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兆丽和她的排扰朗读器

1984 年 4 月,发自祖国首都的电波播了一条惊人的消息:四川省遂宁县

顺南街小学六年级学生、年仅 11 岁的胡兆丽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一等奖。

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是一项全国性的竞赛活

动,由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领导小组主办,每两年举行一次。这是一项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的比赛,来自 960 万平方公里,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佼佼者都各显身手,拿出自己的奇思异想,欲夺得一等奖的殊荣,却未曾料想此次的一等奖奖杯竟被一个在全国地图上很难找到的小小县城的一个女孩捧走。

一时间,胡兆丽和她的排扰朗读器成了新闻热点。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中国少年报》、《四川日报》、《少年科学画报》、《新民晚报)、《少年先锋报》、《红领巾》等全国 20 多家报刊电台播了胡兆丽获奖的消息,并配发了头戴自己发明的排扰朗读器的胡兆丽的照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不但播发了消息,而且在“星星火炬”专栏对胡兆丽和她的排扰朗读器作了专题报道。 1984 年暑假,胡兆丽作为一等奖获得者参加在云南昆明举行的全国青少

年科技夏令营并参加了在昆明召开 58 的第二届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授奖大会。

1988 年,全国《科学创造发明比赛和学科讨论会得奖作品汇编》,收进了胡兆丽的简历及她发明的排扰朗读器。

1985 年金秋,胡兆丽作为全国万名创造杯赛活动的特邀代表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夏令营。《少年科学画报》1984 年第 12 期对排扰朗读器做了较为扼要又较为准确的说明。

“这个朗读器是模仿听诊器设计的,适宜在朗读课上使用。嘴向着塑料漏斗朗读,声音就通过连在塑料上的两根塑料管传到两只耳朵里,这样读者只听得到自己朗读的效果而可以不受外界声音的干扰。说到它的作用时说法不一。有的说它是学习外语的好助手,有的说它是考察自己朗读效果的好东西,有的说它是学习音乐的好工具。

那么,胡兆丽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命运并不是用鲜花来迎接胡兆丽的,而是给了她许多不幸。她从小喜欢体育,据她的老师讲,在学校运动会中她是班级的主要得分手,可命运偏偏把许多病痛给了她瘦弱的身子,使她经过好多年的顽强抗争之后,终于放弃了作一名运动员的奢望。

刚刚三四岁的胡兆丽,最容易得感冒。一感冒医生便开青莲霉素,一开就是三天,每天两次。那时爸爸妈妈忙,没法天天带小兆丽去医院,胡兆丽便一个人拿了药去医院找护士阿姨,让护士阿姨给自己打完针便一个人到当医生的五爸家里去,很神秘地看五爸给病人看病。看五爸怎样让病人伸出舌头“啊啊”发音,怎样闭了眼睛把手指轻轻地放在病人手上。最让胡兆丽感到稀奇的是五爸胸前的听诊器,那镀得亮亮的管子上面还连着那种弹性好的橡皮,还有那个亮亮的象小鼓一样的东西。

兆丽擅长朗读和唱歌。她朗读时不光是嗓子清亮,而且是真正的带感情的朗读。这种朗读在班上起了带头作用。不管哪一级的领导来听课,孩子们

的朗读都是声情并茂,让人听了大受感动。有一次,胡兆丽朗读课文《金色的鱼钩》,读到老班长吃鱼骨头那一节时,竟把来听课的人读哭了。

可谁也不知道胡兆丽也有苦恼,而且这种苦恼恰恰是朗读给她带来的。那时,胡兆丽最喜欢上的课是朗读课。每天早晨那 30 分钟早读课是她最快乐的时光。她可以放开嗓子,把自己对那些动人的文字的全部理解用自己清亮的噪音表达出来。可最让胡兆丽苦恼的也是早读课。全班五十多人,你读我读他也读,大家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感受,大声的、小声的、快的、慢的、抑的、扬的,总是统一不到一个节拍上,结果往往是你也听不见我的,我也听不见你的,乱了一锅粥。

胡兆丽多想只听到自己的声音啊!她要检验自己读得如何,对每个词, 每一段,每篇文章的把握是不是准确。可是教室里这么闹,可能吗?

可能吗?这个问题缠绕了胡兆丽好多年。她总在想,可能吗?能不能只听到自己的声音呢?能不能把别人的声音压到最小而把自己的声音放在最大呢?

经过好多年的思考,胡兆丽终于把思路集中到“仪器”上了。她根据听诊器发明了“排扰朗读器”。几经波折,这项小发明获得了全国第二届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