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实干讲方法求实效,蛮干不可取

实干不仅需要脚踏实地的稳重,还需要科学有效的方法。正如爱因斯坦提出的这样一个公式“A=X+Y+Z”,如果A代表成功,那么就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加正确的方法,加少说空话。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用方法来引领,才可以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实干不是蛮干,埋头拉车的同时更需要抬头了看路,仰头望天。

要埋头拉车,抬头看路,更得仰头望天

时代风云之下,行业形势也是瞬息万变。无论是作为公司职员还是企业老板,都需要具备埋头拉车的勤恳态度,也需要抬头看路的灵活方法,更需要仰头望天的宏大格局。

之所以把埋头拉车放在最前面,因为它是最基本的要求。作为一名员工,即使我们没有过硬的素质和能力,也需要在态度上做到极致。那就意味着一定要把手头的工作做到位。无论是谁,都是从埋头拉车这种最底层、最基本的工作做起的,只有把车拉得熟练,才能做难度更高的工作,只有把车拉得最好,才能拥有更多机会,更多跳板。

都说量变引起质变,“埋头拉车”的确是引起质变最好的方式。我们一直因为自己的目标和人生理想而迷茫,殊不知,真正阻碍我们去触碰梦想的,就是自己的实力。就算一切从头做起,那也不必惧怕,本来就没有谁是完全的天才,每个人都需要在一点一滴的行动中逐渐积累自己的能量,蓄势待发。陌生的领域,陌生的行业,依然不会阻挡我们奋进的勇气。努力,无需太多天赋,时间会替自己证明,埋头苦干,是一切成功的保障,一切辉煌的基础。

大学毕业的刑云一年前任职了一家网络设计公司。大学期间她刻苦用功,成绩也非常优异。在她眼中,只要付出了辛劳,就一定会有好结果,她也始终坚信,只要自己掌握了足够多的工作技能,好事自然会水到渠成。

所以自从上班后,她就变成了“拼命三郎”,白天埋头工作,晚上下班后依然在公司学习业务技巧。公司里经常有一些游手好闲的人,善良的刑云总是把他们的任务也包揽下来,“多干点也没什么,现在自己还年轻,有的是时间和精力,多学习点准没错儿。”邢云总是这样安慰自己。长期高强度的工作下,邢云的身体有些透支,但是她依然强忍着不适完成报表。

几天后,她将报表送给老板审查,老板发现数据中有一处错误。老板看后十分生气,对邢云说:“怎么这么简单的数据都能算错,数学是如何及格的?每天都看你在忙,也不知道你在瞎忙些什么!”听了老板的话,邢云委屈地走出办公室,爬到桌子上哭了起来。她不解的是,自己辛辛苦苦,忙前忙后,还挨了老板一顿批,自己到底为了什么。

邢云的工作态度让我们敬佩,很多刚进职场的新人都没有她如此高度的觉悟。但是我们在埋头工作的时候,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只顾拉车,而对于拉车的目的地在哪,运送的是什么东西,需要多长时间等等这些问题浑然不知。

邢云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那就是除了埋头苦干,还要抬头看路。这里的路是指短期目标,要在行动的路途中随时拿短期目标作参照,防止自己走偏,或者离目标越来越远。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会出发”,其实道理是相通的。当人们开始赶路,就只会记得脚下的路,而会渐渐忽略起始点和目的地。这就像工作一样,当我们开始工作,我们只会注意到如何把手下的细节处理好,很多时候,都会忘记目标和要求。虽然这是人之常情,但如果真的模糊了目标或者终点,那我们奋斗的过程岂不是白费了吗?所以我们不仅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规划好自己要走的道路,对照着目标,有计划地前进。

这时,又有一个问题:我们拉着自己的一车货物吭哧吭哧地往前走,也随时拿目的地去作参照,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能做的吗?当然不是。如果周围的人都在使用马车,或者自行车、汽车,你还会选择用原始、最古老的人力来输送货物吗?一定没有人会这么做。所以既要埋头拉车,也要低头看路,更得抬头望天。

抬头望天,就不能像低头看路那样简单了。在职场,从来不缺埋头苦干和低头看路的人,但是非常缺乏仰头望天的人才,所以说低头看路的人多,仰头望天的人少。之所以这类人才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是由于很少有人能够在短期的职业生涯中拥有对职业趋势和社会变化的敏感判断和准确解读。换言之,能够将自身定位于个人愿景、公司全局和社会格局中的人凤毛麟角。

其实,如果我们可以将埋头苦干、低头看路和仰头望天结合起来,那我们就可以打破职业生涯里隐形的天花板,成为具有战略性思维的职场精英。做到这一点,需要几个步骤:

从最基本的说起,我们一定要最先了解自己。越是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人,越是可以为自己寻找最适合的道路。随后,我们需要了解同事。公司作为一个大团队,由各种类型的员工组成,及时关注他们的工作,多去沟通,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帮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进展。之后,要全面地了解公司。公司是一个行业或者领域的缩影,如果想要了解整个行业的趋势,那就一定要从公司入手。

最后就是站在更高的立场上,考虑整个行业。在某个领域待得时间久了,敏感度自然而然会产生。到那时,探索行业规律就会比较容易,工作就会顺势而为。

作为职场新人,这四个步骤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态度、方法和格局,缺一不可。小处着眼,大处着手,在运筹帷幄之中把握职场和人生的船帆。

苦干不如巧干,巧干还需要“心机”

学生时代,为什么有的人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取得不错的排名,而有的人看起来特别勤奋却成绩平平?归根结底,就是没有掌握更有效率的方法。有的学生在老师讲完一个方法后,就立马去套用公式来解题,而公式是如何推导的,它适用的范围是什么等问题却毫不考虑,因此盲目做题成为很多学生成绩上不来的主要原因。

将此类现象放进职场,也有一样的情况。当新工作来临,有的人想也不想马上就去做,看似很敬业很勤劳,但当他做到一半时也许会发现没有丝毫进展,还得返工从头再来,这样不仅没有完成任务,还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我们都说“苦劳不等于功劳”,有时候拼了命地工作依然不会为自己带来良好的效益。在任何工作中,勤劳踏实、艰苦奋斗都是排在第一位的,但这并不代表除此之外,我们不需要别的方法。相反,如果将苦干和巧干结合起来,才能突破方法论,到达到理论的高度,才能实现质的转化。

我们都知道一句俗语叫做“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但不少人对于铁杵磨针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铁杵的价值比一根针大得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铁杵磨成一根针,这样的改变是否真正具备意义呢?一贯鼓吹付出、勤劳,那就和死读书、读死书没有区别,到头来,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还会让自己后悔莫及。

孙俊是某医药公司的一名普通的推销员,有一次,他所搭乘的飞机遇到了强气流,部分乘客受伤,飞机无法与地面取得联系,情况十分危险。好在等天气恢复之后,飞机的飞行情况也稳定下来,所以这次旅程在飞机落地后平安结束。

不过这次事件对于媒体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新闻。乘客们走出机舱后,媒体纷纷前来报道此事。看到不少乘客由于惊魂未定而拒绝采访,孙俊灵机一动,他拿出纸笔,写下了“我是xx公司的孙俊,我代表全体乘客感谢机组工作人员的付出。”媒体看到有人举了这样一张纸,便立刻蜂拥上去,将通道围得水泄不通。在镜头中,孙俊不仅感谢工作人员的帮助,还为自己的公司做了宣传。不久,他接受采访的新闻就上了电视。

公司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此事。通过孙俊的推广,公司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而最新推出的保健药品也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卖得火爆。公司的业绩迅速提高,而孙俊也因为此事得到了职位上的提升。

比起想方设法去找营销渠道,孙俊这一次的表现是出色的。他能够捕捉到别人看不见的机会,发现人们找不到的商机,可以巧妙地将飞机遇险和公司宣传结合起来,为公司带来了不小的利润,也开启了自己职业生涯新的阶段。

从孙俊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想要干成一件事,必须要有熟练的工作基础和巧妙的工作方法,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可以做出成绩。但说到底,巧妙的工作方法并不是“心机”,它们只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忽略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小技巧。

这就要求我们,在有新任务时,比起着急急忙忙地着手工作,倒不如在开始之前想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需要用到什么资料,有没有更优化的方法可以采用。在很多人的意识中,他们知道这样做可以锦上添花,但是等到真正进行起来,又会忘记。这不仅是意识问题,更是习惯问题。

巧干需要“心机”,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面对任务,但这里的“面对”,就不像是蛮干、苦干那样简单了。首先我们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不要只把现在的工作当成工作,而是要把整个职业生涯当成事业,当成自己毕生的追求。有了学习的思想和意识,在很多时候,我们就不单单只是玩命干活那样简单了。这就涉及下一个环节,那就是思考。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会思考是巧干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

我们要学会让思考贯穿于工作的整个流程。工作前,要思考后面的工作如何安排;工作时要随时比对目标,看看自己有没有走歪路,走远路,有没有更加精简的方法来实现预期;工作后要思考,自己在前面的环节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压缩,哪些需要细致,哪些可以沟通,哪些没有优化。从每天,每周到每月,每年,长期思考,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工作流程会更加顺畅,工作效率也会随之提高。不知不觉中,我们就会学到更多东西,更能培养出属于自己的感觉和能力。

工作只要有,那就得干,但如果只是一遍遍重复的劳动,那我们的能动性又在哪里体现呢?所以,我们需要去总结。正如联想公司总裁、董事局主席柳传志所言:“一流的人才都是善于总结的人、善于总结才能成功。”没错,我们的大脑每天都在处理很多信息,可很多时候,我们看过去就是看过去了,很少有人去分类整理再总结。碎片化的信息如果没有体系化、系统化,再多也都是散的,串不进去,拎不起来。当我们的知识逻辑、工作能力可以变成体系,那么再多的任务都可以有效率、有针对性地处理,到那时,傻干、苦干、蛮干就会黯然失色。

如果说苦干就是一种拼命且盲目的工作方式,那么巧干更多需要的是方法、思维、韧性等这样的大智慧。曾经有位作家说过,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勤奋的人,却缺少既勤奋又善于学习和总结的人。巧干需要的不仅是端正的态度,更需要接触广泛的思维模式,只有多学习,才能多进步。

别让盲目的蛮干蒙蔽了我们的双眼,禁锢住我们的脚步,既然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那就用更宽广的心胸去衡量,用更高的层次去定位。巧干胜于蛮干,聪明胜于拼命,学会用灵活的方法来转化行动,才是职场最高级的姿态。

自律的人生才能在职场获得自由

刚步入职场的大学生,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定位自己,从象牙塔走出来的他们还无法适应节奏快、步伐大的职场生活。他们时常迷茫,时常不安,整日的焦虑伴随着他们度过了初期的职场生活。

我们每一个人在面对工作时,有的人对工作充满了激情,感觉自己每天都很快乐,而有的人整天闷闷不乐,有的人可以通过工作遇到更好的自己,有的人只是浑噩度日,恶性循环,让自己的人生过得越来越糟。只有我们自己才能选择想要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拯救我们的人生。

我们要在工作中做好时间管理。时间管理看似是对于时间的运用和把控,但其实是通过工具、技巧和方法实现对时间的宏观控制,从而达到理想效果。而在时间管理下,我们需要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对时间进行估算和控制,这样,才可能做到高度的自律。

赵然是公司销售部的文员,她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统计每天销售部的数据,对每款产品进行销售趋势的估计,处理资料,归档文件。虽然工作内容看上去烦琐枯燥,但是这对于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要求非常高,一旦数字出现误差,就会影响对于商品的评估,进而影响产品设计和上市的策略。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赵然冷静地整理了自己每日需要完成的工作量,将它们按照重要程度安排出一个工作表。早上九点上班后,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输入数据,统计销售额,分析销售趋势。从十点半到十一点半处理文件,十一点半到十二点处理客户单据。下午一点,人们在吃完午饭后会犯困,赵然利用这个时间打印单据,并和仓库的工作人员交接,两点之后就是跟客户和老板的沟通时间,下班前的一个小时,她会检查和分析一天的工作。看是否自己的工作有遗漏的地方。

虽然这就是赵然一天的工作,看似烦琐,但如果能够把八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合理安排,那么她在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方面一定会表现得非常出色。

时间管理不是死板的,它会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而变化。对于普通的员工而言,工作就是帮助老板把活干好;而对于自律的人来说,工作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把任务做到最优。他们考虑到了时间成本,也一定会把握住有限的时间,创造出更有价值的事。

每天除了八小时的工作时间之外,我们尤其要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爱因斯坦曾说“闲暇时间生产着人才,也生产着懒汉、酒鬼,乃至流氓、罪犯”。这句话放到现在也依然适用。下班后的日子里,决定着我们今后会成为怎样的人。在网络上,有不少文章都在强调“你的闲暇时间决定了你的层级”、“你的差异在于你的业余时间”。不可否认,人们已经看到了休闲时间背后隐藏的机遇,但是如果想让梦想变成现实,就必须行动起来,做一个自律的人。

试着开始阅读一本经典图书。很多文人墨客在建议人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时,都会强调这么一句话“要多去品读经典”。之所以去品读经典,是因为世界上具备阅读价值的书浩如烟海,但是并不是每一本都适合于我们所处的时代,或者对得上我们的胃口。但是经典的书籍就会不一样,它们经过时间的冲刷和沉淀,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变成时代长河里永恒闪耀的星辰。所以多品读经典,才能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品格,塑造智慧的人生。

拾起很久没坚持下去的健身。年轻人在为事业打拼的过程中,一定不能放弃对身材的管理。身体管理是自我管理的基础,如果我们连皮囊都打理不好,那么又怎么塑造自己的灵魂和思想呢?且不说女生一定要苗条,男生一定要健壮,最起码要做到身体健康,身材匀称,外表整洁。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没有人有义务通过你邋遢的外表来看你丰盛的灵魂”,所以,初入职场的大学生一定要注重身体管理,保持良好的工作方式和工作习惯,养成规律的作息,这样,才可以在良性循环中改善形象,发展自我。

挖掘自己的兴趣,做到熟练和精通。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鼓励人们拥有“一技之长”已经是一条过时的建议了。不可否认,拥有一项精通的技能在现在来看是十分重要,但是,随着社会上专业的不断融合,只精通一个领域是远远不够的。企业需要“复合型人才”,而老板们对于那些熟悉别的领域的人才又是非常欣赏的。所以,如果自己对哪个方面感兴趣,就去花时间让自己精通,甚至可以多培养几个爱好,为未来的职业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杨菁所在的公关部最近要裁员,这个消息弄得大家人心惶惶。在杨菁看来,虽然在平时的工作中业绩还算突出,但是她很少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这次公司裁员,她肯定是饭碗不保了。几天后,她接到了公司下发的辞退通知,虽然杨菁并不甘心,但还是得坦然接受。

一天,一家大型合资企业提出要参观杨菁所在的公司。公司高层认为,只要自己和他们能够达成长期合作的关系,那接下来的收益就非常可观,公司便欣然答应。等到代表团到达后,公司才傻了眼,原来客户方里有几个德国人,他们可是这次合作的拍板者,只要能把这几个决策人物搞定,那么这次合作就不成问题。可是公司里似乎没有员工会德语,这下可让公司高层犯了难。这时,只见杨菁走了过来,用非常流利的德语向代表打招呼,给领导们救了场,最终把这项业务签了下来。

杨菁在谈生意时大方自然的表现给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杨菁不仅没被辞退,还晋升为公关部经理。后来,大家才了解到,每天下班后,杨菁都会花一部分时间学习德语,正因为如此,她才能够有如此突出的表现。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工作后的业务时间,我们都需要时刻注意自己,发展自己。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八小时以内求生存,八小时之外求发展”。如何在“生存”和“发展”之间找到更好的自己,就需要养成独立意识,发展兴趣爱好,培养一技之长。

做好自我管理对于职场新人而言,是必要的,因为在职业起步阶段,养成自律的习惯对于今后的人生发展非常有利,都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进行到位的自我管理将是一件和投资自己同等重要的事情。

追求“目标感”的人生,让目标引爆激情

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说过:“如果一个人目标明确,并且矢志不渝地追求,就会创造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在英国,也流传着这样一句民间谚语:“伟大的目标构成伟大的心灵。”这些格言寓意深刻,都提到了目标的重要性。其实目标只是一个表象,它在本质上是每个人对于人生追求的反映。

一个人对于职场目标的定位,就可以很直观地决定这个人未来的人生高度。所以围绕“目标”二字就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方面:如何设定目标,如何执行目标,如何更新目标等等。归根结底,我们还是要利用目标所激发的潜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从而更好地体验人生。所以对于职场新人而言,在职业初期就树立起有质量的目标,就一定会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根据“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理论,要想制定有品质的目标,就一定要遵循SMART法则。S代表Special,要求我们在制定目标时要有明确性,避免模棱两可的目标,如果一个员工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是勤劳实干,创造辉煌,那么这个目标的明确性就非常差了。

M是指Measurable,意思就是可量化。目标在制定时一定需要量化的标准,不然是无法衡量最终的结果的。比如:“我要在三年内让自己的销售额达到80万”,或者“我要在六个月的时间里当部门小组长”这样的目标有具体的数字来支撑,那么在最后期限里,就很容易对结果进行评估。

A代表Attainable,中文意思是可实现的。从这个角度来考虑的话,就需要正确认清现实,认清自己的实力。万万不可对自己的能力过于乐观,定一个超高的目标,却发现自己始终无法触及。因此,这个一定得在自己垫垫脚、伸伸手就可以触碰的地方设定目标,这样既可以发展自己的能力,又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一举两得。

R是Relevant的首字母,代表相关性。R的意思是指,如果我们制定的这个目标跟别的目标没有相关性,那么这个目标就不值得实现。其实没错,我们的每一个目标都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工作进度来安排,如果目标孤立,说明我们的方向已经脱离了正常的轨道。就需要及时调整了。

T代表Time-bound,意思是时限性。就是说我们要给自己的目标加上期限,规定自己在一定期限内实现自己的目标,有了截止日期,才可以有效地防止拖延。

只有具备了上述五种原则的目标,才是一个优质目标,它可量化,有期限,容易实行。这样的目标谈不上困难,但实现起来还是有些难度,具有轻微的挑战性,又不会挫伤自己的积极性。

曾贺是一家新媒体公司的职员,担任运营工作。在进入公司后,他就下定决心,要增加公司在全行业的知名度。但是具体怎么去实现这个目标,他却有点发愁。不过,公司最近请了行业专家来讲座,就谈到了目标管理的问题。听完课后,曾贺深受启发。决定重新制定自己的工作目标:

首先,他认为要增加公司的知名度,从明确性上考虑,就需要确定什么样的结果才算是把知名度提高了。于是他决定,在微信公众号上增加粉丝数量,就是一个知名度提高的反应。在这个方面明确之后,他又继续考虑量化的问题,经过对相关公众号成长趋势的考察和衡量,他认为在一个月内增加3000个粉丝是可以实现的,这不是一个天方夜谭的数字。

在M、A、T都搞定的情况下,他开始考虑R—相关性。他认为,粉丝数上涨不仅可以提高阅读量,增加用户黏性,还可以带动公司的业绩。就这样,曾贺的目标在SMART法则里得到了更深入的细化,而他也通过这样的方式规定了每天的目标,最终,一个月增加3000名粉丝的目标终于完成。曾贺再一次感觉到了目标管理的魅力。

通过科学的目标管理,曾贺终于实现自己的短期想法。这样看来,有目标和没有目标的区别,显而易见。一个没有目标的人,他的生活会失去一种特定的激情和活力,在他的人生准则里,生活就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昨天,今天和明天没有太大不同。追求一个短期的小理想,对于有目标的人而言是兴奋的、是充满激情的。有目标的人生总有一种良好的气场,能让人如脱胎换骨般重获新生,而没有目标的人,总是被人生所选择,从来没有自我主动权,被命运推向更加无助的境地。

相信不少职场新人在接受公司的面试时,都会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你的职业生涯是如何规划的,请谈一谈未来三年或五年内自己的职业发展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如果我们站在管理层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的背后到底在考察我们什么品质。这样一想,答案就很明朗了,那就是:你是否是一个有目标感的人,你是否会为自己规划目标。

不怕没有能力的人,就怕没有梦想的人,当一个人连自己短期内想获得什么都不知道,就如同在深渊里看不到他伸出援助的手,别人自然不知道怎么拉一把。不要再得过且过混日子了,我们需要热情,需要能量去为自己的未来奋斗。年轻时走的每一步都算数,只要愿意学习,愿意成长,职场就是你大展身手的天地。为自己量身定做一个近期目标,然后全力以赴去实现它吧。

对于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而言,没有对自己明晰的定位是很正常的,随着之后的摸爬滚打,自己想追求什么的念头就会渐渐清晰。所以不需要担心和迷茫,在做好手头工作的同时,时刻关注职业动向,尝试着为自己设定目标,大胆去追逐自己的梦想,愿你成为一个有目标感的人,创造人生的激情。

有计划的职场才有奋斗的动力

在中国民间有一句谚语,叫“闲时无计划,忙时多费力”。美国作家艾伦·拉肯也有一句关于计划的名言:“计划就是把未来拉到现在,所以你可以在现在做一些事来准备未来。”虽有句话叫“计划赶不上变化”,可是如果没有计划,我们恐怕连发生的情况都承受不起。因此,计划就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我们可以通过计划设想未来,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干预准备等其他方面的准备,当未来已至,我们就会游刃有余,不再担惊受怕,或者落荒而逃。

西方管理学专家德鲁克曾说道“计划是一个管理者的首要职能”。无论是公司管理员工,还是员工管理工作,计划是工作开始之前必不可少的环节。凡事预则立,不立则废,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对于工作的良性运行至关重要。如果我们可以在每天工作开始之前将自己即将要做的事情按照时间顺序写出来,然后分段执行,那么相信这样的一天是充满活力和干劲的。

1947年,施瓦辛格出身于一个奥地利的贫民窟里,身体瘦弱的他从小就立志要当一个美国总统,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一直在思索,到底应该怎么做,才可以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步呢?他冥思苦想了几个晚上,终于他想出了自己的方法。

他认为,首先要想当上美国总统,必须当上美国州长,而当上美国州长,必须依靠雄厚的财力支持,那么就得融进财团。要想融入财团,就需要娶到一位豪门的千金,那么如何结识千金,就需要通过种种机会去接近他们,而这其中,最有效也是最可行的方法就是成为名人。成为名人的道路又是多种多样,而可以速成的方法,只有成为电影明星。在成为电影明星之前,他必须练就一身强壮的身体,把自己的阳刚之气锻炼出来。

在找到思路之后,施瓦辛格便朝着电影明星的方向去努力。他坚持健身,刻苦锻炼,为了自己的梦想持之以恒。三年之后,他通过自己健硕的肌肉和刚硬的线条成为欧洲甚至世界的健美先生。随后他顺利进入好莱坞,在荧幕前,施瓦辛格为大众塑造的硬汉形象深入人心,他在演艺界的事业也如日中天。在拥有了巨大的人气后,施瓦辛格遇到了肯尼迪总统的侄女—玛丽娅·施莱弗。两人结婚后,孕育了四个孩子,生活甜蜜美满。在2003年,施瓦辛格决定退出影坛,转战政坛,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竞选为美国加州州长。

施瓦辛格的故事仿佛有些戏剧化,但是他的成功并不是毫无根据的。施瓦辛格通过有计划地制定和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而为自己圆了梦。看来,只要对自己的人生或职场用心,都可以通过合理的计划实现自己的梦想。

不少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并没有明确的想法,他们认为来日方长,先找一个比较靠谱的工作完成自己的过渡期。即便没有长期的计划,但一定要在短期之内为自己设定一个计划,哪怕就是每天要完成的清单列表。一个在每一天都会列出自己要做的事的人,无论执行力如何,一定会受到计划的影响,哪怕完成了“清理办公桌”这样的任务,都是一种进步。所以我们试着从每天开始计划,做得多了,我们就可以渐渐找到自己的方向和责任。

苏联昆虫家柳比歇夫是一位非常喜欢规划工作的人。他从年轻时期开始,就为自己制定了一套非常系统的“时间统计法”。每分钟、每小时、每天自己都做了什么,他都会在笔记本上写得清清楚楚。从26岁开始,一直到82岁,这样的工作从来没有间断过。每一份日结、月结和年度总结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柳比歇夫对时间的“吝啬”。

虽然他对自己的工作时间非常吝啬,但是柳比歇夫每天仍有十个小时的睡眠,在工作闲暇之时,他还会和亲朋好友聚会畅谈,甚至参加锻炼和社会活动。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对于工作极其“吝啬”的昆虫学家,而他对于时间的控制,可以反映出他对于工作的热爱和认真。柳比耶夫一生中发表了七十多部的学术著作,写了一万多张打字稿的论文,论文内容涉猎广泛,有昆虫学、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进化论等等。

正是因为柳比耶夫将时间的管理控制到了“分钟”,并且严格按照时间表来实施,所以他也实现了高效率的工作,在昆虫学领域收获了不平凡的业绩。

计划的作用已经在柳比耶夫的故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个有计划的人在工作时总是会显得有条不紊,镇静稳重,不慌不忙;而一个没有计划的人就会时时露怯,他们对工作没有了掌控权,永远是被一个又一个任务追着跑,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来气。对于个人是这样,对于公司而言,计划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一个有计划的公司会充满朝气,在行业内呈现迎头赶上的趋势,而一个没有计划的公司就像原地踏步一样,看不到未来。

把握好时间,就可以把握职场,把握人生。著名作家鲁迅先生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肯挤,总还是会有的”,对于大部分的人而言,不是时间不够,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合理运用好。由此可见,无论是职场新人还是职场老员工,作好时间管理,计划自己的工作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质的转变的最好方式。

从现在开始,在工作的前一天,规划好自己的目标和任务,精确到小时,并在工作开始时毫不犹豫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每一天工作结束后,或者睡觉前,总结自己一天的表现,看看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不错,哪个地方做得还不足,哪些工作环节可以继续优化。长此以往,我们就可以在工作中总结出一套自己的工作规律,这会让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我们也可以在工作中干出实实在在的成果。

未雨绸缪,有备无患,你才是工作的主人

不少人在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的时,总是显得焦躁不安,认为工作太难,任务太重,自己无法承担。但是我们要注意,工作只是一项由很多问题和很多行动组成起来的,对于人类的勇气和智慧而言,它们还是差一些。很多人都被工作吓倒,在这之中,他们没有发挥自己的主观性,没有在整体上把握工作。

整体把握工作,就得从工作前开始准备,从预先角度出发考虑工作的实现问题。这不仅会让工作更有条理,还能节省时间,使自己对工作有全面的了解,更好地把控大局。所以为了避免在工作后出现我们预想不到的情况,我们在工作前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提前规划,学会未雨绸缪,将意外的发生概率控制到最低。

杜邦公司是世界上较少以火药制造起家的公司,自1802年创立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虽然期间杜邦公司也逐渐扩大了领域,从火药制造进军现在的产品综合开发。但是杜邦公司一直都没有忘记安全管理的初心,在这个方面做到了世界一流。

在创立之初,为了避免事故发生,公司制定了安全条例,而杜邦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早制定安全条例的公司。不仅如此,杜邦还规定了安全管理的十大原则,其中第一条就是“所有的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杜邦公司对于普通员工和主管级的员工都做了非常严格的规定,主管级的员工必须进行安全检查,并且对自己的工作安全直接负责。

除了对员工的人要求外,这家公司与别的公司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别的公司讨论得是对于工作的总结和规划,更多注重的是利益和业绩;而杜邦公司开会讨论的是如何做好安全防范,从而在事故方面降低成本。自创立之时到现在,杜邦公司在业界具有出色的安全管理表现,一直在此方面传为佳话。

杜邦公司虽然是因为行业性质的特点才开始了安全管理,但不得否认,它通过未雨绸缪,把安全隐患降到了最低,在整个行业来看,都是佼佼者。

正是因为杜邦公司有未雨绸缪的意识,才会在行业内成为领头羊,继而在全球70多个国家展开业务,在世界企业500强中名列第70位。这种忧患意识对于每个公司,每位员工而言,都值得学习。

都说“隐患险于明火,预防胜于救灾”,比起救灾,预防更为重要,所以对于职场新人而言,能够在职业初期就养成未雨绸缪的意识,那么在未来的工作中,就一定会取得傲人的成绩。不管接手到什么工作,我们都需要对工作进行合理预测和判断,预测风险和可能发生的情况,判断工作走向,做好防范工作。

其实,刚进入职场,很多地方还考虑得不够全面、没有形成系统化和体系化的工作模式,这些问题都属于正常现象。因此,我们需要从最基础的做起,由点到线到面,慢慢拓展,经过时间的积累,我们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处理方式,考虑事情也会更为全面。

那些在工作中充满底气的员工,并不是他们天生就比别人聪颖,而是在工作实干中,善于运用更好的方式方法来解决问题。工作结束后,他们并不会着急回家,而是花十到二十分钟把明天的工作思路整理清楚,提前规划,在第二天上班之后,工作目标便很明晰,工作效率也会提高。

还有两个月就要到年末了,秘书处的晨晓是刚进公司不久的新职员。她听说公司有举办年会的习惯,而秘书处会承接相关工作,晨晓不希望这个任务因为自己能力不足而毁掉,更不希望因为场地的问题而搞砸了年会。所以还没等任务下发,晨晓就着手准备了。

她先上网浏览了相关经验贴,了解了选择年会场地需要注意的事项,然后针对每个细节都结合公司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考察,也对经费预算、到达人数等各方面问题都有了大致了解。

后来,晨晓接到选择场地的任务,并且和老员工王老师一组,两人搭档后,主管发现比起王老师,晨晓总能问出对于年会很有价值的问题,有的老员工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晨晓却注意到了,另外她思路开阔,执行力很强。这些优势让主管开始对晨晓刮目相看。

年会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大家一致认为这次的场地选得非常不错,交通便利,距离单位不远,更重要的是场地环境典雅,气氛温馨,大家都度过了愉快的一天。而主管也在这次准备活动中,发现了晨晓在工作中的独特魅力,晨晓因此晋升,成为公司最快晋升的员工。

年会的成功举办与晨晓细腻的准备和细致的思考分不开,这也更体现了她未雨绸缪,掌控工作大局的品质。能够提前对工作进行合理统筹规划,对工作有更宏观地掌控,是我们熟练操作的基础。

有时候,预防问题或者提前考虑问题要比解决问题节省更多的成本,把那些不可估量的未知损失转化为可控的投入,就一定会为我们存留更多剩余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才可以化被动为主动。所以,我们一定要具备高瞻远瞩的思维,培养自己未雨绸缪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工作的主人,而不是一个被动接受工作、被工作牵着鼻子走的“附庸”。

拒绝拖延,职场不需要“拖拉机”

“效率”一词在职场已经常见不鲜,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开始注重效率。它可以花费最短的时间完成高质量的工作,因而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效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问题就在于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或多或少有些拖延心理,不到最后的截止日期是不会完成。论文拖到最后一周再动笔,棘手的工作也一拖再拖,表面看似轻松,内心实则焦虑不安,饱受煎熬。

也许有人会发现,如果我们准备演讲稿的时间有一周,那么在前期我们就会查阅资料,寻找素材,迟迟不肯动笔,直到最后的“deadline”来临,我们才会专注地动笔写作,而且质量还不错。

不管一个任务它有多简单或多复杂,它总是会填满你为它分配的时间,这就是著名的帕金森定律。这个定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为自己的工作安排了充足的时间,那么当我们在完成时,就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和节奏,来耗费掉所有的分配时间。我们总认为工作时间充裕些,完成的质量会更好,但帕金森定律告诉我们,时间越多,我们反而会变得越懒散,缺乏动力,还会导致效率低下。

在一个明朗的早晨,雷蒙德走在上班的路上,和煦的春风让他心情十分舒畅。于是他下定决心,到了办公室后就立刻着手下个年度的部门预算工作。九点,雷蒙德走进了办公室,但是他并没有立刻工作,而是希望自己可以在一个干净舒适的环境中工作,所以他整理了一下自己凌乱的办公桌,又将办公室整体打扫了一遍。看到办公室整洁有序,他顿觉心情舒畅。

雷蒙德看了下表,九点三十分了。虽然没有按照计划在九点开始工作,但是他丝毫不觉得后悔,因为这三十分钟的工作不仅可以让大家看到了自己的辛劳,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想到这里,雷蒙德觉得欣慰,他点燃了一支香烟,随手拿起报纸打算休息一下。这时,他看到报纸上有对昨晚球赛的报道,要知道,雷蒙德可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球迷,他投入地看了起来。在把报纸都浏览完一遍后,已经十点钟了。

雷蒙德觉得有些不自在,因为他已经一个小时没有着手准备预算的事了。难过的他去了趟卫生间,打算回来后就立刻工作,没想到一趟上卫生间的功夫,办公室里飘着咖啡的香味。原来是旁边的部门享受着美好的“上午茶”时光,同事邀请雷蒙德加入,他心想可以跟这个部门的同事聊聊天,说说近况也不见得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所以他欣然加入了他们的对话。虽然谈话的氛围很火热,但是结束后,雷蒙德更是心灰意冷,因为他发现,快要下班了,自己的任务还一点没动。

我们或许都有雷蒙德这样的经历。为了所谓的氛围,所谓的效率,忽视了本该认真对待的工作,而把时间浪费在了无用之处上。其实,很多人都因为养成了像雷蒙德这样的习惯,才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甚至一事无成。如果可以改掉拖延的恶习,对想做的事情始终保持热忱,那么这样的职场生活一定是充满能量和活力的。

众所周知,“拖延症”的人对此是非常痛斥的,但是又因为自己的行动力很差,所以面对任务总是会习惯性地拖延,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使自己不再拖延,提高效率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大家提高一些思路:

从帕金森定律的角度出发—如果时间较为充裕,我们就会无法集中,变得懒散,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缩短计划时间,提前“deadline”来减少拖延的发生。据统计,在紧急状态下,人们只会花原计划50%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任务。所以专家们也建议,缩短预期时间,并且要为自己建立一个截止日期。只有这样,才不会产生别人规定日期之下的那种反抗感,也会让自己提高效率。

加拿大著名心理学家皮尔斯·斯蒂尔在《拖延心理学》一书中,为拖延症设计了一个公式:U=EV/ID。U代表效率,E代表对做这件事的信心,V代表从这件事中获得的愉快,而I代表自己的分心程度,D代表自己多久会得到回报。从这个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只要降低I和D的比值,提高E和V的比值,就会使效率提高。

实际上,我们也能想到,拖延症的本质源于内心,只要内心去接受和改变,那么一定会产生不一样的局面。因此我们综合上面的公式,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首先,要给自己一个看得见的奖励。比如如果第一天可以不拖延得完成,就去买一件心爱已久的衣服,请自己吃一顿垂涎已久的美食,之后再将时间段延长。长此以往,就会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来提高效率;比如消除干扰:在办公室里尽量减少使用手机的概率;或者关掉音乐、关掉烦人的消息,使自己全身心投入在工作当中。再比如可以两人或多人组成一个监督小组,每天工作后相互汇报自己的进度。又如制定更详细的规划,对之前模糊不清的目标进行详细量化的分解……

一个实干的员工知道什么环节需要自己下功夫,哪些地方又是不需要自己费心的,因为他是“会忙”的人。而一个不注重效率的人只是一个“瞎忙”人,同时拖泥带水,丝毫没有职场所需的干练。所以说,唯有拒绝拖延,才能在时间和质量中找到平衡,才能真正干出样子来,在速度和效率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化繁为简,职场工作需要用减法

做一个实干的人,需要求方法求实效,而不可做一个只会蛮干的员工。都说思维决定行动,一点儿没错,很多时候我们工作拖沓,效率不高,就是因为我们被自己的思维所限制住了。没有深思熟虑的思考,就没有精细的行动规划。也许回过头来仔细看看,我们在很多时候都化简为繁,使工作变得更复杂了。这不仅浪费了我们的时间,还拖低了我们的效率。甚至有时候钻到牛角尖无法出来。

这其实不怪我们。从小到大我们都接受着这样的教育:要成为最优秀的人,就应该把所有的情况都考虑到,就应该使分析问题的角度更多样化,那么选择一个最佳方案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个有智慧的人,一定可以把握所有的可变因素。但是,这样的思路不仅会让我们钻进一个又一个牛角尖,而且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式—考虑得越多就是越好的。

曾经报纸上登过这样一个有奖竞猜:一个热气球上,分别有环境学家,核专家和粮食专家三个人,他们三个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是非常顶尖的,他们可以解决很多目前存在的问题。但是等热气球升空后,由于重量过大,必须从热气球上丢下一个人,请问丢掉谁?编辑在数以万计的来信中,选出了一个最佳答案:“扔掉那个最重的。”而这个答案的主人正是一个上学习的九岁男孩。

之所以小男孩的答案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主要因为他没有让这件事变得更复杂,而是通过自己单纯直白的思维去思考,最后反而成为最佳答案。

所以说,学会把问题简单化,就是成为高效人士的第一步。化繁为简,方为王道。将问题场景化、简单化,让方法普遍化,减少顾虑,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有一天,爱迪生在工作室里马不停蹄地工作。由于无法从工作中抽身,他将一个梨形的灯泡交给助手,要求助手尽快把灯泡的体积算出来。助手看到这个灯泡一时不知道如何算出体积,他思考了一会,决定拿出纸笔,设法用公式算出来。

过了很久,爱迪生有些着急,马上就要进行下一个试验了,可还没见助手没把数据送过来。等不及的他直接找了助手。进屋后他看到助手在一堆纸里写写画画,不禁无奈地笑了出来。他拿过助手的灯泡,往灯泡注满水,又将水倒入一个量杯里,拍了拍助手的肩膀,告诉他,这就是灯泡的体积。

助手看到杯子里的水,羞愧得抬不起头。爱迪生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总是希望用最复杂的方法去解最难的题,却忽视了那些最简单的方法。

在工作中,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用最快最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可我们总是会把自己逼入一个墙角,使自己无法施展。但是经常被人忽略的一点就是:最简单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事实上,我们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才是大智慧,所谓大道至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某实验室里引进了一台大设备,研究人员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弄清这台机器的内部构造,这台设备的内部由一百多根弯管组成,研究人员须从入口和出口两个角度去理清内部关系。面对这个复杂的机器,研究人员都犯了愁。机器搁置了两天,却一点进展都没有。

恰巧有一天傍晚,教授在实验室处理工作问题,等工作做完后他发现了这个“大家伙”。教授饶有兴致地观察了一会,便有了眉目。原来,他的方法就是香烟和粉笔。他叫了一名同学做助手,点燃香烟后,他吸一口,对着某根管子吹气,如果另一头冒出了烟雾,就说明两个出口是由一根管子构成,那么他和助手就在管子的两个入口标上数字“1”。经过了几个小时这种方法的循环往复,教授终于把100根管子都弄明白了。

无论是故事里的爱迪生还是教授,他们都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并且最终解决了问题。我们也需要借鉴这种极简思想,让很多问题都能通过最简单的方式来解决。不过,这样的道理说来容易,但是一旦要是放在职场中,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考验着每个人的思维、勇气和智慧。

我们应从问题的本质出发,了解问题的根本所在。用更精炼的方式分析和处理问题,抓住要点。同时我们还要做一个“哲学总结家”,要善于从工作问题中总结出最普遍的规律,碰到问题,一定要多让自己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这样,我们才可以培养逆向思维,在职场生活中发现本质。

很多情况下,困扰我们的不是自己的思维,而是问题本身。我们如何能够突破问题本身的限制来寻找答案,才是化繁为简的关键。因此我们要试图模糊一些无用信息。公元前333年的冬天,亚历山大大帝率领马其顿军队闯入亚洲的哥丹城,在城中,亚历山大听说了一个预言:谁能解开城门上那个复杂的“哥丹结”,谁就能成为亚细亚王。他来到城门口,发现城大门上果然绑着一个结实的“哥丹结”。再看周围,大家虽然好奇,可都没有头绪,不敢尝试。亚历山大大帝冥思苦想了很久,终于在某一天,他有了头绪。规则里只说了“解开”,又没规定如何解开。于是他大步上前,挥刀朝绳结砍去。最终他成为亚细亚王。

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过滤无用信息,寻求问题的本质。前人之所以不敢尝试,是因为他们自以为规则就是告诉人们要“拆绳”,因此一直被这样的规则限制住思路。正如一句古语所说“世本无事,庸人自扰。唯则通简,冰消日皎”,只要符合人之常情,很多问题都是可以在我们已有的认知水平下解决的。

最后,还要注意要永远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多加思考,碰到问题要善于用自己的力量去化解,这样才可以形成一套自己的处理方法,在以后的工作中碰到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化繁为简乃为大道,学会把繁重的任务简单化,是变身为职场达人的关键一招。纷杂思绪简单化,固定套路灵活化,只有这样,才能让工作更加省力,实干更有效率。

从学生思维到职场思维,思路最重要

因为时代在变,人生的烦恼都是会变的。现在的时代,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吃不饱穿不暖,但是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焦虑,他们感叹自己生不逢时,不被赏识。其实这些想法,反映的是人们的思维。思维到底有多重要?我们无法言状清楚,但是思维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个人的格局、眼界和思想。

对于刚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培养职场思维是进入职场后需要学习的首门课程。之所以把“培养职场思维”放在首位,是因为这些年轻人正在进行人生里最重要的一次蜕变,从学生转为职场人,从学生思维转为职场思维,这里面更多是需要蜕变的勇气和磨砺。

我们说,思路最重要,其实这里的思路就是眼界或格局。没有人生下来就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很多东西都是在阅历中积累来的。要想成为一个有思想、有眼界的人,就必须要经过时间的千锤百炼,需要具备敏捷的思维,掌握灵活办事的能力。

岳盈是出版社新招的编辑。中文系毕业的她有着一股独特的气质。也许是出生于书香世家的缘故,她对于诗词典籍总是可以信手拈来。但就是这样一个文艺气息浓厚的人,却有着自己的弱点。由于出版行业的特殊性,编辑们出版的图书大部分是需要满足市场需求的,不然既不会让读者满意,还会减少利润,得不偿失。因此,培养市场敏感度就成为岳盈刚进入公司的首要任务。

岳盈不喜欢跟金融、经济、市场等方面打交道,她做编辑的初衷是喜欢文字和写作。但是今天的社会就是市场经济主导,一切都要按照市场的潮流走,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虽然她对市场不感冒,但她了解编辑的职责和使命,所以也没有非常抵触。

有一天,部门主管安排大家开会学习,在会上给新人布置了作业。岳盈的作业是一周内根据某大型网站的畅销榜,分析排名前100名图书的共同特点,以及畅销原因。拿到任务后,岳盈傻了眼,每天手头的工作都忙不完,怎么会还有时间分析市场啊?她犯了难。整整三天,岳盈吃不好睡不好,时时刻刻都在想着自己的任务。

后来,岳霞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她打算从另一个思路考虑。会议结束后,岳盈不仅成功完成了任务,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自己还乐在其中,学在其中。原来,她知道主管布置作业的目的并不是非要为难她分析那100本书,而是希望她明白,做图书就必须看准市场。所以在知道主管这层意思后,岳盈便通过阅读大量的读者评论,来了解目前读者喜欢看什么样的书籍,同时还和几位热爱读书的朋友进行了深度的交谈,听取了他们对于目前图书市场的看法和意见,然后将所有的数据汇总起来,形成系统化的理解。在汇报当天,惊艳了所有人。

都说“四两拨千斤”,岳盈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四两拨千斤”的典型案例。她并没有按照当年的学生思维直接去做,而是采用了职场思维的习惯,在做事前先分析了工作的目的和“出题人”的目的,然后去考虑自己能从中学到什么,这件事值不值得去做等。在这样的职场思维之下,才不会给自己设限,自己也能从一件件的工作中成长到更多。

岳盈非常轻松地实现了从学生思维到职场思维的转话,换言之,她已经开始养成了一个讲效益和求结果的职场思维。如果说学生思维是注重过程,注重个人竞争的思维,那么职场思维是在一个注重结果,重视团队合作的思维;如果说课堂中每一道题都有一个正确的答案,那么在职场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只有我们可以用认真敬业的态度完成,只有我们对工作有自己新颖独到的看法,那么就有了工作的主动权。

也许对于职场新人来说,要想实现从学生思维到职场思维的转变是很困难的,但正因为这个转变在实现的过程中很难,所以更凸显了大学生蜕变为专业职场人后的荣耀。职场不同于课堂,没有一起学习的青春回忆,更多的是一个人流汗流泪,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

我们都是一个人单枪直入地闯进社会,当渐渐在职场中立足脚跟,所有经历过的辛酸都是值得的。那一刻我们回头凝视自己走过的路,才发现原来那个懵懂稚嫩的少年已经远去,自己已经成为一个干练成熟的社会人—眼界变高了,格局变宽了,在残酷的职场中我们渐渐成长。

无论我们是已经参加工作的职员还是即将踏入工作的实习生,在职场思维中我们都必须学会一点,那就是不要为自己设限。虽然自己是新人,但千万不要用“我只是一个实习生”或者“我才刚来没几天”来去搪塞。要知道,思路决定高度,如果我们一直把自己视为一个实习生或者普通职员,那么我们就永远不会跳出来看到全局。所以说,学会换位思考,针对任何一项工作,我们都需要通过换位思考来审视,这样我们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职场欢迎所有批评和改进的声音,但当我们提出意见或建议时,要么自己成为熟练的员工,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要么自己已经提供了两条甚至多条的解决方案,否则,所有的一切在老板眼中都是一文不值。也就是说,当我们提出问题时,一定要给出一个解决方案,并涉及预期效果。

这些,都是学生思维中不会涉及的东西,但是职场教会了我们。这就是不同环境下所带来的思路的转变。如果在面对所有的棘手问题时,我们都会用自己的思维去判断,用结果导向思维去入手,通过问题导向来解决,这样,我们就会转变为一个合理的职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