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锤炼文字表达技能
领航空间 撰写文稿须准确
领导干部要通过信件、文件、文章等文字材料表达自己的意图,实施自己的任务。因此文字能力也是领导者不可缺少的能力。有些干部文化水平不高,文字表达能力差,工作离不开秘书,这就不能算称职的领导。
党员干部不仅要做普通的文章写手,还要争取成为写文章的高手。邓小平曾提出:“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领导同志要学会拿笔杆。”写作之道,靠的不仅是文字,而且是智慧;练的不仅是文笔,而且是思维。党员干部练好笔杆子,是为了提高文字综合能力和文化素质,推进领导工作,也是一项关乎治国理政基础的必修内功。
写作本领是党员干部的核心能力、看家本领,需要许多年的历练。孙中山先生强调,一支笔胜于三千毛瑟枪。写作使人勤勉和精细,使人严谨和深刻,使人卓尔不群。如果没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很难成为机关的骨干。
“经过写,思想就提炼了,比较周密。所以用笔领导是领导的主要方法,这是毛主席告诉我们的,凡不会写的要学会写,能写而不精的要慢慢地精。”写作能力不仅仅是文字水平,体现了综合素质,包括理论素养、实践经验、文字功底。党员干部写作能力强,说明他综合素质高。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上不去,文稿质量就不会高。
公文和其他文体写作,要用准确、精当的语言来反映客观事实。公文的选词、用词非常严格,需要“咬文嚼字”,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因此,必须在选词、用句上狠下功夫。毛泽东以中央名义起草的《关于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这篇指示,语言精练严密且又生动活泼。例如“敌现已相当疲劳,尚未十分疲劳;敌粮已相当困难,尚未极端困难”这句话,不仅充满了辩证法,而且两个“相当”、一个“十分”、一个“极端”那么严峻精确、恰到好处。公文的用词就应该做到这样炉火纯青的地步。
公文中的内容要与中央的精神相符合,引用的材料必须准确,用语应恰当、通顺、完整,要符合事物的本质规定,能恰如其分地说明情况和阐述做法。否则就会令人费解、不知所云、贻误工作。
公文写作用语要恰当,必须合乎逻辑,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的运用,都必须符合逻辑规律,以保证公文内容的准确表达。要防止褒贬失当,既不要使用过头的形容词,慎用“极”词,如“最”“第一”“首创”等,也不能使用模棱两可的双关语言。人名、地名、机关名称、数字、计量单位、标点符号等要规范使用,度量衡单位要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如公斤、公顷、千瓦时,不能使用斤、亩、度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用词,要注意与国家标准的表述相一致,避免因用词不准确而产生政出多门的现象;也不要使用尚未被群众普遍接受的新名词、新提法。
例句:3日内蒙古人民共和国有暴风雪。本来,在“3日内”后边应当有一个逗号,如此,其语义会十分明确。但缺少了这样一个逗号之后,只因念读时的停顿有可能发生一点点改变就使语句的意思表示大变,歧义产生,而且带来严重的政治性错误。
一位作家说: 要表明一个事物,只有一个名词是最准确的;要描绘一种状态,只有一个形容词是最准确的;要说明一个动作,只有一个动词是最准确的。写作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找到这个最准确的名词、形容词、动词,力避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为了做到准确,一定要有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的精神,决不能模棱两可,含混隐讳,让人难以捉摸,力求词不虚设,表意准确。
“作”和“做”都有“从事”义。涉及具体的事物,习惯写“做”,涉及抽象的事物,习惯写“作”。变本加利应为变本加厉。璀灿应为璀璨。飞扬拔扈应为飞扬跋扈。关健应为关键。关怀倍至应为关怀备至。好高鹜远应为好高骛远。汗流颊背应为汗流浃背。克敌致胜应为克敌制胜。
字形笔画相似的字容易出错。现在用五笔打字处理的文稿,容易造成这种差错。像扬与杨、抢与枪、技与枝、凤与风、签与鉴、拔与拨、己与已、目与日、观与现、搞与稿等,即使有错,往往在校对中容易滑过去。在收文审查、发文审核中,炼就“火眼金睛”,不放过一个词、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确保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检验。
周恩来对公文处理,总是“严要求、高标准”。周恩来审改公文,要求严格,注重规范,精益求精。曾任他秘书的赵东科回忆,周总理对于公文内容与细节特别注重,不仅会从政策、方针方面进行反复的考虑,就连用语、分寸,也会仔细斟酌,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力求准确。他既审查主题、内容、字句、数字,也注意标点符号、文件格式,包括文件中的附注。凡是经过他审核或批发的文件,无一不准确、规范,具有权威性、指导性。
他经常教育身边的秘书人员说,在写公文时,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能使用“大概”“可能是”“差不多”等混淆不清的概念,用词方面一定要力求准确,对于自己不清楚的问题,一定要调查清楚再写入公文之中。
1952年8月,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苏联,主要任务是就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向苏联方面征询意见,并争取苏联的援助。在莫斯科期间,周恩来审阅一份文件稿,发现其中一组数字错了。于是,他找来代表团中起草文件的两位同志,严肃地问:“你们说说,49加3等于多少?”两位同志立即查找原因,最终发现,他们在统计数字的时候重复计算了一个人头,正确的数字应该是52,而不是53。周恩来批评这两位同志说:“不能马虎,文件一旦送出,连算数都有误,人家岂不笑话。”
1983年6月,邓小平为学习朱伯儒题词:“向朱伯儒同志学习,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共产党员。”写后,他特意嘱咐办公室工作人员不要急于发表,先请语言学家看看“名符”两字是否规范。语言学家王力看过后说:“‘符合’的‘符’字目前也有不少人用,但这样使用显得不大规范,最好改成‘副’字。”邓小平得知此建议后很高兴,马上提笔说:“再重写一张,用字不规范,这样不好。”国家大事那么繁重,他老人家还不忘记一字一句斟酌准确。
要注意辨析表面上看差别不明显的文种,如公告、通告、通知等。文种的错用是实际运用中错误最多、最常见,也最影响公文制发效果的问题。如《××公司关于申请建造冷库的请示报告》,这个公文没有弄清报告主要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上级机关可以不作答复。鉴于该文是需要领导批准解决建造冷库的款项问题,故应划掉“报告”二字。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商请办理直通运输车辆有关牌证的请示》,两个县是属于互不隶属的同级机关,此文用“请示”显然是没有理解函和请示的适用范围,也没有搞清它们之间的行文关系,误把该用“函”错用为“请示”。有一篇公文的标题为《××市司法局关于拨付法制教育经费的请示》,主送机关是“××市财政局”。市司法局与市财政局是平级关系,不是相隶属的上下级关系,完全符合函的适用规定。因此,该文标题文种“请示”应改为“函”。
在某个城市,公告用得比较滥,如某公路旁广告牌写着“国美新年降价公告”,某大型图书馆里有“图书馆公告”。公告宣布的是重大事项和法定事项,发文的权力被限制在高层行政机关及其职能部门的范围之内,而且公告的题材必须是能在国际国内产生一定影响的重要事项,所以,该公园绝对不能用公告这一文种,只能用通告。
公文的准确性还表现为必须遵守语法。必要的主语、谓语、宾语必须完备无误,否则,就会导致句意不明。如《××中学关于进一步搞活校办集体企业有关政策的试行办法》,动词“搞活”与宾语“有关政策”就搭配不当。有的公文修饰语同中心语搭配不当。如“对于国营企业兴办的集体企业,一定要严格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缺少必要的修饰成分,使意思表达不周严,说“国营企业兴办的集体企业”,容易造成两种不同经济成分的企业性质混淆,应改为“对于国营企业扶持兴办的集体企业”。有的公文相同、相近词语的重复。如“现在到年末仅仅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了,我们必须抓紧这项工作。”“仅仅”和“只有”是相近词语的重复,应删掉一个。
起草公文中,常出现用字不准确的现象。有一位副市长,在下级部门的请示上签批的意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领导批示):“请某某同志认真办理,结果呈我”。这一个“呈”字,本应是下级呈上级提出意见的提请动词,是自下而上使用的恭用语,是现代应用汉语从古汉语中继承的精华,准确的使用会令工作增色。但这位副市长在自上而下的批示中却错用了下级表示谦逊的恭用语而让人贻笑大方,暴露了他规范性语言应用知识的缺失。用字要防错,数字要精确,以保证机关公文不出现错漏现象。
前不久,在起草某领导讲话稿中有一句,“借此机会,我谨向长期奋战在审计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亲切问候”。领导在讲话时,将其改为“借此机会,我谨向审计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亲切问候”,删去了“长期奋战在”这5个字,避免了把年轻同志、新进单位同志排除在“亲切问候”的范围之外,确实改得有必要。
事实表述要准确,要求对有关事件或情况的叙述,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与文学作品的写作是有区别的。公文反映的是公务活动中的客观事实,它涉及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必须绝对准确,任何一个细节都不允许失真,否则就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不可想象的损失。
思想观点是文稿的灵魂和统帅。因此,要检查公文的思想内容方面,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上级机关的指示精神,所要说明和解决的问题是否清楚,是否切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要反复推敲,精心审核。还要特别注意文稿本身的观点应始终如一,不能自相矛盾。
文稿并非无情物
文稿并非无情物。文稿写作语言的合情性,就是指文稿同其他文章一样,总要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讲话稿生动才能使人爱听,才有吸引力。领导者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需要使用易被对方接受、鲜明生动的语言,而忌讳那种干涩难懂、空泛乏味的说教,厌烦净是老掉牙的话语。我们起草公文,目的是给人看的,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要有感情。看有感情的材料,让人感到春风扑面,容易接受,受到感染和激励。
毛泽东指出:“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工作方法六十条》)。胡乔木说过:“写文件要生动,不生动人家不愿意看”(《在写文件方法座谈会上的讲话》)。他强调,公文“要引人看……要有吸引人的力量”,“要能吸引人、打动人”。他还指出,写文件就是要用道理说服人,不但说服人,还要能打动人,说服着重在理智方面,打动人除了理智方面还带有一点感情,使看的人真正被你动员起来。
公文写作达到生动性的要求,除应具备新颖的观点和典型的材料两个基本要素外,还必须在语言运用上“脱俗”出新。为此,可以极大地增强公文的表现力,使行文新鲜活泼,生动感人。从实践来看,除双关、象征等少数“辞格”外,绝大多数艺术修辞手法诸如比喻、排比、层递、借代、引用、设问、拟人、夸张、衬托、惯用语等修辞手法,描绘、渲染事物的特征,使语言生动形象,均可在公文领域登堂入室,并显现出独特的风采,给读者以深刻明了的印象。
在公文写作中,比喻用得好,可以使说理变得浅显易懂,使语言生动有趣,可昭然提示文章主旨,强调主题,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注意,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在写作中,使用排比,可使文章逻辑更严密,层次更加清晰,气势更恢宏。使用对仗,可使语言更整洁,易于传颂。使用短句,更能使文章富有节奏和韵律感。
构成比喻内容有三个要素:一是思想的对象,即本意;二是另外的事物,喻意;三是两事物的类似点。如《××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及思考》中,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论述中,就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部分地方、部门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观念转变滞后,对发展非公有经济的地方法规条款不完善,有重大轻小、重外轻内、重多轻精的现象,宠爱“上门婿”,冷落“亲生儿”,在优惠政策上薄一厚二,挫伤了一些地方非公经济人士的积极性。文中将外来企业比喻成“上门婿”,将本土企业比喻成“亲生儿”,由于两者之间具有类似之处,将非公有制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形象的比喻出来。
比喻,能更好地说明事理、描述事物、刻画人物。如某单位在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有个材料中写道:“我们遇到问题不能推,而要深入挖掘,找到问题的根源”,后修改为“遇到问题我们不能当推土机,而要当挖掘机,深挖到底,找到问题的根源”。用“推土机”“挖掘机”形象地说明我们遇到问题的态度,让人印象更加深刻。比如文秘工作中,常以“身边人”“左右手”“参谋”“智囊”等来比喻任劳任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文秘人员,把本体和喻体的关系结合得很密切,有时干脆说成是相等的,突出两者相似的地方,给人留下明朗、深刻的印象。
使用一些历史典故、成语等,使文章语言精练,含意深刻,概括性强。引用历史典故是为了说明观点,应紧扣话题,不能泛泛而谈,不能喧宾夺主;要抓住历史典故的核心与本质,在不违背原意的基础上,进行高度提炼概括,省略不必要的重复和陪衬,使之既短小精悍,又说明问题。
适当地描绘形象,使语言具有立体感。毛泽东、邓小平的文章,有许多鲜活的民间俗语和群众语言。像毛泽东常用的“高手”“书生气”“门外汉”“打开天窗说亮话”“英雄难过美人关”“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老虎屁股摸不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东方不亮西方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邓小平常用的“不够格”“老祖宗”“旧瓶装新酒”“摸着石头过河”“天不会塌下来”都很生动形象,为文稿添彩。习近平同志的讲话风格,善于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掷地有声,具有亲和力和感召力。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从事机关常用文体写作,一定要在语言上下功夫,给深刻的思想穿上闪光的衣衫。要对各种语言加以精选和加工提炼。多种语言成分的合理运用,如成语、谚语、格言、人民群众的口头语等,可以增强语言的幽默感和新鲜感,使语言表达生动而富于情趣。另一方面要通过向群众,向古人学习,用群众口语、成语、古语、格言等来丰富我们的语言。同时,也要学习外来语,洋为中用。
有些公文如命令、指示、决议等指令性、法规性很强的文件,语言讲求庄重严肃,一般不能使用口语,只能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化的书面语言,否则会破坏公文的这种语言风格。如“改革开放后,农民的钱包一年比一年胀,日子越过越好,就像吃甘蔗由尾吃到头越吃越甜”,要把这样的意思写入公文,就得改为:“改革开放后,农民的收入年年增加,日子越过越幸福。”
诗词名句具有深刻的哲理和特定的含义,其正确性是被无数事实证明和后人所公认的。在讲话中适当引用诗词名句,能增强讲话的哲理性和感染力。
怎样写会议报告
会议报告的语言应朴实无华而又生动形象。可以通过生动的比喻或引经据典来议论事物、说明观点,以使报告更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叙述情况简洁明了、重点突出,阐述观点准确中肯、画龙点睛,具有高屋建瓴之势,给收听(看)报告者以启发与指导。适当引用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以增强报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会议报告,是指党政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同志在会议上向代表们所作的报告。会议报告应用比较广泛,它虽然不属于公文,但是一经会议通过或以正式文件下达,就具有了约束力和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样成为进行工作或检查工作的基本依据。
会议报告的特点,一是全面性。一般都要分成几个大的部分,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工作进行汇报和部署,篇幅一般比较长。二是集体意志性。从初步构思到修改定稿,都要经过集体讨论,并要在领导班子的会议上获得通过之后,才能到大会上宣读。三是思想指导性。会议工作报告要评价以往的工作,明确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今后的任务和奋斗目标。
会议报告的标题,通常由正副两个标题构成,正标题写“××(内容)工作报告”,副标题写报告的时间、会议名称,另附报告人的职务及名称。有的会议报告标题,直接写成“×××同志在×××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有的标题写体现会议主要精神,如“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今后的经济建设方针”。标题的下行写报告的时间,再下一行写报告人的姓名。
会议报告的正文,由开头语、主体及结束语三部分组成。会议报告开头的写法多种多样。有的开门见山,揭示题旨;有的提出问题,巧设悬念;有的交代背景,介绍情况;有的讲述一个故事,吸引听众。不管采用哪种写法,总的要求是要开门见山,接触正题,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或主要议题,说明报告的意图,以便听众抓住要领,并造成一种气氛,控制住听众的情绪。
主体是会议报告的核心部分,它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回顾总结过去的工作,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进而提出今后工作的意见或建议。
会议报告的主体部分具体讲什么,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要根据会议的性质和任务来确定,应当紧扣开头语提出的议题或主旨,展开具体的阐述、分析、论证。既要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要有典型具体的事例,从多方面、多角度,透辟地阐明报告的主旨。应该像元代乔梦符所说,一篇文章应像“凤头、猪肚、豹尾”那样。主题部分就是“猪肚”了,应该饱满充实。
一般常见的会议报告有两种,一种是总结、布置工作的报告,比较常见的结构大体是:首先,分析工作形势,总结经验教训;其次,明确今后任务;第三,阐明完成任务的方针、政策;最后,对下级或者干部、群众提出要求。
另一种是专业会议或者全面工作会议上的专门问题的报告,与上一种报告在结构上有相同之处,一般都在开头部分分析形势,然后讲清任务,交待方针、政策,不同之处在于它议题集中,几个部分紧紧围绕一个问题阐述。结构形式确定下来以后,应首先编写一个报告提纲。
结束语一般是与开头相呼应,对与会者提出希望或发出号召,用以鼓舞人们按照会议提出的要求去做。
写好会议报告,一是“吃透上头”。撰写会议报告要结合本地区、部门、系统的工作实际,把上级精神同本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避免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要有较强的政策思想水平,能够准确地提出问题、精辟地分析问题、中肯地解决问题;要通观全局、把握重点,避免一般化。必须反复学习、理解、消化上级的指示精神。
写好会议报告,二是“摸清下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全面、具体地掌握情况。一篇带有指导性的会议报告,总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起草者要了解在有关问题上上级有什么指示,自己这里的情况怎样,有什么成绩、经验,有哪些缺点、教训,只有把这些情况搞清了,才能动手起草会议报告。
三是要有“问题意识”。在起草会议报告过程中,在总结工作之后,深入查找分析存在的问题,要盯住问题存在的根本性症结、关键性因素。
四是语言要生动活泼、言之有文。用一些短句或成语、四字格词组,讲究运用比喻、排比、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的形象化与节奏感。
五是厚积薄发。所谓“厚积”,是指占有材料要多。撰写会议报告等文字材料,事先必须多占有材料,起草时候注意对占有的材料进行筛选,把那些具有代表性、说明问题本质的材料精选出来,写进报告中,拿出有分量的报告来。
怎样写讲话稿
在近百种常用文体写作中,撰写会议报告和讲话稿难度较大。写好讲话稿要靠思想和真理奠基,尽量用最少的语言、最少的时间达到效果。讲话稿要有一点文采,用一些生动活泼、有表现力的语言,把古诗、名句、格言、俚语、民谚等应用在讲话中,能增加讲话的文化内涵,还能使讲话具有丰富的知识性,收到妙趣横生、令人警醒的效果。要动之以情,情感的表达必须真诚、实在、朴实,不能虚假、做作、华而不实,应当恰如其分,有感染力,启人心智,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讲话稿是在重大的会议中或在较隆重的场合发表讲话内容的文稿。讲话稿是宣传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重要媒介,是实施领导、指挥、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衡量一个单位领导水平之重要标志。特别是领导者在重要会议上的讲话,一般都是郑重地代表一级组织,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指导性。
讲话稿的特点,一是主旨鲜明,重点突出。自始至终要注意围绕中心话题来写,不要有任何脱离或偏离“中心”的内容。写讲话稿如果没有中心,就容易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文章显得“散”“乱”。二是语言生动,讲出新意。八股腔调不能有,枯燥的说教不能有,要使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富有新意,是对一篇成功讲话稿的基本要求。所谓“新意”,既要讲出新情况、新观点、新见解,也能从崭新的视角谈一个老问题。三是台上台下,双向交流。讲话不是单向性的,而是跟听众的相互交流。为此,撰写讲话稿时必须心中有听众,要预测听众可能出现的反应,力求与听众形成共鸣。
讲话稿的写作要领,标题有两种写法。一是单标题。由讲话人姓名、会议名称、文种组成,如《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也可以省略讲话人姓名。二是双标题。将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概括为一句话作主标题,再由会议名称、文种组成副标题。将讲话当天的日期用汉字书写,加括号置于标题下方中央。
讲话稿写作的开头,可以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将讲话者的意图和盘托出,可以从人们熟悉的某件日常事情谈起,也可以概括揭示讲话的内容或主要观点,能抓住听众的心理,和听众相沟通,收到最佳效果。
正文的写作方法,选择材料、确立主题、选用体裁、安排结构、运用语言等,和常用文体基本一致。不同的地方是,除不署名以外,其他部分的表达方式同书信体文章一样,前面有称呼,开始有问候,最后有祝贺、敬意、勉励的话等。作者这样写作的目的,都是为了收到更好的讲话效果,是为了缩短讲话人同听众之间的距离。
主体部分的层次安排,通常有递进和并列两种方式。递进式结构,以事物发展为序,层层递进,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层到深层的层次安排方法,各层意思之间呈现逐层深入的关系。在统一思想的会议上,较多采用这种讲话方式。
并列式结构,把总论点分成几个分论点,每一部分阐述一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在部署工作的会议或总结性的会议上的讲话,这种写法比较常见。
结语应对讲话的主要内容加以概括,常见方式有:一是概括主题,作出结论或表明态度,使整个讲话的主要精神在听众的印象中进一步加深。二是表示祝愿,或提出要求和希望,对前景作一番展望,让人听起来精神振奋,余味无穷。其结尾要求简明扼要,不把话说尽,见好就收,给听众留有回味的余地。
讲话稿写作,一是达到丰满厚实有分量。回顾工作的来龙去脉,增强纵深感,注意分析过程的逻辑性,所举例证要恰当,注意分析的步骤和层次,善于引导听众的思路跟着你的分析过程走。引经据典,要敢于亮明观点,敢讲真话,以事说理,注意说理的生动、形象和通俗,多用比喻、对比等方法说理;多举群众熟悉、日常看得见摸得着、感受深刻的具体实例,晓之以理、以理服人。
讲话稿写作,二是合理安排讲话结构。讲话稿的结构的要求不尽相同,有的常用横向展开式,在一个主题下并列讲几个问题,全文有条主线串着;有的常用纵向掘进式,围绕一个主题,分成几个题目,逐一递进;还有的常用一贯到底式,按照要表达的意思将讲话稿分成若干个自然段,一层一层讲下去。这些结构各有所长,但讲话稿的结构不能复杂,一复杂听众就会听乱套,比如,有的领导讲话时讲,“我现在讲第一个大问题的第二个方面”,“第三点要求的第五个事项”,听起来就很乱。
起草讲话稿时,章与章之间、段与段之间、每个层次内部,都要尽量少用数字划分,可以借助承接词、标点符号和字体变化来区分,使人读起来、听起来有一种气贯长虹的气势。
三是要有灵活性,符合讲话人个性。没有个性就难以让人留下深刻印象。领导讲话要注意形成自己的讲话风格;常常要穿插讲话人自身的感受,即写进“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在不同场合、不同时机,面对不同对象,领导讲话要有不同的特点。
四是语言要有文采,力求生动形象。我们有些领导讲话是“干巴巴说教,死板板总结,响当当口号”,缺乏感染力、感召力,听众有一种厌烦情绪。改变这种状况的重要途径,就是写作中不要有套话、空话,不要味同嚼蜡,尽量使语言有一点文采。短句和词组具有言简意赅、铿锵顿挫、节奏鲜明的特点,应用得当,能够收到很好的听觉效果。林建华校长在2015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这样的应用比比皆是:“未来需要你自己去探索,去适应,去质疑,去挑战,去创造!”“在这里,草地、湖水、山石、垂柳,都承载着动人的故事,润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梦想。”“北大不仅给予你知识、能力,更给予你价值和情怀,能为你带来心灵的平静,帮助你守正创新,走正道、扬正气,成为引领未来的人。”这些短句与长句有机结合,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增添了语言的形象化,产生了美妙的节奏感,给深刻的思想穿上了闪光的衣裳。
五是善于总结和概括。要在概括中有具体,在具体中有提炼,做到概括而不空洞,具体而不啰嗦。要用那些经过科学分析和提炼加工后得出来的概括的数字;要用那些经过提炼加工、用简短文字反映客观事实的本质的语言。要讲“精”话。讲什么都要经过推敲,不能信口开河,不能依赖现场发挥,有所准备的讲话出彩的概率更大。
怎样写演讲稿
演讲稿是在大会上或公开场合口头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观点、主张及意见的文稿,具有督促性、口语性、临场性等特点。
一个新颖、生动、恰当的题目,往往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争在一开始就抓住听众的心,引起他们往下听的欲望。题目具有明确指向性的感情色彩,这样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同时要注意:题目不应太长,要短小精练;不要深奥,让人摸不着头脑;不要太过宽泛。
在标题之下另起一行顶格书写对听众的称呼。常用“尊敬的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有的场合有明确的主持人,则一般先以“尊敬的××先生(或女士、小姐)”,来称呼主持人,再称呼其他在场的人前面可以加上“尊敬的”等敬语;也有的场合稍显随意一些,则可以“各位朋友”这样来称呼。称谓应当自然、亲切、得体,以拉近与听众的感情距离。
一个特别新颖、不落俗套、意味隽永的开头,往往是全文成功的一半。你一开口,就要让听众注意对你的说明产生兴趣。好的开场白,有开门见山式,直截了当地提出演讲的意图和主题;有的开场白一开始就应进入故事的核心,置身故事之中;有的开场白叙述一个故事或典故、寓言,启人心扉,然后进行有机联系,引起听众的兴趣;有的开场白设置一个悬念,引起思索,激起大家的好奇心,多用设问句,站在听众的角度去揣测听众的心理。
演讲稿主体部分的写作,一是叙述式演讲,主要是通过对客观事实真实的叙述,诉诸听众的情感,使听众在事件的娓娓叙述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主题突出,线索清楚,把人物的事迹或事件的详细过程叙述明白,要求叙述明晰、详略得当、层次分明。
二是议论式演讲,主要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手法论证所要阐述的中心观点。议论式演讲要紧扣主题,所有的素材紧紧围绕论点,无论使用几个材料,都围绕一个主题服务,既有事实材料,又有逻辑推断。
三是说明式演讲,主要是向听众介绍某件事、某个人或某产品的情况。
演讲稿要有个好的结尾。结尾或归纳、或升华、或希望、或号召,方式很多。好的结尾应收拢全篇,卒意显志,干脆利落。要用最有力量的语言,抓住听众,给人以鼓舞。好的结尾,要总结论点,概括主题;首尾呼应,收拢全面;鼓起激情,激发高潮。
写好演讲稿,一是紧紧围绕中心来写,切忌东一下西一下。应主题鲜明、层次清晰,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讲得简短有力,主旨突出,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是选材要注意精选鲜活的案例,使人听了感到耳目一新,容易产生兴趣,即使用的是老事例,也要力求从中生发出新意,给人以新鲜感。
三是要把说理和抒情结合起来,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情实感,虽抒一己之情,却引起听众共鸣。
四是简短精练,多用短句,少用长句,不用倒装句,努力做到字字珠玑,句句有力。演讲还是短一些为好。如果本来就没有多少话可说,却喋喋不休,便会让人生厌。演讲的内容很充实,如果太长,也会让听众受不了。有的同志的讲话,以为越“长”分量越重,往往把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淹没在平淡的叙述之中,使人听了不得要领,很难抓住实质性东西。演讲稿的语言要生动活泼,要体现出抑扬顿挫。有时如涓涓细流,有时如行云流水,有时如排山倒海,把听众带入一个新天地。
怎样写典型经验材料
要努力寻找、挖掘典型的、鲜活的、有特点的素材。抓有典型意义的“故事”,寻找那些能够给人打下烙印的典型事例。抓有特点的具体细节。细节往往最生动、最感人,也最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细节可以小中见大,反映出典型的思想、精神、品格、本质。挑有特点的闪光思想。深刻的思想,能给人以启迪、教育和感化。
典型经验,是专门用来介绍工作经验和先进事迹的一种文字材料。经验介绍不是正式文件,但是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是一种参考性文件。有时它是会议文件的一部分,有时它被作为“报告”送给上级,有时上级机关在它上面加上批语或按语,变成批示、通报。经验介绍对上级来说,具有以点代面反映工作进度与深度的作用;对下边来说,具有引路、示范和统一思想的作用。
典型事例中深刻的思想,能给人以启迪、教育和感化。一种是事例本身就有思想性,典型人物做这些事的时候有很强的动机和指向性;另一种是有些事例很具体很平常,但它反映和折射出了典型的精神追求、思想品德。这就需要我们把蕴含其中的思想性概括、提炼出来。
各种典型经验材料的写作要领,既有其共同的要求,又有其不同之处。这里着重介绍两种最主要的典型经验材料的基本写法,以窥其写作之一斑。
在写作这类集体典型经验材料时,要掌握以下几个要点:第一,确实有典型意义。在写作集体典型经验之前,首先要考虑为什么要介绍这个集体典型、它的经验是什么、这个经验有没有典型意义,这是写好集体典型经验材料的关键。一般来说,集体典型经验都应有高人一筹的做法,能提出一些给人以启示的思路,能给人一些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这是在写作集体典型经验材料中首先应该注意的问题。第二,要有过硬的事例。集体典型经验材料不仅要提出好的思想、有效的做法和新鲜的经验,还应该有过硬的事例来加以衬托。第三,要有好的、令人信服的效果。好经验应有好效果作为佐证。介绍一个集体典型经验,尽管说得头头是道,如果没有好的效果,还是不能说服人,这就必然会降低经验的可信程度。
写作集体典型经验材料的三点要求对于写作个人典型经验材料来说,也是适用的,这是两种典型经验材料写作要求的共同点。但是,个人典型经验材料的写作还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要抓住最突出的事迹或最突出的经验。在综合性的会议或表彰会上介绍个人典型时,对先进人物的事迹介绍要有所侧重,有自己的特色。不然,势必冲淡最突出的事迹或经验,不利于写好个人典型经验材料。第二,在写作先进个人典型经验材料时,要注意把先进的事迹和先进的思想结合起来。只有写出了先进思想,才能使先进人物的形象丰满,才能更深刻地感染人,使人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写作典型经验材料,一定要实事求是,注意真实。人们对先进典型都是比较注意、重视的,有的人甚至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先进典型。这样,在写典型经验时,一定要注意实事求是,写出的材料一定要真实可靠,既不要把有说成无、也不要把无说成有。先进典型在某件事情上所起的作用是多大就说多大,既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先进典型做出的成绩是多少就说多少,既不要添油加醋,也不要把别人做的好事记到先进典型的账上。
写作典型经验材料,一定要掌握好分寸。用语要谦虚,不要用教训人的语言,不要给自己加一些不适当的形容词;不要贬低别人,先进人物自己介绍经验和事迹时,不要去同不如自己的人作对比。
写出的先进典型经验材料不要使人产生高不可攀或者没法学的感觉,应该把典型本身写成既是先进的,又是别人经过努力也能够做到的,这样的先进典型经验才会有普遍学习和推广的基础。
怎样写新闻评论
写作新闻评论,论述要有理有据。应当注意防止只有观点,没有材料,或者材料不够充分有力,使观点缺少必要的证据,成为言之无物的空泛议论;只有材料,没有观点,或者观点不够明确集中,罗列现象、盲目堆砌材料。注意围绕中心论点,进行科学分析,加强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联系,尽量把观点阐述得深刻鲜明。
新闻评论是针对某一评论的对象(事物、现象、问题等)发表议论说理及其伦理的一种文体。评论是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文体,要求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和逻辑思维形式,通过严密的分析,阐述道理,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达到帮助人们提高认识、指导实践的目的。
新闻评论的特点,一是具有新闻性。新闻言论仅限于针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眼下存在的社会问题、思想倾向进行评论,发表主张意见。新闻评论有严格的时限,求快求新,时过境迁,就不再有价值了。二是具有论理性。新闻评论文章主要表达手段、主要内容在于议论说理,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表明对某新闻事件的观点和态度,进行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论证。三是具有群众性。群众性是言论区别于专业性、学术性论文的一个基本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言论必须是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问题而发;与人民群众站在相同立场上努力维护人民的利益;通俗易懂,形式活泼,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四是具有灵活性。从篇幅上看,新闻评论可长可短,一般都比较短小,但精警有力,分量并不轻。从内容上看,论点比较具体单一,多数专栏言论属于跟踪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具体事件,抓住其中的是非曲直,确定观点,展开评论。从风格上看,这种评论既可以庄重严肃、朴实无华,也可以幽默轻松、活泼生动。
写新闻评论,观点正确鲜明。评论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作者的立场决不含含糊糊。作者一定要深入接触实际,学习党的有关方针政策,勤于调查研究,提高认识能力,分析事物的本质,从而确定正确鲜明的观点。评论应表达出比较新颖的、能给读者一点启发的观点。只要动脑筋多想想,深入分析这个问题的各个侧面,写文章就可以从新的角度落墨,对问题的阐发深一层。
写新闻评论,应采用“短平快”的论述节奏。对于评论的事,文字力求简洁明快,不必添加什么铺垫,不需要绕弯子;评论的意见主张开门见山,言简意赅;论证问题简明扼要,点到为止,不必引经据典,长篇大论。
怎样写杂文
杂文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融为一体的、短小、活泼、犀利的文学体裁。杂文是散文中以议论为主,融叙事、抒情、说理于一炉的小品。它不同于一般议论文那样展开议论,常常寓庄于谐,“ 杂”味隽永。简言之,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从内容上看,杂文是针对当下的社会现实而发表的言论,因而说它是社会论文。从形式上看,杂文运用是文学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所以说它是文艺性的。
杂文的“资历”比较老。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杂文的名篇了。鲁迅无可争辩地是现代杂文集其大成的开山祖。他的一百余万字的杂文,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广阔的、丰富的艺术天地,以至人们一提起鲁迅,就自然地同杂文联系起来;一提起杂文,常常先想到鲁迅。
杂文是属于文学范畴的一种文体,但与小说、诗歌不同;杂文里面有议论,却与一般的短评、议论文体有异。杂文的特点,一是感应敏锐,委婉批评。二是内容博杂,多有灵活。三是巧妙议论,富有形象。四是小题大做,小中见大。
懂得摄影的人很讲究选择角度,角度不好而入镜头,拍出来的是一帧平平的照片。所以举起照相机首先要抓角度。杂文需要从一点生发、在旁征博引、道古论今中化开、聚拢,那就更加要讲究由头,想个便捷、易成、取巧的点子。杂文的发生,主要体现在化有感为联想,放开眼光,纵横联系,由此及彼,出其不意,触类旁通,节外生枝,阐明道理,一语中的,不落俗套。
杂文写作的要领,一是立意。杂文特别需要智慧,是因为杂文特别难写,其难度大于其他一些文体。杂文的难写,表现在立意、取材、布局、起承、转台、描述和语言等方面。立意亦即确立杂文的主题,通过内文表达出来的总的意图的基本观点。南朝范晔提出“文以意为主”。清朝王夫之有言:“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没有主题的杂文,犹如一个军队没有统帅,乃是乌合之众。立意要求正确、新颖、深刻。
杂文写作的要领,二是题目。“题好一半文”。眼睛是人的心灵的窗户,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要能准确地传情达意,也就是显现内容,揭示主题。有了好的题目,才能“眉目传神”。一个好的杂文题目除具备上述的功能,准确、简洁、鲜明、新颖,还要具有杂文自身的艺术魅力,即充满浓郁的“杂文味”。列宁善于运用口语和典数来做题目。如《带白手套的“革命家”》(《列宁全集》第八卷)、《社会民主主义的宝贝儿》(第九卷)、《论狐狸和鸡窝》(第十八卷)。
杂文的标题应不拘一格,要根据内容体现出特点。常见的杂文标题类型有:一是明确揭示文章主题思想的,如《要为党分忧》《欢迎“杂家”》。二是诙谐连缀,即把表面上看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材料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纷然杂陈”。如《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马尾巴·蜘蛛·眼泪及其他》,既叙中含讽,又洋溢着浓郁的喜剧气氛,使读者一见而生惊奇,细细品味。三是提出问题,引人思索文中的含意,如《钱是社会的“奖章”吗?》。四是标明写作范围、内容,如《虎皮鹦鹉之死》。五是将成语、俗语和古诗的个别字、词根据言论中的文意,合理地加以替换,赋予其新意,起到传神点睛的作用。如《知“退”近乎勇》,将俗语“知耻近乎勇”中的“耻”替换作“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六是用比喻的方法进行形象说理,是杂文写作经常使用的重要手段,亦即运用通俗易懂的具体事物去比喻抽象事物,使标题形象化,可以代繁为简,化虚为实,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如《希望多些“啄木鸟”》《也谈张果老倒骑驴》。七是用幽默的语气吸引读者,如《杂文可地姓赵》《千里驴也不错》。八是突出矛盾的对立,加强效果,如《对“看破者”的看破》。
本文借鉴邓黔生《杂文创作概论》,介绍几种常见的结构形式。照镜式,用一个或几个古今中外的事例,对照现实中的问题,认事说理,事理结合;说古论今,趣味性、知识性较强。打靶式,将对方错误的论点或论据或漏洞摆出来,抓住其要点有针对性地“射击”。这种方式多适用于批驳性的杂文。对话式,用一问一答,对方交谈或多人讲话的客观描述来表达观点。作者一般正面表达自己的意见。《渔父》是一篇对问式“骚体”杂文,用一种灵活、生动的方式,充分展示了诗人屈原执着顽强、矢志不泯、愤世疾邪、不随流俗、一心报国的思想感情。文中屈原没有说服渔父,渔父也没有说服屈原,最后渔父自己扬长而去。但屈原最后用自己的行动作了一个结论—以生取义自沉汨罗。批点式,仿照古人评点文章、择要点穴的办法,抓住关键加以突出放大,透过现象看本质。引申式,作者从所见所闻的事例中,引起一连串的思索,领悟到能给人教育、启发的道理。切瓜式,将所论事物像切瓜一样,像一截为二,剖析对照,帮助读者分辨是非。剥笋式,犹如剥笋壳,一层进一层地深入,最后使笋肉(即主题)出现,也就是由远到近,由表及里的方式。串球式,以主题为主线,将同类性质的事例、依据有顺序地串联起来,用以论证作者的观点。辐条式,以一件事物为轴心,从各方面列举有关道理(或知识),看似辐条四散,其实都以轴心、毂紧密相连。
杂文创作应注意的问题,一是虚实相生,以事说理。有些杂文从一个新闻事实或一种社会现象入手,然后由事实生发出来思想认识、理论观点,或深入挖掘事实中蕴含的道理。如拙文《从政再提醒—成由勤俭败由奢》中《昏君身陷胭脂井》一文,叙述了陈后主是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反面典型:不理朝政,酷好声色。
当隋军攻入建康城后,陈朝军队乱成一团,兵找不到将,将找不到兵;文武大臣都跑光了,只知迷于歌舞、不懂用兵之道的陈后主,手足无措,急得抱头痛哭,拉着张、孔二妃,跳进后庭景阳殿前的枯井中躲藏,被隋军俘获。由于井口太小,3人一齐挤上,张丽华的胭脂被擦在井口,从此人们把这口枯井叫作“胭脂井”。
“实”处用“叙”,摆出事实,还要深入思考,“就实论虚”,揭示道理:
有人不齿于陈叔宝祸国自取其辱的行为,把它叫作“耻辱井”。正是:“仓皇益见多情处,同穴甘心赴井中。”陈后主一时的欢笑变成了永久的哭泣,成为天下人的笑柄。江山已改姓,美人犹在怀。
失去了忧患意识,一味贪图享乐,沉湎于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花天酒地、奢侈无度而不改弦更张,不仅是千金散尽不复来,而且使人意志消沉,就会成为败家子倾家荡产,成为社会的大蠹,既能败己、败家也可败国,真是害莫大焉。
摆事实和讲道理不是例子和观点简单地相加,更不是不摆事实光讲空话的道理,二者是有机的统一体。摆出事实主要是为了通过深入地分析,讲明道理。如果离开了具体事实,道理就很难讲得明了、透辟。所以下功夫选好典型的事实,就实论虚,揭示出一个大道理,就会提高杂文的质量。
鲁迅的杂文总是用充分的具体事例或历史事实来说理论证,从来不发空洞抽象的议论,看不到从概念到概念的干瘪文字。鲁迅的杂文立意深远,思想开阔,学识渊博,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只要有助于论证自己所要说明的问题的,都能恰到好处地组织在自己文章当中。
杂文的选“实”范围非常广泛,一篇故事,一则寓言,一幅画面,一句警语。大至天下大事,小至日常事务,都可以是杂文的写作材料,关键是“材料”要选得典型,经得起分析和开掘,能使人产生联想和类比。要做到这一步,作者首先对这些事实材料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考,把它们同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联系起来,抓住了其中能给人以启发和教育的东西。
杂文创作应注意的问题,二是抨击时弊,常取类型。以小说为代表的正宗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要讲究形象的普遍意义,同时还要讲究“个性化”,如同黑格尔所说,写出活生生的“这一个”。杂文不是这样,它所刻画的形象是“类型化”的形象,用鲁迅先生的话说是“砭痼弊常取类型”。因为杂文所讽刺和抨击的对象,并不是哪一个人,它的原形是谁并不重要,而是一种类型化的形象,一些普遍存在的痼弊,如果个性化了,其普遍意义反而会受到损害。
杂文创作应注意的问题,三是巧运曲笔,旁敲侧击。曲笔包括曲折、含蓄之意,委婉的表达手法。以及使用反语、暗喻等言此意彼的手法,从而形成巨大的张力。由于曲笔而有余味,使其产生委婉而浓郁的含蓄效果,增添阅读的兴味和美感。鲁迅曾反复强调过杂文造语“须曲折”的道理,批评过内山完造那些“漫论”的好下“结论”,也不满意有的作者杂文的“太直白”“少含蓄”。杂文往往不从正面攻坚,而从侧翼突破,甚至完全可以攻其一点,不必及其余。由于曲笔的由象生情,又由情入理,所说之理已隐含在前面的叙述之中,因而到作品结尾的时候,只须点破即可,不用再发挥议论了,可节省笔墨,而且余味无穷。“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产生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艺术效果。
杂文创作应注意的问题,四是幽默讽刺,寓庄于谐。杂文不是正襟危坐的说教,而是幽默讽刺,通过运用修辞方式,刚柔并用,在善意的微笑或无情的嘲讽中,揭露生活中的弊端和腐朽,即“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幽默,意即言行生动而含意较深,亦即用轻松、有趣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见解、想象和机智,奔放的感情常常流露出幽默感。幽默产生于荒谬的真实和真实的荒谬。幽默,是人们在忍俊不禁、意味深长的笑意中,对落后与丑恶的否定,从中获得的启迪。
讽刺,是用含蓄的语言讥刺人。讽刺作为文艺表现手法,是通过夸张、反语、比喻等手法,对落后的事物予以贬斥、否定、揭露或批评。讽刺,常被杂文作者巧手罗织,用来嘲笑、抨击和否定那些落后消极的以及反动的东西。讽刺应具有“真”“美”的属性。讽刺常常用反语,字面上似肯定赞成,但实质是否定的、反对的。
杂文创作应注意的问题,五是力求全面,避免片面。要有辩证统一的观点,力求全面性,避免片面性。鲁迅后期的杂文,没有片面性,就是因为他学会了辩证法。我们分析问题时,要注意不搞绝对化,使人乐意读下去,并能以理服人。对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是需要批评的,但必须是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而不是把同志当作敌人来对待。
六是有感而发,以情感人。情感是杂文区别于一般评论的重要标志,尤其是思辨性杂文区别于一般评论的主要标志。杂文并非正襟危坐、冷静空洞地进行说理,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寓理,理性与感性的融合。冷漠、麻木的人,写不好杂文。感是情之所系,感人赖情真,故情动于中曰“感”。情动于中,自然会有所生发,于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进而歌之咏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因为有感于心,从而有感而发。如果自己一无所感,那就很难感染别人。
在中国现代杂文史上,其实也有不少大家,就其写作技巧而言,也可算得上是炉火纯青,但终究未能像鲁迅的杂文那样震撼人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爱憎不像鲁迅那样博大,他们的情感不像鲁迅那样深沉。“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在旧中国豺狼当道、鬼蜮横行的黑暗年代里,鲁迅怀着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祖国未来的无限希望,迎着腥风血雨,坚持韧性的战斗,对敌人绝不妥协,绝不屈服,跋涉在挽救祖国和民族危亡的征途上。鲁迅的杂文无论是溢于言表的悲愤激扬,还是沉郁含蓄的抒而不发,无不体现出情感中的理性之美,使文章别具一种逻辑力和感染力。
杂文创作应注意的问题,七是比喻夸张,飞跃联想。比喻,具有形象的说服力,而且又往往和想象、形容、夸张以及歇后语等胶结在一起。没有比喻,语言的形象性要减色,杂文也得相应地失掉一定的光彩。
杂文作者要触类旁通,应该善于比喻。但这里的比喻,常常通过联想,设譬立喻,有助于说明道理,增加文章的风趣和吸引力。一个深奥的道理,由于打个恰当的比方,一下子就变得形象而浅显易懂。秦牧说得好:“精彩的譬喻,仿佛是童话里的魔棍似的,它碰到那里,那里就忽然清晰明亮起来。一个精彩的譬喻,你看上一次有时甚至可以终身记住。”
杂文创作应注意的问题,八是善于用典,言简意深。杂文写作不厌用典。运用典故,是杂文写作中常用的写作技巧。要把杂文写得有文采、有力量、有深度,必须恰当地用典故。用典,就是引用历史故事、名人逸闻、寓言、成语、格言、诗句等来加强表现力,帮助说明要表达的道理。典故的内容很广泛,包括成语、寓言、谚语、中外历史故事、格言警语、诗词歌赋、科学术语、遗闻逸事等。作者将丰富多彩、启人心智的典故灵活运用,能使议论谈笑风生,左右逢源,起到思想引导、知识启迪的作用,体现出浓郁的“杂文味”。
邓拓的《一个鸡蛋的家当》,引用了明人笔记《雪涛小说》中一个市人拾得一个鸡蛋便异想天开的故事,来批评影射现实生活的“左”倾,都是成功用典的典范。杂文《龙多不治水》从“龙多不治水”的谚语,联想到某些单位“官多不办理”的情况。
列宁的《社会民主主义的宝贝儿》,就是借契诃夫名作《宝贝儿》之典,用此来比喻、揭露曾是社会民主主义者的波特列索夫(化名斯塔罗维尔)朝三暮四的言行。高尔基在讽刺美国资本家的时候,说:“他们像是三个胃袋和一百五十枚牙齿。”
常用文体写作的特别提示
准确性是公文的生命线。公文具有权威性、严肃性、政策性和实用性,不同于一般的应用文。公文以实用为目的,是务实的文书,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其作用是重要的,其性质是严肃性的,因此,所拟文稿用词概念必须准确,事实必须搞准,造句必须合乎文法,判断推理必须合乎逻辑。
有些机关单位公文的质量不高,有的公文粗制滥造,主要表现在,内容上政治性不强,政策上有漏洞;脱离实际,空泛无物,套话连篇。形式上层次不清,结构混乱;前后不照应,文理不合情,立论相矛盾;语法有误,用词不当;文种不符,格式不规范,“八股味”浓等。这些都是公文写作上的大敌。
汉语文字的构词能力非常强,概括性强,词汇丰富,词义微妙多变,近义词多,一个基本意义可以用很多词表达,词与词之间,意义上有着细微的差别。语言表达时,必须在选词用句上狠下功夫。要认真推敲,反复比较,格外注意同义词的细微区别、搭配习惯等,选取贴切的词语,如果把握不准,就有可能表达不够准确。要力避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含糊其辞。我们怎样做到准确呢?要有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的精神,力求词不虚设,表意准确。
起草公文中,常出现用字不准确的现象。如,“制定干部下基层劳动的计划”,“制定”应改为“制订”。虽然它们都有创制的含义,但比较而言,“制定”强调“确定下来成为定案”,使用的对象大,范围广,如制定法律、法规、章程。“制订”则侧重创制拟定的行为过程,如制订措施、计划等。制定适用于路线、方针、政策、法令、规章制度,制订适用于方案、规划、计划。再如,“这个企业的设备和技术力量很好,就是生产没有搞上去。”主语“设备”可以说“好”,但对主语“技术力量”说“好”,就不搭配,可改成“设备和技术力量都是第一流的”或者“设备好,技术力量强”。再如,“这个厂的党政领导齐心协力,生产建设、经济效益继续稳定提高。”“经济效益”可以说“提高”,但“生产建设”就不能说“提高”,可改成“生产建设持续发展,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在公文写作中由于对词汇的含义没搞明白而误用,即把对事物的概括反映到了彼事物上。如“最近以来,职工在上班期间里,很少有干私活的现象发生。”期间是个大概念,用在这里不妥,应当用“时间”这个小概念。词义的误用多出现在近义词的使用当中,如“地震给唐山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坏”,这就是把本应用“毁坏”的词误用了“损坏”。
词语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的单位,是进行判断、推理的基础,因而用词一定要恰当,这样才能准确地认识和区别形形色色的千事万物,才能议论准确和说理妥帖。如果用词不当,概念不准,就会直接影响公文的正确性,造成认识的混乱。
在写作实践中,经常发现由于作者的粗心大意造成公文中的错漏现象。如,出现频率较高的错别字是: “已和己”不分;“辨与辩”不分;“拨和拔”不分;“启事与启示”不分等。这在公文写作中都是不允许出现的。在公文写作中,有时写错或用错一个字,意思就可能完全不同,甚至给工作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此外,用字要防错,数字要精确,以保证公文不出现错漏现象。有些公文当中引用数字时多写一个“零”或少写一个“零”,一差就是十倍;如果把“十万”错成“十”,则是万倍之差。所以,我们在写作时,一定要认真仔细,尽量排除这种疏忽错漏的现象。
要注意辨析表面上看差别不明显的文种,如公告、通告、通知。公告是向国内外宣布重大事项,是庄重严肃且事项重大的公开文告,发文的权力被限制在高层行政机关及其职能部门的范围之内,而且公告的题材必须是能在国际国内产生一定影响的重要事项,常通过新闻媒介一种渠道,郑重及时地发布。
有些公文标题错误,一般表现为事由表述重复、啰嗦、冗长、空洞、不明确。公文标题中的事由部分是对公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标题的核心,要求准确、简洁,而有些公文标题的拟写出现错误。如:《××公司关于申请增加超计划出口指标的请示》,应删去“申请”二字。
公文的准确性还表现为必须遵守文法。关于文法的准确问题,毛泽东也曾做过论述:“……还要讲文法。许多同志省掉了不应当省掉的主词、宾词,或者把副词当动词用,甚至于省掉动词,这些都是不合文法的。总之,一个合逻辑,一个合文法,一个较好的修辞,这三点请你们在写文章的时候注意。”(《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17页。)
必要的主语、谓语、宾语必须完备无误,否则,就会导致句意不明。如,《关于出国考察的请示》,到底是谁要出国考察不清楚,应在“关于”后面加上“××同志”。
事实的准确是公文的生命,也是所有从事公文写作工作时必须遵守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事实是指用以说明和证实观点或结论的事件或情况,是公文准确性的基础和前提。公文中的事实表述不准确缺乏说服力和论证性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通篇公文的意义和价值。
要做到事实表述的准确,要求对有关事件或情况的叙述,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公文的写作首先要确保公文事实的准确,这与文学作品的写作是有区别的。公文反映的是公务活动中的客观事实,它涉及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必须绝对准确,任何一个细节都不允许失真,否则就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不可想象的损失。真实地反映出事实发生的本来面目和客观过程,一是一,二是二,是则是,非则非,绝不能道听途说、虚伪不实,不能凭空编造。它的措置、办法和规定要符合实际,切实可行。正确的公文内容应该是:分析情况,精辟准确;提出问题,切中要害;解决矛盾,一针见血;指导工作,卓有成效。
思想观点是文稿的灵魂和统帅,观点站不住脚,整个文稿就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因此,要检查公文的思想内容方面,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上级机关的指示精神,所要说明和解决的问题是否清楚,是否切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要反复推敲,精心审核。还要特别注意文稿本身的观点应始终如一,不能自相矛盾。
公文的准确性,还要合乎逻辑。毛泽东还指出:“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论说的结构,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17页。)公文写作必须合乎逻辑,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的运用等,都必须符合逻辑规律,以保证公文内容的准确表达。
公文处理也要做到准确无误,不能出任何差错,包括:接收公文准确,是否有缺页重页等现象;检查公文内容诸要素是否完备;审核是否办理;准确呈送领导阅批,避免送错文件;准确送承办部门办理;保密文件准确传递。
写作能力是年复一年练出来的,高质量的材料是一遍一遍磨出来的。机关干部的每篇文稿都是艰苦思考、反复斟酌、修改的结果。因为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隐藏在事物的深处。人们认识事物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逐步深入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眼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指出:“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写文章是对客观事物再认识、再思考的过程,要通过调整结构、增删材料、锤炼观点、修饰语言,来弥补疏漏和缺陷。
领导干部要不依赖高手修改,以我为主,自我加压,不满意不交稿。只要时间允许,要改到不能再改为止,有一种语不惊人不罢休的追求。不舍得花心血、掉头发,不愿意加班加点、反复修改,是写不出好文稿的。
党的会议中的有关文件,也要文字简练,还要清爽好看。1956年8月24日,毛泽东审阅修改八大政治报告稿后,写批示,“觉得文中还有一些重复拖累的地方,还可以删节一些”。27日,他审阅修改《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修改稿)》,并批示:“许多句子太长,不好读。我在第32页的一段中试增了一些标点,考虑全文都增加一些标点。”与此同时,毛泽东在审阅修改八大政治报告稿“关于民族问题”部分的修改稿的时候,则批示说:“这一部分改得很好,字数不多,清爽好看。”在毛泽东的指导和要求下,党的八大会议文件稿在原基础上有了新提升、新突破,成为载入党的历史的重要文献。
经典故事 文章大家毛泽东
语言表达是领导者胜任工作的第一职业要求。领导干部向方方面面的人上传下达、布置工作、沟通思想,必须拥有语言交流能力。领导者崇高的智慧谋略、才华能力、风度魅力,都以恰到好处的语言作为载体。
毛泽东是全党公认的演讲、写文章的大师。毛泽东深邃的思想,是以鲜明的大众化语言来表述和展现的,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比如,他在《反对党八股》中说过:“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么?”“拖着一条小资产阶级的尾巴进党来”;“甲乙丙丁,开中药铺”;“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等形象比喻,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毛泽东善于在讲话中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而且非常娴熟,信手拈来,挥洒自如,实为典范。毛泽东的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极富特点和个性。诸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夺取革命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党委的同志必须学会“弹钢琴”,真是经典名言,魅力无穷。
据不完全统计,《毛泽东选集》(1-4卷)中单成语、典故就有150多个,可见毛泽东是引经据典、善譬博喻的大师。“鲜明朴实的文风扑面而来,生动活泼的语言引人入胜,深入浅出的论述让人茅塞顿开”(习近平语)。
毛泽东在1930年1月写给林彪的信(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把革命形势的发展比喻为星星之火终将形成燎原之势,对革命的前途充满信心。如何表述“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驳斥有关虚无主义论调,坚定人们必胜信念?毛泽东连用三个精彩而贴切的比喻(以“远方来的航船”“初升的朝阳”“将出世的婴儿”为喻体),这之后的革命完全证实了毛泽东的这些生动的比喻具有何等惊人的预见性,成为国人在运用比喻时经常借鉴的最佳范例:
“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但我所说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在井冈山讲游击战术的片断:“白军强大,红军弱小,我们以弱斗强,只能采取游击战术。什么叫游击战术?简单扼要地说就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乱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个大字。”
“从前井冈山有个山大王,叫朱聋子,他和当时的统治者斗了好些年,总结了一条经验:‘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朱聋子前一句话不对,后一句话是真的。我们改它一下好了:既要会打仗,又要会打圈,这样才能歼灭敌人,使根据地不断巩固,不断扩大。打圈是为了避实就虚,迷惑敌人。强敌来了,先领着他兜几个圈子;看出他的弱点,抓准了就打。要打得干净利落,要缴到枪炮、抓住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赚钱就来,蚀本不干。”
毛泽东妙趣横生地讲解游击战术,先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形象鲜明地证明了“兜圈子”的好处;然后讲怎么“兜”,用的都是通俗的习惯用语,说的都是短小俏皮的句子,透出了诙谐与自信,显得轻松活泼。
1941年11月,开明绅士李鼎铭先生向共产党提出了“精兵简政”的建议。党内有些同志很不理解,甚至还怀疑建议的动机。毛泽东慧眼识良策,采纳了这一建议,还写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的专文,阐述与推广这一政策。文中写道:“目前根据地的情况迫切要求我们脱掉冬衣,穿起夏服,以便轻轻快快地同敌人做斗争,我们却还是一身臃肿,头重脚轻,很不适应于作战,若说,何以对付敌人的庞大机构呢?那就有孙行者对付铁扇公主为例。铁扇公主虽然是一个厉害的妖精,孙行者却化为一个小虫钻进铁扇公主的肠胃里去把她战败了。柳宗元曾经描写过的‘黔驴之技’,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训……大驴子还是被小老虎吃掉了。我们八路军新四军是孙行者和小老虎,是很有办法对付这个日本妖精或日本驴子的……”这篇妙文形象、贴切地阐明了“精兵简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对李鼎铭的建议予以热情支持和高度赞赏。
毛泽东是党内外公认的语言大师,他的文章和讲话中,比喻、拟人、排比处处可见;名言、俗话、故事比比皆是;旁征博引,形象生动,诙谐幽默,妙语连珠,一语胜千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妇女能顶半边天”……他的许多妙喻,看似顺手拈来,实则深思熟虑。毛泽东尤为擅长比喻,妙语连珠,令人叫绝,具有深刻的政治性、鲜明的政策性和真挚的情感性。
1944年10月25日,毛泽东在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向参加第一期党校培训班的营以上干部作重要讲话。他说:同志们这次出去,要能够团结广大党外群众。一个共产党员,要像柳树一样,插到哪里就在那里活起来。但是柳树也有弱点,就是随风倒,软得很,所以还要学松树。松树的劲大得很,到冬天也不落叶子。松树有原则性,柳树有灵活性。斯大林说过,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什么是特殊材料呢?就是松树和柳树结合起来,像柳树那样可亲,人人喜欢;像松树那样坚定,稳当可靠。这样人民群众就会成群结队地围绕在我们身边。
重庆谈判时期,毛泽东曾在秘书王炳南的陪同下,登门拜访陈立夫。寒暄后,毛泽东又忆起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往事,说那是国共两党的“一段蜜月期。”陈立夫说,那段时期正在美国读书。毛泽东接着批评国民党的剿共政策,说:“所谓‘石头过刀,茅草过火’,厉害得很啦!”陈立夫则表示,这都是过去的事,无须再提。毛泽东继续说:“我们上山打游击,是国民党剿共逼出来的,是逼上梁山。就像孙悟空大闹天宫,玉皇大帝封他为弼马温,孙悟空不服气,自己鉴定是齐天大圣。可是,你们却连弼马温也不给我们做,我们只好扛枪上山了。”陈立夫表示,国民党在过去有许多要检讨的地方,这次国共和谈,愿意“尽心效力”。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由西柏坡前往北京。他对大家说:“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啊?”周恩来笑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毛泽东把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即将建立人民政权的时刻,比作“进京赶考”,而且要“考个好成绩”,“决不当李自成”,真是意味深长!
毛泽东不喜欢板起面孔说话,他总能赋予语言以生动诙谐之趣。1949年2月21日晚,毛泽东在西柏坡接见傅作义时,风趣地说: “过去我们在战场见面,清清楚楚,今天是姑舅亲戚,难舍难分。”一句话使傅作义起义后一个月来积聚在心头的疑虑,顿时冰消雪化,心悦诚服地拥护共产党的政策。
毛泽东1955年9月在中共七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上作总结发言,其中说道:“什么叫‘左倾’?什么叫右倾?好像妇女生娃娃,七个月就压出来,就是左了。过了九个月不准出来,就是右了。”
1958年大跃进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毛泽东请来了四位“高参”—周小舟、李锐、田家英、周惠商讨国家大事。毛泽东在谈话中叹道:“国固思良将,家贫念贤妻。”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毛泽东对形势的忧虑,也表达了他迫切扭转局势的决心和愿望,对“四大高参”寄予的信任和厚望。
借代不直接说出该人或该事物,而是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人或事物。借代的客观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运用这种技巧可以使语言具体形象,富于变化。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用船的一部分“帆”来代替船。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一次大会上讲过:“1949年在这个地方(北京)开会的时候,我们有一位将军主张军队要增加薪水,有许多同志赞成,我就反对。他举的例子是资本家吃饭五个碗,解放军吃饭是盐水加一点酸菜,他说这不行。我说这恰恰是好事。你五个碗,我们吃酸菜。这个酸菜里面就出政治,就出模范。解放军得人心就是这个酸菜,当然,还有别的。”
“酸菜”,是一种代表艰苦的生活,引申为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政治本色。“酸菜里面出政治”的故事,用具体代抽象的借代方式讲述,生动有趣,过目难忘。
在领导活动和交往中,巧妙地使用典故、箴言、格言、谚语、警语、歇后语,不仅可以使你的谈话生动形象,富有美感,说理深刻,增强说服力和震撼力,而且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回避不好回答的问题,又能活跃气氛,拉近交谈双方的距离,无形中提高了你的说话水平。毛泽东批评党八股是“甲乙丙丁,开中药铺”,主观主义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又说“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幽默是智慧的化身,许多人喜欢幽默,体现了一种机智与聪睿,是人生智慧之源上绽放的最美丽的花朵。增添幽默感的语言可以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双关、借代等方式,也可用漫画式的描写。
毛泽东当年对那些刚愎自用、脱离群众的领导干部,通过幽默、诙谐的话语进行了善意的批评:“我们现在有些第一书记,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倒有点像项羽。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后要垮台的。不是有一出戏叫‘霸王别姬’吗?这些同志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姬’就是了。”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句句精彩”。
尼克松和基辛格在回忆与毛泽东1972年在北京进行历史性会晤时,不无感慨地说:毛泽东有一种非凡的幽默感。他永远是谈话的中心,在他的指引下,这次历史性会晤,是在一种漫不经心的戏谑玩笑的气氛中进行的。轻松的俏皮话使人觉得是几个经常来往的熟人在聊天,一些十分严肃的原则性的主题在毛泽东诙谐随意的谈吐之中暗示出来。温斯顿·劳德也评论说:“即使我不知道他是谁,如果我参加一次他也参加的鸡尾酒会,他肯定会靠他的力量把我吸引过去。”
毛泽东82岁时,在书房和基辛格见面。毛泽东泰然自若地说:“我很快就要去见上帝了,我已经收到了上帝的请柬。”基辛格笑着答道:“不要急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