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对工作有股“迷劲”,要全力以赴
全力以赴”四个字是对职场新人工作状态的最好诠释。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实干家,面对工作全力以赴的态度必不可少。在这之中,需要积极的心态、睿智的思考、踏实的努力和出色的效率。职场的竞争如此激烈,我们唯有热爱工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唯有将工作做到尽善尽美才能在时代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眼高手低只会让辛苦化为幻影
之前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小李,听说你大学的专业是流体力学?”“是的,领导。”“那好,去帮我倒杯水。”“领导,请您尊重这门专业,流体力学是……”“请你谈谈非等熵的稳态可压磁流体力学方程在持续等离子体约束受控热核聚变中的应用。”“领导,饮水机在哪?”
这个段子被放到网上后,引来一阵模仿热潮,有人把里面的专业换成通信、电信、土木工程、计算机技术、文学等等专业,不少网友参与了该话题的讨论,乐在其中。这虽然是一个逗乐的段子,但它的确反映了现在大学生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眼高手低。
眼高手低,顾名思义,就是眼界很高,但是手法不够,扩展开来就是指自己提出的要求很高,但是就自身的实力而言,根本做不到。不仅是步入职场的新人,就是很多工作许久的老员工也会犯这个毛病。
至于为什么新老员工都会犯眼高手低的问题,究其原因,就在于人的劣根性。不少人总以为自己知道不少天下的知识,就开始卖弄,而有的人觉得这个人懂得好多,一副眼睛里冒星星的崇拜模样。长此以往,人就会变得高傲,认为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别人都不如自己,所以就会形成“眼高”。按理来说,“眼高”倒无所谓,可最重要的就是有的人不仅眼高,而且能力还不够。如果一个人空有高傲的外壳却没有过硬的技能,那与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没有多大差别,到最后依然无法证明自己的实力,还是会成为沧海一粟,像一只浮游在天地之间游荡着。
唐安所在的广告公司最近要裁员,每位员工都焦躁不安。唐安对着上一季度的业绩表看了好半天,公司在走下坡路,大家的业绩也随之下滑,这个消息刺痛着他的神经。他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次裁掉的会是他。
过了几天,公司举行员工会议,上级讨论决定,从本月开始到月末,业绩排名最后的那位员工,将会被裁掉。话音未落,一场无声的战争已经打响。唐安冷静地分析了情况,他认为自己的人脉没有别的员工广,所以就新增业务量来看肯定比不过他们,那么他就要另辟蹊径,寻找别的出路。
毫无思绪的他打开陪伴自己五年的工作簿,上面有公司大体的运营情况。他发现虽然新增业务很多,但是回头客却流失了不少。于是他决定从这个角度寻找突破口,他开始联系之前的客户做回访,就这样唐安开始了自己一个月的工作。
到了月末总结的时候了,虽然自己这次的业务量垫底,但是唐安还是想站好最后一班岗。他拿出了自己的工作簿,用清楚明确的数字为总经理介绍了最后一个月自己所做的工作。大家看到唐安的工作簿后非常感动,他为公司增加了不少回头客,总经理也倍感欣慰,于是决定留下了唐安。
唐安用自己的真诚和行动化险为夷,不仅为公司创造了不小的利润,还保住了自己的饭碗,一举两得。唐安之所以在众多同事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能够注意到人们关注不到的细节,愿意从最细小的事情做起,用行动证明了自己不是一个眼高手低的人。
当今的这个社会,大部分的人都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大家只会去评论别人,却忘记了应该用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而这些正是眼高手低之人的特征。他们一直在抱怨,抱怨自己的不公,抱怨自己的身世,却从来不去反思自己有没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
毛颖是某知名大学的高材毕业生,本科期间她主修商务英语。毕业后本想应聘外企,没想到失败后只能在一家刚成立不久的小公司打工。毛颖自然看不上这里,她想在试用期间多投几份简历,方便未来跳槽。
公司交给她很多任务,但她并没有重视这些,脸上笑嘻嘻地接过任务,心里不知道骂了老板多少遍,“这么简单的工作为什么让我来做啊,我看别人也挺闲的嘛。”“这文献有问题吧,读者都不通顺,还能翻译好?”诸如此类的抱怨公司的事情,同事们不知道听了多少遍,大家嘴上不说什么,心里却很在意。
而毛颖不止抱怨工作,只要能让她说的话,她都能说一遍:“老板怎么穿得这么土啊”、“同事们的业务感觉都好low哦”、“这公司什么管理规定啊,午休时间这么短”……
没过几天,毛颖被叫到了老板的办公室,他对毛颖说道:“你是一个很优秀的人,但是看样子你并不喜欢我们这个小公司,还是麻烦您另寻高就吧。”毛颖怎么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竟然被一个小公司开除了,恼羞成怒的她发誓以后再也不来这种小公司里工作了。
毛颖的故事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眼高手低”的案例。虽然她学历很高,但是不愿意从最基本的做起,老板看到她连最基本的都做不好,也就不会安排重要的任务,那么往长远看,毛颖自然不会晋升,或者学到更多的东西。
唐安和毛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职场中,比起做事更重要的是做人。一定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扬长补短,同时,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话说得再多也得去实现,大道理再对也得去应用,树立实践至上的思维,才能在实际行动中发展自我。
所以初入职场的新人们一定要杜绝眼高手低的问题,从最基本的做起,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往前走,万万不可因为自我感觉良好就膨胀起来,注重细节之处,完成工作的每一环节,这样才能证明自己价值和实力。
既然付出了,那就让努力一步到位,切忌眼高手低,不然就会前功尽弃,当所有的辛苦化为泡沫,就像用竹篮打水,只留下美丽的幻想和残酷的现实。
优秀不够,你是否无可替代
现在的时代和以往不同了。二十年之前,我们认为在国企找一份好工作就是可以衣食无忧,是一辈子的“铁饭碗”,可是现在很多国企缩编,能够提供的岗位少之又少,我们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
岗位少,人又多,作为公司而言,他们一定会在众人之中挑选最出色的人才。无论是找工作还是未来的职业发展,我们都需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只有自己才是最好的代言人。在任何工作岗位上,公司或企业都需要实力强劲的人才,他们可以通过自身的优势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同时在工作中可以很好地证明自己。
青年作家李尚龙在《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一书中,提到了这样一句话“优秀不够,你是否无可替代”。书中作者提及了这样一个故事:他所在的工作室招人,一个姑娘面试剪辑这个职位,但是目前剪辑这个职位已经满了,作者希望她能负责特效这块的工作,但是姑娘说自己不会特效,但是自己剪辑的作品都非常优秀,希望作者考虑一下。最后,姑娘最终没有进入作者的工作室。
后来,作者在回想起这件事的时候说道,姑娘的剪辑能力没有发挥到极致,她的优秀还不足以到无人替代的程度。李尚龙在军校期间一直选择一件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那就是学习英语,多年之后,他拿了全国第三名的好成绩。因此他总结道,让自己强大起来比什么都重要。
后面,他又提到了李小龙奋斗的故事。李小龙作为电影银幕里的功夫巨星,却选择了去美国打拼事业,而在当时,大部分的人都不会背井离乡。李小龙走了一条常人不会走的路,也赢得了别人所没有的成功。
是啊,只有肯在一条道路上下苦功夫,才能学得更深邃更精通。作为职场新人,我们不仅要踏实工作,更要把自己定位在行业精英的高度,用这样一个目标鞭策自己,从而实现人生的理想和达到职业的辉煌。
纵观全国形势,就业压力的加剧使得不少企业重新考虑员工的配置情况,岗位调整、优化,以及裁员的严峻形势让不少老员工提心吊胆。事实就是如此残酷,可以试想,如果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还满足于现状,原地踏步,不思进取,那么最终我们就会被公司、企业,社会所淘汰。
因此,职场新人应该趁着还在事业的起步阶段,将时间和精力放在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上。比起只想着如何偷奸耍滑、少出力的人来说,学会在职场中投资自己的人,才是拥有大智慧的人。
孔华和严飞是大学宿舍的好兄弟,主修平面设计专业。在大四下半学期时,两人来到一家网游设计公司实习。两人实习的任务就是负责游戏海报的平面设计。虽然两人的经历都差不多,但是进入公司后,两人便展现出了不同的态度。
由于设计公司对于员工没有太多的要求,因此工作氛围也相对轻松,严飞认为自己好不容易从大学的课堂中“逃”出来,对待工作能让自己轻松一些就好。所以在实习的那段日子里,他总是迟到早退,工作态度懒散,设计的内容质量并不是很高。
而孔华就不一样了,他十分珍惜这次实习的机会,总是用十二分的热情和精力去面对工作。渐渐地,他认为,自己如果想要在这个行业立足,就必须好好利用这家实习公司的资源,得多学些东西,以便将来更好地在这个行业发展。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孔华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公司干出成绩来。每天他都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中,与此同时,他买了很多的书,还挤出时间充实自己的理论体系,虽然很累,但孔华却无比充实。
三个月之后,实习结束,孔华已经被这家公司以较高的薪水聘请为高级设计美编,而严飞呢,毕业之后依然没有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每天仍然浑噩度日。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想要在行业成长为精英人物,就必须付出相应的辛劳,始终把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放在首位,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才能在就业的重重压力下立于不败之地。
俗话说“技不压身”,当一个人拥有很多精通的技能时,他在工作中就不会失去光泽。著名艺术家冯巩在一个小品中这样说道:“之所以乐此不疲地忙碌着,我是想让人感觉到,相声界我影视演得最好,演员界我导演导得最棒,导演界我编剧编得最巧,编剧界我相声说的最逗。这年头就得玩个综合实力。”综合实力,正是现在大环境下,公司企业对于员工的要求。
有一个词在管理界被炒得特别火,叫“专家型员工”。顾名思义,公司需要这种像专家一样具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行业直觉的员工。能后拥有这样的员工,可以说是全公司的宝贵财富。那么如何成为一名“专家型员工”,这就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
首先,思维是决定人们差距的一个现实因素。想成为“专家型员工”,就必须从格局和眼界上提升自己。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自己不是在为老板或公司打工,而是在为自己的未来打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打工。因此抛开那些禁锢住自己的思想枷锁,把自己放在更高的位置上去考虑事情,一旦自己的格局大了,眼界宽了,思考的方式和决策的能力都会变得跟以前不一样。
其次,就目前来看,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去提高自己的能力。老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现在去投资自己,还为时不晚。学会自律,健身、读书、交友,丰富的生活方式会为自己提供更多的可能。
最后,再多的方法也需要在一点一滴的努力中实现,因此还是要把热情投入到工作中,用实干证明自身价值,让自己从优秀逐渐过渡到无可替代。在行动的浇灌下,梦想之花一定会结出累累硕果!
职场中需要用“速度逻辑”智取
不同的工作对市场有着不同的敏感度。有的行业受市场影响较小,如机械工业类、化工行业等,而有的行业受市场的影响比较大,如图书出版行业、服装类、零售行业和物流行业。受到市场较大影响的行业,就需要在顺应潮流、保证商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快地占领市场。
我们拿曾经说过的一个案例来举例。还是一个即将上市的手机APP,你作为产品经理,是等到将所有的问题修复后再上市,还是把一个不是那么完美的软件投放市场?在正常的思维下,人们都会选择前者,因为大家都希望让用户享受到一个完美的产品,但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完美的,产品是为用户而生,用户的需求改变,产品的性能随之也会改变。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先投放进市场,抢占先机,再根据用户的需求对产品做出改变。
1972年耐克刚成立不久时,参加了美国体育用品联合展销会。在这场展销会上,耐克最新推出的鞋首次亮相,并用橙色作为鞋盒的颜色,耀眼醒目。当时的工作人员把鞋盒摆成了金字塔形,希望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
但是这批参与展览的是与新工厂合作的第一批产品,鞋子的质量很不稳定。皮革出现了磨损的情况,而且胶面也没有处理好,看起来像涂了廉价油漆一样,“小钩子”模样的耐克标志,更像一根愁眉不展、泄了气的麦穗。
耐克创始人菲尔·耐特看到了这些场面,内心既紧张又难过。没想到刚成立不久的公司在这次展览中表现得如此差劲,就像是刚要起飞的雄鹰被石头击中,被打得落花流水。正当自己快要放弃时,一大波代表涌向了耐克的展位,他们都争先恐后地购买这款新鞋。原来,新颖畅滑的流线型设计,夺人眼球的橙色,和有趣的华夫饼鞋底,让众代表眼前一亮。而那款鞋最终成为当时体育用品里最大的黑马。耐克的名声也随之打响,逐渐成为经典的运动品牌。
我们试想,如果当时耐克追求完美,把鞋子重新制造加工,等相关技术成熟后再投放市场,那么损失会是巨大的,即使是一点点的时间差也会导致耐克无法迎头赶上。
因此对于“产品上市”这类情况,一定要注重速度,而不要过分在意完美。当用户知道新产品快要上市时,他们更关注的是能否给自己带来新鲜感和愉快的体验感,而不会刻意挑剔产品的质量。所以就如同“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速度的快慢就决定了是否能够抢占先机,抢占市场,就意味着能否在错综复杂的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因此,在某些工作中,真正的执行力不仅体现在质量和结果方面,还体现在速度上。有了速度,就不担心自己的市场被挤压和用户流失的现象,虽然这与大众的思维有些不同,却为我们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角度。
海尔集团的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一次会议中,问了员工们一个问题:如何让石头浮在水上,有人说把石头挖成空心的,有人说把石头放在木板上,张瑞敏补充道,不能借助任何工具。这下人们都犯了难,看着大家没有了之前的兴致,张瑞敏决定给出答案:飞快地把石头掷出去,让石头打个水漂,这样就可以使石头浮在水面上了。
惠普在20世纪90年代的增长率曾一度下降为3%,而在几年之前,增长率是这个数字的10倍。为何增速会放缓?有人分析是受到了金融危机和价格战的影响,可是如果真的是这样,整个行业应该都会出现放缓的趋势,但是戴尔、IBM的业绩却没有像惠普这样惨淡不堪。最后,惠普新上任的首席执行官卡莉告诉大众,是因为企业太过于注重品质,而失去了抢占先机、决策和行动的速度。
上面的故事其实在告诉我们,那些对市场较为敏感的行业,一定要将工作的质量和速度紧密结合起来,万万不可像惠普一样,只重视质量,而失去了市场,最终会使质量也没有用武之地。所有的辛苦都化为泡沫,追求的质量也付之一炬。
在知名企业家谭小芳看来,这就是一种速度逻辑,而速度逻辑的背后其实是实用主义在支撑:有一个差的结果,总比没有结果好。有人也许反对这样的思维方式,认为我们的工作就是需要保障质量,但是,速度快不一定强,可速度不快就注定不强。
现在的时代,已经不是完全注重“慢工出细活”的时代。1988年的《哈佛商业评论》有这样一篇文章《时间,下一个竞争优势来源》,里面提到了基于时间竞争的未来发展趋势。文章认为,未来的工作模式中,会尽力压缩生产到销售所用的时间,加快对顾客需求的反应速度。而站在当代的时间点回望这段话,的确是一针见血,并且非常准确地预测了未来商业的发展趋势。
作为全球领先的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思科公司用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跻身世界五百强,而其首席执行官钱伯斯曾这样说道:“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竞争时代,在新的竞争法则下,大公司不一定能打败小公司,但快的一定能打败慢的。”
所以无论是作为企业还是个人,一定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提高自己执行的速度,能够抢占市场先机的人,一定具备敏锐的市场判断力,也一定可以处理好质量和速度的关系。“速度制胜论”不一定对任何企业都适用,但它最生动地刻画了目前市场“大鱼吃小鱼”的淘汰机制,所以职场新人一定要准备好,这是一场持久战。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
也许,有的人会疑惑“为什么我来公司很多年了,都没得到老板的重视,怎么他一来就能这么受老板关注,并且很快晋升呢?”,有的人会不解“我没觉得自己的业务能力比他差多少,可为什么老板总是愿意把最有分量的活儿交给他却不给我?”如果你也有类似的问题,那就要好好地想一下,自己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很多人只关注到了职场中这种所谓的“不公平待遇”,却没有想到自己是否将工作做到了极致。有的人只是按要求做完了老板规定的工作,但是对于工作背后的逻辑、规律和机制,就一问三不知了。他们只是在被动地、机械地完成任务,尚未重新整合自己的资源,就更不要提工作方式上的创新了。
每个人都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与其坐等机会,但不如站起来主动寻找机会。其实在职场中,有很多细节都可以成为展现自己价值的舞台,只要我们肯干,肯吃苦,就一定会得到大家的赏识和领导的提拔。
曹赫在一家公司做行政工作,除了每天统计报表,偶尔招待客户,也没有什么太紧急重要的任务,所以工作环境还算轻松。但是曹赫认为,自己在这家公司还能学到更多,他不满足于此,于是每天下班后,别的同事都走了,只要他还在办公室,公司的书架上有一些书,曹赫总是会摆几本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以便阅读。
有一天,老板急需打印一些资料,他看到别的员工都下班了,只有曹赫还在工位上,于是便安排曹赫负责这个事。曹赫打印好后,按照资料的大概内容分好类,装订好后交给了老板。之后的一个月里,老板一有什么事情,总会让曹赫帮助自己,从找文件到整理资料再到购买物资,曹赫觉得自己快要成为老板的贴身秘书了。好在老板对于曹赫这个人很满意,他为人踏实,做事认真,很快老板就提拔他为行政组长,负责管理行政组的所有工作。就这样,曹赫用他的方式让领导记住了自己,从而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并在新的平台上不断提升进步。
其实,很多人眼里所谓的“不公”不过是一个假象罢了,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正视自己的工作能力。有的人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对自己的业绩不上心,却一直对别人的工作评头论足,长期下去,这样的人一定不会受到重用。
所以在可以非常坚定地向别人证明自己的工作能力之前,一定要锻炼和发展自己的能力,明确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一定要让自己能够非常有底气地立足于工作竞争当中。
这仅是工作中主动出击的一方面。有的人不知道该如何向老板提及自己的薪资问题或晋升问题,他们虽然认为自己已经非常努力,却不愿意表现自己,不愿意把这类需求说出口,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或许在他们的眼中,提及薪资或晋升是一个见不得人的事情,是与领导套近乎,是阿谀逢迎。其实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工作和自我相辅相成,相互成就,只要自己具备实力,有突出的业绩,那么更高的薪资是对自己的鼓励,也是一种更高的回报。
国外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罗伯特最近非常苦恼,自己与上司主管的关系非常紧张,而自己能力突出,已经具备了晋升为主管的资格。所以在这件事上,罗伯特并不知道该如何借力,压力巨大的罗伯特一度想辞职。
后来,他加入了一个创造性思维的课程,试图鼓励自己跳出常规圈套,用创造性的思维来解决这个困惑。某天,他想联系猎头公司替自己找一份好工作,但是他灵机一动,想到一个绝好的主意。
原来,他自己创建了一份那位上司主管的简历,把它投给了猎头公司。幸运的是,那位上司对现在的工作产生了厌倦,而猎头公司又很欣赏他的能力,所以罗伯特通过这样的方式“赶走”了自己的上司。而自己所在的公司通过重新竞选,主管的职位由罗伯特担任。结局皆大欢喜。
看来,只要我们肯想办法,一些困境是可以迎刃而解的。有句话是怎么说的,“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在面对一些问题时,我们不能被动地陷入困境的陷阱,焦虑不安,坐以待毙,而是要主动出击,积极寻找机会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比如,我们可以像曹赫学习,增加自己与老板碰面的机会,或者以合理的方式主动跟老板沟通,说出自己的需求,才能让别人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如果连表达的机会都放弃了,那么老板自然是不知道你的诉求的,也就无法实现你所谓的机会。有的员工辞职,但在辞职时也不明说自己的需求,直到离开之后,老板才通过各种渠道发现,原来员工对薪资待遇不满。这时,老板遗憾地说,我都不知道这些事,这个员工表现挺好的,我一直以为他对待遇没有异议呢,如果他向我提出来该多好啊。
事实上,无论是在具体的工作中,还是在自己职业生涯道路上,我们都免不了会碰到上面的情况。一旦自己陷入困境,一定要及时去反思,再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从工作内容和工作思维上下功夫,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规律,这样,我们不仅可以使工作完成得又快又好,还可以巧用技巧赢得领导的赏识。
与其等待机会,不如主动出击。未来的美好生活把握在自己手中,只有自己才可以决定想要的生活。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在工作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发扬自己的优势,主动寻找机会,这样才能给自己的职业道路争取更好的环境。
先落实好工作再谈休息也不迟
工作和休息就像两个如影随形的朋友,两者相伴而生,相辅相成。如何处理工作和休息的关系,本质上就是如何对待效率。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有的人可以又快又好地完成工作,而有的人拖拖拉拉,即使辛苦地加班,也无济于事。这其中,就需要探索工作和休息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企业大部分都是实行“八小时工作制”,那么如何在每天固定的工作时间内完成自己的工作量,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规划好自己的工作进度。将最近一次的工作合理地划分成不同的阶段。按照自己的阶段,逐级完成。如果没有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完成,那么就适当给自己加个班,等手头琐碎的工作完成后再休息。
俗话说“今日事,今日毕”,在职场中,这句话可以改为“班上事,班上毕”。有的人下班时手头的工作没有完成,于是就把任务带回家去做。这样的态度的确让人敬佩,但如果把公司的工作带回家,不仅会扰乱家里人相聚的温馨气氛,还会使工作效率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先把手头的工作做完,再去休息也不迟。
不少步入职场的新人,由于不够熟练工作,被公司强制要求加班,听到这样的消息,多数人的心里一定是怨恨满满:“凭什么占用我们的休息时间”、“一天八小时的工作已经够辛苦了,为什么还要强迫我们加班?公司一点都不尊重我们的权利……”这样的抱怨也许时常发生在你我的身边,对于现代人而言,工作基本属于生活的全部。职场是残酷的,很多东西无法量化,唯一可以衡量员工是否敬业的,就是投入在工作中的时间。投入的时间多了,工作就会越熟练;投入的时间少了,工作的质量就不会很高。
所以面对这样的考核,我们应该秉持负责的态度,在落实好工作之后再去休息。这样看似无奈,却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证明自己的机会。很多时候,大环境下由不得我们挑挑拣拣,要想成为行业精英,就必须付出。优胜劣汰的时代,要想在行业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做到稳准狠。
但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不少人被现实逼成了“工作狂”。从根本上看,工作狂往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是繁多的工作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而已,所以他只能像机器人一样,一遍一遍地重复自己的工作,一次次压缩自己的时间,但如果查看他们的绩效表,却发现他们的业绩并不突出。
最近,某市的市场调查公司接手了政府的一项工程,员工姜女士已经有一周的时间没有怎么好好地休息了。小姜的同事都说她是一个工作狂。平时工作中她给自己定下的标准非常高,如果谁和她一起共事,压力值一定会爆表。她雷厉风行,看上去就像是我们的主管,她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认真严肃,在工作中的表现的确非常令我们敬佩。
别的同事介绍说,小姜的工作强度非常大,一周里基本不会给自己休息的时间,加班次数最多的也是她。虽然小姜这么辛苦,但是她们觉得小姜完全没有了自己的生活,她既不懂浪漫,也不懂时尚,放松自己的方式就是刷刷手机,看看剧。她从来不懒惰,一直要求上进。在最后,她们说到,虽然妄自评价别人的生活方式不是礼貌的表现,但总觉得她的生活方式有点可悲。
后来她们谈到了小姜的业绩,大家都不免露出心疼的表情,原来,就是这样一位积极上进,踏实肯干的员工,工作成绩却没有我们想得那么优秀,入职快五年了,还是一个普通的调查员。
不同的人对于小姜有不同的评价,有的人认为她只是运气不够,老天是一定会垂怜努力的人的;有的认为小姜是自讨苦吃,盲目的工作只会给自己徒增烦恼。不管大家如何去评价小姜,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小姜的工作效率极其低下,她并没有很好地处理工作和休息之间的关系,如果一直这样下去,首先崩溃的一定是她的身体。
那么如何在落实好工作的基础上再谈休息,首先就要明确,落实好工作,就应该把自己的分内之事有效率地完成。提高效率和工作能力,又需要借助外力来实现。比如:我们一直强调的,要提前规划好自己的工作进度,按照紧急、重要两个因素来完成,先做紧急重要的,最后做不紧急、不重要的。然后,我们需要做好准备工作,查找资料或是准备工具,这些都需要在工作开始之前整理出来,以便更好地帮助工作的实施。或者我们可以借助“番茄时间”来有效规划和实现自己的目标。通过这样的时间管理法则,我们可以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时间和工作量,能够在工作和休息之中游刃有余。
要真正地热爱工作,就需要从内心深处发自肺腑地认可工作,能够在工作和自我之中找到最好的平衡。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通过时间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唯有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工作上,才有可能实现质的飞跃;相反,如果我们过于注重自己的权利,过于计较在工作上的投入和回报,那最后的结果现在就可以预测到,那就是一辈子都是小职员,无法承担重任,甚至随时被扫地出门。
不要把工作看成一种累赘或者负担,而是要将它视为一种增加营养和补充能量的过程。我们通过平衡工作和休息之间的关系,逐渐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脚跟,从而在工作中拥有鹰击长空的自信和鱼翔浅底的自在。
忙到点子上,让时间管理为效率保驾护航
我们身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有太多的信息、资源、媒体在分散我们的注意力。我们被无数条信息包裹,在看似进步的环境中,实际上只是借助了科技的力量。本质没有改变,人都是有劣根性的,如何克服人的惰性,在时间和效率之中做出最好的选择,考验着每一个职场人。
在现代职场,不少人忙忙碌碌,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奔波,接到任务就做,做完交接后继续做下一个,来来回回的重复使人们忘记了一个有激情、有效率的工作应该是什么样的。面对繁重的任务,不少人会存在工作拖沓,返工等状况。其实,工作效率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工作状态,如果一个人可以高质高速地完成任务,说明他对待工作是积极向上的;如果我们看到工作时漏洞百出,质量低下,那么这个人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状态就可见一斑了。
因此,如何提高效率,花最短的时间完成既定的工作,对于每一位职场人而言都至关重要。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当需要处理的事务既多又杂的时候,我们得为自己制定一个短期的工作目标。
美国的一个钢铁公司请了一位效率专家来为本公司出谋划策,内容主要是如何更好地执行计划。两方约好时间,在公司的总裁办公室见了一面,专家告诉总裁舒瓦普,自己可以在十分钟之内将公司的效率提高50%。舒瓦普自然不相信,瞪大了眼睛看着专家。
专家说道,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你明天要做的最重要的六件事。舒瓦普虽然心生疑虑,但还是照做了。他用了五分钟写好后,专家又告诉他,现在用数字标明每件事对于你和公司的重要次序。舒瓦普又用了五分钟标好。专家说,好了,这就是我帮助你的东西,从明天开始,去做你标出数字“1”的那件事情,然后按照顺序依次去完成接下来的五件事。记住,一定要先做第一项,不要去考虑其他的事项,直到做完才可以。即使明天你只完成了第一项,那也不必紧张,因为你一直在做最重要的事。到什么时候你认为这个方法产生价值了,就请把支票寄给我。
一个月后,专家收到了一张2.5万美元的支票,而这个公司也通过让员工使用这种方法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公司之一。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预先推进事情进度,合理安排工作计划,对于提高工作效率而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因为对工作进行规划其实就是制定目标,有了目标才有了使劲的方向,知道自己该怎么走,朝哪个方向走。把工作划分为成不同的阶段,就不会让自己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横冲直撞,而是非常条理地、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还能够提高效率,可谓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时间管理方式。
互联网时代下,团队的地位日益突出,每个人都不可能在职场中单打独斗,我们需要借助小组,借助部门,借助公司。那么这时一个人即使效率再高,经过平均也依然会失去优势。所以这就要求整个团队里的每位成员都要提高效率,这样才能提高团队的工作水平。
M公司是国内著名的信息通信科技公司。一个月前,M公司临时接到一笔订单,对方是一家网络公司,订单要求M公司要为其开发一款网络交互软件。对方提到,如果这次的产品可以又快又好地研发出来,将来愿意与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M公司欣然应允,立刻安排相关部门接手。部门负责人抽调了10名高级编程师来完成具体的研发工作,何晨被任命为这次项目团队的组长。公司放了狠话,员工们自然不敢怠慢。团队组成后,成员们便立刻投入到工作之中。刚开始,大家的兴致还比较高,工作到后期,惰性渐渐显露出来,员工们明显没有了之前的兴奋和亢奋。何晨感觉到大家的积极性有所下降,就找个别员工谈话,但沟通之后,何晨发现大家的借口都很相似,不是说工作压力太大就是说自己已经尽力了,这让何晨有些无奈。
为了弥补进度,何晨只能牺牲自己的时间,一边没日没夜地加班,一边还要做好与领导和下属的沟通工作。经过两个月的辛苦付出,软件终于在规定时间之内完成,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公司为了奖励这个团队,在月底总结大户上特意表扬,还发了奖金。看着大家开心的表情,何晨心里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
何晨之所以开心不起来,主要是因为他作为团队的负责人,承担了太多的压力,付出了太多的辛苦。但是归根结底,团队没有时间管理的意识,不会将时间管理放进具体的工作中。所以才出现了员工们“我哼我的调,你唱你的歌”的松散局面。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纠正: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团队的整体目标和每一位成员的工作职责,很多时候,造成团队效率低下的原因就是因为目标不明确,职责分工不清楚。将整体目标和员工的职责分工与时间结合,变成可量化的考察标准,这样成员就可以在每天、每周、每月的时间单元里了解自己的进度,规划自己的任务。
其次,对于何晨而言,虽然是一个十人的小分队,但是毕竟是一个团体,就必须建立相关制度,包括奖惩机制、约束机制等等,只要标明了高压线,成员们才明了“孰可为孰不可为”,才能避免“搭便车”的现象。
最后,团队之间一定要建立沟通机制,这样才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好既定任务。
通过案例,我们已经明确了时间管理的重要性,接下来的过程就是如何去应用、实践。
我们一再强调,既然花时间工作,就一定要把时间花到点子上,忙也应该忙在点子上,这样才不会让时间白费。由此看来,通过时间管理来提高效率,绝对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不做“差不多先生”,从尽善尽美做起
在一百多年前的民国时期,著名文学家胡适先生写了一篇《差不多先生传》:“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胡适用巧妙的构思和深刻的语言讽刺了当时国人做事不认真,敷衍苟且的处事态度,文章一经发表,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时隔百年,这篇文章非但没有褪色,而且依然具有前瞻性地指出了当代国人的弊病,一针见血、针砭时弊。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现代生活里,“差不多先生”的现象不减反增。员工们“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日子倒也过得安稳自在。
可是当一个“差不多先生”、“差不多小姐”真的舒坦吗?事实上,活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就像温水煮青蛙,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存在着巨大的隐患。当一个人不再为自己制定目标,那么他很快就会到达职业的天花板。如果一个人不再努力提升自己而是混日子,那么他终究会被时代和社会所淘汰。
竞争是残酷的,不进则退的道理在职场尤为突出,当大家都在奋力奔跑,那么原地踏步的你注定被抛弃。而这背后的原因,就在于那60分的及格线,在于自己不够成熟的“打工者心态”,在于“将就一下,凑合一生”的人生状态。
蒋先生是高中时期的风云人物,成绩一向优异的他在高考后被上海知名985高校录取。大概是高中时期过得比较压抑,上了大学后,他体验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变得不思进取,从来没有准时到过教室,天天打游戏、看小说,学业基本荒废。
毕业后,他本想进入市电力局工作,但是成绩没有达到单位的要求,就这样与心仪的工作擦肩而过。不过后来他去了一个国企,还拿到了上海户口。蒋先生能力不错,但工作做得马马虎虎。平日里,单位四点半下班,别的同事都在工作后参加小区组织的兴趣班,比如书法、钢琴等等,而蒋先生回到家后就上网,熬夜看球赛。每当公司的同事邀请他一起考电气方面的证书,他总是以没时间,没心情来拒绝。要知道,如果考取了那个证,每年可以多赚四五万。
最终他还是没能克服自己的惰性,就像一片飘零的树叶从悬崖上滑落。后来,他所在的国企缩编,单位要裁员,蒋先生以业务垫底的排名被公司辞退。每次问到他今后的规划,他就说回老家。家里人发愁他的工作,而蒋先生自己再也回不去高中那种拼命的学习状态了。
其实,故事里的蒋先生就是“差不多先生”,他每天用“差不多”的心态应付生活,能偷懒就偷懒,在自己的舒适区中安闲度日,最终也在舒适中毁掉了自己的前程。
职场不是生活,要吃的菜卖完了就换种口味,想要的款式没有了就退而求其次。职场是利益的博弈场,不像生活那样可以商量,可以逃避,有时候错了就是错了,客户失去了就是失去了,单子没有了就是没有了。所以职场新人一定不要将“职场”二字想得过于轻松,一定要用更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而不是用“差不多”精神得过且过。
在职场,凡事都要做到尽善尽美。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首先,一定要改变“打工心态”,让自己由被动的打工者变成主动的创业者。很多人碰到困难习惯性地逃避,殊不知,如何顺利地解决问题,隐藏着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职业素养。某些数据专家不提供,购买的费用超过了公司的预算,该怎么办?有的人会拖到老板询问再坦白交代,有的人会直接告诉老板自己没有方法,而聪明的人会想尽各种渠道,最后呈现一组完美的数据。对于他们来说,解决问题是最关键的,无论用到什么方法,达到目的即可。正是这样的思维,会让他们的境界与普通的员工有所差别,也决定了他们未来发展的高度。
其次,要试着为自己制定更高的目标,不少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都会焦虑和担心未来,但是不能为此就裹步不前,停止奋斗。比起陷入焦虑的情绪,我们更应该为自己制定垫垫脚,伸伸手就能够到的目标。逐渐脱离舒适区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过程,但只有这样,才能从毛毛虫变成翩翩起舞的蝴蝶,才能实现质的蜕变。如果在工作中只求及格,那么就会渐渐丧失斗志和进取心。人一旦失去了理想,失去了斗志,就很容易失去自我,长久下来,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最后,拒做“差不多先生”,要从主动思考开始。很多人之所以工作多年依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就是因为他们只把工作当成了一种任务,惰于思考,仅凭惯性做事。当老板交代购买活动用品,却没细说样式、价位和数量的时候,有的人一遍遍打电话请教,而有的人会根据活动名称、参与活动的人物来定夺,甚至留下商店老板的电话,随时沟通数量问题。这才是一个职场人应有的态度。
职场新人一定要在职业起步阶段就养成良好的习惯,把自己的工作状态由“差不多先生”转变为“不将就职场达人”。态度决定一切,在职场,态度比能力更重要。摆脱“差不多”,就是摆脱懒惰,摆脱懦弱,摆脱依赖,摆脱依赖。
新时代的奋斗之号已经吹响,唯有不退缩,不敷衍,不将就,我们才能迎风而上,顺着时代的浪潮奋勇向前,才能不辜负这个社会给予我们最好的挑战与机遇,创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