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薄透明的五代十国瓷器

唐之后50年里,我国面临分裂的局面,北方由后梁、一唐、后汉、后晋、后周5个朝代先后统治黄河流域。南方各地存在着前蜀、吴、吴越、楚、南汉、荆南、后蜀、南唐、北汉等许多政权,历史上称为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期间陶瓷生产仍以越窑青瓷为主,越窑在南方浙江省余姚、慈溪一带,唐代属越州管辖,故称越窑。越窑始自东汉,至唐、五代时是其鼎盛时期,主要烧造青瓷,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成为南方著名的青瓷窑。

越窑所烧器物造型丰富,纹样端庄秀丽,胎质细腻,釉色青中微带黄色,釉质滋润肥厚,如冰似玉,但五代时越窑瓷器已“臣庶不得用”,作为吴越王钱氏御用及贡品而被称为“秘色瓷”。

吴越王进贡中原朝廷瓷器动辄万件,最多的一次进贡竟然多达14万件。

这时的“秘色瓷”釉色青翠莹润,器壁薄,器形规整,口沿细薄,转折处棱角分明,给人轻巧之感。

越窑青瓷的器物主要有杯、碗、盘、茶托、执壶、罐等。如五代越窑鸟式杯,高5.8厘米,口径7.3厘米,足径4.9厘米。鸟式杯仿汉代铜器式样,敞口微敛,弧壁渐收,高圈足外撇。

杯外壁贴塑一飞鸟,头部高出杯口,伸展双翅,相对处饰鸟尾为柄。内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绿微闪黄色,釉面有细小的开片纹。鸟身刻画线纹、圆点纹,鸟尾划直线纹。

此杯造型新颖别致,所饰鸟儿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实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观赏的艺术品,其独到的审美意境耐人寻味。

广东省广州石马村的南汉墓也发现有4件青釉夹耳盖罐,其中一件通高18.6厘米,口径7.2厘米,足径8.2厘米。罐直口,丰肩,肩以下渐敛,圈足。附平顶直口圆盖。里外满施青釉,釉色莹润,开细小纹片。

此种夹耳罐的设计取自南方木桶式样,显得新颖别致。罐肩部两侧分别立起一对带孔的方形系,盖的两侧亦各凸出一带孔的板片,罐盖扣合时,盖上伸出的带孔的板片夹于肩上双系空隙处,一端可系绳或插棍作轴,另一端可开启。

与此造型相同的夹耳盖罐不仅在浙江越窑及湖南长沙窑的制品中有发现,而且在长沙五代墓的随葬品中也有所见。由此可知,这种夹耳盖罐在五代时期江南地区颇为流行。

再如五代十国精品青釉花口莲花碗,口径16.5厘米,高6厘米,器型端正工整,釉色微青,光亮滋润,造型精美,莲花形花口,为五代青釉精美瓷器。

五代时期的越窑青瓷釉面光滑,釉层透明度好,造型趋于秀美,同时瓷器的装饰也集中了以前的各种方法并加以发展,刻花、印花、画花技术发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

装饰题材也进一步拓宽,人物、鸟兽、花草一应俱全,矫健的各式蟠龙,翱翔天空的鹤、凤,荷花、秋葵、牡丹花丛中比翼双飞的鹦鹉以及钱塘江汹涌的潮水等。

刻画人物的也很多,轮廓勾勒都很准确,线条流畅生动。莲花瓣装饰也异常丰富,有10多种不同形式与不同刻法。此外,五代瓷器还出现了装饰有风景的画面。这些装饰承袭了唐代金银器和铜镜、织绣的特点,花纹精美,构图严谨,表现了五代青瓷的高度水平。

如越窑青釉刻莲花纹盒,通高4.8厘米,口径8.8厘米,足径5.4厘米。盒直口,外撇圈足。盒盖面坦平,直口。盖面刻花,中心为一莲蓬,外环莲瓣一周,盖边与盒底中腰各有弦纹一道,盒里外及足内满釉,釉呈青黄色。

这件越窑刻花盒为五代时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满釉,釉薄而匀,明显与唐代越窑不同。其莲瓣纹是越窑瓷器装饰中最有代表性的纹饰,莲瓣宽厚肥硕,有的花瓣中还有脉络,花瓣层次重叠者居多,单层者较少。

此盒所刻莲瓣线条圆润,刀工犀利,技艺娴熟,富有真实感,显示出越窑装饰的发展与成熟。

与唐代执壶相比,五代执壶的构造更趋合理,特别是壶流明显加长,便于实用,有一件五代越窑青釉执壶就是最好的例证,该壶高19.7厘米,口径9.7厘米,足径7.6厘米。

壶撇口,短颈,溜肩,长圆形五瓣瓜棱腹,浅圈足。壶身一侧置弯流,另一侧置连于口、肩之间的曲柄,肩部置对称竖系。壶内外及足内满施青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壶流根部积釉处产生窑变现象。

花口盘自唐代中晚期开始流行,其造型受同时期金银器影响,至五代时最为盛行。此时的瓷器受金银器造型的影响较大,不仅盘多做成花口,瓶也多作成瓜棱形。五代时期的花口盘与唐代相比,口沿变化更为丰富,有五瓣、六瓣甚至十瓣口的器物。

如越窑青釉菱花口盘,高2.1厘米,口径10.7厘米,底径5.3厘米。盘口呈菱花状,斜壁,平底。里外施青釉,釉色莹润纯正,外底有支钉痕。

这件菱花口盘,口沿线条流畅,盘壁浅薄,给人以轻巧玲珑之感。釉面有明显经使用而留下的磨痕,说明是一件令人喜爱的传世珍品。

五代时期,湖南的岳州窑烧造的青瓷以小件盘、碗居多,但其中一件岳州窑青釉画花莲瓣纹盘口瓶是为数不多的形体较大的器物之一,颇为难得。

这件莲瓣纹盘口瓶高30.3厘米,口径11.6厘米,足径9.1厘米。瓶盘口,短颈,溜肩,腹部长圆,圈足外撇。通体施青釉,釉呈青黄色,釉层较薄,开细碎片纹。胎釉结合不紧密,釉面有剥落。肩部刻画3道弦纹,腹下部刻画莲瓣纹。

刻画莲瓣纹是五代岳州窑常见的装饰技法,湖南省长沙子弹库五代墓曾发现一件岳州窑青釉刻画莲瓣纹瓶,与此瓶造型大体相同,都足以代表五代岳州窑瓷器的烧造水平。

耀州窑烧制瓷器始于唐代,当时所烧造品种十分丰富,五代时期开始则以烧造青瓷为主,其青翠莹润的釉面和精致优美的造型,并不逊于当时声名显赫的越窑青瓷。

如五代耀州窑青釉葵瓣口碗,高7.5厘米,口径19.2厘米,足径7.2厘米。碗呈五瓣花口状,口沿外撇,斜壁,浅圈足。腹壁自花口凹陷处起棱线。通体施青釉,釉层较薄,釉面玻璃质感强并开细碎片纹。

这件青釉花口碗釉面虽有水沁痕迹,但造型秀丽,釉色匀净,仍能反映出五代时期耀州窑青瓷的烧造风格。

而另有一件非常玄妙的耀州窑产品,是陕西省彬县发现的青釉提梁倒灌壶,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腹深12厘米。

胎质坚细,呈灰白色,釉色淡青略泛灰色,有光泽,壶身呈圆形,盖与提梁连接,提梁为一伏卧的圆眼、短嘴的凤凰,雕一对正在哺乳的母子狮作为流,造型生动逼真。腹部饰缠枝牡丹花,下饰一圈仰莲瓣纹。

这把壶最奇巧处在于壶盖仅为装饰不能开启,而在底部中心有五瓣梅花孔,灌水时要将壶倒置,水从母狮口外流时始盛满,然后将壶放正,因壶内有漏注与水相隔,底部虽有梅花孔,但却滴水不漏。这件提梁倒灌壶造型结构奇特,纹饰繁缛华丽,是耀州窑器皿中罕见的珍品。

五代时期,北方著名的瓷窑是河北省邢台的邢窑,邢窑仍是主要制造白瓷;同时河北省曲阳涧磁村一带的定窑,烧造于晚唐相近,五代时期制瓷的风格还保留了部分邢窑白瓷的特征,精致白瓷有很大发展,釉色纯白或白中闪青,制作精工,造型优美,胎色洁白细腻,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如定窑白釉双系罐,高13.5厘米,口径8.3厘米,足径11厘米。罐口外撇,短颈,溜肩,直腹,浅圈足。器里外施白釉,圈足无釉。颈下凸起弦纹一道,肩部刻画弦纹二道,两侧各塑贴一兽面衔环耳。

此罐釉色洁白纯正,造型虽小,但端庄气派,双耳设计尤为精巧,犀利的刀工将青面獠牙的瑞兽刻画得极为生动,显示出皇家用瓷风度,是五代定窑白瓷中的精品。

晚唐至五代末期,定窑瓷器铭款中以刻画“官”和“新官”者居多,陕西省西安北郊火烧壁发现晚唐定窑“官”字款白瓷就达33件之多;河北省定县静志寺真身舍利塔基和净众院舍利塔基也曾发现17件定窑刻画“官”和“新官”款的瓷器。

“官”字款白瓷均为定窑产品。当年定窑部分作坊被皇室或官府征用后,为防止与民用器物相混淆,特刻画“官”字,以示区别。

与同时期不署款定窑瓷器相比较,这些“官”字款器制作工艺都相当精细,属于精品,已达到宫廷用瓷的标准。

如五代定窑白釉“官”字款碗,高6.6厘米,口径17厘米,足径6厘米,碗敞口,斜壁,圈足。胎体轻薄。碗里外及圈足内均施白釉,釉色纯正,足中心刻画“官”字。此碗属同一时代白釉瓷器中的精品。

琉璃厂窑又称华阳窑,始于五代,是四川成都地区著名瓷窑,窑址在华阳县城以南胜利乡一村,因当地俗称“琉璃厂”,故名。该窑以生产日用陶瓷为主,如碗、杯、碟、壶、瓶、罐、炉、灯及小件玩具。

琉璃厂窑的器物胎体较粗糙,胎中含铁量较高,故胎色多为紫红、褐或土黄色。为弥补原料的缺陷,多于坯上敷以化妆土。

如五代琉璃厂窑绿彩双系瓶,高29.9厘米,口径 7.5厘米,足径9.2厘米。瓶盘口,细颈,溜肩,腹部修长,肩部两侧饰双系。外壁施半截黄釉,下半部露胎,釉面以绿彩装饰,花纹简朴大方。此器胎体较粗,造型细长,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旁注]

吴越国 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由钱镠所建。都城为杭州。强盛时拥有13州疆域,约为今浙江全省、江苏东南部和福建东北部。吴越国共历5位君主。

牡丹 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素有“百花之王”之称,而且是我国国花,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20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形成了包括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

执壶 又称“注子”、“注壶”,隋代出现的酒具。唐前期器呈盘口,短颈、鼓腹,圆筒形或六角形短直流、曲柄,壶体较矮,鼓腹,假圈足。唐中晚期及五代时大量流行,基本取代了鸡首壶、凤首壶等。明、清之后,造型增多,多用作茶具。

弦纹 是一种原始的陶瓷装饰纹样,作细而长的线条形,水平展开并环绕器物周匝。因使用工具及处理方法的不同,形状也不尽相同,有凹凸、粗细、尖圆等不同形状,还有单线与复线之分。细弦纹和粗弦纹有的在一件器物上同时出现,有时弦纹与其他纹饰配合使用。瓷器上以弦纹为纹饰,无论是作为主题纹饰还是辅助纹饰均极为常见。

舍利 原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后泛指僧人圆寂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舍利子的形状千变万化,有圆形、椭圆形,有成莲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萨状;它的颜色有白、黑、绿、红的,也有各种颜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钻石一般。

琉璃  亦作“瑠璃”,是指用各种颜色的人造水晶为原料,采用我国古代青铜脱蜡铸造法高温脱蜡而成的水晶作品。其色彩流云漓彩、美轮美奂;其品质晶莹剔透、光彩夺目。

[阅读链接]

五代柴窑据说为后周世宗柴荣的御窑,故称柴窑。窑址一般认为在河南省郑州一带。据文献记载,所烧瓷器“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足多粗黄土”。柴窑很可能是一个规模不大的窑址。

五代时期的柴窑,是我国天青釉瓷的创烧者,它的产品以天青釉瓷见长,瓷器表面应该是素面,釉色温润纯朴,胎体较薄,就像后人形容的那样“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

柴窑创制的天青瓷生产工艺,为鼎盛发展的宋代官汝、官仿官天青釉瓷的发展开创了先河,并奠定了我国天青釉瓷生产的工艺基础。

相传柴窑器物传世不多,世有“片柴值千金”之说。但由于始终未发现窑址,因此也无法确定何者为柴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