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乐的机构和众多名家

那是在唐代天宝年间的一天,唐玄宗李隆基与亲王下围棋,著名音乐家贺怀智在一边表演大曲助兴,皇帝的妃子杨玉环身带交趾国进贡的名为“瑞龙脑”的香料站在一旁观看。

当时,皇帝的棋局形势不妙,眼看要输棋,杨贵妃灵机一动,她把西域进贡的小狗放在座位上,那小玩意随后一下子登上棋盘,搅乱了棋局,为皇帝解除了即将输棋的尴尬。

皇帝抚掌大笑,贵妃也娇面如花,贺怀智演奏的大曲声更妙了,只留得亲王一个人在那里郁闷。

当时清风徐来,贵妃身上的香料味道更浓了。突然,风吹掉了贵妃的领巾,落在贺怀智的琵琶上,他却因为演奏大曲入了神,对此浑然不知。

等贺怀智演奏完大曲回到家后,他才发现琵琶上有个领巾,竟然芳香不散,他便将领巾放进一个锦囊里,保存了起来。

过了七八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追思贵妃不已。有一天,贺怀智觐见唐玄宗,为唐玄宗演奏大曲,他这才呈上锦囊。

玄宗打开锦囊,他一边取出那带有贵妃香气的领巾,一边听着贺怀智演奏的大曲,顿时百感交集,老泪纵横,仿佛回到了七八年前的那天,也深深被大曲所吸引。从此,唐玄宗便迷恋上了大曲和音乐,很想从中寻找一些杨贵妃的影子。

在唐代,宫廷的燕乐机构非常庞大。在唐初时,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都设有太常寺、大乐署和教坊等中央音乐机构,但当时教坊的地位并不重要。

到了714年,唐玄宗李隆基改组了大乐署,他将其中唱奏民间音乐的乐工分出来,单独成立了4个外教坊和3个梨园。

从此以后,教坊与梨园逐渐受到重视。地方府、县在唐初已有“县内音声”,盛唐以后已普遍建立了“衙前乐”的音乐机构,规模比以前有所扩充了。

唐玄宗时,原有的一个内教坊设在禁苑内的蓬莱宫侧。新设的外教坊,两个在长安,两个在洛阳。长安的外教坊,一个设在延政坊,名为左教坊,以工舞见长;一个设在光宅坊,名为右教坊,以善歌取胜。

洛阳的两个教坊,都设在明义坊。这些教坊与大乐署不同,它们都直属宫廷,由宫廷派中宫为教坊管理,主管整个教坊的所有事务。

唐玄宗时的,3个梨园,一个设在长安宫中,主要表演法曲,并担任唐玄宗新作的试奏任务;一个设在长安的太常寺里,称为“太常梨园别教院”,主要试奏艺人们创作的法曲;一个设在洛阳的太常寺里,称为“梨园新院”,主要演奏各种民间音乐。

在唐代的这些音乐机构中,宫中的梨园有从坐部伎里选出的优秀男乐工300人;还有女乐工几百人,住在宫中的宜春院。他们全由唐玄宗亲自指导,称为“皇帝梨园弟子”,艺术水平最高。

还有宫中的内教坊,其中乐工有男有女,女乐工依色艺的高低分成不同的等级。最高的称为“内人”,他们住在宫里的宜春院,人数最少,她们每逢表演大型的、艺术性很高的歌舞时总站在舞队首尾的重要位置上,所以又称“前头人”。

其次则称“宫人”,人数较多。再次的乐工称为“弹家”,她们都是普通百姓家的姑娘因容貌秀丽被强征入宫的。她们以弹奏琵琶、五弦、箜篌、筝等乐器擅名,歌舞则不精通。

所以唐代学者崔令钦在他所著的《教坊记》说她们练习一个多月还不一定能演出的歌舞,内人只要练一天就行了。艺术水平次于内教坊的则有长安的外教坊与太常梨园别教院,约有乐工几千人。

唐代燕乐机构艺术水平最低的当推洛阳的梨园新院与教坊,有乐工1500人。在这些乐工中,只有技艺优秀者才有资格选进长安的教坊。

此外,宫中的梨园还附设有一个“小部音声”。它由三十几个15岁以下的孩子组成,曾经在755年因为演出新作品《荔枝香》而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称赞,可见它也有一定的艺术水平。

至于府县所属的“衙前乐”,在盛唐时期主要演出各地的民间音乐和散乐、百戏等。中唐以后,地方藩镇割据势力加强,一些重要府治所在地的“衙前乐”,也承担了创作演出歌舞大曲的任务。

唐代这些音乐机构中的乐工,总数大约在万人以上,其来源一部分是世世代代都是社会地位低下的乐工,或是因犯罪而沦为“工乐”的良民和少数官宦家属。

工乐的地位比官奴婢稍高。他们除了只能与同等级的人通婚和官奴婢相同外,稍有不同的就是他们都按“番上”制度服役,就是说每年按一定的时间到所属为机构去服役,服役的时间是每年4个月。

此外,唐代统治者还从各个州县征调近万的艺人进京服役,这些艺人称为“音声人”。他们的社会地位较高,可以与良人通婚,可以与良人一样“受田进丁”,其赋税及徭役则以其地之远近按一年4至6番,也就是一年3个月,两个月零12天或两个月的办法进京服役来代替。

唐代的帝王为了自己音乐享乐的需要,他们规定从各地征调来的乐工必须在长安或洛阳的大乐署中进修。他们学习的课程依难易的程度有明确的规定:一般清乐大曲60日学成,大文曲30日必须学会,小曲则20日学会。

至于唐代燕乐十部乐中的西凉、龟兹、疏勒、安国、天竺、高丽等大曲各30日,次曲各20日,小曲各10日。散乐、雅乐大曲各30日成,小曲20日。

而且这些乐工起码要学会50曲燕乐以上,并能参加演出者才能学成出师。一般说来,学最难的大部伎要学三年,次难的部伎要学两年,最容易的小部伎只学一年。

大乐署对担任教学的大乐博士,音声博士,助教博士等较高级的乐工还规定了每年要根据学生的质量来考核成绩,一般可分上第、中第、下第三等。成绩卓著者可得官职,但乐工的身份是不变的;成绩拙劣者则要降低或除名。

学生在学期间,一切费用都由自己负责,学习期满以后每年仍要有几个月的时间无偿地去长安或洛阳服役,不愿服役者必须交纳实物或货币代役。

进修的乐工中成绩优秀者,假如朝廷要他充当大乐署的助教博士或者征入教坊、梨园等音乐机构长期服役的,可以由朝廷付给一定的报酬。

教坊一般也设有专掌教学的音声博士、曹第一博士、曹第二博士等。这种艺术教育制度,在当时条件下对艺术质量的提高是有积极作用的。

在唐代燕乐大曲的专门机构中,产生的优秀音乐家非常多,如开元年间许和子的歌唱,李谟的笛、李龟年的歌唱和羯鼓,贺怀智、裴兴奴的琵琶,张野狐的箜篌、筚篥及作曲技巧,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唐代大曲乐舞的极度繁荣与众多音乐家的存在是密切相关的,当时的音乐家人数之多、演技之高,历代都不能与之相比。

这是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音乐家群体,他们分工明确、演技精湛,用杰出才能造就了一代音乐的高度繁荣。

伴随着他们创造的音乐文化的传播,他们的名字载入了史册:许和子、张红红、康昆仑、段善本、念奴、李龟年、何满、贺怀智、李管儿、曹纲、尉迟青、王麻奴等。他们的音乐佳话在民间广为传诵,每个传说都是一段精彩的故事。

许和子是唐代的一个民间歌手,他家世世代代都是乐工。开元末年,她被征入宫中为内人,改名“水新”。她不但长得漂亮,人也聪明,而且很会唱歌,最擅长变声的技巧。如遇到高秋朗月,台殿清虚,许和子啭喉一声,能“响传九陌”。

许和子的演唱音域非常广,甚至能超出乐器达到的高度。昔日,唐玄宗曾经叫唐代著名乐人李谟吹笛,为许和子伴奏,结果歌唱完了,李谟的笛身也裂开了。

根据古籍记载,人们认为许和子非常会唱歌,而且她很懂唱歌时的发声技巧,就是说许和子已经掌握了正确的发声方法。

当然,还有唐代的神笛手李谟。唐代开元年间,长安有一个著名笛子演奏家李谟,他曾经拜西域龟兹乐师学笛,技艺不凡,每每吹奏,听者都有数百人,无不拍手叫绝。

念奴是天宝年间有名的女歌手,古籍中记载她在唱歌方面是宫伎中第一的。有一天宫中设宴招待宾客,因为人声嘈杂,无法控制,众乐工只能罢奏停唱。

唐玄宗就命令念奴出场演唱,并由25人吹小管为其伴奏。歌声、笛声两相追逐,美妙异常。使当时的场面马上安静了下来。

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曾经在《连昌宫词》诗中描写了这一场面,诗道:

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

须爽觅得又连催,特赦街中许燃烛。

春娇满眼泪红绡,掠削云鬓旋装束。

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

可见念奴的声音动人嘹亮,音色优美异常,念奴色艺双全,她的名声四海闻名。

连唐玄宗李隆基也是赞不绝口,他说:

念奴每执板当席,声出朝霞之上。

除了许和子以外,见诸记载的唐代歌唱家还有陈不谦、谦子童奴、高玲珑、长孙元忠、侯贵昌、韦青、李龟年、米嘉荣、李衮、何戡、田顺郎、郝三宝、黎可及、柳恭、穆氏、柳青娘、谢阿蛮、盛小丛、樊素、唐有态、李山奴、洞云、张好好、金谷里叶等。

另外,唐代还有许许多多官宦名士的家养歌妓及民间歌手未能留名。这些歌唱家都有出色的演技,把唐代的声乐舞台点缀的花团锦簇、五彩缤纷。

当然,唐代的歌舞大曲中外籍乐工也非常多。在光辉灿烂的唐代文化中,不仅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而且走在当时世界文化的前列。

此外,还有琵琶演奏家曹氏父子。唐代学者段安节所著的《乐府杂录》中记载,贞元年间,有个叫曹保的乐工,他的儿子叫曹善才,他的孙子叫曹纲。祖孙三代都是当时著名的乐工。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他所写的《琵琶行》序中说琵琶女功底很深,她曾经跟随曹善才学艺。由此可见曹善才是当时长安城里琵琶艺术的权威人士。

还有唐代诗人元稹有《琵琶歌兼昆仑善才》诗一首,元稹把曹善才和另一位琵琶大师康昆仑相提并论,他极力称赞他们的演奏技艺。

至于曹纲,唐代诗人笔下见到他的名字就更多了。白居易《听曹纲琵琶兼示重莲》一诗中大加夸赞了曹纲的琵琶技艺,诗道:

拨拨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语两玲珑。

谁能截得曹纲手,插向重莲衣袖中。

唐代诗人刘禹锡对曹纲的琵琶技艺更是高度评价,诗道:

一听曹纲弹薄媚,人生不合出京城。

可见曹氏父子不但发展了琵琶的演奏技艺,还教授了许多学生,对琵琶演奏的专业化有较大的贡献。

此外,还有琵琶演奏家康昆仑,他也是唐德宗时代的人,他在当时被称为长安第一琵琶手。

还有西域歌唱家米嘉荣,他曾经担任了唐朝廷供奉,与当时许多著名诗人都有来往。诗人刘禹锡这样描绘米嘉荣的歌声,诗道:

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

后来,米嘉荣有了一个儿子叫米和,米和也是名重一时的歌舞能手。此外,史籍记载,太和年间教坊中有善作《霓裳羽衣》舞的艺人米禾稼、米万槌,他们也是米嘉荣的后代,这些人全都是当时的歌舞大曲能手。

唐代乐工和大曲歌唱家,他们精益求精,不断进取。唐代燕乐大曲的繁荣,正由于这些乐工的不懈努力的结果。他们在声乐、器乐、舞蹈各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他们和当时所有乐工对唐代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唐代歌舞大曲名家众多,这些歌唱家们和乐工们的超然智慧和迷人风采,展示出了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灿烂和辉煌。

[旁注]

围棋 是一种策略性两人棋类游戏,使用格状棋盘及黑白二色棋子进行对弈,属琴棋书画四艺之一。公元前6世纪起源于我国。围棋流行于亚太,覆盖世界范围,它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是在我国发展最广的艺术,是我国的国粹,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游戏之一。

锦囊 其实就是我国古代用绸、缎、帛等做的袋子,用来装信函,相当于后来的信封。锦字本身就是指好看的或质量好的绸缎帛等。

衙 旧时称官署为衙门,其实衙门是由“牙门”转化而来的。衙门的别称是六扇门。“牙门”系古代军事用语,是军旅营门的别称。古代军事长官们以此为荣,往往将猛兽的爪、牙置于办公处。于是,营门也被形象地称作“衙门”。

太常寺 是古代的五寺之一,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它是封建社会中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秦时称为奉常。汉代以后改称太常寺、太常礼乐官等。太常的主管官员称太常卿。太常卿下属职官与音乐密切相关的为太常博士。

梨园 原是我国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人们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梨园也是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

筝 又称古筝、秦筝,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弹弦乐器,它深深的植根于民间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古筝音域宽广,音色清亮,表现力丰富,一直深受大众喜爱。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流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藩镇 唐代初年在重要各州设都督府,设立节度大使,唐玄宗时又在边境设置了10个节度使,通称“藩镇”。各藩镇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掌握全部军政大权,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羯鼓 一种出自于少数民族的乐器。羯鼓两面蒙皮,腰部细,用公羊皮做鼓皮,因此叫羯鼓。古时,龟兹、高昌、疏勒、天竺等地的居民都使用羯鼓。同时也可在高楼上玩赏风景时演奏,时值明月清风,鼓声凌空可以传得很远,特性与其他乐器差异很大。

李龟年 唐时乐工,他擅长唱歌,还擅吹筚篥,擅奏羯鼓,也长于作曲等。他和李彭年、李鹤年兄弟创作的《渭川曲》特别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安史之乱后,他流落到江南,每遇良辰美景便演唱几曲,常常让听者泫然而泣。

元稹(779年~831年),他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唐代诗人,25岁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他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

康昆仑(780年~820年),唐代琵琶家,宫廷乐师。他善弹琵琶。成名后,又曾向唐代著名乐师段善本学艺。他改编了《凉州曲》,合曲时也击小鼓、拨子,合曲后唱歌,在正宫调,大遍、小遍。

[阅读链接]

在唐代开元年间河北沧州有个歌手,他名叫何满。何满的歌声婉转动听,世所罕见。

何满不仅善歌,而且能作曲,传说他创作了一首《何满子》,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称赞这首曲子有“定面凝眸一声发,云停尘下何劳算”的水平,这个评价已经是非常高了。

传说唐武宗时著名宫廷歌手孟才人因为唱《何满子》嗓子唱坏了。可见何满创作的这首《何满子》,真是声调哀愤,令人断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