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西周至春秋战国末年美学的发展

走过了青铜器时期,人们不再像原始状态的人们一样惧怕神的力量了, 而是更多的思考美本身的含义。

这个阶段是中国美学思想的启蒙时期。人们有了独立的关于美的认识, 人们审美意识的深化,与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有关密切的关系。

所谓的阴阳五行是一种哲学观。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思考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问题了。他们在探索构成这千变万化的世事的最基本的原始的东西是什么。

那个时期,人们大致认为世界是由五种不同的物质构成的,任何事物都是这五种物质的变形及其组合。这五种物质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五行学说既回答了世界的本原问题,也回答了美的问题。尽管我们现在看阴阳五行学说还有它不科学的地方,在那个时代,却是十分风行的哲学论点。

春秋之前,在人们的认识上美与善、声色与味觉、美感与快感,常常连在一起。这种见解还十分的简单和朴素。

春秋末期,目观为美,耳闻之乐以及哀、怒等美感的出现,标志着美的认识上的飞跃。那个时期人们认为和谐才是美,任何事物都有对比,这种对比之间和谐才美。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初步繁荣的时期。政治上列强争雄, 各国争霸,同时在思想文化方面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儒、道、墨、法激烈的论战中,人们对美、美感,艺术的功能等重大问题的认识,有了飞速的发展。尽管百家争鸣的局面中涌现了各种学派各种学说,但是在各种的论点之中有一个主要的线索,有一种总的趋势和总的倾向,那就是理性学说。它一方面摆脱了原始的巫术宗教的种种传统观念,另一方面又奠定了汉族文化的总的心理结构。在思想文化领域,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的相互补充的观点。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

孔子的美学观念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1. 孔子主张形式与内容要适度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有内容和形式。如果内容和形式不统一的话,好像一个人穿了不合适的衣裤一样让人着了不舒服也就谈不上了美感。

  2.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适度要求。他认为情感的抒发不能听其自然的发展,不能抒情过分,一切都应合乎“礼”“仁”的要求。这是一种中和的美感。

  3. 孔子的美学思想是“和”,也就是认为美学上如果越过了“和”的范围就变得不美了。这也是孔子所留传给后人的“中庸”思想的一种体现。

与此同时,道家的代表庄子却有着另一种的说法。在我们了解庄子的美学思想之前,我们先看一个著名的故事吧,那就是《庄周梦蝶》。

庄子有一天作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大蝴蝶,他开心地在花间飞翔、舞蹈,真的是不亦乐乎。后来他的梦醒了,看到自己仍是个人,住在破旧的房子里。于是他便产生了一个深深的迷惑,他想:“究竟是我庄周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周。”

“庄周梦蝶”的故事被后世的一些学者称为是中国浪漫主义的源头,那么,庄子老先生便是首开中国浪漫主义先河的第一人。

庄周连自己是庄周还是蝴蝶都分不清,所以他以为美与丑本来也是可以不必区分的。在庄周看来,是非、大小、有无、贵贱都没有差别。小的可以说成大,大的可以说成小,美的可以看成丑,丑的也可以看成美。何必为美丑的区别而烦恼呢?“无为”才是美。

庄周有着丰富的情感和非凡的智力,对于审美和艺术也有他的精辟的见解。他在否定了美的同时,发现和肯定了自然的美。

表面看来,儒道是矛盾的、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22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缩。而实际上,它们之间正好相互补充协调。

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庄子尽管消极避世,却又热爱自然,欣赏自然,对生命他抱着珍贵爱惜的态度,这恰恰可以补充儒家,与儒家相一致。

儒道的互补不仅是美学,更是哲学上的一种思想间的相互渗透,它们的融合奠定了后世人们对美对人生的看法,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及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