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各地方各单位开展党支部活动的新经验

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特别是党支部担负着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过程中处于最基层的地位。新时期新阶段,党支部所处的环境、担负的任务、工作的条件以及自身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对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必须适应新的形势任务,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十八大以来,各地各单位坚持用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积极开展党支部活动,探索新路子、总结新经验、寻找新规律,在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新鲜经验。

一、注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十八大以来,各地各单位在加强党支部建设过程中,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抓好思想理论武装,这是各地单位开展党支部活动的一条重要经验。

一是加强理论武装。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加强学习。思想理论上的坚定清醒是政治上坚定的前提。各地各单位党支部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不懈抓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把自觉抓好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党性修养作为必修课,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党章党规,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

二是加强党性教育。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十八大以来,各地各单位党支部特别注重加强党性教育,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强化党的理想信念宗旨、优良传统作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切实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员干部始终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以实际行动让党员和群众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

三是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党的思想教育的必要手段。各地各单位党支部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提升舆论引导能力。以先辈先进为镜,以反面典型为鉴,教育党员干部把好思想“总开关”,始终保持善于干事创业和勇于攻坚克难的“精气神”,敢于担当谋发展,心无旁骛干实事。

二、注重党员教育管理创新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活动主体,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十八大报告提出,“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近年来,各地各单位党支部积极创新党员教育管理理念、活化党员教育管理方式,不断探索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新路径、质量提升新举措、作用发挥新模式,使党员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一是积极探索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新路径。针对以往党员队伍建设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育形式单一单调、流动党员管理不够、保障基础相对薄弱等热点难点问题,攻坚克难、大胆突破,积极探索与时代要求、与地方实际相符的教育管理新路径。创新“寓教于乐”方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党员教党员、群众教群众。突出党的理论传播,围绕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高深的理论浅显化、宏大的愿景贴近化,推动思想常新、理想永存,突出提振发展信心,消除疑虑、激发热情,为党员干事创业提供了便利。

二是积极探索党员队伍质量提升新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为新常态,规范发展党员成为一项最为关键的工作。2013年1月28日,中央政治局研究部署加强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和管理工作。2014年6月,中央办公厅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核心思想就是严格控制发展党员数量,严格把关发展党员质量,并对发展党员工作提出“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要求。各地各单位党支部严格按照这一要求,牢固确立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意识,以实打实、硬碰硬的举措,通过严把入口、及时评议、畅通出口,不断提升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从严发展,端正入党动机,变“要我入党”为“我要入党”。坚持把发展党员工作的着力点放到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上,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提升思想境界、增强党性修养;严格发展标准,变“名额分配”为“成熟发展”。坚决打破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思想,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注重了解和听取民意,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做到发展一名党员、树起一面旗帜、带动一批群众。从严评议,注重扩大党内基层民主,推进党务公开,畅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监督党的组织和干部、向上级党组织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渠道。探索建立开放式民主评议党员新机制。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组织处置工作。

三是积极健全制度机制增强推动力。制度机制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党员教育培训的规范有序发展必须用制度作保障、以机制来支撑。各地各单位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建立健全党员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党员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和具体指导。将党员教育工作作为一项“硬指标”,纳入支部书记述职评议考核内容,以抓“一把手”推动“一把手”抓,切实抓好党员教育工作落实。强化基层党组织的主体责任,通过项目化推进、台账式管理、全过程监督,将工作职责具体化,确保计划一项、实施一项、见效一项。落实学时档案制度。认真落实党员集中学习培训时间的规定,建立党员集中教育培训登记考勤、效果检测等制度,健全党员教育培训档案,落实“一人一档、一支部一卡、半年一汇总、一年一报告”措施。建立考核评估机制。完善述学、考学、评学制度,每年开展一次党员教育“双考”活动,既考基层党组织从严治教责任落实,又考党员应知应会知识掌握情况和作用发挥情况。考基层党组织责任落实,主要考党员教育培训是否有计划、有内容、有记录、有实效;考党员学习教育和作用发挥,主要结合民主评议党员开展,采取个人自评、党员互评、支部评定的方式进行。“双考”的结果要作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年度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三、注重严肃党内组织生活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必须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党的组织生活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落实到党员队伍的管理中去。”各地各单位党支部在加强党内组织生活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是强化党的意识。严格组织生活制度,强化党的意识、党员意识是第一位的。党员的党员意识强,其组织观念也就强,执行制度就到位,就能自觉履行党员义务,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否则,游离于组织之外,不参加组织生活,重大事项不请示、不报告,再好的制度也会流于形式。十八大以来,各地各单位党支部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唤醒党员意识、做合格党员作为一个重要的着力点,通过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党员设岗定责等活动,增强党员的党员身份意识。

二是坚持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发挥党支部的主体作用,把“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融入日常,进一步规范了党的组织生活,使党的优良传统得到恢复和弘扬。实践表明,这是严格党的组织生活最管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党的组织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的平台,是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熔炉。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单位党支部坚持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党的组织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三是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党的组织生活的生命力和活力。组织生活方式方法的恰当是激发党的组织生活生命力和活力的有效抓手。新形势下,开展党的组织生活应在坚持既有传统的至今仍然有效的党的组织生活方式方法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时代特色。由于新媒体资源在调动党员尤其是年轻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各地各单位党支部都积极主动地用好“互联网+”时代的各种新媒体资源来开展党的组织生活,例如使用微信平台、微博平台、QQ群平台等定期发布学习资料,并组织党员进行网络答题和思想交流等。邀请专家进行形势与政策、党史党建理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系列讲座,因其深度和专业性而效果显著。讲座形式有集体参与式的课堂授课,也有利用网络直播平台进行远程授课,改变了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讲授式的单一授课方法。

四、注重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重申“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对于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互促、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共同提高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各地各单位党支部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作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牢固树立坚持不懈抓党建的责任意识、与时俱进抓党建的创新意识、城乡党建“一盘棋”的大局意识,把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政策制定、部署工作、资金支持、干部配备上提供保障。

一是建立健全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围绕建立完善城乡基层党建工作运行体系,实行组织联建,积极探索村企联建、村居联建、跨区域联建等新模式,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统筹设置机制;调整党建工作重心,更加关注边远地区和农村基层的党建工作,在经费、人才、政策支持等方面适当倾斜;积极探索在党建工作中以城带乡的实现形式和城乡互帮互助机制,统筹配置党建资源要素,推动城乡党建资源双向流动,特别是引导城市党建资源向农村流动。

二是建立健全城乡党员一体化管理机制。实行共育共管,推动城乡党员在日常管理、教育培训、服务群众等方面互动融合,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加快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建立严格的流动党员登记制度,抓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创新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比如在农村,把农村基层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建立农村行业基层党组织,调整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

三是实行资源共享,推动城市和机关优势资源向农村流动,建立健全城乡互促的党建工作模式。统筹基层党建阵地建设: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推动区域内各种活动场所和公共服务设施相互开放,统筹利用;加强教育阵地建设,分片分区整合镇(街道)培训机构、培训师资等资源;加强服务阵地建设,完善村(社区)流动党员服务站点、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各种服务窗口配套设施,建设文体娱乐、医疗卫生、网络信息、家居养老服务等场所。统筹基层社会资源转化:建立群众参与机制,建立以党员干部为带动、各阶层共同参与的村(社区)志愿者队伍;注重在社会组织中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从业队伍;大力推进党建带工建、带妇建、带团建工作;开展各种帮扶、援助、联谊等群众性活动,最大限度地把群众资源转化成党建资源,扩大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五、注重运用党建促脱贫攻坚

“精准扶贫”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的。搞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也是十八大以来各地的重要工作之一,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各地各单位紧紧围绕“以扶贫抓党建、以党建促脱贫”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挥贫困村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集中精力,高质量、高标准落实精准扶贫各项工作任务,不断提升贫困村发展的“造血”功能,促进扶贫开发工作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一是配强班子,不断增强脱贫攻坚的“内力”。注重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加强贫困村党组织建设,着力打造服务群众意识强、担当履职能力强的贫困村党组织班子。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建立转化升级工作责任制,明确具体责任人和转化时间表。切实提升贫困村“两委”班子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抓好队伍,不断增强脱贫攻坚的“能力”。注重选派机关优秀党员干部到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着力解决班子不团结、干事能力弱、集体经济发展慢等问题,把村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抓好村党支部书记和第一书记教育管理,培养扶贫攻坚“领头雁”。加强专题业务知识培训,切实提升他们的政策水平和领导能力。强化对驻村“第一书记”的管理,严格落实日常驻村请销假、工作在村等制度,把“第一书记”年度考评纳入评先表优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广大党员干部把精准扶贫作为践行“两学一做”的主赛场、主战场和主考场,帮助贫困村制定实施脱贫计划,选准好发展路子,落实好扶贫项目,不断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

三是建好阵地,不断增强脱贫攻坚的“动力”。大力实施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工程,着力解决无办公场所和办公场所破旧狭小问题,逐步改善村级党组织办公条件。借助精准扶贫的有利时机,结合贫困村实际,发挥优势,因地制宜,扎实推进贫困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建好管好用好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充分发挥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作用,做到功能齐全化、办事高效化、服务快捷化,真正把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成便捷服务、便利活动、便于议事的综合阵地,为脱贫攻坚增添不竭动力。

四是狠抓发展,增强脱贫攻坚的“活力”。通过典型带动发展、区域联动发展、保障推动发展,着力解决贫困村发展基础差、发展制约因素多、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围绕脱贫攻坚,抓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顶层设计。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加强基层党建、决战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坚持强化考核压实责任,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内容。重点支持党员发展产业,充分发挥党员中心户的作用,把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和专业合作社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支撑和保障。

案例与启示 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创新优化企业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方法

——南方电网公司“信仰的力量——理想信念教育体验式培训”案例

一、背景

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为党建方面的最鲜明特征和最大亮点,理想信念教育在各地广泛开展。然而其实际效果与预期仍有相当差距,学员反映最普遍的“理论认知与情感认同脱节、课堂学习与精神修炼脱节、历史学习与现实行为脱节”等问题尚未很好解决,传统教育“方法单一,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力和实效性”的局限愈加明显。

作为央企,南方电网系统(以下简称“南网”)现有逾10万党员,开展教育的需求量十分巨大;因南网党校新成立不久,师资和课程储备不足,暂时采取和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等单位合作培训的形式。但这些院校接待容量有限,无法满足规模化培训,且远距离外出培训往返成本较高,与南网勤俭办培训的思路不相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与内部教育资源能力不足引发的革新需求、培训实效性差引发的改进需求和大量红色教育资源浪费引发的整合需求,促使南网作出自己的思考。2014年,南网成立专项工作小组,贯彻中央全面从严治党、“两学一做”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相关精神,研究新形势下开展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体验式学习作为一种情境化学习模式,以“在做中学”、“体验式学习圈”、“发生认识论”等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主要理论架构,学习效率、记忆持久度是传统学习方法的5~10倍。受其启发,在经过多次理论研究、深入标杆单位调研和内部试点开发后,南网在所在的粤、桂、滇、黔等长征故事发生地,立足行业和地域特色,创新教学内容和模式,打造了自有品牌——“信仰的力量——理想信念教育体验式培训”项目(以下简称“培训”)。

二、主要思路及做法

在“体验”的基础上,培训坚持“在历史的发生地讲历史”、“以党史促党建”,优化教学目标、改进课程内容、创新培训方法,使培训更富于行业特色和时代色彩,更突出系统性和实践性,使教育方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主要思路和做法包括:

“一个主题”。以“信仰的力量”为主题。

“两个定位”。“立足南网,面向央企”,在做好内部培训基础上,为其他央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平台。

“三个目标”。“明之以理、动之以情、见之以行”,针对性解决传统理想信念教育“学不到位、识不到位、行不到位”的问题。

“四大篇章”。以“追溯救国路”、“重走长征路”、“见证强国路”、“筑就中国梦”为四大篇章,分别展现近代救国路、红军长征史、革命老区换新颜、改革开放前沿、筑就中国梦等内容。

“五项内容”:以理想信念、道德品行、党史国史、国情党情、西电东送及网情为五大教育模块。

“五种做法”。坚持“在历史的发生地讲历史”、“用党史讲党建”,启发学员知、情、意、行的深度参与,形成五大特色具体做法。

(一)把情感体验融入理性思考。改变“‘背书式’讲课+‘导游式’参观讲解”的刻板做法,尊重个体差异。遵循“学习(重温)——体验(唤醒)——内化(转化)”的规律,创造情境让学员开展行动与反思。例如:在贵州路线教学设计中,遵循“体验式学习圈”和情绪学习曲线,通过情绪的触发为学习提供基础;采取深入体验、情感沉浸、环境再现等体验式教学方法,以环境和感观刺激使学员进入角色,激发情感共鸣。又如在遵义会议博物馆,以声光电三维视频仿真技术真实复原遵义会议过程;在息烽集中营,以情景剧等蒙太奇的教学手法使学员身历其境,邀请学员亲入不足1米高的“感化室”,接触各种刑具,体验当时情境。

(二)把室内授课拓展到室外走学。通过把要开展的课程搬到现场,把简单的讲解转化为系统的课程,实现现场课程化、课程现场化以及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体验。例如:除“重走长征路”等体验环节外,培训还聘请各省党校教授、研究学者到现场与学生开展研讨式的“走学”,提升授课科学化、情境化水平,使理想信念教育之于学员不只是震撼、激动一阵子,还能铭记、影响一辈子。

(三)把单体知识串联成系统认知。串联整合零散观点,找出历史事件、人物和多学科知识间的内在关联,构建起“一人一会一战役”等教学理论概念体系,更具理论支撑和张力。多角度开发“遵义会议对党的执行力的影响”、“从四渡赤水体现毛泽东战略思想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相结合”等现代管理学专题,帮助学员开放思辨、多维思考,深入发掘历史经验的时代价值。

(四)把历史经验投射到企业发展实际。突出“关键在做”,开发“如何在工作中践行长征精神”、“南网人实践长征精神”、“西电东送及网情教育”等模块研讨教学。引入前沿的行动学习法,组织学员选择最关乎群众利益和当地发展、与自身工作有关的实际问题开展考察和结构化研讨,形成解决方案,实现教育从浅层认知到深入实践的转变,实现社会效益。

(五)以“互联网+”技术融入时代表达。为使80年前的长征精神更好地为年轻人理解、接受,于2016年原创设计了“理想信念线上学习”系列(见附录1-5),糅合了微课、动漫、VR技术和APP应用等多种元素,以其更加多元、更接地气的方式讲述长征,有效扩大了学习和分享活动的辐射范围,建立社会心理学所说的“体验式学习圈”。该系列微课部分还获得第二届中国企业微课大赛“最佳音效奖”和“最佳呈现奖”,南网获“企业微课实践先锋奖”。

三、主要成效及价值

截至目前,培训相继完成几条路线开发,开发课程68门,编制教材3本,并形成灵活的菜单式教学模式;在遵义干部学院等六地成立“理想信念教育教学点”;培训47期3700多人次,包括向中国电信、宝钢、神华等央企培训6期200多人次,提供了学习和交流平台;培训经验总结在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通讯》专题刊发,培训案例获中组部组织工作教学案例三等奖;在第六届中国企业大学发展论坛上获评“中国企业最佳学习项目”;鉴于在理想信念教育上对央企的贡献,南网获中国企业高管培训发展联盟(国务院国资委干部教育培训中心等主办)颁发“年度最佳贡献奖”。2016年6月,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局长时玉宝同志赴南网调研时,对其在理想信念教育上的探索予以充分肯定。培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促进了学员理想信念的“两个转变”

一是把“全面从严治党”理念贯穿培训全过程,实现理想信念从模糊的到清晰的转变。按照中央党校主体课程的理论结构设计课程,确保理论学习原汁原味。学员们通过革命老区实地体验,更加深刻认识到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重要性。二是坚持“学、思、行”一体式,使学员实现了理想信念从浅层认知到深入实践的转变。将理论学习与教学点特色相结合,革命历史与改革发展新常态相结合、将国际国内形势与党中央治国理政理念相结合,运用历史、辩证的方法,帮助学员夯实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

(二)促进了坚定理想信念和服务群众“两个结合”

一是学习的过程深化了学员对企业使命的认识。学员通过与当地群众和企业互动,深刻感受革命老区群众淳朴,了解老区发展的现实需求,对电网建设如何更好服务地方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深刻理解了“主动承担三大责任,全力做好电力供应”的企业使命。二是学习的成果体现了学员对服务群众的思考与实践。每个学习单元引入行动学习法和结构化研讨,引导学员动手,形成实际问题解决方案,实现了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的双促进。

(三)促进了干部培训的“两个突破”

一是立足自身队伍、资源打造特色教育品牌,实现自主研发能力的突破。通过整体设计,最大程度利用南方五省红色资源,通过课程层次化、模块化开发,路线特色化设计和项目整合化开发,实现教育的系统性、专题性和培训资源的集约、培训成本的大幅降低,避免了培训目标不统一和效果参差不齐。二是传统教育方法与现代方式有机结合,实现培训模式的突破。通过情景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学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找准理想信念教育和南网文化的契合点,挖掘地方特色和行业特点,使党员置身其中、潜移默化。

四、主要启示

近年,各地以体验式培训方式承载理想信念教育的尝试并不少见,而本培训之所以能取得预期效果,获得内外广泛肯定,主要是抓住了几个重点、做出了几项特色:

(一)领会了“信”的关键,科学构建理性和感性认同

准确把握党中央对理想信念教育的新精神新要求,是开发成功的前提。“信”的关键,是要引导学员建立对科学理论的深刻认同,和对历史规律、基本国情的正确把握。因此在课程体系着重突出了几个内容:一是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特别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二是强化党史学习。把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改革开放史作为必修课;三是强化行业特色,加强南网人实践革命精神的学习和研讨;四是强化道德品质教育,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把握了“教”的规律,促进“体验”与“学习”相交融

实事求是,改变“背书式授课+走马观花参观”的刻板程式化做法,尊重人的认知和行为改变规律,促进“体验”与“学习”相交融。具体教学中,注意以下细节的打造:

以情动之,化“硬”道理为“软”故事。信仰需要情感的共鸣,而非意识形态的灌输。培训没有选择皇皇巨著、长篇大论,而是给学员讲家庭、个人,讲战友友谊、军民情谊,讲大小生动的轶事、典故,并以诗歌朗诵、舞台剧等直观感性的方式,触动内心最柔软、最敏感的神经,以情感为触发思考的引子。

以理明之,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评史述理。心态和文化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持久的工程。培训的课堂上,允许学员有疑惑、有意见空间,承认对日作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努力等历史,支持学员从疑惑入手,查找史料、自由讨论、自主思考。“为什么是我们党坚持到了最后?因为当时的国民党,放眼皆是失去信仰、忙着捞油水的‘聪明人’。长征就是一场信仰和现实的对决,‘聪明人’和‘傻瓜’的对决。”一位学员在讨论后,理解更深了一层。

以行贯之,以“走学”实现历史与现实对接。课堂学习与精神修炼紧密结合,如每次外出教学活动,学员都要佩戴红色标示带、高唱革命歌曲,强化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重走长征路”环节,学员身体力行体验长征的艰苦卓绝;在教学现场,学员们向烈士敬献花圈、默哀,重温入党誓词,把感悟内化为自觉行动,从历史和现实的对接中体悟理想信念。

(三)突出了“学”的主体,塑造学员“四个铁一般”素质品德

2015年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对党员干部提出“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思想素质标准,也为学员培养指明了方向。据此,培训开展了学习对象的管理,从以“教”为主线,专注于“教”了什么、教了多少,转变为以“学”为主线,专注于学员“悟”到什么、怎样实践,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员寻根塑魂、涵养正气、修炼品格、内化修为。

增强历史事件的即视感和体验学习的代入感。坚持“在历史的发生地讲历史”、“用党史讲党建”,通过看、听和体悟,启发知、情、意、行深入参与。如在遵义博物馆的声光电技术和在息烽集中营运用的蒙太奇教学手法,都有效塑造了真实情境,增强了体验学习的代入感。

从“真性情”到“真信仰”、“真担当”。有情方能“有责”。新民主主义革命集中体现了先烈的家国情怀,涵括了无数母子、夫妻、兄弟、战友、军民之情,正是党性根源所在。培训遵循情绪激励曲线,将这些“情”发掘提炼、集中体现,以人之常情作引子,扪动人性;以家国情怀作基调,根植党性;以正邪对比作铺陈,激发血性,使淳挚感情成为心底党性的感性来源,激发责任感。教学中,小萝卜头与张露萍的诀别,贺子珍战乱中艰难产子和舍子战斗等故事,先烈“以国为家”的胸怀和风骨,都是让学员印象最深的。

养成五种自我品行。为从感性到理性,培养学员作为党员的自豪、自信和自强、自律、自觉,在“12345”的课程体系中糅合了现近代救国路、长征史、革命老区换新颜、改革开放前沿等内容,使学员深入、全面地了解先烈追求理想信念的心路历程,课程内容更丰满、内涵更丰富。

(四)聚焦了“做”的实效,落实“问题导向”、“关键在做”

贯彻“两学一做”的要求,摒除“走走老区、流流眼泪、背背理论、交交论文、光说不练”的形式套路,始终着眼于“解决一些问题、取得一些实效”,坚持“学、思、行”一体式,帮助学员有效践行理想信念。

首先,课程设计突出“关键在做”,以史喻今、以史资政,消除学员对理想信念的“疏离感”和“渺茫感”;根据地缘历史和企业发展的关联进行课程设计,使学员更直观地如何运用所学指导实践,认识电网如何更好服务地方。

其次,学习目标设定突出“问题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依归。引入前沿的行动学习法,引导学员动手,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直接促成成果转化。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6年12月30日)

云南弥渡:稳妥处置不合格党员促从严治党落实处

党员是党肌体的细胞、活动的主体、活力的源泉,党员队伍建设是党建设的基础工程。列宁说:“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处置不合格党员就是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实到党员队伍管理中,是疏通党员出口的有效途径,是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措施。去年以来,云南弥渡县健全完善机制,不断强化党员教育管理,把处置不合格党员作为从严治党的有效载体,积极稳妥开展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成因背景

不合格党员严重影响着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削弱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因此,不合格党员,是立党兴国之大害,其动摇了党的组织基础。

一段时期以来,少数党员思想退化、工作退步,难以发挥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严重影响了党组织的纯洁性和战斗力。一些党员干部中存在看齐意识不强,不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在党不言党、不爱党、不护党、不为党,组织纪律散漫,不按规定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按时交纳党费,不完成党组织分配的任务,不按党的组织原则办事等问题,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党员队伍的“出口”不畅,除了因为违法乱纪被开除外,很少有党员被清理出党组织。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中共中央政治局也部署了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旗帜鲜明地提出“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

二、主要做法

(一)责任明确,舆论引导充分。为确保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落到实处,由县委组织部制定统一的实施方案,明确各基层党(工)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各基层党(工)委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把握实施细节,做好舆论引导。通过召开支部会、座谈会等形式,深入宣传不合格党员处置的目的和意义,使广大党员充分认识到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让广大党员思想有触动,内心有震动,人人有行动。各党总支、党支部按照组织生活会中民主评议党员的结果,通过发放问卷、组织座谈等形式,认真做好摸底排查、谈话取证、找准问题等工作,确保了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有序推进。

(二)标准统一,尺度把握得当。按照《党章》要求,结合实际,统一不合格党员认定标准,把理想信念动摇、政治立场蜕变、党性意识淡漠、组织纪律涣散、大局观念弱化、法制观念淡薄、组织生活散漫、工作作风飘浮、廉洁自律松懈、道德行为扭曲等“十大”具体表现作为认定不合格党员的标准,避免了各基层党组织因标准不统一导致的争议和纠纷。同时,本着“不冤枉一名合格党员,不漏掉一名不合格党员”的原则,初步认定过程中正确把握处置不合格党员的政策界限,做到“五个区别”:一是把思想跟不上形势,认识模糊,同不讲党性,不讲原则,经常在群众中散布错误言论区别开来。二是把愿意接受教育,改正错误,并决心按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同拒绝接受教育和屡教不改区别开来。三是把长期患病、年老体弱等原因不能参加党的正常活动,无力完成党组织分配的工作,同革命意志衰退,长期消极落后,不起党员作用区别开来。四是把因为党组织软弱涣散,制度不健全,活动不能正常开展,使党员不能经常履行党员义务,同党员本人主观上不愿意履行党员义务区别开来。五是把由于缺乏经验,能力不足,以致工作上发生某些失误或错误,同工作不负责任,损害人民的利益区别开来。

(三)慎重认定,处置程序规范。始终遵循“坚持标准、立足教育、严肃处置、强化管理”的方针,按照“不定比例、不下指标,不搞末位淘汰”的要求,慎重认定不合格党员。坚持走群众路线,紧紧依靠广大党员和群众评议党员,对民主评议中满意度较差的党员,列为初步处置对象。为保证处置结果客观公正,通过走访谈话、反复印证、上门沟通等方式,多方搜集证据,正确区分主客观因素,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处置过程严格按照党员自评、群众测评、党支部评议、全体党员大会评定、基层党委审批、处置结果公示、县委组织部备案七个程序进行。真正做到了处置过程透明公开、处置结果党员认可、处置对象心服口服、处置工作群众点赞。认定为不合格的党员,根据个人情节轻重,面临限期整改、劝退及除名三种处理。

(四)治病救人,注重教育转化。对于认定为不合格的党员,不搞一刀切,影响不是很恶劣的,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给他改正错误的机会。对于情节较轻的不合格党员,本人确有继续留在党内的强烈愿望,又有整改决心和行动的,给予为期一年的改正期限。到期未改正的,劝其退党。劝而不退的予以除名。不合格党员本人无改正愿望,不愿意接受组织帮教和纪律约束的,劝其退党,劝而不退的予以除名。同时通过组织学习培训、参加志愿服务、按时汇报思想,开展谈心谈话以及与党员中的业务骨干、致富带头人结成“业务帮教对子”,与优秀共产党员、先进模范人物结成“思想交流对子”等措施,帮助不合格党员尽快转化。要求党支部至少每月要对限期改正的党员进行一次考察,基层党委每季度要对限期改正的党员状况作一次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的措施。

三、取得的成效

弥渡县切实把规矩立起来,制度定出来,把处置不合格党员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有机结合,严把“入口”,畅通“出口”,优化了党员结构,净化了党员队伍,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目前,共处置不合格党员50名,其中限期整改39名,劝退4名,除名7名。

(一)建立了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纯洁了党员队伍。通过开展党性分析、党员评议,充分发挥了党员的主体作用,党组织在管理党员的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掌握着主动权,使不合格党员得到了准确认定,被处置的不合格党员也心服口服,没有引发任何矛盾纠纷,没有引发一起上访。即使个别不合格党员不愿提出退党,但因担心民主测评中合格率低而主动放弃党籍,有效解决了过去“开除党籍”和“个人要求退党”涉及面窄、“劝退除名”和“自行脱党”不宜认定等问题,疏通了不合格党员的认定渠道和“出口”,党员队伍更加纯洁,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二)广大党员受到了一次党性教育,增强了党员意识。进行党性分析,是对党员的一次深刻党性教育,是对他们的一次深刻精神洗礼,有效激发了他们爱党奉献的自觉性,党员意识明显增强。党员中“无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以上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不做党所分配工作”的“三不”现象明显减少,“两类”组织中党员“隐身”也纷纷现身,党员管理中“组织号召,党员行动”的氛围更加浓厚。许多党员表示: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开展,让自己心存敬畏、反思过去、正视使命。

(三)激发党员创先创业的积极性,促党员作用发挥。通过加强党员队伍纯洁机制建设,既纯洁了党员队伍,又教育了党员,增强了广大党员争做合格党员、优秀党员的责任感和压力感,在全县形成了比学习、比服务、比奉献的浓厚氛围,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加突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主动公开承诺、积极发挥作用,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得到充分体现,有效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同时,我县健全完善党员队伍纯洁机制的经验做法,得到了上级部门的一致肯定。

四、探讨

处置不合格党员,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程序性很强的工作。在处置过程中,只有必须充分调研,认真排查摸底,健全工作机制,依靠制度的强制力和约束力有效化解工作难题,才能保证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规范有序地推进。

(一)以事实为依据,法规为准绳。要对照《党章》要求,以中组部《关于做好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的“理想信念缺失、政治立场动摇、宗旨观念淡薄、工作消极懈怠、组织纪律散漫”五大类不合格党员典型以及新增的“违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贪图享受,奢侈浪费,沉迷低级趣味,生活作风不检点”等内容作为不合格党员的标准,结合当地实际,抓住不同行业不合格党员的主要特征,制定出不同的判断标准。

(二)以民主为前提,程序要规范。客观、公正地处置不合格党员,科学的标准是前提,严密的程序是保证。要从有利于扩大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有利于弄清事实真相、有利于教育激励党员队伍出发,建立一套科学、严密、规范的工作程序,确保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达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置恰当、手续完备”的基本要求,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做到“坚持标准不走样、严格程序不变通”。要结合制定的不合格党员标准,严肃认真地开好民主评议会,请党员和群众当评委,在评定过程中要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在处置中要做到“处置恰当、手续完备、客观公正”。

(三)把握政策界限,慎定处置对象。对不合格党员采取相应的组织处置措施,是整个工作流程的实质性阶段。要本着“坚持标准、立足教育、区别对待、综合治理”的原则,对不合格党员进行妥善处置。要辩证分析错误原因,科学甄别错误事实;要准确把握政策界限,合理确定宽严尺度,去伪存真,激浊扬清,给党员一个客观的定性,让不合格党员受到应有的处理。在分类细化不合格党员标准以后,要通过电话、信函、短信等方式,及时告知辖区内共产党员,让每一个党员都能认清自己与合格党员的差距,并给予一定的整改期限,给予他们足够的整改时间和整改机会。要坚决杜绝“一言堂”“随意扣帽子”现象,绝不能将处置不合格党员变成某些人挟公器打击报复的工具。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6年9月19日)

甘肃漳县:“支部+”促精准脱贫的思考

漳县坚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同基层党建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功能,采取“支部+”,把农村党组织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把农村党组织的教育管理职能与推动服务发展相结合,更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一、背景起因——直面基层党建工作新问题

漳县现辖10镇3乡、5社区、136个村,总人口20.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11万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村68个,贫困人口5.14万人,是全国妇联定点帮扶县、国家贫困开发工作重点县、全省特别困难县,属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全省25个特别困难县之一,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县,农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好,往往只注重管理,服务意识淡薄,或有引领致富愿望,但缺乏致富思路、带富本领;

部分农村经济组织经营生产无方无序,有组织无章程、有章程不执行、想执行无能力,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引领、规范和带动;部分农业产业规模化、市场化体系不够健全,生产与市场难对接,技术服务难到位,农民群众难组织等问题一直存在。面对这些困境,县委充分认识到,农村特色产业大户、农产品经销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只有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组织优势,着力培育壮大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村域经济才能走向转型升级、增加收入的轨道。脱贫攻坚以来,县委瞄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反复调研、全面论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认为,探索推行“支部+”精准脱贫,有利于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村各类组织的相互融合、良性互动,有利于解决农村党组织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会抓、不会发展的问题,有利于降低农民进入市场的风险,并为农村党组织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致富提供有效的抓手和平台,是抓党建促脱贫的有效载体。基于以上认识,按照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完善的工作思路,逐步在全县推广这一模式,初步形成了以党支部为核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农村各类组织为纽带,以农户为基础的党建促扶贫发展新模式,为实现精准脱贫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主要做法——基层党组织引领经济发展新实践

第一,坚持“支部+”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服务、发展、治理功能。

一是强化政治引领。着力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四个核心”功能,坚持每月召开党支部会议讨论研究,定期教育引导群众,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强化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对宣传党的政策、服务群众等工作的督促指导。建立党员固定活动日制度,每月确定1个逢5日作为支部的“党员固定活动日”,开展组织活动,从严教育管理党员。

二是强化服务引领。大力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完善“365、一联百”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法,通过全程代理、一站式服务、网络服务等做法,全面落实“五个全覆盖”,切实帮助群众解决上学、养老、看病等实际困难。着力推行乡镇党委书记走遍村民小组和困难户,乡镇干部每年走遍分片包村的农户,做到“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着眼打造村级组织活动、产业发展辐射、新型农民培训、先进文化传播、便民利民服务“五位一体”村级综合服务中心,配齐办公及食宿用品,便于基层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

三是强化发展引领。切实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农民致富,强化村级党组织对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以及农村经营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领导,逐步建立扩大基层党建推进精准脱贫模式联合体。并在村干部中开展“带头示范、带头发展、带头帮带”为主要内容的“三带”活动,不断引领带动党员群众增收致富。

四是强化社会治理。构建在党组织领导下的农村社会治理新机制,推动管理向治理、服务转变,特别是加强对特殊群体的管理和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建强社会治理队伍,除村“两委”干部外,由乡镇机关派出年轻党员组建志愿服务队,经常活跃在田间地头,主动支持、参与村里的社会治理工作。组建纠纷调解队,让老党员、老干部等发挥余热,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和信访案件。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宣传动员爱心青年做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爱心妈妈”,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和“家”的温暖。

第二,创新“支部+”发展模式。主要以乡镇党委为龙头,以党支部为主导,以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为抓手,以农民党员、致富能手为骨干,以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目标,有效把加强基层党建与促进农村发展有机结合,实现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联动整推。

一是支部+公司。以支部为主体,以公司为载体,依托产业引公司、办公司、联公司,通过公司注入发展活力,联党员带农户,把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融入公司生产经营之中,通过发挥支部的领导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共同富裕步伐。如新寺镇青瓦寺村党支部依托优势资源,引进山东省三木集团公司创办贵清山植物园项目,总投资12亿元,规划用地3000亩。目前一期工程已流转土地1100余亩,每亩租金1000元,2015年一次性支付2年租金,以后逐年支付。整理观赏道路1200米,修建河堤600米,整理渠道2800米。同时,村党支部制作了用工卡,采取编号排序、轮流打工的方式,优先使用280名当地贫困户务工,目前综合土地流转、劳务收入和管理人员、机械费用累计达到354万元,涉及227户,户均增收1.56万元。

二是支部+合作社。在农村种植、养殖、经纪人等专业合作社中建立党支部,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之上建立村党总支,把总支部的领导服务融入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引领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带动村域经济发展。如东泉乡能岸村党支部依托本村养殖经营大户,大力发展小尾寒羊、优质土鸡等养殖产业,注册成立了东泉乡牧兴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300多万,建成了占地面积100亩的养殖小区,引进小尾寒羊、山羊、当地基础母羊500多只、优质土鸡300多只进行放养,种植白燕麦、紫花苜蓿近1000亩,通过了“牧兴”农产品绿色及无公害认证,解决了当地100多名劳动力就业,覆盖当地350户农民长期供应饲料,每户每年增加1300元。

三是支部+协会。由村党支部联合本村各类协会组织优势,发挥产业协会、互助资金协会、电商协会等作用,将协会力量重点向贫困户聚焦、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聚合,支持农户发展致富项目,实现支部建在协会上,协会办在实体上,实体联在农户上,有效促进协会发展和增加群众收入。如武阳镇柯寨村以种植韭菜闻名,但组织化程度低,习惯于传统种植,村党总支牵头成立韭菜协会后,协会会员与支部成员双向交叉,并实行统一指导、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运作模式,种植韭菜远销省内外,目前,会员人数达到70多名,种植规模达700多亩,辐射带动农户400多户,每年可为菜农人均增收2700元。同时,协会定期邀请县农业专家、科技特派员开展大棚韭菜种植、病虫害防治等知识培训,提高了群众种养殖技术。

四是支部+基地。采取统一规划、统一服务、统一扶持等措施,以支部为核心,以基地为载体,以农户为基础,成立“信息互通、技术互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种养殖示范基地,推动规模经营,形成产业示范链,带动发展。如东泉乡利用该乡土地资源优势,按照“创办一个基地,带动一项产业,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思路,聚集韩川村、黄河村育苗种植户,投资200多万,流转土地300多亩,成立了“信息互通、技术互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育苗培育种植示范基地,种植云杉等苗木70余万株,解决了当地80多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初步形成了以云杉育苗培育为主体,油松等多种地域特色明显、抗逆性强的苗木品种为辅助的育苗培育格局,预计育苗收入在2100万以上,农户劳务收入182万以上,人均增收2000元。

五是支部+电商。以推进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为平台,大力整合驻村帮扶工作队、科技特派员服务团的信息、技术优势,着力培育壮大富民产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如大草滩乡新联村党支部在驻村帮扶工作队的指导下,牵头成立了电子商务协会,注册网店9家,将村里手工编制、中药材为主的5类16种特色产品统一在网上销售,最高的月均收入达到1200多元,村域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初显。马泉乡蔡家坪村党支部瞄准了利用电商产业,可以将本村特色产业宣传出去,了解到本村返乡青年蔡连军有网上销售的本领,但由于资金短缺一直未能如愿,村党支部向乡党委、政府汇报后,乡政府筹资2万元,在村阵地挤出一间办公用房,设立了电子商务网店,购买了电脑、切割机、包装机等设备,主要销售该村党参、当归、沙棘等特色产业。目前,网店销售总额达到8万多元,净利润达到1.6万元,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真正将产品变成了商品。

第三,鼓励“支部+”服务融合。主要通过支部领办、创办、协办等方式,实行党支部班子成员与农村各种组织负责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使党支部与农村各种组织有机融合。

一是支部创办领办型。由村党支部引导党员和产业带头人,特别是村“两委”班子中具有较强带创能力的党员牵头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协会),合作社在村党支部引领下,鼓励农户积极参与,带动发展。

二是支部扶持引导型。坚持把村党支部在组织领导、政策引导、服务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与社会经济组织在技术、信息、市场方面的优势有效整合起来,实现党组织引领经济组织发展、党员带动群众致富、经济组织牵动农户增收。

三是支部协会双向进入型。以强化指导服务功能为切入点,支部主动介入,积极参与协会发展,实行支部班子成员与协会会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支部和协会互为补充,互相促进,支部在协会中出谋划策而不直接决策,主动服务而不越权干预。

四是支部协会合一型。推行产业链上建协会、协会上建支部的形式,在协会和党员群众之间搭建桥梁纽带,形成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利益联合体,强化生产合作,实现利益共享。

三、成效与反响——围绕扶贫抓党建新成效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在上级部门和有关单位支持下,漳县“支部+”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实现了“支部引领、群众增收、社会稳定”的多方共赢。

一是强化了支部“四大”功能。村党支部是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农村改革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实践表明,“支部+”突出党支部主体作用,村支部变决策指挥为创业带动、服务引导,对群众由“事务服务”拓展为“利益服务”,在群众中树立起较高的政治威信。特别是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新兴产业中,村党支部把好方向带好头,积极争取资金、政策倾斜,指导产业规范化建设,做好生产、加工、销售和推广等工作,团结带领党员群众共同发展。

二是提高了党员群众经济收入。长期以来,全县农村以发展小麦、玉米、大豆种植等传统农业为主,由于土地大多是旱地,一直以来靠天吃饭,每年收益小、发家致富难。而通过实施“支部+”精准脱贫,一方面为村级各类组织提供了劳动力保障,另一方面为农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地带动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4429元,提高到2015年的5507元。

三是提升了村级社会治理能力。“支部+”精准脱贫实施以来,将更多的组织资源、人才资源、物质资源汇聚在基层,逐步形成了以支部为核心、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在“支部+”的推动下,一大批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得到解决,一大批棘手的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2015年以来全县受理信访总量同比下降18%,集体上访、越级上访同比下降43%。

四是实现了农村和谐稳定发展。结合落实全县“1+19+4”精准扶贫文件,使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不少村积极发展公益事业,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福利保障,群众真正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去年以来,在“支部+”的带动下,全县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32万人,村级公益事业投入达到4821.76万元,形成了和谐稳定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四、探讨与启示——加强党建扶贫工作新启示

随着“支部+”精准脱贫的探索实施和不断深化,我们也初步获得了一些有益启示:

一是“支部+”精准脱贫,必须抓住夯实基层基础这个核心。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精准扶贫一线的核心。实际工作中,漳县立足强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功能,坚持建设“五位一体”的村级服务中心,近三年来,累计投资2880多万元,新建和改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91个;立足深化“365、一联百”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法,大力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采取村内选贤、跨村任职、村医村教兼职、机关下派等方式,拓宽选任视野,切实提升村级班子服务发展能力。实践证明,只有做好以选优配强带头人为主的基层基础工作,才能为“支部+”推进精准扶贫提供攻坚克难的核心。

二是“支部+”精准脱贫,必须突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个关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带领农民抗御市场风险、加快脱贫致富的关键。为此,漳县鼓励支持村党支部和党员致富能人创办领办协会、农民合作社282个,着力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团结到党组织周围,为推进精准扶贫凝聚了智慧和力量。实践证明,只要不断培育壮大新型农业主体,促使党组织政治优势与新型经营主体的经济优势高效融合,“支部+”推进精准扶贫就抓住了关键。

三是“支部+”精准脱贫,必须充分激活改革创新这个动力。发展富民产业是推进精准扶贫的根本。漳县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的着力点放在精准扶贫上,聚焦精准扶贫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进一步大胆探索、改革创新,重点在土地流转、项目审批等方面实行微改革,积极服务精准扶贫。实践证明,只有有针对性地推进改革创新,才能激活“支部+”推进精准扶贫的内在动力。

四是“支部+”精准脱贫,必须坚持发展富民产业这个根本。发展富民产业是推进精准扶贫的根本。产业发展中,漳县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大力整合驻村帮扶工作队、科技特派员服务团的信息、技术优势,着力培育壮大富民产业。实践证明,只有发展壮大特色富民产业,“支部+”推进精准扶贫才能抓住根本。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6年11月16日)

苏州吴江区:以“融入式党建”夯实基层工作,成效明显

从2013年提出实施“融入式党建”创新工程到今天已经4年,在这个过程中,吴江区以此来统筹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法治型党组织建设。其核心理念是党建融入发展、融入民生、融入区域、融入群众,并作为吴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工作路径。“‘融入式党建’经验贵在一个‘实’字,通过扎实的举措,让党建切实发挥了推动作用。《组织人事报》《新华日报》《苏州日报》《党建研究》等各大媒体多次介绍“融入式党建”的做法,人民网、中国网、新华网等新媒体也纷纷转载吴江区的创新做法。吴江区、苏州市、江苏省的许多领导前往考察,非常认同这一创新做法,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也把此作为党建案例和现场教学点,在全国引起了比较大的影响。

一、实施“融入式党建”的背景

1.经济快速发展对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吴江历来是民营经济比较发达和活跃的地方,老百姓也比较富裕。按照人均GDP来计算,我们从2000年起就突破了1万美元大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且经济总量连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2017年胡润全球富豪榜中,吴江有5人位列其中。在民营和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主导的经济架构下,如何发挥党组织对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以及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政治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既要防止因为“两张皮”而被边缘化导致缺位,又要防止因为“过度干预”而影响活力导致越位,这对施政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人民群众对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前几年,吴江一度遇到这样的窘境,经济社会发展排名在苏州大市靠前,但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的数量也最多。经济发展了,如果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这只会增强人民群众的相对剥夺感。因此,我们始终坚持发展为民,把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建融入民生,主要的抓手是扎实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突出服务导向,完善服务体系,建强服务队伍,提升服务实效,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3.社会转型需要提高基层社会再组织的水平。2012年9月,吴江撤市设区,正式融入苏州中心城区,在继续保持县域体制机制活力优势的基础上,又获得了城区功能新的发展优势,双重叠加效应明显。随着吴江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型居住区、新型农村社区、城市商圈、专业市场等开始出现,党的组织和工作“有形、有效覆盖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单位+领域”党建必须向“单位+区域”党建模式转型。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工作重心下移,基层党组织承担的社会管理服务任务越来越重,需要发挥党组织政治、组织优势,协调各方资源,调动驻区单位、各类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融入地区发展建设和管理。

4.新时期群众工作面临新挑战。近年来,随着吴江城区功能转型、城乡一体快速推进、新农村集居改造等,必然带来各阶层利益关系的调整,旧改、就业、救助等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群众的合理诉求和不合理诉求相互交织,需要通过做好有效的群众工作赢得对吴江建设发展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干部队伍自身也存在一些“不接地气”的情况,比如村干部日常办公机关化、农村工作行政化;乡镇干部“走读”多,接触群众少;机关干部坐办公室多,下基层少,理论知识多,实践调研少。如何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来增强广大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的认同感,从而同心同德推动发展,需要我们在新形势下创新群众工作新方法。

二、“融入式党建”具体做法和成效

吴江于2013年7月1日明确提出实施“融入式党建”创新工程,以此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2014年11月3日,区委印发《实施意见》,提出深化“融入式党建”创新工程,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吴江“融入式党建”创新工程以“四个融入”为核心理念,即党建融入发展、融入民生、融入区域、融入群众。这“四个融入”,是我区近年来以及今后几年加强党的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工作路径。

(一)党建融入发展

针对吴江的实际,近年来,我们在推动党建融入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方面,主要做法有:

一是开展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吴江在2003年被江苏省委确定为全省首批两个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县市之一。实行党代会常任制,从制度上确立了党代表大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每年在区人大、政协会议之前,召开区党代会,审议和决定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这就充分发挥了党组织对重大事项决策的前置把关作用。试点工作多年来,我们构建了党代会常任制的框架体系,创建了一系列的活动载体。为破解党代表权力“虚化”问题,吴江在常任制试点工作中创设党代表“行权三票制”:第一票是“选举票”,通过党代表民主投票选举产生区委委员;第二票是“信任票”,区委委员任职届中,通过党代表民主投票对区委委员是否胜任作出民主评议;第三票是“满意票”,在区委委员任职届末,通过党代表民主投票对区委委员任期履职情况作出评价。我们还制定出台党代表闭会期间活动规定、列席区委全委会和常委会、基层接待日、巡视、述职评议等制度,拓宽党代表闭会期间发挥作用的途径方式,畅通党代表知晓情况、参与议事的渠道。

二是建立健全科学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丝绸纺织是吴江的传统产业,也是支柱产业之一。纺织行情好的时候,几乎三分之一以上的家庭都有几台织机。不成规模的无序发展造成产业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差,乱排放则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因此,早在2008年,吴江市委、市政府就启动开了“两竞赛一赶超”活动,即开展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两大竞赛,“学习先进赶超先进”活动。在全球金融危机肆虐导致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顶着经济下行的压力,毅然决然把环境建设放到跟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高度,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参考,下大力气调结构、促转型、保环境。考核是指挥棒。近年来,区委不断健全完善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实践证明,建立健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能够引导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自觉践行科学发展。

三是推动法治型党组织建设。这是苏州市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决定的一个创新举措。时任江苏省委副书记、苏州市委书记石泰峰提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建设法治苏州,必须要以建设法治型党组织为引领和保障,推进法治政府、法治市场、法治社会‘三位一体’建设,真正让法治成为苏州继续保持率先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2014年起,按照苏州市委的部署要求,我区坚持以依法执政和依规管党为核心任务,扎实推进法治型党组织建设,大力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环境。今年,我们还出台了《关于实施“双百双千双万”工程、推进基层法治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旨在推动全区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区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并以此为抓手全面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意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大力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现代化,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更高水平的法治环境。

(二)党建融入民生

近年来,吴江的财政资金用于民生领域的超过七成。我们始终紧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打造群众满意工程。主要做法有:

一是项目引领,提升城市整体功能。近年来,吴江城市建设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把民生优先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重大民生实事项目建设为引领,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品位,增强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013年起,区委、区政府启动实施“1058”工程建设,在全区范围内推进10项民生实事工程、5项重大交通工程、8项生态文明工程建设。“1058”工程总投资约450亿元,目前已基本完成,有力改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便民惠民利民的公共服务水平,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一步,区委、区政府将围绕江苏省党代会提出的“两聚一高”(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要求,启动实施“555计划”,即在产业提升方面,以“经济强”为目标,建设苏州湾科技城、新型半导体产业园、纺织循环经济产业园、智能装备产业园、物流科技园等5大平台;在民生改善方面,以“百姓富”为目标,实施富民增收、公共服务、美丽镇村、重大交通、平安法治等5项工程;在环境优化方面,以“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为目标,打造生态文明、智慧城市、创新创业、人文休闲、政务服务等5大高地。实施“555计划”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强富美高”新吴江建设。

二是功能提升,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去年以来,我们大力推进“五个一”为目标的关键环节改革,即一张蓝图管发展、一枚公章管审批、一个号码管服务、一支队伍管执法、一项政策促转型。其中,一枚公章管审批和一个号码管服务是吴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标准化的主要手段。先介绍“一枚公章管审批”。2002年,吴江在全省率先设立区级行政服务局,将区级相关职能部门审批事项较多、审批频率较高、与经济建设及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审批服务事项集中起来办理,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目前,吴江已建立起以区政务服务中心为主体、镇区便民服务大厅为纽带、村(社区)便民服务室为延伸,上下联动、运行高效、协调统一的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尤其是覆盖249个村、66个社区的便民服务室,全面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切实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一枚公章管审批”就是在此基础上,实施以一个窗口受理,相关部门同步审批、限时办结,一个窗口回复为重点的流程再造。以优化企业设立登记“一窗联办”工作为例,将各项评估由串联方式调整为并联方式进行,加强整合优化,实行一个窗口受理、同时评审、同步审批的服务新模式。下一步,我们还将对市场准入类和投资建设类的行政审批事项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个系统审批、一个窗口回复”的审批新模式。

三是资源整合,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如果说“一枚公章管审批”是强化服务手段的话,那么同属全省首创的“一个号码管服务”则标志着吴江城市综合治理迈入联动服务时代。过去老百姓要反映一个问题,可能要花很大的精力找到相关职能部门。去年7月,吴江创建了区城市综合治理联动指挥中心(“大联动”中心),全面整合24条政府服务热线到“12345”一个号,把问题分拣派发督办的任务交给一个号码,老百姓只要记住“12345”就行了。“12345”扮演着“神经中枢”的作用,它会将接收到的问题派发至相关区镇“大联动”分中心,再由分中心派发至村(社区)工作站或职能部门,根据先期处置和专业处置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快速有效处置,而其处置结果将被纳入各地各部门的绩效考核。“12345”还自动接入区长信箱、寒山闻钟论坛、中国吴江(公众监督)、东太湖论坛(发言人在线)、领导交办以及其他来源等12种城市综合治理的问题进行统一受理,加大对相关职能部门的督促和约束力度。在整合各部门服务热线和网络问政等多种被动受理来源基础上,“大联动”中心还组建了一支528人的区、镇两级巡查队。这些巡查队员对应全区26423个单元网格,就像是城市的“啄木鸟”把工作触角深入到村(社区)的角角落落,主动发现城市存在的各种“病虫害”。

(三)党建融入区域

通过发挥党组织纽带作用,大力推行“区域党建”,淡化区域内各类组织的体制、隶属、领域观念,通过资源共享实现互联互动、共建互补,努力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服务优势。主要做法是三个打破:

一是打破行政隶属壁垒,推动党建融合。80年前,费孝通先生以家乡七都镇开弦弓村为起点,写下了著名的《江村经济》。20世纪80年代,费老又以家乡为原型,提出小城镇发展的苏南模式。可以说,在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吴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打破行政壁垒,采取“局村挂钩、扶持薄弱村”“局企结对、携手共建”“局社结对、一联双管”“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国企民企、统筹共建”等方式,大力统筹城乡党建资源,为吴江城乡一体化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是打破常规设置模式,建立区域组织。近年来,按照区域统筹理念,我们围绕地域分布、产业发展和服务功能优化党组织设置,探索形成了园区统筹、片区统筹、村企统筹、村居统筹、商圈统筹、市场统筹、行业统筹、产业统筹等8种区域党组织设置模式。我们还陆续建成22个区域党建工作站,全部配备专职党务工作者,协调区域内现有的各类组织开展统筹共建,并对区域内“两新”党组织和党员进行兜底管理服务。

三是打破单一隶属关系,实行双向管理。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持续加快,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统筹城乡“三集中”深刻改变了传统的城乡面貌,新型农村社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吴江开发区山湖花园社区是一个拥有1.2万人口的大型农民动迁小区,由23个村拆迁而来,但区内实现没有一处违章建筑、没有一条黑色广告、没有一方环境破坏、没有一处消防隐患、没有一人越级上访的“五个没有”。而2008年社区成立之初,还面临着大部分党员组织关系在村里,参加组织生活需要各回各村,在参与社区自治、服务群众等方面很难有所作为。因此,2011年,我们在苏州市率先建立“村转社区党委+动迁村党支部+楼宇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党建网络,采取党员组织关系双向挂靠、活动双向参加、表现双向考核、干部双向兼职、作用双向发挥、经费双向保障“六个双向”的办法进行管理,并逐步开展党组织、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四位一体”建设,通过党组织示范带动,为新型农村社区形成治理合力、提升服务实效。

(四)党建融入群众

一是党员干部进万家。2010年创先争优活动时,吴江启动开展“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建立联系服务群众四个“全覆盖”机制,一是村(社区)结对挂钩全覆盖;二是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三是困难家庭结对全覆盖;四是信访地区领导包案全覆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束后,“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作为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常态化、长效化坚持下来。

今年,省委开展“察民情、帮民困、解民忧”活动,苏州市委部署开展“六个一”基层走访调研活动,我们传承“党员干部进万家”的经验做法,开展“四个融入”大走访活动,要求党员干部围绕当前区委区政府“555”计划、富民惠民政策、城乡一体化发展等中心工作,融入发展,访生产经营情况;融入民生,访实事工程情况;融入区域,访基层治理情况;融入群众,访富民惠民情况,通过开展新一轮大走访活动,找准问题短板,促进发展富民,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努力实现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基层更满意、社会真欢迎的叠加效应。

二是“两代表一委员”联合接待群众。由于地处苏、浙、沪交界,吴江160万总人口中外来人口近一半,人口流动性比较大,随之也带来社会管理和信访工作任务较重。2010年,我们在全区所有行政村、社区推行“两代表一委员”联合接待群众工作,每月5日和25日由代表、委员在镇(开发区)、村(社区)固定接待点接待。为什么组织“两代表一委员”联合接访,我们是这么考虑的:由于这三个群体地位、作用比较特殊,他们可以根据履职的需要,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通过事前调查分析,同党委、人大、政协及有关部门取得沟通联系,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既能提高参政议政能力水平,又能督促“一府两院”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而且三者联动还可以减少有关部门办理人大代表、党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建议的重复劳动。“两代表一委员”联合接待群众制度推行8年多来,全面发挥了“联络员”、“代言人”、“信访员”、“监督员”和“巡视员”作用,促进了全区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党代表联系党员群众。作为省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地区,2006年,我们在全省率先探索党代表直选制,改变传统的区县一级党代表由下一级党代会间接选举模式,以农村、社区、“两新”组织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为选区,将党代表的推荐、选举权交给全体党员。2016年,我们建立党代表联系党员群众制度,市、区、镇三级党代表每人联系选区5名党员群众,每季度至少联系一次。实践证明,党代表只有“接地气”,履行职责才会更有“底气”。

四是共产党员关爱帮扶生活困难群众。2010年,在苏州市委统一部署下,我们开展共产党员帮扶生活困难群众行动,并成立党员关爱基金,所募款项全部用于帮扶困难群众。为了解决持久帮扶所需的大量资金,关爱基金借鉴商业基金市场化运作机制,委托资质好、经营效益好、社会责任好的亨通集团管理运作,增强基金“造血”功能,不断做大基金盘子,让困难群众得到更多帮扶。

三、实施“融入式党建”的体会和思考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把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不仅是着眼现实的战略选择,更是一个价值排序的基本问题。发展绩效并不必然转化为政治认同。因此,党建融入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最大政绩”和“第一要务”之间的关系,坚持党建与发展紧密联动,助推改革任务完成和经济社会发展。

党建融入民生,关键在于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区域统筹的基层党组织体系,着力构建主体明确、层次清晰的服务体系和城乡统筹、全面覆盖的服务网络,形成上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党组织服务党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机制和格局。

党建融入区域,必须实现三个转变,才能变基层党建“独角戏”为党群“大合唱”。一是从上层着力向基层着力转变,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权力下放;二是从局部推进向整体推进转变,把社区党建、机关党建、“两新”党建统揽起来、统筹推进;三是从自我封闭向开放融入转变,确立以党组织为核心,政社互动共同参与的基层治理架构。

做好群众工作,是我们打牢执政基础的重要途径。无论资讯多么发达、技术多么先进,“键对键”永远代替不了“面对面”。只有用脚步丈量民情,才能永葆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7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