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原始瓷器逐渐兴起
商朝统治600余年。一直到纣王被周武王征伐,于是天下归于周。在这数百年间,除日用餐饮器皿之外,祭祀礼仪所用之物也大为发展。
西周原始瓷的胎釉特征基本和商代相同,但质量较商代有所提高,胎质普遍细腻,基本不吸水,釉层一般比较薄,常见施釉方法有浸釉和刷釉,浸釉较之于刷釉,其胎釉结合较好。这一时期原始瓷和商代的不同主要是在造型和纹饰方面。
西周时期,烧造陶器的窑炉主要还是馒头窑,龙窑的使用还是相当少。但西周时原始青瓷的制作工艺有所提高,生产的范围也更加广阔。江南地区原始青瓷的发现量及器形比北方黄河流域多且丰富。
西周时,釉已成为瓷器的必要组成部分,不仅起隔水、利于清洁的作用,而且有装饰器物使之美观的功能。
釉是一种玻璃体,由于其所含金属的作用,施于瓷器上,会产生各种颜色。原始青瓷上的釉都呈青色,这是由于釉中含有适量氧化铁所致。
西周时期瓷器器体的制作较商代讲究外观的规整,瓷器釉面普遍具有一定的光泽。器体装饰仍采用原体刻画、拍印纹饰为主的“素体”装饰技法,器物纹饰除大多延续商代的装饰纹饰外,曲折纹、划刻斜方格纹也开始大量流行。
西周时期瓷器的器形除继续流行尊、钵、盘等器型外,还出现了几种新器型,如盂、瓮等,此时尤以罐、罍的制作最为著名,此类器形在我国河南省和北京西周初期大型墓葬中均有发现。
其中尤以河南省洛阳出土的一件双系双耳罐为此期瓷器的代表作。此器敞口低领、折肩深腹、小圈足、其肩部塑起对称双系和泥条盘塑的双耳器外通体施一层透明的青绿色玻璃釉,但施釉不均,器面布有斑痕。
器物装饰较有特色,除以刻画七道旋纹和三层联体人字形纹环绕其肩外,其余部分不施加任何纹饰,通体给人以庄重之感。
河南省洛阳还发现有西周原始瓷青釉划花双系罐,高13.1厘米,口径8.4厘米,底径8.3厘米。罐敛口,折腹,束腰,圈足。肩两侧各置一横系。肩部刻画水波纹及弦纹。罐身施青釉。
此罐的造型如同鱼篓,小口,大腹,以增其容积。这是西周早期原始青瓷器的造型特征。
北京市西周初期墓葬中发现有原始瓷弦纹双耳罐。盘口,直颈,圆鼓腹,平底。肩部饰扁状树叶形竖系两个,器壁满饰弦纹。釉青色。造型规整大气,纹饰简单明晰。
安徽在商周时期是淮夷聚居地,当地发现了一件原始瓷壶,高14厘米,口径6厘米,重0.6千克,表面呈淡黄色,釉色不十分均匀光洁,以凸起的直棱为饰。这件瓷壶的出土,表明了当地在西周时期出现了原始制瓷工艺。
西周原始瓷器的胎色仍以灰白色为多。釉色主要是青绿色和豆绿色,并有少量黄绿色与灰青色。
河南省洛阳林校西周车马坑中发现一件西周瓷瓮,口径31厘米,腹径54厘米,高42厘米,它敛口、折沿、溜肩、扁圆鼓腹、小平底。通体施青釉,釉层不均匀,多处有流釉现象,显得有些粗糙。
这件腰比水桶还粗的瓷瓮,其烧结度、胎质釉色、渗水性已基本达到瓷器标准,是我国发现的最大的原始瓷器。
瓮内壁发现8周泥条盘筑的痕迹,每周宽约5厘米,说明这件瓷器是通过泥条盘筑的方法制作的,即先将拌好的泥搓成长条,并保持泥条粗细均匀。
然后,把泥条连接在一块事先做好的器底泥片上,并用手指在里面把它压紧,根据造型再一层一层将泥条堆积起来盘高,将胚体里面抹平,以使泥条之间连接更紧;最后,泥条盘到一定高度后收口。
如果想以泥条盘筑法一次完成一件大作品或一件很复杂的作品,是较困难的。因为要有一定强度才能继续盘高,而且连接部位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才能保持胚体之间的粘接性。
在盘筑过程中,还要把握好泥的干湿度,注意掌握好造型的轮廓线。以泥条盘筑法创作的作品特点是古朴、流畅,富于变化。
西周时期原始瓷器器表的花纹装饰也日趋简单,除素面外,其釉下纹饰为几何形图案,有方格纹、篮纹、云雷纹、席纹、叶脉纹、齿状纹、划纹、弦纹、S形纹、乳钉纹、圆圈纹和曲折纹等。
拍印的图案纹饰在西周原始瓷器上已很少施用。纹饰仍以纹理较粗的绳纹为主,另有一些划线纹、篦纹、弦纹、刻画三角纹等,这时附加堆纹已很少使用。
在造型上,以袋状足、圈足、平底为主要特征。
比如这件西周青釉锯齿纹四系罐,高27厘米,直斜短颈,丰肩,腰部至脚处渐斜收,圈足,全身施青釉,厚薄不匀明显。
还有一件西周青釉大口尊,高12.3厘米,口径18.7厘米,足径12.5厘米,简朴而实用。
西周晚期的原始瓷器多为豆、尊、罐、壶等生活用具。在北京市琉璃河,河南省洛阳市、襄县,陕西省长安县、扶风县、宝鸡市,江苏省丹徒县、句容县、金坛县、溧水县,浙江义乌县、德清县、衢州市,安徽省屯溪市等地,都曾发现为数众多的西周时期的原始瓷器。
安徽省屯溪发现有西周原始瓷带柄壶,高13.6厘米,口径5.6厘米,通体施以淡棕色釉,呈短颈鼓腹型,器身用密布的弦纹来装饰。
屯溪还发现有西周原始瓷三系罐和原始瓷尊,罐高12.3厘米,口径11.4厘米;尊高17.7厘米,口径17厘米。
陕西省长安县发现的西周原始瓷豆,高7厘米,口径13厘米,足径7.8厘米。豆盘敛口,浅腹,粗柄,圈足侈大,釉呈青色。
西周原始瓷罐,高19厘米,口径11.9厘米,底径16.5厘米,敞口、矮颈、鼓腹、大平底、上腹置有对称绳纹状双系,器腹饰有变体云雷纹。施黄褐色釉,施釉不均,底无釉。
同类型的还有西周原始青瓷罐,通体施青花色釉,釉层薄而均匀。釉下刻有云雷纹装饰,这种几何形的纹样西周开始较为流行。此时的器物造型比商代更为规整。
江苏省金坛发现西周原始瓷青釉弦纹索耳盂,折腹,实足,底部露胎处刻有“△”形图记。内外通体施青褐色釉,有剥釉现象。
另一件西周原始瓷青釉弦纹索耳盂釉呈深豆绿色,尽管没有釉层脱落现象,但釉面不均匀。器物造型显然模仿青铜器。弦纹、锯齿纹等纹饰是西周流行的典型纹样。
浙江省德清明联乡发现西周原始瓷印花双耳筩,高34.2厘米,口径20厘米,底径18.5厘米,束口、无颈、折肩、直筒形腹,平底,器面修整不平、内外施釉不匀。下沿至上腹对称二绳索。上腹拍印重线水波纹和云雷纹。
德清皇坟山发现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原始瓷卣,高18.2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14厘米,敞口、折肩,肩上有“S”形装饰,腹弧直,大平底。上腹部有陶耳一对,器表饰变体云雷纹,施青褐色釉,施釉不均。
[旁注]
罍 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体量略小于彝,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而圆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从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渐由瘦高转为矮粗,繁缛的图案渐少,变得素雅。
釉 是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是用矿物原料和化工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过研磨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煅烧而成。能增加制品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和电介强度,还有美化器物、便于拭洗、不被尘土腥秽侵蚀等特点。
豆 古代器物名,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作为礼器常与鼎、壶配套使用,构成了一套原始礼器的基本组合,成为随葬用的主要器类。
卣 是古代一种器皿。盛行使用时期为商代跟西周时期。当时用来装酒用。所以外观上大部分是圆形,椭圆形,底部有脚,周围雕刻精美的工艺图案。
[阅读链接]
西周时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陶器已经丧失了前一时期的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青铜礼器和生活、生产用器成为社会风尚的主流,陶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还保持着传统的面貌,但器型、纹样模仿青铜器的做法相当流行。
烧陶窑炉的发展为冶炼青铜炼炉的创制提供了启示;而能用火候较高的温度冶炼青铜,又为改进陶窑炉进一步烧制出,耐温较高的白陶器和原始瓷器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