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与创作一、童年

一八七九年七月二日,正当夏收大忙季节,在匈牙利东部沙特马尔州一个偏僻乡村——蒂萨齐齐一所简陋的农舍里,一个男婴出生了,他就是匈牙利未来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莫里兹·日格蒙德。

莫里兹家祖祖辈辈同土地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祖父是被释农奴。父亲莫里兹·巴林特耕种着少量土地,但为人精明能干,雄心勃勃,在村子里被视为富有进取心的青年。母亲柏拉奇·伊丽莎白是乡村牧师的女儿,早年丧父, 姊弟四人由寡母扶养成人。关于莫里兹·巴林特居然娶上柏拉奇·伊丽莎白做妻子这件事,村里人曾经议论纷纷。要知道,一个农村穷小子,竟然跟一位知书明礼的知识阶层人家的女儿结婚,在当时简直是不自量力的高攀,而莫里兹·巴林特正是以这种人们难以想像的勇敢行为使村里人目瞪口呆,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莫里兹·巴林特从妻子的陪嫁中得到比自己原有的多两倍的土地,身价骤然倍增,差不多要挤进村里大户的行列了。他精心管理自己的田产,生活美满,婚后不到两年,大儿子的降生又给这个家庭带来莫大的欢乐,孩子自然也得到特别的照料。

莫里兹·日格蒙德出生的年代,适值匈牙利处于从半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变动时期。十九世纪下半叶,匈牙利人民一方面在奥匈帝国的统治下,受尽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和匈牙利大贵族地主阶级的压榨与剥削; 另一方面国内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就整个社会结构而言,基本上仍属半封建性质,尤其在广大农村,封建贵族地主阶级的势力依然占据统治地位。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向农村的渗透,农村开始出现了富农阶级。他们人数不多,作为农村资本主义的新兴力量,对妨碍其向上发展的乡村封建贵族地主很不满意,但同广大贫农和佃农又存在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并由此而产生种种矛盾。这就是当时匈牙利的不同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较早较快国家的一幅生动的社会生活图景。

蒂萨齐齐村是流经并灌溉阿尔弗勒德平原的著名蒂萨河支流附近的一个穷乡村。村里只有两条街,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跟外界很少来往,原因很简单, 这里远离城镇,路窄难行,遇到下雨天,即使套上六头牛也难以拉动陷在泥泞道上的大车;所以村里很少有人见过世面,消息也不大传得进来,人们的视听自然是相当闭塞的。即便如此,在莫里兹·巴林特身上仍然体现出一种自发的资本主义力量。他精力充沛,兢兢业业管理自己那份增多了的土地, 还同当铁匠的内弟合伙采用借贷方式买回一部旧农机,打算在村里干一番事业。不料事与愿违,他的内弟对农机不懂行,机器被弄坏了,莫里兹·巴林特很快破了产。当时莫里兹·日格蒙德只有六岁,家庭遭到的意外不幸使他过早结束了欢乐的童年。三十多年后,作家在《我的生活小说》(1938 年出版)中回忆这一情景时写道:“当时我不可能理解这一事件的意义,但恐惧感一直在伴随着我幼小的心灵;这一点我至今记忆犹新。”

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小莫里兹只好跟随外婆到住在伊斯特万迪村的舅舅家里寄居。离开了父母和温暖的家庭,莫里兹在新的环境里不免感到孤独和陌生。使他得以快慰的是,晚上一有空,识字的外婆和舅舅便给他读小说故事,这些美丽的故事在小莫里兹幼嫩的心房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它总有一

天要萌动的。一年后,莫里兹害了一场病,病愈后只好又回到父母身边。祸不单行,他们的家又遭了火灾,父母便搬迁到邻州沙波勒奇的柏里查村居住, 主要靠父亲做木匠营生来维持家计。莫里兹的母亲是位有文化教养的妇女, 性格温顺,富于自我牺牲精神,对子女(莫里兹共有弟妹八人,二人夭折, 其余均长大成人)给予很好的教育。父亲对家庭也关怀备至,即使在外面干活干得很晚,也要赶回家过夜;有时不得不到远一点地方去干两三天活,也总是惦念着妻儿。因此,在柏里查村过的虽是艰辛的日子,富有的亲戚们从不登门,更不用说会帮助他们,但他们的家庭气氛却是和睦和热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