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的后裔许家窑人

“许家窑人”是我国的早期智人化石,发现于山西阳高县和河北阳原县交界的许家窑村附近而得名。距今10万年。许家窑人化石有头骨碎片、上颌骨和牙齿约20件。

许家窑人化石头骨骨壁的厚度、牙齿粗大和嚼面复杂的程度都像北京人。但更多的特征与早期智人相同。脑量估计比北京人大。

许家窑人的发现,弥补了从“北京人”到“峙峪人”之间的空白,有很高的价值。

阳高县地处山西省东北部,三面环山,北为云门山,西为采凉山,南为六棱山,中部形成南北两个盆地。

阳原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阴山余脉与恒山余脉复合处。境内南北环山,桑干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呈两山夹一川的狭长盆地。

这个地方属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中温带亚干旱区,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风沙多,升温快,气温日差较大。夏季炎热而短促,多雷雨天气,冬季漫长且寒冷干燥。在这种气候下,我们的祖先许家窑人在这里生存繁衍。

由于当地北靠内蒙古高原,常受高压控制,东南面有恒山、太行山阻挡,很少受海洋风影响,因此很少发生台风、海潮等灾害。

据考证,“许家窑人”是“北京人”后裔,在10万年前迁徙西行,遇“大同湖”阻隔,遂在此定居。

大同湖在地下存在了千百万年,人们不知它的来龙去脉,民间只有一些传说。

二郎杨戬的母亲是玉帝的妹妹,因为羡慕人间恩爱生活偷偷下凡来到人间,结识了一位姓杨的书生。玉帝知道妹子私自下凡十分震怒,便将妹妹压在了桃山之下受苦。

待杨戬长到17岁,已经是勇无可挡,曾经在二郎山中干掉了八个危害人间的妖怪,他持了一把开山斧,力劈桃山,救出了被压在山下受难的母亲。

玉帝闻听二郎劈山,恼怒非常,为了消除自家的耻辱,便放出九个太阳上天,将妹妹活活晒死在山上。

二郎又痛又恨,暴怒狂追天上9日,一手一个擒住却无处放,便分别掀起两座大山,将捉住的太阳压住,再看天上乱窜的七个日头,便抄起一副扁担担了7座大山继续追赶太阳,传说二郎担山过海,走到大同这个地方,把两座山放下,堵塞了桑干河,大同这地方便汇聚成一片汪洋。在六棱山的东侧,还有二郎担山的扁担孔。

也有的传说把大同湖称做洪洋江,说有一年下了好多天大雨,洪洋江的水猛涨,眼看要淹没周围所有的村庄,玉帝派神猪下凡,便有“神猪拱开石匣里,放走洪洋江水”之说。

传说毕竟是传说,可许家窑人的发现,证明当时确实有我们远古的祖先在这里生存过。

许家窑的人类化石共17件,包括顶骨11块,其中2块是较完整的左、右侧顶骨,枕骨2块,小孩左上颌1件,右侧下颌枝1块,牙齿2枚。还有约20000块的石片和石器以及大量的骨器,另外还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

许家窑人头骨骨壁甚厚,顶骨弯曲度在横向上比北京猿人小,但比现代人大。枕骨圆枕没有北京猿人宽而突出,更接近于欧洲尼人,枕骨曲度角大于北京猿人,大脑窝比小脑窝大,但又没有北京猿人明显。颌骨鼻前棘清楚,颌骨的侧面膨胀,腭很低,上颌联合面很宽,上内侧门齿呈铲形。下颌枝低而宽。

许家窑人生活在距今10万年至6万年前,属于地质时代中更新世末或晚更新世初。20多块化石分别属于10个不同的人类个体。他们总体上已经属于早期智人,并且已经能制造更进步的石器和骨器。

许家窑遗址的石器多达14000多件,大都是细小的,以石英和燧石为主要原料。类型较多,有些石器精巧复杂,是细石器的母型,小型刮削器占绝大多数,很明显是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北京人文化发展而来的。用厚石片加工成的龟背形状的刮削器、细小石器和石球,成了许家窑文化的象征。

石核有原始棱柱状石核,是从打制的台面周围的边缘上打击石片,只有少数利用了自然台面;盘状石核是从砾石或石块的周围边缘向两面交互打击。

石片的打制方法有利用自然平面打击石片,打击台面的石片,利用台面凸棱打击石片,垂直砸击的两极石片、修理台面的石片。石器有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和小型单面砍砸器。此遗址的显著特色是石球甚多。

许家窑遗址中发现了数以吨计的动物骨骸,却没有见一具完整的动物遗体。看来,成了智人的许家窑人已经具有了更大的战斗力,野兽们都成了他们的口中食和身上衣了。

可以想见,遥远时期的大同湖,湖水又深又清,四面环山,丛林繁茂,各种各样的动物时常出没在湖边的草原地带,在天然的动物园之中,有罕见的三趾马、狰狞的披毛犀、凶猛的虎豹、温顺的转角羊、斯文老练的纳马象等,动物化石印证了这一切。

这便是古人类生活的地方,是茂密的森林给了古人以栖息的温床,洁净的湖水、河水哺育了人类,许家窑以及周边台地,就是人类生存的沃土,从许家窑村东梨益沟发现的16件人类化石及石锤、石片、刮削器等石制工具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况。

由于地壳的变动,存在了数百万年的大同湖,于数万年前湖水渐退消失了,留下了横贯东西的桑干河水。大同湖的消失客观上为人类发展提供了走向平川的物质条件,许家窑遗址是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文化遗物最为丰富和规模最大的遗址之一。许家窑文化将早期的我国猿人文化和晚期的峙峪文化连接起来,充当了过渡的桥梁,使人类进化与文化渊源的探索得以完整。

[旁注]

阳高县 地处我国山西省东北部。阳高县文化积淀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丰富。西汉置高柳县,北魏永熙年于县置高柳郡,辽置长青县,属大同府;金代改名白登县,以白登河流贯其间,故名。明朝时置阳和卫,清初改阳和卫为阳高卫,属大同府;雍正三年即1725年改为阳高县。

阳原县 位于我国河北省西北部。在我国古代战国至秦时,阳原县属赵国,置安阳邑。公元前156年至公元前150年,西汉景帝时,属并州代郡,置三县,其中之一为阳原县。金元时代,阳原县人文荟萃。金有参知政事魏子平、杨伯通,文学家李纯甫;元有“以一相负任天下”的杨惟中、刚直敢言的御史中丞崔或。

峙峪人 我国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化石,距今28000年。1963年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工作者在我国山西省朔城区西北峙峪村北的黑驼山脚下发现。后成为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峙峪人猎食最多的是野马,所以峙峪人也称“猎马人”。

三趾马 古哺乳动物的一属。化石在我国山西、陕西、河南、新疆等地均有发现。三趾马为哺乳动物纲奇蹄目马科的一个灭绝的属。体型比现代马小,前后肢均为三趾,中趾粗而着地,侧趾较小而不着地。在我国第四纪更新世早期,仍有三趾马和真马同时存在的情况,那时有长鼻三趾马。

[阅读链接]

1974年,来雁北考古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贾兰坡教授等,由在药材收购站看到一块象牙化石,追踪调查至山西阳高和河北交界的山西阳高县古城公社许家窑。

1976年至1977年,对许家窑村东南1000米的梨益沟西岸的断崖进行发掘,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集中埋藏在离地表3米左右的黄绿色黏土层中。

1976年,国务院批准建立“许家窑人”遗址,位于古城镇许家窑村东南1500米处,南北长600米,东西宽200米。1996年由山西省申报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