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成功的”

中国实行的的改革开放政策,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是中国的国情决定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会发生僵化,阻碍生产力发展。解决的办法不是靠剧烈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而是靠社会主义改革。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因而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 而是“和其它社会制度一样”,“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①共产党人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有一个逐步积累经验的过程,我们一度受“左”的思想干扰, 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和政治体制。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 这种体制与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愈来愈不相适应。弊端越来越明显,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改革这种僵化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社会主义就不能发展,本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就失去活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就成了空话。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决定进行改革,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实现了一个大转折,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对此,罗马尼亚《晨报》副总编米哈伊·米尔卡说:“在使中国停滞不前的灾难‘文化大革命’以后, 中国领导人开始意识到在政治特别是在经济上改变其战略的必要性。”“中国领导人从自身的错误以及东欧国家 60~70 年代改革尝试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表现了坚韧不拔和务实的精神。他们逐步抛弃了几十年来,一直禁锢其政治和经济思想的旧观念。”②10 多年来,由于我们贯彻执行了包括改革开放在内的路线、方针、政策,把经济建设提到了中心位置,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进入了历史新阶段,短短十多年,综合国力、国家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对外贸易关系迅速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一部分人摆脱贫困走向温饱,更多的人越过温饱线奔向小康;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起来,许多人正在富起来,更多的人则争先恐后地加入致富的行列。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民从实践中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确确实实是一条富国强民之路,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奥地利商会秘书长施图姆福尔1992 年 1 月 23 日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表明,中国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7 卷,第 443 页。

② 《外国人评中国改革》,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 1992 年版第 52 页。

所选择的道路即改革开放的政策是成功的。”①比利时比中经贸委员会主席享利·李德尔汉先生也认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是成功的,中国走的路是对的。”②

改革是以农村为突破口的。米哈伊·米尔卡说,“在中国,改革是从‘下边’开始的,首先从农村发起,之后再推广到其它领域”。菲律宾《世界日报》载文指出:“民以食为天,一个国家不管有多么好的政治制度或政治理想,只要是经济没有搞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政治就不会稳定,任何改革也就不会成功。由于历史的教训,中国领导人非常重视人民的温饱问题,但不明了中国国情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却要求将人权与民主问题作为优先问题来解决。中国不听他们的话,结果成功了。苏联听了他们的话,结果失败了。”

③新加坡领导人李光耀 1991 年 9 月在苏哈萨克讲话时指出,“1979 年中国很明智地先推行了农业改革⋯⋯他们成功地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使他们不必依赖外援生存。农业改革的成功为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也为他们成功地创立了在沿海地区以自己经济为基础的企业。”④因此, 德国记者彼得·赛德利茨撰文指出,相对来说,“中国经济成功和苏联失败相当重要的原因是执行农业政策的各不相同,这就是造成差别的原因所在”。他说,“中国的每一块土地都得到充分利用,中国人对其田地精耕细作,因为这关系到各自家庭的利益。”⑤菲律宾《世界日报》载文指出“中国当年改革当年见效,人民不但没有付出任何代价,而且立即受到改革之惠。”

城市经济改革继农村经济改革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 80 年代中期展开。“政府在完善农村改革,取得几年的经验之后,又开始了更加繁重、复杂的城市经济改革任务。城市改革也采用了农村改革中的许多原则”。美国的朱克曼这样说。①城市的百万家企业是中国生产力的集中代表,他们本当是生机盎然的,但一度被统得过死,管得过严,铁饭碗和大锅饭的管理体制捆住了手脚,无法起跑,更难起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了。

在开放方面,中国逐步开放了 14 个沿海城市,建立了 4 个经济特区,3

个三角地带并把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还于 1990 年宣布建立上海浦东经济开发区。对此,新加坡议员白振华评论说:“中国经济特区的改革计划,是中国政府很有远见和务实的政策决定,这对中国长远的经济改革方向和发展来说,是很有利的,也是很好的。”②墨西哥的曼努力埃尔·门德斯也认为:“中国改革在对外开放方面是成功的,这为其带来了大量的外国投资, 并开创了使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和企业管理方式的生产过程。”③

尼日利亚专家阿巴·阿多·丹塔戈先生于 1988 年 5 月来华,担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西非地区豪萨语的广播工作。在阿巴先生聘期满回国前

① 1992 年 1 月 19 日《人民日报》。

② 1991 年 9 月 29 日《人民日报》”

③ 《外国人评中国改革》,第 52、9 页。

④ 1991 年 7 月 29 日《人民日报》。

⑤ 《外国人评中国改革》,第 11~12 页。

① 《外国人评中国改革》第 44 页。

② 《外国人评中国改革》第 88 页。

③ 《外国人评中国改革》第 79 页。

夕,记者采访了他。谈及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他说,你到商场购物,可以看到商品丰富,市场繁荣,购销两旺的情景。你在大街上行走,人们的穿着打扮特别是新潮男女的新潮服装使你感到人民生活水平在日益提高,中国作为有 11 亿人口的世界大国,能够成功地解决吃饭、穿衣问题已经够了不起了,而且政局稳定、社会安定、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真是举世瞩目。“这些事实说明,中国所选择的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是深的。”中国的成就使第三世界国家感到欢欣和鼓舞,同时为非洲各国人民振兴民族提供了宝贵经验。话题由浅入深,阿巴·阿多·丹塔戈先生说,中国虽然属于发展中国家,但中国领导人的政治眼光敏锐,根据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不失时机地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大胆调整经济结构,实行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已经取得了载入史册的成果,尤其可贵的是,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不盲目照搬西方国家的模式,而且注意将改革开放纳入社会主义轨道。从而避免了国家财政被少数人所占有,防止社会两极分化, 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带来实惠。⋯⋯得到了全国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拥护,同时,改革开放的成功也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极大提高。当今世界上发生重大事情,人们总是愿意听一听中国的看法和主张。”①

由以上论述不难看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成功的,中国走的路是对的。

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国外也有很高的评价,前苏联历史学博士库利克说:“为了坚持在约 42 年前中国作出的社会主义选择,中国领导人不是求助于意识形态教条和死守某种理论的呆板形式,而是把重点放在现实可能性和本国发展的要求上,并结合了本国的具体历史经验。”①此外,他在另一篇文章中指出,“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方面,中国从资本主义国家中借用来的一切东西都服从于达到社会主义目标,为社会主义服务,并不允许改革导致资本主义复辟,用一切办法保证中国的社会主义。”西方许多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用资本主义的经验建设社会主义。”

我国实施的改革开放的政策是正确的,它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到了飞跃性发展。罗马尼亚《真理报》副总编维·瑟勒杰安和记者尼·朱利塔鲁撰文指出,当您看到中国十来年的时间内发生的巨大变化时,如果您再对它固执偏见,“若不是愚蠢的,也是令人遗憾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也明确地说:‘我认为全世界都应该学习中国改革的经验, 中国是世界成功改革的榜样。”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