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晚期智人代表穿洞人

穿洞人属我国晚期智人,其化石被发现于我国贵州省普定县城西南的新寨村的一座孤山上,洞穴因南北对穿而得名“穿洞”。普定穿洞遗址为我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和稍晚的史前期遗址,出土石器、骨器、动物化石和人类化石2000多件。此外,还发现多处用火遗迹。

穿洞人遗址骨器之精,均为世界所罕见,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极高的学术地位,为研究我国西南原始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普定县位于贵州省西部,素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称的黔中腹地。这里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季风交替明显,全年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干秋凉,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少,辐射能量低,非常适合人类生存。

普定县有一个充满了神话色彩的古水塘,名叫阿宝塘。这为穿洞人的起源找到了根据。

传说很早以前,附近只居住着10多户人家,人们过着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大家和睦相处。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有一天,东海龙宫的龙卒在一边睡着了,白龙马去地里吃庄稼。寨中的人发现后,立即追赶这匹马,边追边骂。可是,追到一个关口上,就无影无踪了。

马到哪里去了呢?村民们只得回来,一会儿后,白龙马又回到地里吃庄稼了,有人就大喊:“马在这里,快来人啊!”大家闻声赶到现场,终于追到了马,一壮汉用箭射瞎了马眼,一刀劈去,正好吹到马嘴上,又一刀吹在马腿上,白龙马变成了一块岩石,人们称之为白马石,那个关卡叫龙马关。

追赶的人群无奈地返回了家中。而白马石长期昂着头,流着辛酸的泪向人们诉说当时山民的野蛮行径,白龙马的魂带伤回到龙宫,龙卒睡醒后找不到白龙马,只见到带伤的石马,就回去向龙王禀报这里的人们不良的行为。

龙王大怒,他立刻派龙王三小姐到寨内进行调查。龙王三小姐来到该寨水井边梳妆,把一把金梳子放在了井边,被一村民看见后捡走,龙王三小姐在寨内高声喊道:“请还我的梳子。”这样喊了几天后,无一人应答,嗓子也喊哑了。

这时村里有个名叫阿宝的年轻人,出来帮助三小姐逐户询查,却毫无结果,可他的真诚却感动了三小姐。

龙婆得知后,决定惩罚这个让她生气的村庄,但同时要保住阿宝。于是,一天中午,趁阿宝正在吃饭时,龙婆派一只天狗跑进阿宝家,把阿宝的饭瓢叼着往寨外的山头奔去。

阿宝一看着急了,他跟在天狗身后紧紧追赶,在半山处拾到了自己的饭瓢,狗却不见了。他回头一看,整个寨子顷刻间全被洪水淹没,便形成了阿宝塘。

阿宝坐在山上遥望家乡,家已经不在了,变成了一片溪水。他心里正发愁,一阵凉风吹过,迷糊间进入了梦乡,感觉浑身飘飘忽忽的。等他醒来时,发现自己已经和龙王三小姐在南天门外了。

此时,阿宝心里更加着急了,他不小心将门边一个花盆碰落下去,在水潭旁边深深印下一块10多亩宽几十米深的凹地,称为“星宿坑”。

玉帝觉得,这件事对人间的处罚过重了,他便将阿宝和三小姐送回人间。阿宝和三小姐互生爱意,于是他们就结为了夫妻。他们在塘边的一个洞中居住,过着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凡生活,传下后人。

这样说来,阿宝和龙王三小姐的后人,可能来到穿洞居住,留下了普定穿洞古文化遗址。

该遗址先后共发现各类旧石器20000余件,骨器千件,2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200余件,古人类头盖骨化石2个,还有人类上下颌残片及零星几枚牙齿。

同时出土的伴生动物有猕猴、黑鼠、箭猪、鼬、熊、赤鹿、猪獾及犀牛等12个属或种。除犀牛外,其余都是现生种属。

在遗址中发现有人工痕迹清楚的石制品3000余件,其中包括石核、石砧、石锤、刮削器、尖刃器及砍砸器等。另外还发现有大量的骨器和骨角制品500余件,其中包括磨制骨器如骨铲、骨锥、骨针、带叉的扁骨器及无刃骨棒等和打击骨制品及有加工痕迹的鹿角,还有大量灰烬、几个火堆余烬和7000多件烧骨残片。

穿洞人头骨呈卵圆形、鼻梁不高、颧骨凸出,鼻额缝近水平走向,犬齿窝比较浅,上门齿呈现铲形,属典型蒙古人种。颅骨的尺寸显得较为纤弱,头骨的前额也比较窄,与资阳人和丽江人相似。这可能意味着穿洞人、丽江人和资阳人一起代表了我国晚期智人的西南模式。

穿洞人遗址堆积物厚达3米以上,从文化遗物看,上、下两部的遗物有明显不同。穿洞人的晚期文化与邻近的白岩脚洞和兴义的猫猫洞文化应属于同一文化。

穿洞史前遗址年代,其下部仅有一个碳14年代数据,为距今1.6万年左右,为第八至十层。中部为距今约9610年,为第六至七层,发现遗物极少;上部为第二至五层,第三层为距今约8080年,第五层为距今约8540年,人类化石大部采自5层以上。

下部的遗物被称为穿洞早期文化,上部为晚期文化。穿洞的早期文化比较接近四川汉源的富林文化和桐梓马鞍山遗址上部的文化遗物,与攀枝花市龙湾洞的下层器物组和汉源狮子山的石制品大同小异。

上部地层的人类化石包括完整的头骨一具以及上、下颌骨、单个牙齿和部分体骨,至少分属于老年、中年、青年和儿童5个个体。位于第四层的头骨保存较完好,是一个女性青年的。穿洞遗址出土的人类化石的形态特征多数具有现代人形态特征,与资阳人同属晚期智人亚种。

10000余件石制品也绝大多数来自上部地层,除石片和石核外,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尖状器和刮削器。

骨角器也主要出自上部地层。骨器以骨锥为主,还有骨铲和骨棒等以及少数刮制的鹿角铲。骨、角器总数近千件,骨器类型多,器形周整,磨制精工,为国内少见。

穿洞人的用火遗迹包括上、下部的几个灰烬层、火堆遗迹以及数以万计的烧骨和少量的烧土块、炭屑和烧石。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熊、虎、犀牛、鹿和麂等10多种,基本上都是现生种。

下部石制品细小,石器多向背面加工,与北方小石器文化传统有关系;上部石制品相对粗大,打片多用锐棱砸击法,石器加工精细,多向破裂面加工,具有猫猫洞文化的特点。

穿洞遗址对研究同时代不同文化关系,以及旧石器时代后期和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衔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大量磨制和刮磨制骨器的发现,也改变了我国南方骨器贫乏的状况,对我国境内早期人类制造骨器技术增加了较多的新知。

[旁注]

龙王 神话传说中在水里统领水族的王,掌管兴云降雨。龙是我国古代神话的四灵之一。龙王是非常受古代百姓欢迎的神之一,传说龙往往具有降雨的神性。唐宋以来,帝王封龙神为王。从此,龙王成为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的神,龙王治水则成为民间普遍的信仰。

南天门 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天宫的门户之一。同时也是山东泰山、山西五台山、陕西华山、浙江雁荡山、湖南衡山等山的山口门户之一。古时把泰山之巅称为天庭,而南天门古称天门关,也就是天庭的正门。由南天门到九重天,就被称为九霄了。

富林文化 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是这一时期文化在南方的代表。发现于四川省汉源县富林镇,除发现少量哺乳动物牙齿及骨骼外,尚有双壳类化石及植物叶化石。富林遗址有很丰富的石器。其地质时代约为晚更新世晚期,距今约20000年。

普定穿洞 普定穿洞位于贵州安顺市普定县城西的一座孤山上,山下四周是溶蚀性盆地。穿洞洞口朝南,前后相通。洞口于孤峰半腰,因洞口南北对穿而得名。

赤鹿又叫马鹿,是仅次于驼鹿的大型鹿类,共有24个亚种,因为体形似骏马而得名,身体呈深褐色,背部及两侧有一些白色斑点。雄性有角,茸角的第二叉紧靠于眉叉。夏毛较短,没有绒毛,一般为赤褐色,背面较深,腹面较浅,故有“赤鹿”之称。

[阅读链接]

1979年,考古人员在我国贵州普定县城西南的新寨村一孤山上的试掘普定穿洞中获得大量石器、骨器。1981年中国科学院和省博物馆联合发掘,出土石器、骨器、动物化石和人类化石2000多件。出土文物之多,全国之冠,震惊考古学界。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发现者裴文中教授生前实地考察了穿洞遗址,肯定了“穿洞文化”在我国考古学上的价值和地位,亲笔题写了“普定穿洞旧石器文化遗址”。

1988年,国务院公布贵州省普定穿洞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