幻想的情节,而直接具体地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伦理关系、阶级关系等。当然它也不是事实、人生经历的原样记录,而是带有许多虚构成分的典型创造,可以说是我国阶级社会里劳动人民生活和愿望的突出反映。它歌颂和赞扬的是那些正直、勤劳、善良、聪明的人,讽刺、鞭挞的是剥削者和压迫者,因而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生活故事的分类
生活故事在各民族民间故事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包括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但集中起来主要是反映阶级社会里、剥削者与被剥削者、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矛盾斗争。这是人民大众创作的生活故事的重要题材,我们大致可以把传统生活故事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斗争故事。在阶级社会里,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受压迫的农民、长工、贫民百姓与压迫者地主、贪官、酷吏、军阀等之间进行着各种各样、各个方面的斗争。在封建社会里,主要的社会矛盾之一,是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集中反映在斗争故事中的长工与地主之间的斗争故事里。其中,人民无情地揭露地主的贪婪、残暴的丑恶嘴脸,并常常通过长工机智战胜地主来体现劳动人民战胜剥削阶级的愿望以及从中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同时夸大地主的“愚”,又给人民群众在讲述过程中带来了快乐,起到了娱乐作用。如:流传在广西合浦一带的《一篓谷》讲:有个贪心、小气的财主,每年给看牛仔发谷子的时候,都要把谷底垫上几分,受雇的人家敢怒不敢言。有个叫华生的年轻人,却跪到财主家说要给他看牛,年底只要一鱼篓谷。财主一听好不高兴。他怕华生反悔,当下画押签字。到年底,华生却拿来个有特大谷囤那样大的鱼篓。财主一看便说那不是鱼篓。华生说:“我把它放在赶圩的路边,如果过路人说这个是鱼篓,你就得打谷来。”结果赶圩的人见了都说:“哟,这个鱼篓真大”。当乡亲们知道这是华生整治财主的法宝时,都齐口相帮,还说财主要是赖账,就把他装到鱼篓沉到海里去。财主慑于乡亲们心齐势大,只好给了华生一大鱼篓谷。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生活故事主要以“智斗”来反映阶级斗争,所以讲述者带有明显的调侃的格调,把现实中艰苦的斗争化以轻松的面目,既鼓舞了大家的斗志又起到娱乐作用。当然这种娱乐不是阿Q式的自我陶醉,而是要人们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勇气,为争取自由和权利而奋斗。正如恩格斯所说:“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农民作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他的贫瘠的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手工业者的作坊和一个疲惫不堪的学徒寒伧的楼顶变成一个诗的世界和黄金的宫殿,而把他的矫健的情人形容成美丽的公主。但是民间故事书还有这样的使命,同圣经一样培养他的道德感,使他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力,自己人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爱。”人民群众与贪官污吏斗争的故事,与长工与地主斗争的故事相似,它通常是表现封建统治者的贪婪、残暴、愚昧、伪善和人民群众机智的合法斗争,聪明的百姓总是能在统治者的欺压下巧妙地进行反抗,使封建统治者丑态毕露。这类故事在生活故事所占比例较少,它常常与机智人物故事或是巧媳妇故事交织在一起,斗争通常较为激烈,更具有政治性色彩,揭露、嘲讽也更加有力、辛辣。
劳动故事。劳动是人民群众生活中一个重要内容,总结劳动经验,表现劳动态度就成为劳动故事中的基本题材了。其中,歌颂勤劳、讽刺懒惰等与劳动态度有关的尤为突出。如流传在柳州的故事《父教独子》讲:有个农民,年近四十才得了一个独生儿子。自然从小娇生惯养,根本不知道衣食来之不易。老头子快六十了,所以越来越放心不下一件事,那就是儿子能否独立生活。一天,他把儿子叫到面前,让他自己去劳动挣点钱回来。儿子一听,虽然不愿意也只好去了。可是他母亲却心疼儿子,每天都给儿子一块钱让他交给他爸爸,而这个独生子却什么也不于,玩了一天又一天。而每天这个农民接到钱就往火灶里一扔,烧掉了。那儿子见了也不觉得可惜。他母亲的私房钱却一天一天少了。最后,她不得不对儿子说,没钱了。儿子没法只能硬着头皮去劳动了一天,累得腰酸背疼,好不容易才得了一块钱。回到家交给父亲。当老头子又把这一块钱往火里扔时,正在喝水的儿子,把碗一丢,马上扑过来抢回了钞票。这时,父亲才眯着眼笑着说:“这块钱才是你直接去劳动挣回来的,现在,你知道只有付出劳动才有获得的道理了吧?”从此,这个儿子不再游手好闲,踏踏实实地干活去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劳动故事带有很明显的教育意义,它是劳动人民启发、教育晚辈生动的教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即使在今天仍然不失为很多家庭教育孩子的一个良好的方法。除此之外,也还有一些歌颂当地劳动能手或传播劳动技能的故事,这类故事是劳动人民自己不断积累到的劳动经验的艺术概括,至今也在当地广为流传。
家庭故事。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小的单位,家庭生活常折射出各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类故事中,有的反映家庭各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如父子、母女、婆媳等,这些关系又与复杂的社会关系交织在一起,反映了更为广阔的社会面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纠葛。如:广西宁明有个故事叫《三个兄弟》,就是反映父子关系的。老父亲有三个儿子,可兄弟三人谁也不愿意供养父亲,父亲的老朋友想了一个方法,让父亲用六箱石子假装六箱金银,结果三个儿子和媳妇态度大变,纷纷想方设法地讨好老人以便将来独吞遗产。老人死后留下了一张纸条在箱中,感慨“石子、石子,养活老子;没有石子,饿死老子。一个人没有良心,金子也会变成石子。”
家庭故事中较为突出的是巧女故事。巧女故事是我国劳动妇女优秀品德和聪明才智的集中表现。在封建社会,妇女不论在社会还是家庭中的地位都十分低下,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妇女的发展。然而,妇女的聪明才智依然显示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巧女故事中,妇女的才华被真实地展现了出来,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大多智慧超群,胆识过人,对答如流,不但善于处理家事,而且巧妙回击官府的刁难,充分展示了农村劳动妇女的多才多艺和敢作敢为。巧女的“巧”一是展现在家庭生活中,通过家庭内部的矛盾关系来表现她们的智慧,突出她们的手巧、嘴巧、头脑灵活。比如《三儿媳》的故事讲:王老九有三个儿媳妇,过年的时候都想回娘家看看,王老九不愿意又不好不答应,就想法刁难,要媳妇们回来要给她带来两样东西,一是肉包骨,一是骨包肉。还要在路过“雨打柳叶村”的时候,从那姓“西北风”的要回忘在他家的“招风纸”、“包火纸”。大儿媳、二儿媳都觉得自己做不到,只好不回去。只有三儿媳爽快地答应公爹后就回家去了。回来时,给公爹带了“肉包骨”的红枣,“骨包肉”的鸡蛋,又在路过清水庄的时候找到冷家老伯,要回了“招风纸”扇子一把,“包火纸”灯笼一个。公爹一看,连连点头称赞,两位嫂子暗暗佩服。这里主人公的“巧”是她们在长期生活斗争实践中得来的丰富知识的体现,没有平时生活的积累,巧女们是无法展现生活主人的风度和气魄的。巧女们的“巧”还表现在与恶势力作斗争上。主人公常常在与权势者、凌辱者、欺诈者的斗争中表现其超人的智慧和本领,反映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敢于追求人身自主、男女平等的强烈愿望。如《万事不求人》中的巧媳妇。县官想刁难巧媳妇,让她三天之内养成像泰山一样重的猪,酿出像海水一样多的酒,织出像路一样长的布。巧媳妇却让丈夫告诉县官,先用秤去称一下泰山的重量,用斗去量一下海水的容量,用尺子去计算一下路的长度。结果县官自然没有办法,不敢再出难题。巧媳妇就这样用有限的度量衡去计量无限的客观事物的道理和办法,轻而易举地回应了县官的无理刁难。
机智人物故事。机智人物故事是生活故事中勇敢而智慧的主人公的杰出代表。长工故事、巧媳妇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属于机智人物故事,但机智人物故事与其相比,又有着它自己独特的内涵和特点:它们是由一个特定的机智人物作为主人公贯穿起来的系列故事;富于喜剧色彩,蕴含着劳动者的幽默感,洋溢着笑的乐趣;故事主人公见义勇为,诙谐风趣,常常以机智的手段排难解忧,克敌制胜,在他们身上,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劳动群众的乐观、开朗的性格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这类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广泛、蕴藏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三十多个民族中大约有三百多个民间机智人物,其中最著名的有:谎张三,阿凡提,巴拉根仓,阿古登巴,老幌,老登,阿一旦,甲金,韩老大,五娘子,钱六姐,等等。从这些有名有姓的主人公身上,也可以看出机智人物故事与斗争故事、巧女故事的区别。后两种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说是机智人物式的。不过,那些故事大都以单篇形式出现,主人公不一定有名有姓,地方也不详。而机智人物故事则是有名有姓的具有区域特征的系列故事。如蒙古族《巴拉根仓的故事》、壮族的《老登的故事》等,都是一系列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扩大的一个体系故事。他们同长工斗地主故事、巧女故事的主人公一样大多是虚构的,也有一些历史上确有其人,但在故事长期流传过程中,集体的智慧和创造使他们渐渐与原型脱离关系,变成了货真价实的文学典型人物。如维吾尔族的《纳斯尔丁阿凡提的故事》。阿凡提并非人名,在维语中是“老师”的意思,他的本名是“纳斯尔丁”,意思是“宗教的胜利”。但随着它的广泛流传,阿凡提渐渐成了他的本名,成了机智、勇敢的代名词,他的真名倒没多少人记得住。当然他的故事的内容也渐渐丰富,最终这个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形象,已远远超出了那个无法考证的历史人物“纳斯尔丁”,发展成为维吾尔族民族的代表形象了。所以我们认为机智人物故事中的主人公虽有名有姓,但仍把它归属到故事的类别中来,而不是传说。
机智人物故事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和复杂,题材也经过精心选择,语言巧妙锋利,是民间故事中的精品。故事的主人公总是把斗争的锋芒对着封建压迫者,不管面对的是皇帝、大臣还是富商、高利贷者以及一些伪善的人,他们都能无所畏惧,沉着镇静,克敌制胜。加上他们出身卑微,处在社会最底层,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使得人民群众在讲述这一类故事时尤感亲切和大快人心。如阿凡提的故事中的《给大阿訇理发》讲的是:阿凡提当理发匠,大阿訇来理发,总是不给钱。阿凡提很生气,想狠狠整他一下。理发的时候就问大阿訇要不要眉毛,大阿訇说要,于是阿凡提就把眉毛刮下来给他。大阿訇气得说不出话来。又问他要不要胡子,他赶紧说不要。阿凡提一听,飕飕几下又把他的胡子刮下来甩到了地上。大阿訇对镜子一看,自己的脑袋和脸刮得精光,简直就像个光溜溜的鸡蛋。气得他大骂起来,却也拿阿凡提没有办法。
机智人物的某些故事不一定是斗争故事,而是以机智人物幽默风趣的性格引人发笑,逗人喜爱,这与笑话无多大差别,显示了人民群众独特的幽默感和审美情趣。像阿凡提去打油的故事。阿凡提去打油,碗装不下,他立即异想天开,把碗反过来说:“装在碗底里。”回家时他老婆问他怎么只打了这点油,他把碗再反回来说:“这边还有哩”,结果连碗底的一点油也撒光了。这时的阿凡提与大阿訇面前的阿凡提判若两人。这正好说明了人们对阿凡提故事的喜爱。正是由于人们的不断讲述、不断扩充,阿凡提的性格才越来越表现出多面性,他渐渐成了老百姓智慧和性格的代表,一切故事都加在他的身上,他成了一个载体。所以阿凡提可以是聪明的,也可以是呆板的,可以是大方的,也可以是小气的……其他他机智人物故事也常常呈现出这种多样的状态,这也反映了人们对机智人物故事喜爱及其勃勃生命力。
生活故事的特征
强烈的现实性。生活故事具有浓厚的现实生活特征,与神奇故事、动植物故事相比,生活故事中没有这两种故事常有的神仙、魔怪、精灵、宝物等幻想较强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而是很直接地具体地表现生活中的阶级关系、伦理关系等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非常明显的现实教育意义。生活故事讲述的都是普通的日常生活、一般的世态人情、平凡的人物小事,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主要通过现实生活本身内在的逻辑说明问题。
鲜明的阶级倾向性。生活故事是阶级社会出现以后产生的民间故事,所以它反映的是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关系、社会现象和人们日常生活的事实和经历,具有鲜明的阶级倾向性。故事的主人公,通常是劳动人民所熟悉的受压迫、虐待、地位低下的人,如农民、工匠、妇女、学徒等,但正是这些正直、勤劳、善良的人是生活故事所歌颂的对象。而它所讽刺、鞭挞的正是阶级社会里的剥削者和压迫者,如地主、官员、奸商等。生动、具体地反映了我们阶级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愿望。
轻松愉快的讲述风格。虽然生活故事反映的是赤裸裸的阶级社会中的现实,但它不是事实和经历的原样记录,而是劳动人民在怀着美好的愿望和乐观精神的状态中对它的重新创作和虚构。所以即使是敌对阶级之间的尖锐斗争,也被赋予了美好的结局。像长工斗地主的故事,大多是长工以机智斗败了地主,讲述者轻松幽默,听者也大快人心,以乐观主义精神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