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补古人类断代窗的丁村人
“丁村人”是发现于我国山西襄汾县的早期智人牙齿、头骨化石的位置在襄汾县南,汾河东岸的沙砾层中,这层沙砾位于有古土壤条带的黄土内。经研究认定,该处的化石距今7万年至9万年,属于晚更新世早期的旧石器时代遗存。
“丁村人”介于北京周口店猿人和山顶洞人之间,正好弥补了这23万年到13000年间的我国古人类断代窗。
丁村人化石中的3枚牙齿,其中右上内侧门齿齿冠舌侧中部低陷,两侧增厚并向内卷,使舌侧牙齿呈铲状,特称铲形门齿。铲形门齿是黄种人和我国其他人类化石都具有的特征,与白种人显然不同。
舌侧接近齿根的部分有明显的舌侧隆突,由此延向切缘有两条指状突。其舌侧隆突和指状突的发达程度介于北京猿人与现代黄种人之间。
那枚右上外侧门齿也呈铲形,并有不明显分离的舌侧隆突。齿根缺乏纵行浅沟,且较细小,这是与现代人相近的性质。
另一枚右下第二臼齿可能与两个门齿属于同一个体。齿尖分布为十字形。其相对高度比北京猿人大,但齿冠和齿根细小及咬合面纹理较不复杂又显然比北京猿人的牙齿进步。
总之,3枚牙齿的形态都介于北京猿人与现代人之间,但显然这3枚牙齿是中国人的牙齿。
另外还有一块古人类化石,那是一块小孩儿的右顶骨化石。顶骨骨壁比北京猿人的小孩顶骨薄。顶骨属于大约两岁的幼儿,后上角有缺刻,可能意味着这个小孩具有印加骨,这是与北京猿人相近的特征。
汾河西岸,东侧临近汾河岸边的二级阶地底砺层中,存在有石制品。经过对标本的研究对比,表明该地点是一处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细石器遗址。
同时,在汾河三级阶地中的中更新世红色土及砾石层中,陆续发现了白马西沟、解村沟、塌河崖、上庄沟等含有石制品的地点,经过不同程度的试掘与采集,证明他们是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晚段的石器文化遗存。
丁村人的石器分布在汾河两岸,主要用角页岩制成。一般石片角都较大,打击点不集中,半锥体很大,且常双生,也有小而长的石片。石器中第二步加工的不多,加工方法用碰砧法或用锤击法。
丁村人石器一般都较大,代表性石器为大棱角尖状器和石球。大棱尖状器有3面和3缘,横断面近似等边三角形,可能作挖掘植物根茎之用。石球制作颇为粗糙,被认为可能供投掷之用,是狩猎工具流星索。厚三棱尖状器可能是掘土工具。三棱大尖状器和鹤嘴形厚尖状器特色鲜明,个体均厚重,代表了我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另一个传统“河套-丁村系”。
丁村人的石器加工更细,在技术上比北京猿人有显著的提高,应属古人阶段的人类。
丁村文化扩充了丁村人生活的时间,上承北京猿人,下启山顶洞人,将这漫长的时间填充得滴水不漏。
在遗址内同一地层中还发现不少与“丁村人”共生的动物化石,有古菱齿象、纳玛象、披毛犀、野马、野驴、斑鹿、转角羚羊、野猪、水牛、原始牛、熊、獾、狼、狐、貉、河狸、短耳兔、鲤鱼、青鱼、鲩鱼、厚壳蚌等。距今5万年至10万年。
在丁村各地点共发现哺乳动物化石28种,大部分为生活在森林和山林之中的种类,代表温暖湿润的气候。从沙砾层中还采集到鲤、青鱼、鲩、鲿、鲇等鱼类化石,皆属于在能经常保持一定大流量的水中生活的种类。在沙砾层中还有大量软体动物介壳化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种大型丽蚌壳,这种动物现在只分布在气候温暖湿润的长江以南地区和汉水流域。
从这些实物推测:“丁村人”生活的时代,气候温和,附近的山上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汾河河床高于现在,水势相当大。两岸松杉蔽日,岸边平地上蒿草野菊丛生,并有鹿、大象、犀牛、野马、野驴出没河边森林、草地。
汾河中河蚌和鲇鱼、青鱼、鲤鱼等水生动物甚多。丁村人即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在汾河两岸,在河滩上就地取材制作石器,利用石球等工具狩猎野兽、在树林里采集可供食用的野味野果,生息繁衍。
丁村人遗址不是仅限于汾河东岸单一的中期文化的11个地点,而是扩及汾河两岸,地点多达30多个的大型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群。丁村人的年代也不是以前所说的十多万年,而是从几十万年前就开始,一直承袭流传至新石器时期。这种情况在我国也是不多见的。
[旁注]
襄汾县 位于山西省中南部,由襄陵、汾城二县合并而成,取襄陵、汾城二县首字为名。襄陵县为我国春秋时晋国大夫筼筜的封邑,公元前621年晋襄公死后葬此,故称此地为襄陵。汾城系古代晋国的国都,因汾河流经得名。
现代黄种人 现代黄种人是50000年前在我国出现。现代黄种人的特点:肤色呈黄色或黄褐色。头发色黑且直硬,部分人有轻微的卷发;胡须和体毛不甚发达;脸型有扁平的,还有窄长的。下巴不凸出,颧骨突出。鼻宽度中等,鼻梁不高;唇厚适中,大多略向前突出;眼裂中等,眼球呈褐色等。上门齿舌面的铲形结构也是黄种人的显著特征之一。
流星索 史前人狩猎时,起初是用手臂直接投掷石球,继之设法把石球捆绑在木棍顶端,挥动木棍抛出;再后就用绳索拴住石球,旋转后抛出,于是著名的“流星索”就诞生了,射程可达五六十米,远的可达百米。
[阅读链接]
1953年,建筑工人在山西襄汾县丁村同蒲铁路施工现场发现了石器和脊椎动物化石。
1954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山西省文管会各派人员组成发掘队。发掘队由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裴文中、贾兰坡、吴汝康、邱中郎、吕遵鄂、王建以及各方人士20多人组成。经过两个月的普查与发掘,共发现含有旧石器的地点11个,并对其中9个地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掘,对其他地点作了调查与采集。
1975年夏季,丁村人牙化石发现地点受到洪水冲击。为了避免洪水冲刷造成文物流失,经呈请国家文物局批准,1976年,由山西省文管会、临汾地区文化部门并邀请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新智参加指导,组成考古发掘队,对遗址进行了抢险发掘,除了获得更多的考古资料以外,可喜的是又发现一块古人类化石,那是一块小孩儿的右顶骨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