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求学

莫里兹在家乡念完小学后,作为长子,父母亲不顾手头拮据,决定送他继续上学。这样,莫里兹十一岁那年,便被送到州首府德布雷森去上中学。他在当教师的另一位舅舅久拉的监护下,在德布雷森中学度过了难忘的三年半时间。

莫里兹进入德布雷森中学读一年级时,以一个来自农村学生的眼光看待城市的一切,对什么都感到新奇,可是由于不能适应学校严厉的校规和周围新的生活环境,常常独来独往,闷闷不乐。头一年,他又生了一场大病,以至久拉舅舅不得不建议他的父母把他领回家去。在家里,那种举目无亲的孤独感被父母亲的爱抚和弟妹嬉戏、玩耍的天伦之乐所消融。这样莫里兹的病很快就好了,而且长得比以前更壮实。

第二年,他重返学校,不料校方要他重新从一年级读起,莫里兹感到莫大的羞耻,便发奋读书,在轻易地完成作业后,涉猎了大量课外读物。到三年级时,莫里兹已经阅读了许多匈牙利重要作家如魏勒斯马尔蒂、裴多菲、约卡伊等的作品,以及当时能拿到手的一些流行英、法小说。他像个过分饥饿的孩子,无暇选择,囫囵吞枣地把食物往肚里塞。就在这个时期,他萌发了要当作家的愿望。正当他逐渐适应德布雷森的环境,父亲为了让更多的子女能够上学,又举家迁到沙罗什波托克,期望在那里作为有经验的木匠和领工,以得到更多的收入。莫里兹便跟随全家转到沙罗什波托克中学读书。在那里,怀有偏见的教员对于这个出身低微的学生抱着一种不信任感,有时甚至有意排斥和刁难。因此,在六年级上半学期考试时,故意让莫里兹的德语、拉丁语和希腊语这三个科目不及格。莫里兹对此感到十分沮丧,按照学校规定,这几个科目的成绩通不过,便会马上失去享受免费上学的权利,而家里又无法承担这笔费用,父母只好替他另想办法。

这时候,久拉舅舅正好在奇斯乌伊萨拉什城任中学校长,父母征得他的同意后,让莫里兹转学到那里去。在舅舅的严格要求和精心培养下,莫里兹在班级里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学校图书馆和久拉舅舅的藏书还给他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他的涉猎面更广泛了,不仅大量阅读小说、诗歌方面的作品,同时还博览了历史、哲学等方面的著作。伏尔泰、卢梭等人的作品从思想上给他以莫大的启迪。两年后,莫里兹以优异的成绩毕了业。

莫里兹又面临新的选择。关心他前途的久拉舅舅给他安排这样一条出路:让莫里兹谋求公费生的资格,上布达佩斯的厄德维什·罗兰大学①文学院,

① 又惯称布达佩斯大学。

以便将来取得当教师的文凭。他尽管得到久拉舅舅无微不至的关怀,但在中学时的经历,尤其是在德布雷森和沙罗什波托克上中学时,那些不友好甚至是歧视的事情和场面,仍然使他很反感。更主要的是他渴望当作家的意愿愈来愈强烈,而久拉舅舅对他向往的进步思想所持的反对态度,又使他对自己一向尊敬的舅舅的保守观点在思想上产生了裂痕。出于以上种种因素,莫里兹断然拒绝了久拉舅舅的好意安排。

莫里兹的决定在家里引起一场轩然大波。父母和久拉舅舅都为他的强硬态度感到不快和伤心。要知道,他们本来对他这个长子是寄予很大希望的。也许是为了缓和这场风波,并重新燃起父母亲对他的希望,莫里兹同意折衷的解决办法:到德布雷森神学院学习。一八九九年,德布雷森神学院院长, 一位留着黑胡子,仁慈、聪慧的好人,一见到莫里兹便断言:“我亲爱的朋友,您不会长久留在我们这里的⋯⋯因为入学时穿着便服的人,他的心是不会向着神学院的。”院长的预言是正确的,莫里兹对神学院的一切都格格不入。那里沉闷的空气使他精神上感到十分压抑,不过,神学院的生活对于他十七年后在那部著名小说《火炬》里塑造的主人公,一位乡村青年牧师无疑是有帮助的。

是的,终身当一名神职人员,这是莫里兹无法想像的。半年后,他终于离开了神学院,为了不使家里人过于失望,同意转入德布雷森学院法律系学习,并开始给地方报纸写点小文章,从此同新闻工作结下不解之缘。同当牧师一样,将来当一名律师并非莫里兹的本意。德布雷森绝非他眷恋之地。怀着一颗勃勃雄心,他毅然决然奔赴当时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首都布达佩斯,走上一条艰难而崭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