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借
假借是指本无其字,借同音字来代替它的造字法。如“其”字,是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作“他”、“难道”等义讲。但这些含义很长沙窑“春水”诗词壶抽象,无形可象、无事可指、无意可会、无形可依,只得借同音字来代替。“其”为象形字,本义是“簸箕”。借用作文言虚词后,原义就渐渐消失了。后人又造“箕”字来表示“簸箕”。这种造字法称为假借。假借与通假有区别。假借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本无其字,二是借后原义丧失。而通假则是本有其字,暂时用同音字代替,它的原字的本义不会丧失,借用的同音字的含义则稍有扩大。在汉语中,假借字所占的比例较小,因而假借作为一种造字法在建构汉字体系中所起作用并不大,但它还是为汉字数量的扩大提供了简便易行的途径。《佩文韵府》书影由于汉字的形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初始汉字所具有的图画象形、形义同构的特征就日渐模糊,这就使后人对某些汉字本义的理解产生较大的困难。为此,古代的文字学家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许多突出的成就,解说汉字构造法和汉字意义的字典的产生就是其表现之一。目前所知的最早且有完整系统的汉字字典是东汉时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许慎借鉴前人在文字学上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古汉字的构造方法及其音义系统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总结。他对东汉中流行的六书说造字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他还首创了部首检字法,把全部收集入书的汉字归为514部。《说文解字》全书分15篇(加“叙”言),每篇又分上下卷,收字9353个,用133441个字的篇幅来解说所收的字的构成及其意义。此书以秦汉通行的小篆为主体兼注一些古文、籀文。这部书对总结秦汉以来的汉字,帮助后人认识甲骨文、金文,研究古文字、古文献等方面都有重大意义。
东汉以后直至清康熙以前,陆续出现过一些字典,但影响力都不及许慎的《说文解字》。《康熙字典》问世后,这种状况得到改观。《康熙字典》是我国的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工具书。它是1710年清代康熙皇帝命张玉书、陈廷敬等30人编纂的,经过6年才告完成。这部字典分214个部首,按笔画多少排列顺序。释字体例是先注音后释义,再列出此字的别音、古音、别义。整个字典收有47035个汉字,是古代收字最多的字典。它在体例、规模、释字的详尽等方面相对《说文解字》来说都实现了重大的突破,在发行后的200多年中影响较大、流传极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