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图腾与龙凤舞渊源

在我国的大曲史上,大曲舞乐的前身除了远古时期的三皇舞之外,还有一种上古的龙凤乐舞,它也是由后世大曲直接或间接继承和发展的上古乐舞之一。

在我国广袤的大地上曾经有过许许多多的,由古人编创的模拟动物形态的乐舞,这些乐舞都是后世大曲乐舞的前身,但到后来经过多次的融合,它们大都归并为龙舞和凤舞。

提起龙凤舞,就不得不提中华民族的龙凤图腾。龙既有蛇的躯体,又有马和熊的四足,还有牛羊的角,鱼类的鳞等。而凤凰呢,则是身兼各种鸟类优点的荟萃,因此它那华丽堂皇的容姿超过了所有的鸟类。

上古时期,龙和凤也就成了整个中华民族传统中最重要的图腾。特别是龙,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都说是它的传人。

在2000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龙常被比拟为皇帝,凤则常被比拟为皇后,它们又变成了最高统治者的专有象征。

后来,不仅有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肝凤髓等成语广为流传,而且与龙、凤有关的诗歌、故事、绘画、剪纸、服饰、人名和地名等也比比皆是。

尽管中华民族的龙凤文化影响是如此的深远,但它起源于何时何地,却很少有人谈及。经过探索与发现,人们在多年的文史研究中考证中,直到山东菏泽的龙凤舞被发现以后,才印证了这种龙凤文化就发源于原始社会后期的中华地区。

龙凤舞中的龙,在史籍记载中,最早见到的文字记录是中原地区所辖的古雷泽。上古时候,山东菏泽境内有雷泽、大野泽、孟渚泽、菏泽和济水、濮水、沮水、澭水、丹水、菏水。

菏泽的这“四泽六水”成为北方巨型湾鳄的最佳生息之地,这种湾鳄在经过人们神化之后,才逐渐演变成后来的龙。

说到龙,自然要说凤了,在古籍《山海经·南山经》中记载:

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

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除此之外,还有汉代学者许慎所著的《说文》中记载:

凤之象也,鸿前麟后,鹳颡鸳思,龙文而龟背,燕颔鸡啄,五色备举。

而《尔雅·释鸟》中记载:“凤,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也印证了凤同龙一样,也是一种上古虚构的神物,它是由现实生活中的多种动物如鸡、鹰、燕、乌、鹳、鹤、孔雀和鸵鸟等和某些天象如太阳、风等人为综合而成的神物。这些被取材的动物和天象,都可看做是凤的一种形象,或者说是凤的一种化身。

据春秋时期著名文学家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记载:

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侍帝舜。

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

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豕韦之后。

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

还有,从地形上看,山东菏泽地区也有产生龙凤图腾和龙凤舞的先决条件。这一地区处于新旧黄河与大运河所成的三角地带,地处太行山与泰山走廊的中部,是华北平原的中心区域。

后来,当人们俯视菏泽大地,是一望无际、坦荡如砥的大平原,可在远古时期却并非是如此的。早在距今1.95亿年至250万年期间,我国曾经发生过两次较大的地壳运动,也就是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形成了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山脉、高原、丘陵的格局,以及古代低陷地带的基础。

后来的华北由于处在两次地壳运动的接触带,因而成就了北有燕山、西有太行山和豫西山地、南有大别山、东有泰沂山脉的低陷地带,而古代的菏泽地区,当时由于正处在这个低陷的中心,所以也是附近海拔最低的地方。

还有,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已经有110万年的历史了。它奔腾穿过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经过河套地区,再从雪花山与崤山的夹缝中泻向华北低陷地,最后由低陷的东北部注入渤海,特殊的流域造就了黄河十分惊人的含沙量。

如此之多的泥沙,经过100多万年的淤垫,填平了华北低陷,培育了辽阔的华北平原。而古代菏泽地区由于地处于低陷的中心位置,即便在华北平原形成后地势仍然很低洼,因而逐渐积水成湖,造就了大雷泽等古代湖泊。

在这一地区,广阔的平原,充足的水资源,优越的气候条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繁多的动植物和丰富的食物种类,使菏泽地区成为早期人类最适宜的活动场所。所以说,菏泽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龙凤图腾和龙凤舞的发祥地。

菏泽的古湖泊,虽然早已经被黄河多次的泛滥所淹没,但它对人类做出的贡献却是永远无法磨灭的。早在五六千年前,先人们就在这些湖畔渔猎耕种,繁衍生息,创造着人类最早的中华农耕文明。

而菏泽北部的雷泽地区,也是上古华胥部落和尧舜部落的大本营。华胥部落里走出的两个大人物伏羲和女娲。中华民族之所以最早自称华族,也是起源于此的。

因而,龙的起源便是古代人们,根据菏泽地区的鳄鱼加以神化而成的。在上古时期,人们具有驯养鳄鱼的经验和技术的,人们深知鳄鱼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能使鳄鱼被驯服和驭使。这种专门为部落酋长饲养的鳄鱼,主要用于祭祀和扬威。

菏泽水系中产鳄鱼的最后是在史书《后汉书》中有一段记载:

延光三年,龙两见濮阳,龙见于句阳。

这说明了,在后来的东汉末年,菏泽的水系中还有鳄鱼的存在。那时人们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自然界人少禽兽多,人们还要防备大自然的灾难。由于生存条件的制约,人们对大自然充满敬畏和感恩情怀。

古代人们认为自然界的万物,如日月星辰、山川水火、动物植物等一切都是有灵魂,都有生命的,而且都是由神灵主宰。

于是,人们就把这些自然万物神化为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山神、水神、火神、太阳神、动物神和植物神等,并把他们视为自己的亲祖。

古人在这种敬畏中加以崇拜,这样不仅产生了神话,也产生了氏族群体的图腾标志,而神话传说中最显著的图腾表现就是龙与凤,从而也就产生龙凤舞。

从龙的形成与发展来看,龙是由现实中的多种动物如蛇、鳄、鱼、马、牛、鹿和某些天象如雷电、云雾、虹霓、龙卷风等人为糅合而虚构的神物,这些被取材的动物与天象都可看做是龙的一种形象,或者说是龙的一种化身。古人对龙的解释,《说文》中记载:

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还有,宋代学者罗泌的《尔雅翼·释龙》中记载:

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这些文献说明了,龙是具有超凡神力的、变化无穷的一种想象中的动物,是先人受超自然力量的影响和启发人为创造的,寄托着先人美好的愿望。

虽然龙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动物,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文化的象征。龙和凤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两翼,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那么和龙的胞亲凤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在古籍《帝王世纪》中记载:

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

还有,在古代经典《三皇纪》中记载:

女娲伏羲之妹,风姓,人首蛇身。

在古代文字中,“风”和“凤”是同一个字,“风夷”也可视作“凤夷”,“风夷”也就是“崇拜凤凰的人”。伏羲女娲不仅是龙族,同时也可以说是凤族。

因此,伏羲女娲这两个部族联盟的首领,也即是龙、凤双胞的祖先,由此,中华民族也可以说是凤的后代。龙凤舞中的龙凤图腾是上古文化的主要内涵,而盘古、伏羲、女娲等神话也是上古文化的主要内涵。

神话与龙凤在早期文化中有着很紧密的关系,在开天、创世、始祖、英雄等神话中,作为神话形象或神话形象一部分的龙凤都充当了重要角色。

盘古是我国的开辟神和创世神,在齐鲁西南一带流传着“龙生盘古”的传说,说盘古是由龙孵龙蛋育出的,而三国时期东吴学者徐整的《五运历年纪》也记载:

盘古之君,龙头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我们可以说盘古是龙。

还有,女娲在神话中也是我国的开辟神,又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神,她以造人补天的功绩傲立于众神之林。

古籍《帝王世纪》中记载:

亦蛇身人首,一号女希,是为女皇。

当然,蛇也是龙的主要取材形象之一,因此女娲也是龙族,而由于女娲为“风”姓,所以女娲也是凤族。因此,龙凤舞的起源与神话中龙凤的产生可以说是同步的,在众多的神话中都有龙凤的影子,而龙凤舞的神话形象,也是中华民族龙凤形象的一部分,与龙凤神话形象有着血缘关系。

龙凤舞与龙凤都是先民对自然万物的神化,而且包含着先人对龙凤图腾的崇拜。在古代神话中,龙凤其实就是一种具有图腾意义的符号,众多蛇身人面、龙身人面的神,其实就是龙凤具体的图腾形象。

龙凤舞是先民向自然神、祖先神和图腾神表达情感的一种桥梁、一种文化载体。龙凤舞中包含着对龙凤的崇拜,这种崇拜包含着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精髓,也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对族祖的崇拜心理。

从龙凤舞诞生以后,中华民族对龙凤的信仰与崇拜是伴随着自身的诞生及壮大而不间断进行的。

龙凤舞种蕴含的龙凤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也可以说龙凤舞与龙凤文化是中华民族“大一统”精神的渊源。

龙凤舞是我国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是人类进化历程的记忆的总和。

龙凤舞其实并不是生活的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起源和变化,以原始人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是人们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龙凤舞的创作与远古人民争取生存、向自然力抗争的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与远古的生活和历史有密切的关系,往往体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力的抗争和对提高人类自身能力的渴望。

龙凤舞是通过原始人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原始的龙凤舞是人类童年时期特有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原始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认识形式。它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活动。

龙凤舞中充满了神奇的幻想和想象,它把远古人民的认识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了一层奇异的色彩。龙凤舞中有远古人民种种的思索和追求,多方面的反映了原始人的宇宙观。

龙凤舞中往往寓含了原始科学、原始哲学和原始宗教的因素,原始人相信有超自然的主宰,相信万物有灵,相信灵魂和神灵的存在等种种原始观念和意识,以及图腾崇拜、巫术信仰、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一同组成远古人民世界观的因素。

在龙与凤中,一切自然现象乃至某些社会存在都被看做是有生命的,都被赋予人的特点和超自然的能力。神话中的奇禽异兽、妖魔神怪以及氏族神、部落神、雷公、电母、雨神等夸张与想象的形态,都不能和这些观念分开。

龙凤舞是原始人对于人和动物、人和自然、自然与自然之间的某种因果联系的认识与想象,是作为处于龙凤时代的人们意识形态的种种表现而存在下来的。

龙凤舞是我国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两种神秘生物,龙和凤的本原。依据传统的看法,龙和凤是我国上古某些部族所崇拜的两种生物图腾。

龙凤舞不仅仅与龙和凤有关,还与传说中的饕餮、杌、獬豸、商羊、魍魉和修蛇也大有关系。凤凰在较早的先秦文献中,是作为一种祥瑞和舞神出现的。

其实,古代传说中关于凤凰的形态描写,就其主要动物特征而言,恰恰与后来的鸵鸟形态和生态大相吻合。鸵鸟能辨别音乐,并且极善舞蹈,这就是说,鸵鸟恰恰就是神话传说中的那种“自歌自舞”的凤凰。

如果把龙和凤简单看成是鳄鱼和鸵鸟的话,那这两种动物都是远古时期本来就存在过的,但是先秦以后就灭绝了的动物。

在秦代以后,人们摆脱了早期图腾文化的影响。又恰恰是在秦汉之际,我国自然生态和人文地理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于气候趋寒,湖沼减少,山林草原被垦伐,人类控制手段的加强,使得鳄鱼和鸵鸟彻底灭绝了。

还有龙具有喜水、善飞、通天、多变等神性,而凤的神性是向阳、喜火、达天、献身等神性,这些神性造就了龙凤的特点。也就是龙凤追求光明,不安于现状,超越自身,争取更高、更远的目标,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精神,这正是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体现。

在神话传说中,大神把龙作为自己的乘御工具,如夏开后乘两龙,东方句芒乘两龙,西方收乘两龙,南方祝融乘两龙,北方禺强乘两龙,黄帝乘六蛟龙等。而凤也是大神的御用工具,给西王母取食的三青鸟,为了庆祝兆瑞而飞翔的凤凰等。

上古的龙凤舞,是龙和凤及多种动物和多种天象的糅合,这种“糅合”对中华民族尚和精神以及和谐观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华夏民族的形成就很能说明“和”这个民族品格。在上古时候,中华民族主要有三个集团,一是以炎帝和黄帝为代表的崇龙的华夏集团,二是以太昊、少昊、蚩尤为代表的崇凤的东夷集团,三是以伏羲与女娲为代表的崇龙的苗蛮集团。

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就是三大集团的融合过程,也是龙与凤的融合过程。黄帝经过阪泉之战打败炎帝,兼并、融合、统一了中原区的诸多民族,形成了华夏族的主体,实现了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

后来,黄帝在涿鹿之战擒杀了蚩尤,这样就组成了以华夏和东夷集团为主体的北方民族集团,中华民族大融合进一步实现出来了。

还有,有虞氏舜与陶唐氏帝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的通婚,也意味着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的进一步融合。甚至舜帝在位团结了三苗,也意味着一个民族大融合的共同体—华夏族基本形成。

舜帝实现了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也实现了龙与凤的大融合。在以后的历史中,中华民族融合不断进行,随即流传千古的华夏龙凤舞也就产生了。

龙凤舞是阳刚与阴柔的完美结合,是奋进与和谐的有机统一。龙凤舞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的形成、融合、发展的历史,对塑造中华民族中庸与和谐的性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促进了后来的大曲舞乐的产生,其本身也浓缩和寄寓了中华民族自强奉献、和谐共进的伟大精神。

[旁注]

上古 我国传统说法中的三古之一,是属于较早的古代,有称伏羲时代前后为上古,也有称上古为夏朝以前的时代,也就是黄帝、女娲、神农、唐尧、虞舜、夏禹等时代。

皇后 皇帝嫡妻的称号,在古代宫廷里,皇帝拥有后宫三千佳丽,而在众多妻妾中,皇帝的正妻称为“皇后”,也有此古籍简称为“后”;而尊称皇帝的母亲为皇太后;皇帝的祖母则尊为太皇太后。

《山海经》 先秦时期的重要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主要记述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产、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的矿物记录,是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许慎(约58年~约147年),东汉注明文学家,著有《说文解字》和《五经异义》等。其中他所著的《说文解字》备受推崇,而研究《说文解字》的人,都称许慎为“许君”,称《说文》为“许书”,称他的学说为“许学”。

左丘明(公元前556年~公元前451年),是春秋末期鲁国人。相传他曾经做过鲁国的史官,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晚年双目失明,著有《左氏春秋》和《国语》。

雷泽 古代大泽名,故址在今菏泽城东北。据传说,舜曾经在这里做过农夫,还有这里也是伏羲的故乡。舜与伏羲是中华民族敬奉的始祖,是中华先民由蒙昧走向文明国家的圣祖,他们都与雷泽息息相关。因此古代的雷泽地区,在历史上居于神圣地位,是养育中华先民的生命之泽。

农耕文明 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农耕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所以,能称为农耕文明,一是它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主要得益于农耕文化,两者缺一不可。

《后汉书》 是由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书中记载了从汉光武帝刘秀起到汉献帝的195年的历史。《后汉书》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对后世史学影响很大。

雷公 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主管雷电的神仙,道教奉之为施行雷法的役使神。传说他和电母是一对夫妻。据说他是个大力士,他一敲鼓便能使人间产生巨雷,还能辨别人间的善恶,代天执法,惩罚有罪之人,主持正义。

《尔雅》 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我国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也就是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它的作用是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那些词语变得规范起来。

《帝王世纪》作者是东汉著名学者皇甫谧。《帝王世纪》是专门叙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迹的一部史书,所叙上起三皇,下到汉魏。内容多采自经传图纬及诸子杂书,载录了许多《史记》及《汉书》没有的史事,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盘古 是我国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是唯一的一位可以被称为“顶天立地”的大神,关于他的传说有很多,但人们普遍都认同他是开天辟地的人物。据说他为了人类而献身,用自己的身躯创造了世界万物。

徐整 三国时期东吴的太常卿,据《隋书》记载,他撰有《毛诗谱》,还注有《孝经默注》,另外他的著作还有上古传说的《三五历记》及《五远历年纪》,该书为目前所知记载盘古开天传说的最早著作。

女娲 是传说时代的上古氏族首领,后逐渐成为我国神话中的人类始祖。根据神话记载,她是人首蛇身,是伏羲的妹妹。据说,她的主要功绩为抟土造人,以及炼石补天。其他的功绩包括发明笙簧和规矩,以及创设婚姻等。后来,她成为我国民间信仰中的神祇,被作为人类始祖和婚姻之神来崇拜。

大一统 古代的一种思想。我国的大一统思想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期的大圣人孔子心中的理想帝王就应握有一统天下的权威。还有我国的儒家、道家、法家等各派思想中都潜藏着大一统的身影。

儒家 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作为古代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它是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对我国以及东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发展的意识形态。

电母 神话传说中雷公的妻子。雷公是掌管雷的神仙,而电母是掌管闪电之神,又称“金光圣母”或“朱佩娘”。在我国古代神话中,电母主要掌管闪电。而对电母的崇拜,起自上古时期。

饕餮 传说中龙的第五个儿子,是一种存在于传说、想象的神秘怪兽。古书《山海经》介绍其特点是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齿人爪,有一个大头和一张大嘴。因为它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就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撑死。后来人们也形容贪婪之人叫做“饕餮”。

祝融 上古帝王,他以火施化,号赤帝,后尊为火神、水火之神、南海神,古时三皇五帝之一。据山海经记载,祝融的居所是南方的衡山,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常在高山上奏起悠扬动听、感人肺腑的乐曲,相传名为《九天》,使黎民百姓精神振奋,情绪高昂,对生活充满热爱。

娥皇女英 古代传说中五帝之一尧帝的两个女儿。并称“皇英”。长女名叫娥皇,次女名叫女英,姐妹一同嫁给帝舜为妻。舜继尧位后,二女一起了做他的妃子,后世也称二女为“湘夫人”。

中庸 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它的理论基础就是天人合一。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就是我国古代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阅读链接]

我国远古还有很多龙相龙性的神化始祖,比如盘古为龙相;伏羲为龙种;女娲具龙性;炎帝秉龙兆;黄帝为黄龙体;颛顼乘龙游;唐尧应赤龙;虞舜得龙图;夏禹是虬龙等。

而与凤相关的神话始祖也有很多,如风姓的伏羲女娲氏、东夷首领少昊、太阳帝炎帝、凤种舜帝、玄鸟后裔商等。

因此,中华民族在继承龙凤的神性时,也继承了龙凤的精髓,形成了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这正是龙凤舞的精神体现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