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国气象——宋元明清瓷器
陶瓷业至宋代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在色品种日趋丰富。
元朝时枢府窑出现,景德镇开始成为我国陶瓷产业中心,其名声远扬世界各地。景德镇生产的白瓷与釉下蓝色纹饰形成鲜明对比,青花瓷自此起兴起,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也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明朝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在世界上是独占鳌头,在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上地位突出,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窑、浙江的龙泉窑、河北的磁州窑也都以各自风格迥异的优质陶瓷蜚声于世。
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认为是整个清朝统治下陶瓷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工艺技术较为复杂的产品多有出现,各种颜色釉及釉上彩异常丰富。到清代晚期,国运衰落,人民贫困,我国的陶瓷制造业日趋退化。
以五大名窑为主的宋代瓷器
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局面,瓷窑遍及南北各地,名窑迭出,品类繁多,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纷纷兴起。
宋朝瓷器,以其古朴深沉,同时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的气象为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工艺发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让世人景仰的丰碑。
宋代瓷器突破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品类繁多,器型多样。最受欢迎的有“梅瓶”、“玉壶春”等。而且釉色优美,高贵朴实,有类玉的效果,以单色瓷为主,体现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简洁素雅之美,有明显的民族精神体现。
宋代工艺美术种类中,瓷器成就最高。举世闻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产品为世所珍,还有耀州窑、湖田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等产品也是风格独特,各领风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好局面,是我国古代陶瓷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如果按地域来分,宋代陶瓷窑大致概括为6个瓷窑系,分别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这些窑系一方面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区使用原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有受帝国时代的政治理念、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的共同性。
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的汝窑属北方青瓷体系,以食具为大宗,瓷器品种以青釉瓷为主,兼烧钧窑系青瓷。青瓷的器类以盘、碗居多,样式简单。
汝窑的装饰绝大部分青瓷饰以印花,刻花极少另有光素无纹饰者。印花纹样均饰于盘、碗器内壁,花纹廓线凸起,以点线纹勾勒叶筋为其特点。题材以花卉为主,菊花、牡丹最多,还有枝叶纹、海水纹等,常用缠枝式或折枝式布局表现多彩的花姿。
如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高4厘米,口径18.5厘米,足距16.9厘米。承盘圆口,浅腹,平底,下承以三足。里外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外底满釉,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
清乾隆皇帝收藏后,曾为其题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以楷书镌刻于器物外底。诗道:
紫土陶成铁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
易辞本契退藏理,宋诏胡夸切事谈。
后署“乾隆戊戌夏御题”。此器造型规整,釉呈淡天青色,柔和温润。它应与三足樽配套使用,用以承放三足樽。
官窑由官府直接营建,为皇家自办,烧制御用瓷器以“紫口铁足”成为瓷器精品,并有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之分。
官窑瓷器虽然在宋代瓷器中只占极少数,但是由于其所处地位和具备的优越条件,使它在当时烧造了一批宫廷所需的高档瓷器。
官窑产品以宫廷生活用瓷与陈设瓷为主,有碗、盘、碟、盏托、洗、瓶、炉、尊等,样式多种。瓶有弦纹瓶、直颈瓶、瓜棱瓶、贯耳瓶、胆式瓶、八方瓶、盘口瓶等,造型各有特点。
官窑青瓷闻名于世,北宋汴京官窑青瓷继汝窑烧造,其形制、釉色、工艺与汝窑有共同之处。《格古要论》说汴京官窑器“色好者与汝窑相类”。
器多仿古,釉色有淡青、粉青、灰青等多种色调,釉质匀润莹亮,大纹片,胎骨深灰或紫色,满釉裹足支烧,器底有支钉痕。
如官窑青釉圆洗,高6.4厘米,口径22.5厘米,足径19厘米。洗敞口,器身近直,洗里坦平,圈足矮宽,底部边沿露胎无釉。造型端庄典雅。通体施青釉,釉呈粉青色,纯净莹澈。釉面上,金丝般的开片纵横交织,片纹间又闪现出条条冰裂纹,优美和谐。
这件官窑圆洗是宋时宫廷御用器,在造型、工艺及装饰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纹突出。在釉层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层遮盖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铁足”,使器物愈显古朴庄重。
清代乾隆皇帝尤为喜爱,曾为此洗拟诗一首,由皇家玉作匠师以楷书镌刻于洗之外底。诗道:
修内遗来六百年,喜他脆器尚完全。
况非髻垦不入市,却足清真可设筵。
讵必古时无碗制,由来君道重盂圆。
细纹如拟冰之裂,在玉壶中可并肩。
下署“乾隆御题”。
南宋官窑是北宋汴京官窑的继续,郊坛官窑考古发掘的资料表明,南宋早期的青瓷产品,为薄胎薄釉青瓷,胎薄质细,色黑褐或深灰,釉色以粉青为主,兼有青灰、青黄和炒米黄等色调,釉层薄而润泽,有纹片,满釉支钉装烧,器底有圆形支钉痕,工精质高。
南宋官窑青瓷的形制、胎、釉和支烧工艺都与北宋汝、官窑青瓷特点相类,确为“袭故宫遗制”。
南宋后期官窑青瓷的烧造追求玉石质感,改变制瓷工艺,创用素烧胎多次上釉二次烧成的厚釉工艺,制出薄胎厚釉青瓷,釉质如玉石般的光亮莹润,釉面上显露横竖交织的蟹爪纹片或层层叠错的冰裂纹片,有说不尽的奥妙。
郊坛官窑烧制的青瓷器物除碗、盘、洗外,又多仿周、汉时期青铜器式样。
如宋官窑弦纹瓶,洗口,长颈,硕圆腹,圈足,颈至腹部凸起弦纹数周,圈足两侧有对称的横孔,古朴端庄,为仿汉铜壶的式样。
再如官窑贯耳瓶,高22.8厘米,口径8.3厘米,足径9.6厘米,即仿自古代青铜投壶造型,直口阔腹,瓶侧筒状贯耳与足部两侧长方孔相对应,可以穿系绳带。此瓶釉色厚润,端庄典雅,是宋代瓷器中的珍品。
青瓷体系的钧窑位于河南省禹县,钧窑系青瓷盘、碗、洗等器物的釉色有青绿、月白、天蓝,色泽纯正,釉质滋润。
如钧窑月白釉瓶,高28厘米,口径4.8厘米,足径7厘米。瓶唇口,口沿微撇,长颈,颈部上宽下窄如喇叭形,圆腹下垂,圈足。通体施月白釉,口沿处釉薄微显胎色,足边呈酱色。此瓶造型别致,釉色匀净,为民窑中较好的作品。
宋钧窑天蓝釉红斑花瓣式碗,高4.8厘米,口径9.5厘米,足径3.5厘米。碗呈花瓣状。口内敛,器里凸起、器外凹进10条棱线,将碗自然分成十花瓣形,圈足。通体釉色为天蓝色,其上显现几块紫红斑块,上有铁质斑点结晶。
此碗造型别致,宛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妩媚多姿。蓝、紫相间的釉色,又如同天空中飘浮的彩云。
这件碗也表现了在钧窑中最重要的窑变现象,即釉中所含各种呈色元素铁、铜等,在窑中烧制时,由于火焰的性质和温度的高低的不同,所成的釉就具有各种不同的颜色,五光十色,光彩夺目,突破了以往青、白瓷的单纯色调。
钧窑窑变瓷器精品再如玫瑰紫釉尊,高18.4厘米,口径20.1厘米,足径12厘米。尊仿青铜器式样,口沿外撇,直颈,鼓腹,圈足。器内外通体施铜红窑变釉。
口沿下至颈部以天蓝釉为主,晕散数道玫瑰紫红釉。腹部则主要施玫瑰紫红釉。器内兼施玫瑰紫与天蓝色釉。底刻“六”字款并有五孔。
此尊造型端庄规整,釉色如晚霞般柔和典雅。在蓝紫融汇、交织变化的釉色中,呈现蚯蚓走泥纹,使器物更增自然天成之美感。此尊应为宫中植花用的花盆,是宋代传世钧窑瓷器中的精品。
宋代白瓷体系最重要的是定窑和磁州窑,定窑在河北省曲阳县,是宋代北方著名瓷窑。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曾经为宫廷烧造贡瓷,因此身价倍增。
定窑的白瓷装饰,有刻花、划花和印花,以印花最精。它的特点是: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工整素雅,密而不乱,讲求对称。它的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釉色滋润莹泽,特点是有蜡泪痕。
其中定窑孩儿枕是烧制最为精美的一种瓷枕。瓷枕是我国古代的夏令寝具。古人认为瓷枕“最能明目益精,至老可读细书”,所以无论富贵贫贱都极喜好。
瓷枕最早创烧于隋代,唐代以后开始大量生产,并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床上枕具。到了两宋及金、元时期,瓷枕的发展进入了繁荣期,产地遍及南北,造型非常丰富。
定窑孩儿枕制作精奇,匠师把瓷枕处理成一个铺伏在榻上的男孩,男孩的头斜枕于交叉的手臂上,脸向右侧,表情稚朴天真,大眼睛、宽脑门,肥大的双耳、饱满的耳垂和小巧挺直的鼻子构成了我国理想的“富贵”形象。
男孩的右手持一绣球,身穿绣花绫罗长衫,外罩坎肩,下穿长裤,足登软底布鞋,向人们展示了宋代服饰的特点。卧榻四周雕饰螭龙、如意纹饰,精致华美。
由于人物雕塑栩栩如生,神情状貌表现得恰到好处,加上瓷胎细腻,釉色白中发暖,如象牙般均匀滋润,瓷枕整体给人以柔和温馨的美感。
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定窑孩儿枕的传奇故事:
北宋时期,定窑已成规模。有一对夫妻,同为烧窑能手,虽然结婚10余年,生活幸福美满,但眼看两人都已近而立之年,却无子嗣。
当时民间流行一种习俗叫“拴娃娃”或“抱娃娃”。是说婚后不孕的妇女到当地的天后宫,拜求送子娘娘赐子,然后用红线拴上一个泥娃娃,抱回家,再供奉起来,就能顺利怀孕。于是,他们夫妻二人就请了一个泥娃娃。
但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夫妻二人仍然没有得子,妻子日日为此伤心,丈夫则一气之下将泥娃娃摔了个粉碎。但这一摔却将妻子的心摔了个粉碎,她觉得自己再也没有怀孕生孩子的可能,在哭泣中朦胧地进入梦乡。
睡梦中,她仿佛看见了一个小娃娃在草地上欢笑着奔跑,口中还不停地叫着娘。跑累了,小娃娃头倚靠在胳膊上,笑盈盈地躺在了地上……
一觉醒来,她的心情好了许多,睡梦中孩子的笑脸也一直留在了她的心里。思来想去,她画了一个样子,挑了一块上好的坯土,描摹出了一个小孩样的瓷枕头。
丈夫见了,就将妻子所描绘的枕头精心烧制。后来妻子就枕着它睡觉,仿佛便能在睡梦中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娃娃。
过了半年,妻子竟然怀孕了。夫妻二人喜出望外,认为孩儿枕起到了天后宫泥娃娃的作用。
依照民间习俗,请回泥娃娃的妇女成功怀孕后,每餐要给泥娃娃安排碗筷,逢年过节还要摆上水果糕点,换上“百家衣”。于是,家里的孩儿枕便也有了同样的待遇。
后来,他们的孩子顺利出生,孩儿枕就成了孩子的大哥,还要按照民间的习俗,叫这瓷枕为“娃娃大哥”。
定窑孩儿枕作成男孩形状,或许寓意“宜男”。它清凉沁肤,爽身怡神,颇受人们的喜爱。
此枕以婴孩的脊背作枕面,颇具匠心。其雕塑手法细腻入微,生动地表现出孩童的体态神情,凝聚了匠师倾注的真、善、美。
北宋定窑瓷器精品还有北京先农坛发现的白釉瓜楞提梁壶,通高15.3厘米 口径1.7厘米,壶口下凹,短流,圈足。
壶身呈六棱瓜瓣形,提梁仿藤编样式,前端分成三股,每股前端有模印的花卉片饰与壶体相接,尾部也是同样装饰,小巧而别致。全器满施白釉,白中泛黄、此种造型的壶在宋、辽时期的北方地区较为流行。
宋代时,磁州窑则以白地黑花剔刻装饰最有特色,八方形枕是磁州窑常见的枕式,在窑址调查中发现有专门烧这种枕的窑。八方形枕的装饰纹样多为折枝花鸟、莲池游鸭、鸡、兔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有件磁州窑白地黑花八方枕,高12厘米,枕面长32厘米,宽23厘米;底长31厘米,宽21.5厘米。枕八方形,面、底出沿,枕壁棱角处有八条竹节状突起,背面有一通气孔,素底无釉。
枕面白地上以黑彩描绘折枝牡丹一枝,并在花瓣、花叶上刻画出筋脉。枕面周边描绘黑彩边框,枕面画面精细生动。
青瓷系列的还有南方的哥窑与龙泉窑,龙泉窑又称弟窑,都位于浙江省龙泉县,创始人是兄弟俩,哥哥叫章生一,弟弟叫章生二。
哥窑瓷器最大特点是瓷器通体开片,开大片为“冰裂纹”,开细片为“鱼子纹”,极碎为“百圾碎”,若裂纹呈黑、黄两色,则称为“金丝铁线”。
如哥窑青釉鱼耳炉,高9厘米,口径11.8厘米,足径9.6厘米。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S”形轮廓线上敛下丰,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
腹两侧对称置鱼形耳,下承以圈足。造型古朴典雅。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织如网的“金丝铁线”开片纹,使素净的釉面富于韵律美。外底有6个圆形支钉痕。
鱼耳炉因可用来焚香且炉身两侧置鱼形耳而得名,此件鱼耳炉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名品,属于清宫旧藏品。清代乾隆皇帝曾对其颇为赏识,摩挲把玩时曾拟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楷书镌刻于炉之外底。诗道:
伊谁换夕薰,香讶至今闻。
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
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
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
款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题”。
宋哥窑精品的青釉弦纹瓶,高20.1厘米,口径6.4厘米,足径9.7厘米。瓶撇口,口沿隐现酱紫色,细长颈,扁圆腹,圈足,颈及肩部凸起弦纹4道。器里外及底心满釉,釉面开“金丝铁线”片纹,底足露胎处呈酱褐色。
此瓶颈部细长,腹部虽鼓而不显臃肿,整体具有一种纯朴、典雅的艺术效果。
龙泉窑为宋代南方民间名窑之一,有烧窑遗址数百处,以大窑、金村两地窑址存世最多,烧瓷质量最精。始烧于北宋早期,南宋中期以后窑业极盛。
龙泉窑早期产品在器型、装饰、釉色各方面与越窑、温州窑、婺州窑相似。南宋中期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南宋晚期窑业大发展,对浙江、江西、福建境内的窑业产生影响。形成烧制龙泉风格的青瓷窑系,产品畅销南北各地,并远销东亚及东非、阿拉伯诸国。
龙泉窑产品以民间生活日用青瓷为主。北宋青瓷胎色灰白,釉色艾绿,釉质薄匀晶莹,多以刻花、篾点或篾划装饰技法,表现波浪、蕉叶、团花、缠枝花、流云、婴戏等纹样。还有塑贴纹饰。
龙泉窑瓷器类型以碗、盘、壶等为主,也有少量的盆、钵、罐、瓶等。造型端庄,制作工整,器底旋削平滑。
如龙泉窑青釉刻花牡丹纹瓶,在匀称的瓶体上,刻画枝茎缠绕的牡丹花,以篾划的细密线表现花筋叶脉,肩、颈部以覆莲瓣纹作衬饰,整器上花纹满布,层次分明,主题纹样丰满鲜明,是北宋龙泉青瓷的代表作。
浙江省武义北宋墓发现的龙泉窑青釉五管瓶,肩、腹部作塑贴花边装饰,展现了北宋早期龙泉青瓷器型与装饰特点。
南宋中期的龙泉青瓷,釉色多淡青,釉质晶亮透明,多为刻花,篾纹渐少。青瓷器类新增多种式样的炉、盆、奓斗等,器物底部厚重,圈足宽阔浅矮,造型淳朴稳重。
如浙江松阳县南宋墓发现的青釉弦纹盖瓶,胎厚色灰白,釉薄透体,细密的层层弦纹规整清晰,展现了南宋中期龙泉青瓷特点。
南宋晚期的龙泉青瓷,胎色白,釉色青翠的梅子青釉或粉润如玉的粉青釉,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
此时期的器类更为丰富,有各式碗、盘、碟、盏、盆、壶、渣斗等日用品和文房用具砚滴、水注、笔筒、笔架、棋子与佛前供用的各式香炉,还有八仙塑像等。
这时突出的器物是,模仿古铜器和玉器造型的青瓷鬲、觚、觯、投壶、琮等古雅之品。早期的刻画装饰已消失,堆贴、浮雕装饰大增。
如南宋龙泉窑青釉蟠龙纹盖瓶,在瓶的粗颈上环绕一条蟠龙,盖顶塑贴鸟形钮,小鸟翘尾、低首,似在垂视那神奇的龙,釉色青润如美玉。
龙泉窑三足炉,高12.4厘米,口径14.5厘米,足距9.2厘米。炉折沿,短颈,扁圆腹,下承以三足。肩部饰凸起弦纹一道,腹部与三足对应处饰有三条凸起的直线纹。通体施青绿色釉,三足底部显露酱黄色。
此炉釉色为典型的梅子青色,青翠幽雅。炉腹至足部凸起的三条棱线原系仿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因凸起处釉层较薄,呈浅白色,形成了出筋的装饰效果,翠玉般的釉色中显露出数道规整的白线,分外醒目。此炉造型仿青铜鬲,因此又称鬲式炉,是龙泉窑的上乘佳作。
还有南宋龙泉窑青釉凸花葫芦瓶,瓶体的上、下部位,分别凸起折枝花和缠枝花,一色的粉青釉遮盖其上,衬出花枝的鲜嫩,展现了南宋龙泉青釉的美妙。
在烧白胎青瓷的同时,龙泉窑还为南宋皇室烧造仿官窑的黑胎青瓷,在窑址遗存中有为数不多的黑胎青瓷残品。
南方青白瓷窑的另一代表是景德镇窑,带铭记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镇窑的产品中比较常见,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产品上所作的标记,以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一般均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记”阳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写作“合”。
计有“段、许、蔡、吴、汪、蓝、朱、徐、程、张、余、陈、潘”等13家。这种带作坊名称标记的青白瓷盒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商品竞争之激烈。
如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盒,通高3.4厘米,口径5.2厘米,底径4.8厘米。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别致。盖面印有密集的锦纹,纹饰模糊不清。盒里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记”。
宋朝瓷器从胎釉上看,北方窑系的瓷胎以灰或浅灰色为主,釉色却各有千秋。例如钧窑釉,喻为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无穷如行云流水;汝窑釉含蓄莹润、积堆如凝脂;磁州窑烧出的则是油滴、鹧鸪斑、玳瑁等神奇的结晶釉。
南方窑系的胎质则以白或浅灰白居多,景德镇窑的青白瓷色质如玉、碧如湖水;龙泉窑青瓷翠绿莹亮如梅子青青;哥窑的青瓷其釉面开出断纹,如丝成网,美哉天成,是一种独特的缺陷美;还有定窑瓷,其图案工整,严谨清晰的印花让人叹为观止;耀州窑瓷,其犀利潇洒的刻花给人们以流动的韵律美。
追求釉色之美、追求釉质之美,宋人在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
从造型的角度看,宋瓷的器形较之前代更为丰富多彩,几乎包括了人民日常生活用器的大部分如碗、盘、壶、罐、盒、炉、枕、砚与水注等,其中最为多见的是玉壶春瓶。
宋代民间用瓷的造型大部分是大方朴实、经济耐用;而宫廷用瓷则端庄典雅、雍容华贵。最能反映皇家气派的是哥、官、钧、汝与定窑口烧制的贡瓷,最能体现百姓喜乐的是磁州、耀州窑口烧制的民间瓷品。
如北宋双鱼纹矮碗,直径16.5厘米,高3.7厘米,包边处极细微芝麻飞皮,海水双鱼纹清晰,青釉起筋。
从纹饰上讲,宋瓷的纹饰题材表现手法都极为丰富独特。一般情况下,龙、凤、鹿、鹤、游鱼、花鸟、婴戏、山水景色等常作为主体纹饰而突现在各类器形的显著部位,而回纹、卷枝卷叶纹、云头纹、钱纹、莲瓣纹等多用作边饰间饰,用以辅助主题纹饰。
工匠们用刻、划、剔、画和雕塑等不同技法,在器物上把纹样的神情意态与胎体的方圆长短巧妙结合起来,形成审美与实用的统一整体,令人爱不释手。
如婴戏纹,或于碗心、或于瓶腹,将肌肤稚嫩,情态活泼的童子置于花丛之中,或一或二,或三五成群,攀树折花,追逐嬉戏,真切动人,生活气息甚为浓厚。
宋代除了青瓷和白瓷,另外还有黑瓷系列,瓷呈纯黑色,主要有福建建阳县水吉镇的建窑和江西吉安永和镇的吉州窑。
建窑始于唐代,早期烧制部分青瓷,至北宋以生产兔毫纹黑釉茶盏而闻名。兔毫纹为釉面条状结晶,有黄、白两色,称金、银兔毫;有的釉面结晶呈油滴状,称鹤鸽斑;也有少数窑变花釉,在油滴结晶周围出现蓝色光泽。
该窑生产的黑瓷,釉不及底,胎较厚,含铁量高,故呈黑色,有“铁胎”之称。宋代著名书法家也是茶学家的蔡襄在《茶录》中道:
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燲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可见,宋代盛斗茶之风,又视建窑所产茶碗为最佳之器。
如宋建窑黑釉盏,高7.5厘米,口18厘米,底径5厘米。器口外撇,斜壁,浅圈足。通体施黑釉,釉面呈现黑、褐相间的兔毫纹,满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黄褐色。
此盏口径较大,线条流畅,造型十分优美。虽然它的胎、釉、造型都与建阳窑黑釉盏明显不同,但它仍属于建阳窑类型器物。
吉州窑始于五代,兴盛于宋,所烧瓷器品种极为丰富,如白釉器仿定窑,青釉器仿龙泉窑,白釉彩绘及黑釉器可与磁州窑、建阳窑产品相媲美。
其中尤以黑釉器变化多端,如玳瑁釉、树叶纹、剪纸花纹、描金彩绘、剔划花纹、黑釉褐斑、白斑及蓝斑等各具特色。
如吉州窑玳瑁釉碗,高5.3厘米,口径10.6厘米,底径3.4厘米。此碗釉面是在施黑釉时添加一些淡黄釉,经窑火焙烧,不同颜色的釉层在高温下相互浸润,烧成后淡黄釉色在黑釉底色衬托下蜿蜒浮现,似行云流水,宋代称它为玳瑁釉,是吉州窑的主要品种之一。
吉州窑还有一种特色瓷为白地黑花瓷,这种装饰技法源于北方磁州窑,但又具有地方特色。磁州窑白地黑花品种白黑对比强烈,而吉州窑白地实为土黄色,黑花实为褐色。纹饰布局多以开光形式出现,常见奔鹿纹、花草纹。
有一件吉州窑白地黑花瓷罐,高10.5厘米,口径10.5厘米,足径6.3厘米。罐广口,圆唇,直颈,扁腹,圈足。颈及足部褐彩绘多道弦纹,肩颈之间一周黑地白点纹。腹部开光内绘折枝花草纹,开光外绘变形海水纹,纹饰简练草率。
江西省南昌南宋墓发现的莲花纹炉及奔鹿纹盖罐也为这类器物的典型代表。除罐以外,白地黑花器物还有瓶、壶、炉、尊等。
[旁注]
儒文化 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它是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是我国的基本文化信仰。儒家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自春秋起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格古要论》我国最早的文物鉴定专著。明曹昭撰。书成于1388年。《格古要论》上卷为古铜器、古画、古墨迹、古碑法帖四论;中卷为古琴、古砚、珍奇、金铁四论;下卷为古窑器、古漆器、锦绮、异木、异石五论。
汴京 即河南省开封市,简称汴,古称“汴州”、“东京”、“大梁”。是我国多个重要王朝的首都。战国时期,魏国建都于此,称“大梁”,960北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代后周称帝,建立宋朝,仍以开封为首都,称为“东京”。
螭龙 传说龙有多种,有鳞为蛟龙,有翼为应龙,有角为虬龙,无角为螭龙。战国时期,螭龙纹头部的特征是圆眼、大鼻、眼尾稍有细长线。双线细眉,上线很浅很细,往往不易看出。下线明显,猫耳,大多数耳朵方圆。腿部线条弯曲,脚爪往往向上翘起,用曲折的弧形线,尽情地把关节主要活络胛骨都表现出来。
百家衣 旧时汉族育儿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是一种为婴儿祈寿的服饰。用向各家乞讨来的零碎布帛缝制而成。长子上小学前,先向百户人家各索讨一块布或锦缎,拼缝制成。每块直径7厘米,呈八角形,颜色不同。并绣上花、鸟、鱼、虫或人物。民间认为婴儿穿上百家衣,能保长命百岁。
蟠龙 指我国民间传说中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相传蟠龙是东海龙王的第十五个儿子,曾施法降雨、驱逐怪兽造福于人间,最后累死于大地上。
玉壶春瓶 又叫玉壶春壶,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圆腹、圈足。玉壶春瓶的造型定型于北宋时期,在当时是一种装酒的实用器具,后来逐渐演变为观赏性的陈设瓷。
蔡襄 先后在宋朝担任过馆阁校勘、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端明殿学士等职,主持建造了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蔡襄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而且学识渊博,书艺高深,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蔡襄书法以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
[阅读链接]
宋顾文荐《负喧杂录》记载“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为官窑”。据此可知,北宋后期在汴京设官窑,称“汴京官窑”,亦称“北宋官窑”。
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另立新窑,为南宋官窑。宋叶《坦斋笔衡》记载“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宛,号邵局,袭故宫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古所珍。后效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
此文表明,南宋初营建的“官窑”有二:一是“修内司官窑”,亦称“内窑”,明高濂《遵生八笺》说,修内司官窑的地点在杭州凤凰山下;二是“郊坛官窑”,位于杭州市南郊乌龟山一带,亦称“乌龟山官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