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沁源围困战胜利

1945年春天,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向沁源军民致敬》,称赞:“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

《解放日报》的这篇报道,和当时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一场重要战役——沁源围困战有关。作为一场围困战,这场战役的持续时间非常久。

早在1942年10月,日华北方面军第一军以第三十六、第三十七、第六十九师团、独立混成第四旅团及伪军各一部,共16000余人,以太行北部、太岳北部地区为重点,同时进行“扫荡”。

山西沁源,地处太岳抗日根据地腹心,四面群山环抱,是太岳区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日寇把这里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曾多次闯入沁源疯狂“扫荡”。因此,这一次,沁源又成为敌人“扫荡”的重点。

10月20日,日本侵略军及20余个县的伪军万余人,分兵七路,进攻太岳抗日根据地,妄图采取远距离奔袭的办法,消灭太岳军区领导机关,聚歼军区主力部队。

因太岳军民早有准备,敌人扑空了。留在沁源县城的中国共产党县委机关,在县委书记刘开基的指挥下,很快组织县委机关和城关群众,立即从城内转移出来。当敌人黄昏时分进占沁源时,沁源县城已是一座空城。

黄昏时,敌人进到城里,四处搜索,却不见一粒粮,更看不到一个人。此时的日军,本来就没有带多少干粮,士兵们早已饿极了,想不到来到沁源城,不但找不到吃的,甚至连水都找不到,所有的井都被封死。

敌人以重兵占领沁源后,将沁源作为“山岳剿共实验区”,一面在全县重要村镇扎据点,进行分区“清剿”,一面逐步“蚕食”根据地。

11月中旬,“扫荡”之敌撤退时,日军第69师团留下一个大队及部分伪军,据守沁源县城及沁源东南的阎寨、沁源西的中峪店、沁源东北的交口等据点,企图以此为基地,分割、“蚕食”太岳抗日根据地。

眼看鬼子摆出了长期驻扎的架势,陈赓率部在白晋、同蒲铁路两侧敌人后方频频出击,然而守城的敌酋花谷正仍不为所动。

形势不断恶化,躲进深山沟的群众开始断粮,我军部队给养也发生困难。而花谷正却妄图拉拢部分群众,使出又一阴谋。

为粉碎敌人的阴谋,陈赓决定实行长期包围、战胜敌人的方针。他把熟悉沁源情况的主力部队陕第一旅第三十八团从外线调回,执行长期围困任务。把全县划分为11个战区,以第三十八团和第二十五团、第二十九团各一部为骨干,结合全县民兵群众,组成13个游击集团,开始群众性的围困沁源的斗争,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同时,太岳区党委成立了“沁源围困日军指挥部”,以正规军为骨干,配合基干武装和民兵,发动广大群众,发起了沁源围困战。

在军民合作下,我抗日军民创造发明了一系列的困围新战术。

夏天的傍晚,当成群的蛤蟆聚集在河岸边“呱呱”乱叫时,抗日军民就扯来一串串蛤蟆,先把胡椒粒塞到蛤蟆嘴里,再扔到鬼子据点周围,蛤蟆受到刺激,通夜大叫不止,弄得据点的敌人无法入睡,这样他们白天就没精力抢粮了。

后来,敌人出来捉蛤蟆,民兵又在蛤蟆腿上挂地雷,炸得鬼子窝都不敢出来了。这是所谓蛤蟆阵。

除了这种“小打小闹”的骚扰敌人之外,我第一二九师还发动过一些有规模的对敌作战。

1942年12月8日,太岳军区第二十五团一连,在官道沟伏击日军的运输队,毙敌30余人,缴获骡马40余匹。

11日夜,第三十八团六连,在连长肖邢学和指导员鲁飞的领导下,同朱秀芝带的县游击大队及城乌、马森等地民兵约200余人,在州西岭设伏,歼灭日军中队长以下官兵60余人,解放出民夫30余人,缴获轻机枪两挺,步枪20余支,骡马48匹及手榴弹、望远镜等军用物资。

16日,第三十八团一连一排在战斗英雄白喜贵带领下,伏击中峪返回亢驿的运输队,击毙17个日军,缴获14匹骡马。

我军不断取得的胜利,大大地鼓舞了沁源抗日军民,增强了他们的斗志。1943年1月24日,在沁源驻扎了3个多月的日军第六十九师团两个大队,因“实验”毫无成就,还损兵折将2000余人,连牲口都杀了吃光,补给难以为继、而被迫撤回同蒲线。“实验”任务便交给白晋线的第三十六师团驻沁县之水川联队斋滕大队接管。

斋滕的新方针是缩短战线,军事进攻与政治欺骗双管齐下。按照斋滕计划,敌人假惺惺地四处宣扬“皇军仁慈”,还派一些伪军、特务到山头上大呼大叫,“皇军不伤害老百姓,有家的快回家!”

敌人在奔袭包围村子后,有时搜出一些妇女、老人,伪装同情,不打不骂。有的敌人对生了病的人,又给吃药打针,对家在据点里的人,发给油盐柴米,帮助安家,对家在据点外的人,训练以后便释放。

当时,虽然一部分群众,知道敌人的诡计,可是,也有一部分群众,在困难面前发生了动摇。当寒冬一到,在山沟里吃没吃,住没住,有的就这样说:“先回去应付个冬天吧!明年开春再出来……”

正在这紧要关头,太岳军区和太岳行署调拨的救济粮,一担担运进山来。军队还发动了每人每日节约二两粮食的运动,沁县、安泽等县也发起了节约一把米运动,来支援沁源人民。

春节前,太岳区领导机关又派代表前来慰问。转移出来的群众,在山沟山湾里打了5000多孔窑洞,赶大雪之前,一家家都住进了新打的窑洞。春节到来的时候,人们照样准备过年的东西。

就这样,局面终于稳定了下来。斋滕的一个月实现“维持会”的梦想不但没有实现,反而还损兵折将,沁源城依然是一个没有人民的世界。

随着局面的好转,我沁源抗日军民由对日军的围困逐步走上了主动出击。当时,有一个城关老汉趁黑夜回村抢出了自己埋藏的3斗小麦,此事使县围困指挥部受到启发,便马上组织第三十八团和城关民兵组成12人的抢粮小分队,摸进城关日军据点抢粮。

这时候的沁源城,除了敌伪兵营外,只住有3户“人家”:一家“随军合作社”;一家“随军妓院”;一家“蒸馍铺”,还有就是已经饿得到处乱窜,与敌人争食的400多只野狗。

日军绝没有想到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抢粮小分队从他们嘴里能把粮食抢运出来!

这次抢粮小分队成功后,立即组织了大规模的抢粮队伍,并很快发展至二沁大道和安沁大道两边的各个村镇,大约有5500余人参加了这一斗争,在20天左右的时间里,总共抢出7400余石粮食。

“抢粮运动”逐渐发展成为“劫敌运动”。人们先是回家背自己埋藏的粮食,后来就摸进敌人的据点,拿敌人的东西。

1943年4月19日夜,在县围困指挥部的直接领导下,由第三十八团第二营带领县游击大队和9个民兵轮战队共1200余人袭击城关据点,抢救出被日军抓捕的180余个群众。

与此同时,交口日军据点也遭袭击,这次战斗共杀伤日伪军250余人,缴获步枪160余支、轻机枪两挺,烧毁仓库粮台4座,草料场3处。

8月15日,第三十八团两次袭击城关据点,救出被日军抓捕的80余人及30多头大牲畜。

就这样,在我军民长时间的围困和不断骚扰下,日军惶惶不可终日,退出一个据点,又退出一个据点。

两次惨败,使冈村宁次明知继续进行剿共实验已不会有什么结果,但就此撒手不管,未免太丢脸面,于是又硬着头皮,从胶济路调新编第六混成旅团木村大队,来接替这个倒霉的任务。但木村大队一踏进沁源的土地,就遭到游击大队的袭击。从此不敢主动出击。

至1945年4月11日,木村率部逃窜,沁源围困战共坚持了两年半,进行大小战斗3500多次,毙伤日伪军4200多人,在1600平方千米的区域内,造成一个“有鬼无人区”,被誉为“太岳抗日根据地的一面旗帜”和历史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