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的傩舞与六代乐舞

那是在先秦周代初期,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圣人周公旦,他是周文王的次子,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很有仁德,在当时享誉九州,百姓们都很信服他。

后来,周武王驾崩了,新继位的周成王还在襁褓中,根本无法管理国家。周公旦担心天下没人管理会出现祸乱,他就登上天子位代替周成王掌政了。

有人在国都散布谣言说:“周公旦将要对周成王不利了,他想自己做天子!”

周公旦知道后,他便召集百官和百姓们,他说:“我之所以不避嫌代理朝政,就是因为我哥哥早逝,我的侄儿年幼,我担心天下会出现战乱,那我将无法回报我的哥哥和父亲了。”

于是他得到了百官和百姓们的信任,人们便不再理会那些谗言蜚语,周公旦也继续代替周成王,帮助他管理天下。

没多久,周成王得了重病,病情不断加重,很快就奄奄一息了。周公旦知道后非常着急,他就剪掉自己的指甲沉到黄河中,他率领百官们载歌载舞,创造了一种礼乐歌舞。

周公旦祈祷河神说:“我的侄儿年幼还不懂事,触犯神命的人是我周公旦啊!请天神降罪于我,千万不要伤及我的小侄儿!”

周公旦将祈祷册文封好,他又率领百官们载歌载舞,为天神娱乐。果然,没多久周成王的病就痊愈了。

后来,周成王长大了,周公旦就将政权交还给周成王,从此,他严谨地服侍周成王,为他出谋划策。后来,有人在周成王面前诬告周公旦,周公旦就逃到了楚国避难。

没过几天,周成王听说了自己年幼时,周公旦创作礼乐舞蹈为天神娱乐,并祈祷自己的重病痊愈的事情,他又见到了周公旦祈祷河神的书册。周成王责问史官说:“为什么我不知道这件事呢?”

史官们回答:“这件事是千真万确的,当年周公旦命令我们不要说出去,我们才严守这个秘密的!”

周成王这才知道了周公的一片义胆忠心,他感动地哭了起来,他哭道:“从此以后,都不会再有这么虔诚的歌舞和占卜了!这都是我的过错啊!”

周成王知道自己误会了周公旦,他便马上派人去楚国请周公旦回来。后来,周成王命令百官将周公旦创作的礼乐歌舞演化成一种礼仪,这才逐渐形成了礼乐文化。还有,这种礼乐歌舞世代流传,对我国后来的大曲形成和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其实,在西周以前的原始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生存十分困难。但古代原始人为了生存,他们常常聚集力量做同一件事,比如打猎等。古代的原始人由于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这使他们逐渐创造了相互沟通的表达符号和语言。原始人在共同的生活和生产中为了表达思想,他们必须有声音、有语言,因为他们要宣泄情感,就必须得唱呀跳呀的。

当然,古代的原始人原来是连话也不会说的,只能结绳记事。但是,他们为了共同的劳作,需要发表意见,这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的。

根据儒家经典《尚书·尧典》中记载:

予击石拊石,百曾率舞。

这是说,一群原始狩猎人披着各种兽皮,他们用石头相击,或者用手击石打出节奏,然后他们的身子也随之动了起来。

这就是原始部落守猎人,在获得猎物后举行的一种舞蹈,他们常常在祭典与庆贺的仪式上跳这种舞蹈。只是这种舞蹈从原始到了自觉,从简单到了复杂,从低级到了高级,从原始的需要最后变成为艺术的追求。

后来战国时期,秦国著名政治家吕不韦主持编著的《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记载:

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从这个记载中可以看出,原始舞蹈是与原始歌曲相伴相生的,这就是歌舞与音乐的结合。

还有,在原始的氏族中,图腾是他们的共同信仰物,大多数图腾是为了纪念祖先或者保护神,而演变成崇拜的动物、植物等。

原始人在祭典活动中常模仿图腾的形象、动作等来舞蹈。比如,古代舞蹈中有一种“禹步”,这就是古人模仿蛇的动作发展而来的。

在上古时代,原始的“傩舞”对后来的舞蹈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傩舞是古代人们穿着兽皮,戴着面具狂叫呐喊的一种舞蹈。

在后来西汉皇叔刘安主持编写的《淮南子》中就记载了古代傩舞的情景:

主舞的人,蒙着熊皮,穿着黑的红的衣服,拿着戈盾,后面跟随着幼童百二十人和人扮的十二神兽,随着音乐,跳起舞蹈,表示把恶鬼如魑魅魍魉驱逐出去。

因此,古代的这种傩舞已经初具规模了,甚至也成了一种群众性的广场舞蹈形式。古代人们带着恐怖的假面具,穿着奇怪的服装,狂叫呐喊。其中傩舞不乏一些表演技巧和舞蹈歌唱的成分,而且古人不但在原野中演出,还在宫廷中演出。

后来,到了奴隶社会,古人的宗教祭祀活动就成为了崇拜祖先和崇拜自然神的一种礼俗了。这便产生了以祭祖活动为职业的“巫觋”,他们自称是神和王的传达人,由他们主持来求雨、宁风、驱邪、除灾和治病等仪式。在这些祭祀仪式活动中,巫觋大多都要表演歌舞节目的。古籍《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记载:

汤让伊尹作大蠖,歌晨露,修九招、六列。

这是说,商代的帝王汤想让伊尹为他歌功颂德,后来宫廷里也出现了《大舞》、《韶舞》和《文舞》等,先秦的这些舞蹈中,最著名的是六代乐舞,又称“六乐”或者“六舞”,它是宫廷乐舞的代表性作品。

包括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唐尧时期的《大咸》、虞舜时期的《韶》、夏禹时期的《大夏》、商汤时期的《大蠖》以及周武王时期的《大武》等,都是当时比较著名的六代乐舞。

《云门》、《大咸》、《大韶》和《大夏》所代表的先秦各个朝代,黄帝、尧、舜等他们都是由禅让得的天下,所以称文舞。

《大濩》和《大武》所表现的都是以武力夺取天下的君主,叫做武舞,舞者手里拿着朱干玉戚。到了后代,六舞都被称作先王之乐,成了神圣的雅乐。它们的影响波及后世数千年。

六代乐舞是上古乐舞的最高等级,它们是用于郊庙祭祀的,《云门》用以祭祀天神;《大咸》用以祭祀地神;《大韶》用以祭祀四方;也有人认为是祭祀名山大川或日月星辰;《大夏》用以祭祀山川;《大濩》用以祭祀商人的始祖;《大武》用以祭祀周人的祖先。

周朝初期,周武王伐纣成功以后,他为了建立和巩固新的政治秩序,便让周公旦制礼作乐。最后,周公旦制定了一整套形式丰富内容充实的礼乐制度,其中六舞和六小舞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支柱。

六舞主要用于周代宫廷祭祀礼仪,表演的场合隆重,人数众多,天子用64人舞阵的规格标准。六部乐舞的大部分由所传周代以前各代的代表性乐舞整理增删而成,所以又叫“六代之舞”。

另外的六小舞是用于教育贵族子弟的乐舞教材,有时也用于某些祭祀场合。六小舞包括有《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和《人舞》。周朝古人多大年龄学什么舞;什么身份学什么;什么人负责教授等,关于这些,在礼法里都有非常细致严密的规定。

另外还有民间的大型歌舞。在民间有腊祭,也就是每年年龄十二月慰劳万物和农民暂得休息的祭典。春秋时期的圣人孔子曾经对腊祭有过解释:

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一日之泽。

这是说,古代的农民终年劳作,他们只有腊祭这天是最欢乐、最放松的日子。后来奴隶主或贵族派人采集民间歌谣,编成了《诗经·国风》,用他们的礼乐观点,将这些民间祭典纳入他们的规范中来,所谓“家为巫史”就是这个时代。

原始舞蹈的实用性是显而易见的,在最初是人们的一种本能需要,是一种发自本能的宣泄。这种宣泄所形成的舞蹈较低级,并没有规律可循。

而到后来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就有了一定的规律和章法,其规模和形式就有了约定俗成的限制。周代殷商后裔宋国公室祭祀祖先的乐曲《商颂·那篇》和战国屈原作楚辞中的《招魂》,这些都是由若干段组成的乐曲主体与结束部联成的。

这些先秦乐舞与后来汉代的相和大曲《白头吟》的结构形式几乎完全相同,可见后世大曲,都是上古六代乐舞继承和发展的。

[旁注]

周文王(公元前1152年~公元前1056年)姬姓,名昌,季历之子,西周奠基者。先秦时期贵族有姓有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故周文王虽姬姓,却不叫姬昌。“姬昌”一说在东汉时期成型,后世因之,遂称文王为姬昌。

周公旦 周公,是周代的爵位,得爵者辅佐周王治理天下。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个儿子。因封地在周,也称为周公或周公旦。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

周成王(公元前1055年~公元前1021)年。姓姬,名诵,周武王之子,西周第二代天子,谥号成王。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编写礼乐,加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周成王与其子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被誉为成康之治。

结绳记事 是在文字发明之前,我国古代人们所使用的一种记事方法。也就是在一条绳子上打结,用以记事。原始社会创始的以绳结形式,来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及其数量关系的记录方式,它被原始先民广泛使用。

《尚书》 是古代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也称“上古之书”。因为它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吕不韦(公元前292年~公元前235年),秦国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起初是个大商人,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经辅佐秦庄襄王登上王位,他的门客有3000多人。他还组织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

禹步 是古代道士在祷神仪礼中常用的一种步法动作。传为夏禹所创,故称禹步。因其步法依北斗七星排列的位置而行步转折,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又称“步罡踏斗”。

刘安(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22年),是西汉皇族,淮南王。汉高祖刘邦的孙子。他自幼博学,还擅长文辞,好鼓琴,才思敏捷。后来,他招集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写《淮南子》),其内容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中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道”所派生他善用历史传说与神话故事说理。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时期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写的一部古代百科全书,全书160章,共20多万字。其中夹杂了儒家、法家、道家等学说思想。吕不韦自己认为这部书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和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遗文佚事和思想观念。

伊尹 他曾辅佐商汤王建立商朝,被后人尊之为我国历史上的贤相,奉祀为“商元圣”,是历史上第一个辅佐天子治理国家的杰出丞相。他一生对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过卓越贡献,是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贤能相国、帝王之师、中华厨祖。

汤 是商朝的创建者,古代儒家推崇的上古圣王之一,他在位30年,其中17年为部落首领,13年为商朝君主。他在贤臣伊尹的辅助下,建立了商朝。

周武王(公元前1087年~公元前1043年),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周文王的次子,他继承父亲遗志,于公元前11世纪推翻商朝,夺取了全国政权。他建立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他死后谥号武,史称周武王。

礼仪 就是礼仪的法度。礼仪在我国古代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法作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

《国风》 古代《诗经》的一部分。大抵是周初至春秋间各诸侯国的民间诗歌,共160篇。作品大多体现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对统治阶级的罪恶有所揭露,广阔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但也不尽是民间作品。它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招魂》 楚辞中的一首,作者是战国时期的著名诗人屈原,全文长达282句,可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序篇,第二段是正文,第三段是尾声。它在屈原的作品中仅次于《离骚》和《天问》,显然这是在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举行招魂时所作,而其人非楚怀王莫属。

[阅读链接]

六代乐舞中的《夏龠》舞蹈,与商汤的《大濩》一样,也是传说中歌颂部落首领的纪功性乐舞。

传说中禹是黄帝的玄孙。在尧之时,天下洪水滔天,舜帝举荐大禹治水。禹劳心尽力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治理了水灾,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

人们为了感谢大禹,便创作出了歌颂大禹的乐舞《夏龠》,又叫《大夏》。《夏龠》的名称源自表演时的道具,舞时手里拿着“龠”,也就是一种样子像箫的古代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