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州练兵

1618 年(万历四十六年),因辽东前线的形势紧张,有人推荐徐光启, 说他“夙知兵略”。万历皇帝急召徐光启入京。徐光启这时因中寒发疾,几乎起不了床。当他接到紧急诏令后,只好由轿夫抬着进京,复任原职。

原来,两年以来,长期居住在我国东北一带的女真族不断强盛起来,建州女真人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后金政权。1618 年,努尔哈赤举兵南下,攻陷明朝东北的抚顺、清河,并歼灭明兵万余。消息传来,朝野震惊。徐光启因军情紧急,也义无反顾,抱病入京。

返京后,徐光启忧国忧民之念,也更加强烈。他给老师焦竑写了一封信, 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关切和实现“强国”、“富国”的心愿。长期以来, 徐光启把自己的科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农学上。眼下强敌压境,激烈的战争形势,使他把注意力转到军事学的研究上。

1619 年,明朝政府派杨镐为辽东经略,率领 40 万大军,兵分四路出关, 同后金军队展开了激战。后金集中兵力猛攻其中一路,接着又各个击破。40 万大军倾刻瓦解,几乎全军覆没。

辽东战场上惨败的消息传来,京师大震。徐光启在杨镐出兵前,就反对四路出兵,认为“此法大谬”,断言杨镐兵败无疑。事实果然没有出乎徐光启的预料。他再也不能保持缄默了,连夜奋笔疾书,向万历皇帝上了《敷陈末议以殄凶酋疏》,指出这次战役失败,并不是敌人的计策特别高明,而是我方不知用兵。在这次战斗中,敌我兵员相等,杨镐却兵分四路,力量分散, 互不支援,造成“彼以四攻一,我以一敌四”寡不敌众的被动局面。同时, 他提出了解决的办法:选拔天下“勇、力、捷、技奇材异能之士”;精求“巧工利器”;赏罚分明。他恳切地向万历皇帝表示,“臣志图报国,于富强二策,考求谘度,盖亦有年。”

万历皇帝对徐光启的这些话视为耳边风,召他入京,又不让他过问抵抗后金的事。一个月后,徐光启看到朝廷对他的奏疏没有什么反应,忧心忡忡, 坐立不安,又上了《兵非选练决难战守疏》,继续指出了练兵的重要性。但如同第一道奏疏一样,这一道奏疏也石沉大海。不久,前线传来开原失陷的消息,徐光启心如火焚,感愤益切,他再次上了《辽左阽危已甚疏》,大声疾呼,反复陈述后金的侵犯,国家已到了危亡关键时候,恳切祈请皇上迅速采纳他的主张。在这次疏中,徐光启提出了五条带根本性的建议:(1)亟求人才,不论出身地位,只要有文武才略或绝技巧工均可;(2)亟造兵器,务求在质与量上胜过敌方;(3)亟行选练精兵以保全胜;(4)亟造炮台以为永久无虞之计;(5)亟遣使臣同朝鲜交好,共同抵御后金。在这五项建议之前,都冠以“亟”字。“亟”是急迫之意,表现了徐光启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徐光启在 3 个多月的时间中,接连三次上疏,披肝沥胆,痛切陈词,爱国之心跃然纸上。在边防告急的形势下,徐光启的这些建议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许多有识之士都对徐光启投以钦佩、赞许的目光。著名的《武备志》的作者茅元仪读了徐光启的《辽左阽危已甚疏》后,倍加赞赏,说这些日子的上疏中,没有比徐光启的第三疏更为深切有益的。倘若朝廷能按照徐光启的奏疏行事,国家虽面临危难,也可以恢复太平。因为他说的“皆事事实际, 亦条条妥当。”建议万历皇帝“尽破资格”,授徐光启重职。吏部尚书赵焕、

工部给事祝耀祖等,也纷纷奏请朝廷任命徐光启募兵训练。

迫于外患的严重与朝中一些大臣的压力,万历皇帝于 1619 年9 月 8 日(万历四十七年八月初二)下旨:“徐光启晓畅兵事,就着训练新兵,防御都城。”不久,又晋升徐光启为詹事府少詹事兼河南道监察御史,特命管理练兵事务。这样,徐光启便在北京城东的通州(今北京通县)设立新兵训练中心,着手练兵。

徐光启满怀希望,走马上任。练兵前他又上了《恭承新命谨陈急切事宜疏》,对练兵应办的急切事宜,提出了详细的强兵胜敌之计,认为若不这样, 就不能“折劲敌之冲,保金汤之固”。他估计,皇帝对自己的练兵计划并不是真心诚意地支持。果然不出所料,在皇帝眼里,辽东战事是燃眉之急,对于练兵计划只是采取姑妄试之的态度,并未给予切实的支持。

选兵的工作很不顺利,按照徐光启的设想,新兵来源,必须先由各地依标准严格挑选后再送训。实际上各地送来的新兵大多是老弱病残和无赖闲汉。这样的乌合之众,不但不能增强战斗力,还会增加军队的负担。徐光启按照自己选兵标准逐名点选,勉强选出 4000 余人。

练兵需要粮饷、器械、车马。万历皇帝下令要户部、工部、兵部和太仆寺供给。但这四个衙门敷衍塞责,互相推托,谁也不肯认账。冷酷的现实, 使徐光启一筹莫展。徐光启上了三次疏,向皇上陈说自己的尴尬处境,指出“兵非臣之所谓兵也,饷非臣之所谓饷也,器甲非臣所谓器甲也。瞻前顾后, 展转回惶”。

幸好有指挥胡楫、中书杨之骅和河南领兵官丁吕试、陶尧臣相继慷慨解囊,捐出千百金,作为招选教师演习费用和供应新兵兵饷。然而,各地遣送来的新兵络绎不绝,而朝廷始终没有发给他们兵饷,新兵的衣食发生很大的困难。四川石柱司土官秦氏率兵 3000 到京城,向兵部要饷,兵部哄骗他们说: “兵饷都在通州徐光启处。”秦氏率部到了通州,向徐光启要兵饷,徐光启只好如实说明,他自己也正为缺饷苦恼。这时浙江的新兵从天津开到通州求饷,因无法解决衣食,引起士兵的骚动。延绥游击盛以彰率领 3000 新兵到达通州,没有几天,口粮就吃完了,士兵饿着肚子。盛以彰到北京请饷,士兵知道盛入京,准备趁机哗变。徐光启知道这个消息后,为了顾全大局,把平时节衣缩食积蓄的银两取出,均分给士兵,制止了这场哗变。

1620 年,徐光启在通州接到了万历皇去世的消息,39 岁的太子朱常洛继

位,这就是光宗。光宗登基不到一个月就死了。由其子 15 岁的朱由校继位, 这就是熹宗,改年号“天启”。

徐光启的选兵、练兵的工作,十分艰巨,但他还是忠于职守,兢兢业业。每天起早摸黑在练兵场,一遍又一遍向新兵讲解“练艺条格”,做示范动作, 有时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浑身酸痛。这时他已年过六旬,终于因为过度的疲劳,旧病复发了,他只觉得头晕目眩,站立不稳。由开始的一只手指麻木, 发展为左半部手脚麻木。他要求兵休,未获批准。徐光启只好带病来到昌平, 又紧张地选了近一个月的新兵。1621 年(天启元年),徐光启获准辞去练兵职务,回老家养病,因唯恐途中医药不便,就决定暂居天津调理,准备等身体稍好后回故乡。

这一年,后金军队加紧向关内进攻,4 月攻破沈阳,接着又连陷辽河、辽阳以东 70 余城,辽东经略袁应泰战败自杀。危急的形势,又使人想起了徐光启,朝廷中有很多人提出再度起用他。消息传到徐光启耳里,他不禁暗暗

苦笑。他认为,局势至此,原意料中之事,决不是靠一个人之力所能扭转的。依然表示:“归楫已备,拟即日南行。”他决意南归,实出于无奈。

6 月初,天启皇帝下旨,以紧急军务诏徐光启回京。徐光启病体未愈, 又急如星火,返回北京。徐光启到京后,上疏重提练兵,进呈了《谨申一得以保万全疏》,对辽东战守的战略、战术、战备,作了全面的概括和分析, 提出请光禄少卿李之藻仿制西洋火炮,还在通州练兵时,徐光启曾请李之藻去澳门购买火炮,李之藻立即同几个朋友筹集了一笔巨款,派学生张焘到澳门购买 4 门火炮,并聘请 4 位善于使用大炮的洋人及翻译人员随行。可是, 当所买火炮刚运到江西广信地方,就得悉徐光启已辞去练兵的职务。李之藻担心火炮到京后,万一交给不可信赖之人,被敌人所获,如虎添翼,反受其害,就停止北运。到徐光启再度上任后,4 门火炮才运到北京。但单靠这 4 门还不够,还要制造新炮。

徐光启制造新炮的计划,得到了兵部尚书崔景荣和工部尚书王佐的支持。兵部聘请两名在华传教士参加铸造新炮,工部决定先试造两座炮台。然而,铸造大炮和建造炮台需要一笔巨款。明朝政府在同后金作战中,已消耗了大量人力、财力,国库拿不出钱。所以,徐光启空忙了几个月,到头来两手空空,无所作为。

这时,徐光启的老对头,当年发起驱逐传教士的沈漼,又趁机起来对他攻击,徐光启感到痛心、失望,耳畔似乎响起“一人计不用,万里空萧条” 的唐人诗句。天启二年秋,他便愤然告病辞职,又一次回到天津,安排部署那里的农田水利事宜。不久,他回到了家乡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