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的误区与指导人际交往的误区
与同学交往的误区
- 一味地附和别人、追随他人,失去个性 “个性”这个词,在生活中是极有魅力的。可以说:个性的存在,才表
明你的存在。我们知道,世上所有的事物从来都是各不相同的,我们找不到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两朵形态完全一样的云,更找不到两滴全然相同的水珠⋯⋯世界正是以它那丰富多变、各式各样的面目显示着它的无比奥妙。作为主宰世界的人,当然也就没有必要把本来就一人一样的个性隐藏起来或者强行变异。
当然,保持个性并不意味着一切与人家截然相反:别人睡觉,我偏起床; 人家要安静地看电视,我却硬要在那里唱歌⋯⋯因为“个性”是否合理,并不在于它是否逆潮流,而只在于它是否有利于社会及自身的进步。把球踢进自己一方的球门,不是我们说的个性;而当好“二传”,以便有利于“郎平们”的“扣杀”,倒是值得保持的“个性”。
“可保持个性有时会与同学们的友情发生冲突呀!”有同学这样说。 友情的价值在于互不伤害各自的创造性。靠双方掩饰自己而保持一团和
气的友情,对双方都是有害的。合而不同,双方都保持个性,才能越发相互信赖、相互尊重,建立真正的友情。当然,在某些特殊场合,为了帮助朋友, 也需要损伤甚至牺牲自己,但这毕竟是在“万一”的时刻。平时,友情的基础应是双方都不歪曲自己而生活,并保持良好的关系。
明白了这些,我们就再也不必为如何迎合、附和大伙儿而绞尽脑汁,更不用为由于自己独特的性格、脾气遭到别人非议而苦恼。因为你就是你。
“你是独一无二的!”同学,记住,这才是最大的赞美。
- 在胜过自己的同学面前颇不自在,或嫉妒,或自卑,或麻木
嫉妒是蚕食人们心灵的毒蛇。俄国诗人普希金说过:“嫉妒的发作,就好像黑死症、忧郁症、发怒或者神经紊乱一样,实在是一种病。”嫉妒往往是人们在共同事业中进行有效合作的一大障碍。在一个共同学习的集体中, 嫉妒心是产生巨大的离心力的毒剂。对于别人而言,嫉妒是影响他们发展的阻力;对于嫉妒者自身而言,它使自己学业上不能有再进一步的成绩。可见, 对于胜过自己的同学如果产生嫉妒心的话,对人对己都是十分有害的,而最终受害的还是嫉妒者自己。
自卑同样是成功的大敌。有的同学只看到别人胜过了自己,别人比自己强,于是就消极沉闷,提不起学习的劲头,老是念叨自己就是这么块料,整日自惭形秽,甚至埋怨自己“朽木不可雕也”。这种精神状态万万要不得。再说一个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也许你在某一方面比那个同学要差,而在另一方面就可能比他强;也不说你对自己的认识是否错误,有没有采取正确的方法开掘自己的巨大潜力,即便你真的有好多方面比不过有的同学,也不应该自暴自弃,萎靡不振,而应该奋发努力,以勤补拙,迎头赶上。著名电影演员张瑜赴美留学之初,还没有过语言关,其他基础课程的学习也有困难, 许多美国同学不知要胜过她多少,但她以“从零开始,不!从负数开始”的
精神,踏踏实实刻苦学习,终于成了加州州立大学电影、电视、广播管理系的合格学生,并立志攻读硕士学位。可见,摆脱自卑才能振奋起来,取得长足的进步。
麻木,更是一种糟糕的心理状态。它源于自卑,又不同于自卑。有这种心理的人常常口口声声说:“我已经无所谓了。”这比自卑更可怕,因为一个人麻木以后,往往抱着一种彻底的不求上进的态度。不根除这种可怕的病态心理,一个人的成绩、进步无从谈起。遇到这样的同学,老师、家长、同学有时倒应该对他大喝一声,让他猛醒;并给他更多的关心与激励。
实际上,胜过自己的同学是自己不断进步的最好推动力。在这样的同学面前,我们应该真诚地向他们学习,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不足,进而急起直追, 并努力超过他们,从而引导自己走向一个又一个的高峰。从某个领域、某个范围来说,经过努力,“我”一定会超过“他”,但“天外有天,山外有山”, 所以“我”应该进行不懈的努力。
女同学与男同学相处,或把男同学看成仇敌,保持“冷战”,或过分亲密超越界线。
男同学有着许多令女同学羡慕的特点,如开朗大度,不斤斤计较;豪爽实在,不搬弄是非;热情大方,不小家子气⋯⋯而这些又正是女同学交往中常感欠缺的,因此,女同学完全没有必要对男同学人为地筑上一堵“隔离墙”, 正常的相处没有坏处,只有益处。
与男同学相处,首先是别老记着“他们是男的”,而要想到他们只是同学。于是,一切可与别人谈的,尽可以同他们谈,如刘晓庆的演技;马拉多纳的球艺;波黑内战;时装表演;还有宇宙天体的新发现⋯⋯谈笑自如,谈吐自然,也可以一起活动,你帮我助,打球、赛歌;听一次音乐会,或者做一次郊游,与他们同排一个节目,共商如何演讲,也可以为了一道题,同他们争论不休;也可以为了一篇文章,与他们切磋再三。同学嘛,本来就该这样正常相处。
其次,与男同学相处,有时又不能忘了“自己是女的”。那些只可在同性朋友中说的悄悄话,做的特殊事,当然应对他们回避;也不要把接触面围得太小,专与几个甚至一个男生相处。与他们只是同学、朋友,而非恋人(校纪法规明文规定,我们起码得自觉遵守),因而,需要有意识地防止坠入“情网”。
诚然,友情与爱情,虽仅是一字之差,但却是不容混同的。
在校内拉帮结派,搞“校园三结义”,分不清集体主义与帮派思想,革命英雄主义与哥儿们义气之间的界线,陷入危险的误区。
据报载,1994 年夏天,福建某县曾发生一起 5 名高三学生因屡试不第, 不满现实,而集体自杀(未遂)的事件。据了解,这几名同学特别喜爱一起看录像、抽烟、打麻将,他们的行为完全是受武打枪杀暴力等的影响。
此外,团伙现象历来是学生之间打架斗殴的根源。某校初三学生王某在放学途中,由于车速过快、刹车不灵而与外校一名学生李某撞车,虽然双方车人都无损伤,但因撞车责任纠纷,两人各纠集一伙人斗殴,双方大打出手, 结果酿成 2 死 8 伤的恶性案件。
学生团伙现象危害之甚,有时连那些循规蹈矩的“三好”学生和学生干部也不能免受其害。初中学生朱某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成绩优秀,连任班上的学习委员,是众老师的“掌上明珠”、得意门生。然而,她却被班上的几
个成绩较差的男生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这几个男生贪玩,不肯学习,每次作业都拿朱某的本子相互抄。有几次,朱不让他们抄作业,结果他们作业没按时完成被老师罚了扫地。他们怀恨在心,便结伙对朱某实施报复,使该生无法正常学习。
可见,学生之间拉帮结派,为非作歹,害人毁己,危害重大。青少年正值青春躁动期,精力充沛,易受外界事物的刺激和影响,好冲动,好表现自己,如果没能把旺盛的精力用在学习上,过剩的精力没能分散在健康的兴趣与爱好中,就会觉得生活单调、精神空虚、无所事事。于是在充斥着暴力武打枪杀色情等不良影视作品的影响下,很容易盲目模仿以致走上拉帮结派的道路,以寻求刺激和发泄过剩精力。
那么我们学生怎样避免误入团伙,走上歧途呢?
首先,要掌握起码的法律常识,明白什么事做了违法,什么事绝对不能做。
其次,通过参加学校各类活动,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在丰富多采的校园生活中展示和表现自己,充分享受学校生活的乐趣;如果遇到不顺心的事,可及时向同学、老师和家长或亲友倾诉,及时得以排解。
总之,校园团伙现象的形成和根除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紧密配合和共同努力,但最关键的是我们同学每个人都应保持清醒头脑,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避免陷入危险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