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动自发地去做事,要肯干愿干
实干不是空谈,它需要我们注重平时的工作。任何一个成功的人都怀有着对工作的热忱,自动自发地为梦想拼搏。他们没有吝啬时间,没有吝啬自由,而是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享受着付出的快乐。面对任何一项工作,只有肯干愿干,才能注定去干。所以,强大的主观能动性是干好工作的前提。
工作的使命感:愿干会干、主动去干
雷锋同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意思就是说,我们去选择自己热爱的职业,然后潜心投入进去。但是现在的时代跟雷锋同志所处的时代不同了,科技飞速发展,竞争也变得激烈万分,我们很少能选择到一份自己完全喜欢的行业。因此“爱一行,干一行”的言论已经很少被人们提及,现在我们更多提到的是“干一行,爱一行”。
“干一行,爱一行”正是符合时代的产物。现在专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职业也具有了多样性,所以社会更多倡导的是“干一行,爱一行”的价值观—选择了某个职业,哪怕不是自己喜欢的,也需要学着去热爱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不少人沿袭“爱一行,干一行”的老路,最终一事无成。
高中时期,谢东受到BAT等业界大佬的影响,希望未来在计算机领域有所发展。高考后他顺利进入了某所高校的计算机专业。通过四年的学习,谢东掌握了扎实的计算机技能,毕业后,他顺理成章地进入一家公司成为码农。
他总是跟朋友抱怨,虽然工资给得不少,但是自己每天加班,已经失去了工作激情。他说:“我想转到销售部门去。前几天跟一个高中同学聊天,发现人家一个月谈成几个单子,这一年都不愁吃喝了。”于是他真的去当了销售。刚开始谈成了不少客户,也挣了不少。但是好景不长,市里开始进行限购,他的业绩一路下滑,有几个月仅靠基本工资维持生活。
谢东觉得销售无法长久,他发现金融很挣钱,就想跳金融行业。在券商公司待了不到三个月,谢东就叫苦连天,“这个行业全是坑呀,自己根本学不到东西。”在兜兜转转之后,谢东还是决定捡起他的老本行,去首都做了一名数据分析师。
其实,像谢东的这样境遇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都遇到过。大家刚从象牙塔出来,并不知道社会行业的整体情况,所以只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可是没想到进了互联网行业,才知道加班是经常的事,进入新闻行业才知道记者的压力有多大……每年都会不少毕业生会陷入找工作的窘境。
的确,只有深入一个行业才知道从事该行业人的艰辛,但是如果没有了解,那么选择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做赌注。但是中国社会的大局势基本定下,所以我们只能在“干一行”的过程中“爱上一行”。这不仅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也是我们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
在职场中,我们总能发现工作不好的一面,这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正如世界上不存在一个完美无瑕的人,职场也不存在一份完美无缺的职业。每一份工作都有它的优势和劣势,如何权衡就要靠每个人地选择了。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用转行的方式去逃避。这就是一种没有使命感的表现。
职场不仅需要事业心,更需要使命感。使命感是人们内心存在的永恒动力,包含着愿干,会干,主动去干的责任和热情。在使命感中,最重要也是最必不可少的因素就是主观能动性。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主观能动性,那就跟机器没有区别。所以说,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自我价值、提高工作能力的基础。
有很多年轻人在面对工作时,总会表现出倦怠,没有了以往的朝气和活力。其实根本问题就在于我们的心态。如果把工作看作是一种任务,那么我们就会变得没有生机,每天为了应付工作而工作,这样的职场生活是不快乐的。但是如果我们把工作看成是职业生涯的途径,那么每天上班就是在为自己创造美好未来。因此,只有调动自己的全部热情,才有愿干肯干的工作态度,才能不断接近自己的梦想。
人都是感性动物,谁都不可能保持长久的理性。所以说,要想对工作保持愿干肯干的态度,就要尽量避免所谓的热情。如果每一份工作都可以像“爱一行,干一行”那样简单,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不停地抱怨工作不好呢?正因为工作不是完美的,所以我们就要减少对于工作盲目的热爱。试着让自己维持在一个冷静理性的状态,然后在时间的流逝中重拾对于工作的喜爱。
每一个职业都会遇到各种问题,我们不能因此而退缩。虽说工作会使人感到焦虑不安,但作为职场新人,一定要试着调节自己的情绪。工作只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难道我们就不能使用各种方法解决吗?答案是一定会找到的,问题也一定是会解决的。不要被表面的困难所击败,只要愿意在工作中成长,就一定能收获到很多。
一个实干的员工,一定是肯干愿干的。他们视工作为事业,愿意为工作付出。而工作又像是一面镜子,我们对它付出,它也会给予我们回报。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我们的能力得到了发展,视野得到了提高,人生的境遇也会变得不同。
不管我们选择爱一行,干一行,还是干一行,爱一行,本质上都是通过工作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只有自动自发地做事,抢占先机,才能学到更多。进入职场后,没有人可以主动教给你东西,除非我们去尝试,去付出,去热爱。因此,只要保持愿干肯干的热情,就可以在工作中不断取得进步,实现人生的目标。
工作不分分内分外,才有机会成长
在现代职场中,有一种现象让人们大为不解,那就是分外的事情要不要做。做了,同事会不满意;不做,老板已经吩咐了,事情就摆在那里。在某机构针对“职场中,你有什么苦恼”的调查中,“要不要做分外之事”被职场人士选为第一头疼的问题。事实上,如何对待分内分外问题也一直是职场人士讨论的重点话题。
对于该问题,有的人认为应该持肯定态度—工作不分分内分外,才能得到更多的磨炼;有的人认为“一个萝卜一个坑”,完成自己的分内工作就好了,不需要考虑额外的事情。不管是分内还是分外,我们都不应该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只有模糊了分内分外的界限,才愿意主动承担更多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干得多了,才可能有机会进步和成长。
黄玲是应届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她主攻外语。在求职时她无意中发现了一家非常好的公司,于是成功应聘进入。不过在那家公司,她的主要工作是国际贸易采购。由于黄玲有外语的底子,于是她每天除了完成采购的工作外,还得翻译来自外国供应商的产品说明,翻译好后,她需要通过内部邮件发送给全体同事,再抄送总经理。
平日里,黄玲工作繁忙,白天负责采购,下班后,她还要翻译那些资料。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是她一直在给自己鼓励打气。在工作劳累的时候,她就在心中默念“累吗?累就对了,累就说明你在走上坡路”。
这样的工作持续了一年半,每天工作结束,同事们都下班回家,只有黄玲还在办公室里查阅资料,翻译文献。黄玲总是毫无怨言。在这样的时间里,她熟知了产品的性能和各家供应商的脾气秉性,每次洽谈,部门的主管都带着黄玲。久而久之她被提升为采购主管,成为公司里最年轻的管理层人员。
同事们都在她背后议论纷纷,刚毕业两年的黄毛丫头怎么就能提拔为采购主管呢?一定是使用了什么“心机”手段。黄玲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了众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但她总是微微一笑,毫不在意,因为她知道,自己的目标不是眼前的苟且,她还要看尽星辰大海,看遍人世间的繁华。
在大家的眼中,黄玲就是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论资历没资历,论业绩没业绩。但是她的每一份努力都被总经理看到了,这次“意外”的提拔也显得不那么意外。不少人会说,黄玲真傻,辛辛苦苦工作一年半,别人在休息的时候,她在工作中,她没有觉察到不公平吗?其实,公平与否不仅要靠外界缓解,更要靠自己的内心。很多时候我们感受到的不公平,都是自己的主观心理在作祟。而黄玲之所以能在额外的工作中调节自己的心态,那是因为她从内心接受了这样的工作性质,她认为自己可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了解产品性能,她知道这个额外的工作可以让自己成长,所以经过权衡,她选择去付出。
正所谓“天道酬勤”,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你付出了什么,就一定会回报到什么。黄玲之所以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是因为她相信通过这份工作,她可以收获到更多的东西。我们经常感受到的“不公平”,不过是因为给了自己一个假设:如果做了额外的工作,成为别人邀功的工具或者自己捞不到半点好处,那可怎么办。所以我们会在做事情之前给自己设立心理防线,让自己裹步不前。但是黄玲不是。她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还会去涉猎自己拿手的东西。这便是有智慧的职场达人的代表。
曾经有人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在职场中的感受:作为一名市场总监,面对领导派来的额外工作,总是很头疼。要是把工作做了,同事之间的关系就变得非常紧张,大家就会有很严重的抵触情绪;工作要是不做,领导就会不高兴。面对这样的两难,我们认为,分外的工作还是要主动去做。但是没有人是一个独立的孤岛,职场就是一个大团队,我们还是需要在互帮互助中共同成长。因此我们需要在本职工作做扎实的基础上,接受分外工作,同时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虑任务性质、领导喜好,在处理同事关系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语气措辞,柔化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气场,给同事一种舒服的相处方式。
当然,我们不排除会有那些拒绝分外工作的职场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工作不是为了老板,也不是为了公司,是为了我们更好地发展。所以作为职场新人,我们必须摒弃消极的工作态度,调动热情为工作奋斗,为实干助力。试想如果一个职场人总是把“这不关我的事”、“这不是我的工作”、“我不知道,这个不是我干的”这些话放在嘴边,如果我们是领导,恐怕也不会把重要的任务交给他吧。
机会是永远把握在自己手中的,只有自主自发,打心底里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获得机会,获得成长。正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要想在职场中站稳脚跟,除了有精湛的业务技能,还需要有敢于承担的魄力,放眼大局的境界。
无论是分内还是分外,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成长,但至于怎么衡量要靠每个人的取舍。不可否认的是,分外的工作更多充满的是机遇和挑战,只有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人,才会学到更多,成长更多。珍惜每一个机会,让自己在一次次挑战中收获自我,收获惊喜!
视企业为家,自愿自觉为工作付出
在有的人眼中,工作是一种享受,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渠道;而在有的人眼中,工作是负担,是煎熬,是不快乐的。离开学校走进社会,从懵懂青涩的大学生到成为职场人,我们不再是曾经稚气未脱的少年。工作占据了我们生命的大部分时间,用怎样的心态来面对工作会直接影响未来职业生涯的进展。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把公司或者企业放在自己的对立面;相反,只有把公司和自己当成是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当成是自己的家,公司才会兴旺发达,个人的职业生涯才会精彩万分。
公司需要发展就像家庭需要正常运转一样,只有每个成员都为这个家来考虑,付出自己的辛劳,整个家族才会万事兴旺。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从前有一个装满宝石的箱子,天鹅,大虾和梭鱼看到之后,都非常想占为己有。他们将绳子绑在箱子上,打算往自己的家里带。天鹅朝天空的方向拉,大虾往河里靠,而梭鱼向大海的方向使劲,到最后宝箱一动未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公司的员工,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拼搏奋斗,才会让企业成功,让自己成长。
稻盛和夫是日本著名的企业家,他创办的两家公司均进入世界500强,成为了日本企业界的奇迹。但追溯到60多年前,他的创业过程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和波折。
27岁时,稻盛和夫开始经营企业,创办了以陶瓷为主要技术的“京瓷”公司。当时他连“经营”两字都认识得不深刻,要想创办企业可以说是天方夜谭。但是稻盛和夫下定决心,一定不能让公司倒闭,不能让他支持他的人失望。所以他开始拼命工作。他经常向许多人提问:“你们是否在竭尽全力工作?”“是的,我在尽力工作。”“我对这个回答并不满意,你们是否付出了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付出了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这句话经常被稻盛和夫挂在嘴边,它不仅激励自己,更在激励员工。在20世纪60年代,稻盛和夫白手起家创办“京瓷”,面对仅有的28名员工,他一直重复着这样的话:“让我们拼搏奋斗吧!
我们的梦想是创办镇里第一的公司,京都第一的公司,日本第一的公司。”正是怀揣着这样的梦想,稻盛和夫将不可能变成可能,率领员工实现了经营之梦,企业之梦。
员工们在稻盛和夫的带领下,视公司为自己的家,不断拼搏奋斗。而随着京瓷的发展和第二通信公司的建立,稻盛和夫成功了。他的成功之道就在于“竭尽全力拼命工作”。这样的动力不仅来源于工作的激励,更来源于他对成功的渴望。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成功是不会在空谈中诞生的,只有愿意把自己的全身心交给工作,未来才会收获到工作带来的回报。一个总是对自己的利益斤斤计较的人,也一定不会享受到机会背后带来的成果。
话说回来,如果在工作岗位上花费了时间和精力,那么我们也许不希望工作再占用更多的时间,但是自愿自觉为工作付出,并不代表着我们要放弃自己的利益。相反,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个的机会,在公司圆梦,在企业中成长。很多企业家都是从基层的小角色干起,他们既是实干家,也是领导者。他们和普通职工一样,也都是在不起眼的岗位中一步步做大做强的。但是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绩,是因为在工作中他们并不会吝啬于自己的时间、自己的权益,他们认为自己的付出就是工作的本能表现,他们把公司的利益视为自己的利益,在这样的动力下,他们为公司创造了不小的价值,从而自己也因此获得赏识和重视。
董明珠就是这样一位代表。她是格力集团的董事长,曾先后荣获“全球100位最佳CEO”、“世界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华裔女企业家”等称号。在男性主导的企业市场中,这位狮子座的“女强人”开拓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最开始,董明珠只是一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销售人员。有一次,她被公司派到安徽做销售,但是前任销售人员留下了一笔欠款。这笔欠款本来与她没有任何瓜葛,但是她依然把欠款一分不差地追了回来。那一年,她一个人在安徽的销售额就突破了1600万元。
在追债的过程中,董明珠渐渐熟悉了公司的运营模式。她发现公司在交易模式上存在漏洞,因此她提出了“买方模式”,将格力公司的制度带上了一个新台阶。在1994年,广州的销售团队被其他公司挖走,面对年薪百万的诱惑,董明珠毅然决然留在格力,在广州继续做着普通的销售工作。她坚信,只要热爱工作,热爱公司,就一定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可以说,格力成就了董明珠,董明珠也成就了格力。她就是一个爱公司如爱家的典型代表。从1990年加入格力至今,二十多年里她从没想过放弃或离开。或许是因为从开始就真正地喜欢格力,或许是越干越觉得有趣,不管哪种原因,她留了下来。她见证了格力从默默无闻到家喻户晓的辉煌,格力也见证了董明珠从一个普通销售员到干练女总裁的成长。
在故事中,我们看到了董明珠的坚持不懈和坚定不移,她始终以公司的利益为先,自觉地为工作付出,为公司付出。实际上,公司和员工是一个紧密结合的利益共同体,只有企业获得了利益,员工才拥有发展的成长空间。更多时候,我们需要为了公司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的利益的,有的人会反抗,而实干型的员工明白,既然这个问题是无法躲避的,那就欣然接受,巧妙处理。
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工作,也不要让小惠小利蒙住双眼,为公司奋斗就是在为自己奋斗,公司成长每个人都会成长。最终走向成功、实现梦想的那些人,一定是愿意为工作付出,并且会在付出的辛劳中品味快乐的乐观实干家。
不给问题留生存余地,才能接近梦想
我们总能在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人面对问题,第一反应就是逃避,找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为自己脱身,事实上,这样的做法不仅没有使问题得到解决,反而扩大了问题的态势,越拖越久,以后在处理时会更加困难。因此,不给问题留生存余地,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杜绝问题拖延,挑战困难,越战越勇。
不少人面对困难时总会想着“哎呀,这么一点小细节不会影响大体的,这么一点没关系”、“这个又不是什么大问题”……这样说的确没错,有的人觉得过于注重小问题不仅会浪费时间还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但是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是所有的小问题都不会影响大体,很多时候,正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就会让事态扩大,影响全局利益。
冯松是某知名电器企业空调生产车间的一名普通职员。在某天,她对产品进行质量清查时发现装空调的箱子里有一颗遗落的螺丝钉。冯松认为,这颗螺丝钉一定是某台空调少安装的。之前曾有过因为一颗小小的螺丝钉而导致空调漏电的现象发生,差点酿成大祸。所以,冯松决定一定要找到那个缺少螺丝钉的空调。但是空调一经批量生产就是上千台,这么庞大的数量要找到什么时候去呢?
她意识到,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她需要借助车间的帮助。所以她将这件事报告给了车间主任,主任立刻调动工厂里的所有员工全力排查,强调一定要把那个少了螺丝钉的空调找出。经过五个小时的努力,那个“独特”的空调终于被大家找到。事后,车间上下都在议论冯松的事迹。主任还公开表扬了她,他认为一颗螺丝钉虽不起眼,但是如果失去它,可能就会给顾客造成危害,这不仅会打击公司形象,而且不利于公司未来的发展。因此,冯松的这种“将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的做法值得车间里每一个员工去学习。
冯松因为“寻找螺丝钉”一事在车间出了名,但是这件事究其本质,是冯松对问题不放松。她利用快速的行动力解决了问题,这才是实干的表现。
优秀员工和普通员工最明显的差距不在于能力,而在于思维。普通的员工只知道提出问题,而优秀的员工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会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其实,问题的产生是非常容易的,只要我们去发现,去质疑,就会提出很多,可以说提问题是一个职员的基本能力。但是优秀的员工不仅能发现问题,他还会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解决?领导更喜欢什么样的解决方式,员工又喜欢什么样的解决方式等等。普通的职员发现问题后会一直让它成为“进行时”,而优秀员工会让问题变成“过去时”。
不放过任何问题,就是不放过任何一个处理问题的机会,这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品质。勤快的人会把问题当垫脚石,通过学习问题、解决问题让自己成长,他们把问题视为财富,看成一种宝贵的资源;而懒惰的人只是把问题看成负担,试图找借口跳过这个“绊脚石”,到了最后,什么也没学到,还浪费了珍贵的时间。
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公司,不给问题留下发展空间是一个企业创建品牌的基础。试想如果企业因为一个小小的细节而使消费者或客户感到不适,那么长期建立的信任就会荡然无存,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这是致命的危险。一个企业因某个细致的问题而受到启发,抓住机会,那么就会迎来发展;相反,因为一个问题致使企业由盛转衰,这样的案例也不是少数。
总结来说,问题就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综合体,但我们更要把它视为机会,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中学到经验,学到处理问题的技巧。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清楚地反映了公司或者员工之中存在不良现象,只有齐心协力将它们一个个解决,才能突破发展中的瓶颈,实现更高更强的目标。
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个细小的问题都会影响大局。中国还有句古话叫做“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无论问题的大小如何,性质怎样,既然已经出现,我们就要拼尽全力解决它。在任何困难和问题面前,都要保持从容的态度,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接近梦想。
从改革开放以来,大批企业在中国生根发芽。经过时代浪潮的洗涤,能够留下来的,才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人民满意的企业。而那些被淘汰掉的,虽然有各自的原因—比如经营不善、资金不足等,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遇到问题不能及时处理。等到问题已经变得很严峻时,才意识到已经挽救不回了。这就是问题的威力,所以我们一定要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用锲而不舍的精神战胜问题。
问题是连接困境和机会的桥梁,作为职场新人,我们一定要始终坚持问题意识导向,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另外,问题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我们要把态度和行为结合起来,正视问题,从而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不给问题留下任何生存的余地。
主动出击才能占领事业高地
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积极主动,才能获得别人获得不到的东西。脚踏实地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但积极主动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初进职场,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下会显得局促不安。他们不敢与同事交流,也不愿意向别人请教问题,只是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密不透风的空间里,自己跟自己对话。
纵观职场,这类人不在少数。其实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毕竟校园和职场还是两种不同的环境,加上有的人性格内敛,不愿意开口说话,因此,他们进入职场就会有一种明显的生分感。当然,刚开始还不熟悉的时候是可以的,但是一直不与人沟通并不是长久之策。要想在职场中获得更好的发展,积极主动出击最为重要。
在这里我们所谓的主动出击是指:主动跟同事沟通工作体验和工作心得,在日常工作中多主动请教,遇到不理解的也要积极去询问,变得勤快一些。实际上,办公室生态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主动观察,积极探索,就一定能发现其中的奥秘,那么自己也就可以更快更好地融入其中。
小王和小刘是同一天入职公司的新人。由于小王性格开朗,在入职后的一周便跟同事们熟络起来,而小刘性格内向,不怎么愿意跟人沟通,所以入职一个月后,小刘才渐渐与别人熟络起来。
小王和小刘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小王感性,思维敏捷,善于交谈,而小刘理性,做事细致,性格内敛。小王在与同事们熟络后,经常问东问西,同事们都称她为“好奇宝宝”。很快,公司的运行机制、工作制度、同事的性格喜好已经被小王掌握得清清楚楚,每次跟别人聊天,她总能发现在之前的基础上了解更多的“情报”,而小刘依然踏实稳重地干着自己的事。
小王依靠自己的积极主动在公司收获了不少人气,小刘虽然话不多,但是在业务方面做得比小王出色。公司的总经理看到了这两个人的差异,便给两人提议相互学习—小王学习小刘的理性思维,而小刘学习小王的积极主动。一个月之后,两人互补了很多。小王依然外向,但是在工作方面沉稳了很多,出错率也越来越少。小刘比以前更喜欢与人交流了,在沟通的过程中,小刘知道了很多从前没注意到的细节,开朗了很多。
可见,主动出击并不是一种“心机”,它是我们获取信息,与人沟通的重要渠道。我们要清楚,机会不会主动找上门来,很多潜在的机会都是靠自己争取的。唯有积极主动地出击,才会抢占先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或许对于故事中的小王和小刘来说,改变自己的性格并不容易,但是对于内向的人而言,如果工作性质要求我们与客户对接,那就必须掌握积极主动的技巧。所以说只有大胆工作,放手一搏,不怕困难,不碍于情面,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尊严既是自己的,也是别人给予的。如果自己没有实力,那么也无法获得别人的尊重。很多人认为,自己“磨不开面儿”,不好意思主动跟别人请教学习,但是如果我们一直等着别人主动教给我们东西,那一辈子都是一个最平凡的职员,无法通过工作再上升一个台阶,达到人生的新高度。
同样,每个人的生命都有无限价值和无限潜力,如果我们只是规规矩矩地按照规定把任务完成,我们很快就会达到职业的天花板。既然我们每个人都不想一辈子做着入职之时的工作,那么就要靠自己主动争取。要想激发每个人身上的无限潜能,不能靠别人,只能靠自己。只有在和工作的不断接触中,我们才会知道,哪块是自己一学就会,哪块是自己学不动的。这样,我们便通过工作发现了一个更真实的自己。
而激发潜能,要靠自己主动争取。这里的积极主动并不是找人去学去询问,而是先在主观上有这样的意识,或者想法。更深一步就是去留意身边的一切,其实哪里都有我们要学的东西,唯有积极主动地去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才能学到更多。比默默观察,用心去看更深一个层次的,就是主动去承担任务了。借用《武林外传》里祝无双的经典台词,那就是“放着我来”。不过要想突破意识,实现行动,这期间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那些内向的人而言,他们需要突破内心的防线,不过没关系,路总是要一步一步走。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机会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发现就一定要牢牢抓住。我们要时刻记住,自己不是被老板管理的员工,而是一位管理者。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小到个人业务,大到企业管理,如何建立起贡献和绩效的联系,如何量化考核标准等等。只有不断积累,主动学习,才能在需要的时候发挥自己的作用。
不要为自己设限,也不要因为薪水问题就对工作产生抵触。企业绩效的盈亏看起来跟某个员工没有太大关系,但是如果这艘船一旦失事,那么船上的每一个人都不能幸免于难。因此,主动去做,再去想结果。积极试错,才能学到更多。
加油吧,机会是留给主动的人的!
多努力一点点就会离梦想更近一点点
我们从小到大都在被无形的竞争包围着,成绩排名,绩效排名,进度排名……仿佛我们的人生已经被数字所定义。在职场,每个人都在铆足全力往前冲,竞争更是激烈。要想在职场受到别人的尊重,就必须用能力去说话。获得能力唯一的捷径,就是比要求的多做一点,比别人多做一点,这样才能离梦想更近。
正所谓“熟能生巧”,只有做得多了,才能培养起对事物的感知。如果我们拿商品经济的那套理论来说,给多少报酬就干多少工作,多干一点就得立竿见影地拿到相应的报酬,那么长久下来,不仅没有学到真东西,而且还会把老本行忘掉,得不偿失。
要想成为一个成功者,必须得经过长时间的奋斗,没有谁可以一帆风顺,一步登天。纵观商业界成功人士,除了极少数的年轻人,大部分都是阅历丰富的中年人。这其中,不仅需要经过世事的历练,还得经过时间的打磨,缺一不可。年轻时期奋斗过而留下来的汗水,终究会在未来的人生中变成一颗颗闪耀的珍珠,散发迷人的光泽。
何慧毕业后,来到一家公司做秘书。开始时,她表现得非常积极。但日子久了,老板发现何慧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做事永远留个尾巴。
某次,公司上了一个新项目,需要印刷宣传材料,老板告诉何慧打印50份宣传资料,明早放到办公室。何慧满口答应,告诉老板说保证完成任务。可是到了第二天,老板发现自己的办公桌上并没有宣传资料。他叫来何慧询问情况。何慧不好意思地说道:“昨天下午打印机坏了,现在我正在处理这件事。”
老板不解地问道:“打印机坏了为什么不找人修啊?”何慧说:“我找了,但是修电脑的那位老师昨天没在。”老板又问:“那你可以去找维修公司啊?”何慧说:“维修公司要是赶到,我就没法准时下班了。”老板一听到这句话,脸色立马变得煞白。他好像意识到了什么,没有继续追究何慧的责任。
后来几天,何慧都没有接到什么任务,正当何慧暗自高兴这两天工作清闲时,她收到了公司的辞退信。拿到辞退信的她傻了眼,本以为自己可以安适地在这家公司工作,没想到现实竟是如此具有冲击性。她回想起自己最近的表现,才意识到自己哪里出了错。
何慧之所以被老板辞退,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她不愿意为了工作多努力一分一毫。准时下班是没错,但是如果连一点点小小的工作都不肯花时间完成,那么就是对工作不负责,对自己不负责。
网络上曾流行这样一个公式:1.01的365次方是37.8,而0.99的365次方是0.03,从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每天多努力一点点,那么结果就会大有不同。也许有人会说,工作日已经非常辛苦了,休息的时候又怎么能投入进工作中呢?但有的人却能在紧张的工作之后依然保持高度的亢奋,继续完成手头的工作,而有的人在下班后刷手机、看网剧,还抱怨工作劳累。日积月累中,差距在不知不觉拉大。
尚洁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展览公司。上班后,她每天本本分分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下班后,她并不像其他人那样着急回家,而是搜集行业资料,在专业领域提升自己。
不仅如此,她还会整理大家的办公桌,将资料整理分类,为了让自己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她决定报考在职研究生。在进行充分的了解后,尚洁每天下班都要在办公室留到深夜。有时候她真希望自己能有几个分身来帮助自己完成工作。
有不少人对尚洁说:“放弃考研吧,你工作都忙不过来了,放着安稳日子不过非得折腾,真是搞不懂你们这些年轻人。”每每听到这种话,尚洁都置之一笑,她知道,只要自己每天多努力一点点,多记一个知识点,结果就会大不一样。所以在每天工作结束后,她依然会在办公室待到深夜,然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年,最终,尚洁以不错的成绩被某高校录取,成为一名在职研究生。尚洁就这样,继续着自己的梦想……
“多一盎司定律”最早是由著名投资专家约翰·坦普尔顿提出的。他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取得中等成就的人和取得突出成就的人几乎做了差不多的工作,取得突出成就的人只比取得中等成就的人多了一盎司的努力。但正是这一盎司,却造成了天壤之别。因此不要小看每天一点点的努力,它们汇聚起来就会成为无坚不摧的力量。
尽管社会的竞争依然激烈,但是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方向,然后朝着目标不断努力。只要每天多努力一点点,再多一点点,日积月累,我们就会看到坚持之下绽放的花朵。也许这个过程是艰辛的,是疲惫的,但是我们都知道“阳光总在风雨后”、“梅花香自苦寒来”,先苦后甜方为人生真味。
多努力一点点就接近梦想一点点。这句平凡朴素的话语却蕴含了深远的意味。细小的水滴可以汇聚成大海,一粒粒沙石可以形成庞大的山脉,在细微之处去付出努力,就会积累成巨大的进步。之所以我们会裹步不前,也许就是缺乏“多努力一点点”的意识吧。
对工作时刻保持激情,战胜职场倦怠
据某项调查研究表明,90%的职场人士都会产生工作倦怠,而且这一态势还在持续扩大。职业倦怠是职场的一种常见现象,职场新人经常会遇到。职场倦怠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态度,使我们对工作产生厌倦情绪,不利于在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是在用一种抵触情绪来对待。
虽然我们常说要对工作保持自主自发的能动性,但人毕竟是有七情六欲的,在高度紧张的环境下持续一段时间后,人们难免会产生倦怠情绪。激情不易持久,要想用一份平常心对待工作,就必须要找到合适的方法让自己的情绪维持在一个平均的水平,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高了人会亢奋,但很快就会产生负面效果;低了人们在工作时就会萎靡不振,不会产生适度的工作热情。因此掌控自己的内心,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调节情绪,对于战胜倦怠来说至关重要。
从前,有一位庄园主在散步的时候,看到一位年轻的园丁在庭院里辛苦地工作,累得满头大汗。但是他却顾不上擦拭额头上的汗水,依然在勤勤恳恳地工作。庄园主环顾四周,发现自己的庭院已经被这个辛勤的园艺工打扫得干净整洁,就连角落也显得十分美丽。
庄园主走上前去,看到园艺工正在木质花盆上雕刻花纹,便非常好奇地问道:“你怎么在每个花盆上都雕刻花纹呢?我并没有因此而多付给你更多的工钱,你为何还要这般地花费心血啊?”
园艺工擦拭了额头上的汗珠,露出了朴实的笑容,回答道:“虽然您没有为我支付更多的薪水,但是我非常热爱您的花园,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个花园建造得无比美丽。这样,当我看到一个修建好的花园的时候,我会觉得非常有责任感,并且非常快乐。”
庄园主听到他的回答后,倍感欣慰。他认为这个年轻人是个可塑之材,所以就专门让他学习雕刻。几年之后,这个年轻人大获成功,他就是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琪罗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选择了一个行业,就需要投入全部的热情,即使疲惫不堪,也需要时刻告诉自己,热爱与时间无关,它源自于内心的喜爱,无关薪水,无关任何人,是自己真正愿意为之付出的情感。
无论任何事情,我们看待它们的心境决定了我们是一个怎样的人。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巨大的工作压力,我们不能仅仅沉浸在这种负面情绪之下,而是要认识到它的存在,学会解决它。所以说,进行情绪调节对于跳出情绪舒适区来说至关重要。要想以自主自发的态度做事,就必须学会在面对不同任务时调节自己的心态。
一个人在工作中不可能随时保持激情,但是却可以通过实用的方法来解决。比如,我们可以进行自我安慰,这个方法虽然不具备太多的科学性,但是却行之有效。前一段时间,“996”这个话题在网络上被人们大量关注,有的网友表达了对于“996”工作制的不满。但是纵观全社会,凡是步入社会的人,肩上都承担着不小的压力,来自家庭、来自自我、来自外界环境……但是无论怎样说,这都是社会中无法避免的事情,我们既然无法改变,就需要让自己去适应,并且需要找到更好的调节方式。
每个人都在背负着太多的东西前进,生活给每个人都添加了沉重的枷锁。庆幸的是,自己还有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有可爱的家人和知己陪伴。因此,看到自己拥有的幸福非常有利于在工作中重拾激情。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视工作为事业。在工作中,要及时做好定位,不要让自己始终处于被动管理的地位,而是要在格局和眼界上成为一个主动管理者,从大局出发,时刻以更宏远的视野来看待手头工作。以管理者的心态工作,我们就会发现,世界跟以前变得大不同,我们正是在这样的训练中,不断上升高度,变成了更好的自己,也拓宽了自己的职场道路。
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如果我们从每一天的开始就变得心浮气躁,厌倦工作,就一定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更加积极主动,热爱工作。其实归根结底,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在重复劳动,所以用最简单的心态面对工作才会取得最好的效果。
雅诗·兰黛是全世界最大的护肤、化妆品和香水公司之一,它是1946年由雅诗·兰黛创立的。在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该公司在《2018世界品牌500强》中排名227。创始人雅诗·兰黛被称为“化妆品工业皇后”,她之所以成为市场推销人才,是因为她总是对事业保持高度的自觉和热情。在她80岁之前,她总是能在工作室精神抖擞地工作十多个小时,如此旺盛的精力着实令人惊讶。
虽然在80岁之后,兰黛名义上已经退休了,但是她依然会穿着精致的服装行走在名门贵族之间,变成公司最敬业的代言人。现在的雅诗·兰黛之所以成为众多名人追捧的品牌,就是因为品牌背后蕴含着感人的理念。对于雅诗·兰黛而言,自己的工作就是让品牌受到人们的喜爱。所以她也在工作中投入了巨大的热情。
雅诗·兰黛的故事就是战胜职业倦怠最好的例子。或许在工作中,她也遇到过烦心的事情,但是她始终将自己工作当成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所以才会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创造了化妆品业界的奇迹。
只有随时感知自己的情绪,多去了解自己才能找到工作和自我之间最平衡的状态,才能时刻保持对工作的热情,才能战胜职业倦怠,用自主自发的能动性武装自己,最终成长为一个有智慧的实干型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