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南部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植被

保护区中植物种类十分丰富,据调查,维管束植物约有 1800 余种,分属于 191 科,798 属。区系地理成分繁杂,相互渗透极其明显,在分布最广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建群种和优势种既有温带常见的壳斗科,又有亚热带分布最广的樟科、山茶科、木兰科和安息香科。温带最多的菊科紫菀属、香青属、蓍属、蒿属植物在保护区中也有分布,但这里大概已是它们分布区的南缘了。还有一些典型的古热带科如山榄科、棕榈科、蘘荷科、芭蕉科、姜科、天南星科等也北上到此扎根。这些南北植物云集于此,在植物区系分区上显示出保护区正好是泛北极植物区与古热带植物区的过渡地带。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天然植被是中国东南部地区保存最完好的部分,特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仅保留了原生类型,而且面积也在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居首位,森林覆被率高达 95%。山地剧变的高差影响水热变化而形成明显的垂直带,从而成为研究整个生态系统各环境要素及生态递变规律的理想场所。人类将应用这些规律去改造和利用自然资源。

常绿阔叶林是这个地区生长发育最稳定的植被类型,又是中亚热带水平

地带性植被的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保护区海拔 11 00 米以下的低山区,它们的主要组成者为四季常绿的阔叶树。壳斗科植物是这种森林中最主要的成员,以甜槠、丝栗栲、罗浮栲、硬斗柯、铁椆等最为多见,它们往往在常绿阔叶林的树木组成中占据压倒多数。樟科植物的数量居第二位,其中的红楠、黑壳楠、黄楠、新木姜子等都为常绿阔叶林的另一类重要成员。还有山茶科的植物紫茎、木荷、厚叶杨桐和木兰科的深山含笑、假地风皮、武夷木莲等均为乔木层中的主要成分。比起温带生态系统来,这里的乔木树种不仅种类丰富,并且层次也较多。灌木层也很发达,由细齿柃木、鼠刺、短柱柃、马银花、鹿角杜鹃、檵木、乌药、红花油茶等主要种及其他伴生成分组成。草本植物则较稀少,主要为蕨类植物芒萁和狗脊。整个林冠外貌郁郁葱葱,常年翠绿,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

常绿阔叶林中蕴藏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大部分樟科植物的果实或叶可提炼芳香油,山茶科的红花油茶及油茶属的其他种可制取食用油;木兰科的植物多具观赏价值,花瓣也能提取香料作化妆品;武夷木荷则是色质颇佳的优良用材树;壳斗科植物的果实大多含有淀粉,有的还能直接食用。

在海拔 1100~1700 米之间的中山地带,气温逐渐降低,降水量增加,土壤为林地腐殖质较厚的黄壤。一些针叶树及落叶阔叶树开始出现,针叶树中的黄山松(台湾松)、南方铁杉占据主导地位,柳杉、杉木、马尾松等也常见。阔叶树中的一些落叶成分如枫香、光皮桦、银钟花、青榨槭、拟赤杨等比起一些常绿树种更能适应这里温和的气候而占优势地位;低山地带的一些常绿树种如丝栗栲、铁椆、新木姜子、木荷等仍有分布,并与上述针叶树种共同组成了针阔混交林带。

在 1700~1900 米的狭窄地带中,以黄山松、柳杉、南方铁杉为主的针叶林成为主要植被类型,并常与山地灌丛镶嵌分布。江南山柳、小叶黄杨、野茉莉、江西杜鹃、三桠乌药、天女花、檵木等灌木得到充分发育,地面上的苔藓植物也由于湿度逐渐增大而得到生长发育的机会,并形成厚厚的地被层。

在黄岗山 1900 米以上的山顶,生境条件显著变化,气温降低,风速加大, 并伴以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乔木树难以生存,只有草本植物能够适应而形成次生的亚热带山地草甸。禾本科的芒、野青茅、野古草为其建群种,伴生植物主要有地耳草、尖叶唐松草、凤毛菊、千里光、苔草、苦荬菜、五岭龙胆等。草甸群落中常发现有零星分布的幼龄黄山松、江南山柳、红果树等, 进一步证明了山地草甸的次生性质。

在以上这些主要的植被类型中,常有人工和半人工的杉木林、马尾松林、竹林镶嵌分布,其中一部分是人工种植的经济林,还有一些则是常绿阔叶林被砍伐后形成的次生类型。它们都是本区的主要经济林木,尤以竹类最为丰富,其中四方竹、肿节竹及矮竹均为本区所特有,故有“竹乡”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