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文化的曙光从 8000 年以前就已经露出了它金烁烁的光华
旧石器时代,无论是南方的元谋人还是北方的山顶洞人、北京人使用的工具还十分的简陋,但是已经显出了原始人类对石器形状的一些初步感受。丁村人的石器比较有规范,有尖状的,球状的,橄榄形的⋯⋯发展到了山顶洞人时期,不但石器已经有了环状而且磨制光滑、有的还有钻孔和刻纹。在那些已成化石的出土文物中,我们还看到了那时的所谓的装饰品:穿孔的漂亮的小矿石,穿孔的兽牙,刻沟的骨管,穿孔的海蚶壳和钻孔的青鱼眼上骨等等。这些装饰品都相当精致:砾石是绿色的,形状象鸡心,还有白色的小石头是磨出来的。而且所有穿孔的装饰几乎都是红色的。说明原始人不仅对
形状有所感受,而且他们也有了对色彩的初步认识。而且这些装饰品的作用很单纯,只是为了装饰而用。人们制造工具的劳动是一种物质上的需要,而人们制造了这么多的装饰品则纯粹是为了满足精神上对美的需求了。
山顶洞人的穿带几乎都用赤铁矿染过,当他们当中的同伴死亡了,他们会在他的尸体旁边撒上一些红色的粉末(原始人不懂得把尸体埋藏或是火化),而他们的这种行为,已经明显地带有一些巫术的意味了。山顶洞人装饰所运用的红色,并非为了审美而作,审美在那个时刻是与宗教,原始的巫术和图腾联系在一起的。更确切的说,美在那个时刻还没有完全的体现出来, 但是,它已经象个婴儿一样孕育在妈妈的身体之中了,而那时美的母亲便是原始巫术礼仪和图腾活动。
闻一多先生曾指出,作为中华民族“龙”的形象的演变是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脚,豹的爪,鱼的鳞和须。可见, 我们的老祖宗们在那么久以就已上演了一出多么精彩的“画蛇添足”的好戏啊!
终于,蛇变了龙,它由一只只能在地上伏爬的丑陋的动物变了能够飞翔于天际的图腾的旗帜。
与此同时或是稍稍向后的一个时期,鸟也成为了人们崇拜的对象,也许是因为鸟能自由地翱翔于天际,有锐利的目光和美丽的羽毛,婉转的歌喉⋯⋯ 也许人们由于自己不能进而崇拜鸟类。
凤是神鸟。正如“龙”是蛇的夸张、增补和神化,而凤,则是鸟的神化了。
龙和凤只是一种符号的图象化,是人们如醉如狂的情感的表达。这不是别的,正是审美意识的萌芽和发端。
龙和凤本身只是一种形象,然而它们并不是静止的,而是活动的。游在水中的龙最美,舞在天空的凤最美。“龙飞凤舞”正是一种狂热的巫术礼仪活动。
1973 年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盆纹饰中的舞蹈图案,便是这种原始歌舞的最早写照:“五人一组,手拉手,面向一致,两侧各有一斜道。每组外侧两人,上臂画为两道,下体三道,撑地面的两竖道,为两腿无疑,而下腹体侧的一道,似为饰物。”你看他们活跃、鲜明的舞蹈姿态、轻盈齐整,协调一致,生气盎然稚气可掬。大概就是处于安定平和的原始社会的繁荣时期吧。
但是如果你认为那是人们在茶余饭后在大树下小河边,欢快地手拉手跳舞唱歌,那就未免太简单了些。思考一个事物必须与当时的历史条件相联系, 审美亦是如此。一个有才华的人永远不会脱离历史条件去看一个问题。看看那规范齐整的图象,并不像表面看出的随意自在,它直接表示的是极严肃而重要的巫术礼仪,而不是翩翩起舞。
原始社会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发展过程,它经历或交叉着不同阶段,其中有相对和平和激烈战争的不同时代。但无论是处于哪一种时代里,人类从没有间断过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在人类走过的每一个阶段上,在人类进步的漫漫长路上,每个脚印都放着灿烂的火花。
原始社会中最为灿烂的火花便是彩陶,而彩陶也正是表现原始人类美的萌芽意识的最好的例证。
大概在早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原始人过着平和、安定的生活,而彩陶的
画面正好是这种生活的写照;各种形态的鱼,奔驰的狗,爬行的晰蜴,拙笨的鸟,蛙,特别是人面含鱼的形象,明显具有巫术礼仪图腾的性质。在这里还没有沉重、恐怖的气氛,一切还都那么生气勃勃健康快乐。
陶器纹饰的演化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困难的科学问题。但是由具体的动物形象变成抽象的符合的过程是大致可以肯定的,人们研究陶器中出现的类似水波纹动的图形,也许并非是原始人对水的美的律动的感受,更可能是人们抽象化的简单化的蛇的身形的画像。
不管它们所表现的是什么,都说明了那时的社会生活是纯自然的。没有阶级没有互相杀戮。
尽管原始社会是距离我们最远,也是最早的一种社会形态,但是原始社会所体现的美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社会发展进入了以残酷的大规模战争、掠夺、杀戮为基本特征的黄帝、尧舜时代。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迈进的时候。在陶器纹锦中前期那种生气盎然,稚气十足,婉转曲折,流畅自如的写实的特征逐渐消失。直线取代了曲线,严肃取代了朴质的自然,性质起了根本的变化。它们作了青铜器纹铈的前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