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界的活化石

据考古学家和动物学家们从挖掘出来的古化石证明,在几百万年前曾是大熊猫繁衍最盛、家族兴旺的时期,那时它们生活的范围相当广泛,几乎遍及中国南方各省区,甚至河北省也有它们的足迹。化石发现的最北地点就在北京周口店,说明当时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适宜它们的生存。到第四纪更新世期间(距今约 200 万年),气候发生了多次激烈的变动,冰川曾数次扩张和退缩。北半球普遍降温,在恶劣气候的威逼下,动物群发生了演变、分化和迁徙。到更新世晚期,大熊猫的分布区也逐渐缩小,种群和数量急剧减少, 几乎临近绝灭的边缘。这种分布上的退缩,除了因为气候的剧烈变化外,大熊猫本身食性高度专化、繁殖能力的下降以及抵抗能力不强等内在因素也有着重要关系。

中国川、陕、甘交界的山区,由于秦岭和大巴山阻隔了寒冷气流的南下, 所以能保持温暖而潮湿的气候,大熊猫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避难所,少数幸存者便得到生存和繁衍。由于大熊猫古老的历史、稀少的种群和重大的科学价值,人们把它列为动物界的活化石之一。为了对大熊猫等珍稀动物进行保护,中国政府在现今大熊猫还能自然生存的秦岭西部、岷山、邛崃山和大小凉山一带,建立了 9 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建立最早的

王朗自然保护区始于 1963 年,其余的是在 70 年代以后逐步建立的。这些保护区的建立,不仅保护了大熊猫及其他珍稀动物,而且使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也得到保护。特别是其中的卧龙自然保护区,已成为中国研究大熊猫的中心,并于 1980 年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