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地的反攻与胜利

1943年1月25日,刚过大寒没几天,太行山涉县温村天寒地冻。

这一天,党中央太行分局在太行山涉县温村召开了高级干部会议,来自分局所属的太行、太岳、冀鲁豫、冀南,以及所属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的各军政首长,陆续来走进了会场。

进行反攻前的准备

1943年1月25日,刚过大寒没几天,太行山涉县温村天寒地冻,东北风在田野里一无阻挡地呼啸着进了村子,村子里的柴草堆被吹得翻飞起来,大树像强打精神一样,竭力站稳身子。

这一天,党中央太行分局在太行山涉县温村召开了高级干部会议,来自分局所属的太行、太岳、冀鲁豫、冀南,以及所属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的各军政首长陆续来到了会场。

会议开始后,邓小平来到主席台,扫视了一眼会场,严肃地对大家说:“同志们,当前敌我之间的斗争是‘全副本领’的斗争,今后的斗争将更加巧妙而尖锐。”

邓小平提到的“全副本领”的斗争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在晋冀豫根据地,经过1942年以来的斗争,根据地严重退缩的局面已大有改观,但由于敌人连续不断地进行“扫荡”,实行“三光”政策,根据地的生产力急剧下降,财政经济空前困难。

而在国际方面,1943年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的关键的一年。这一年,欧洲法西斯阵线开始崩溃和瓦解。国际反法西斯形势的变化,对于坚持了5年多艰苦抗战的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鼓励。一方面是我敌后抗日根据地异常艰难;一方面是世界反法西斯局面在好转,显然,我敌后根据地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

在这种情况下,1943年1月,毛泽东即指出:“中国的时局将好转,我们应利用这种形势,鼓励军心民心,达到坚持目的。”毛泽东还指出:“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要大力发展生产,坚持政权建设。”

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主持召开了这次党中央太行分局高级干部会议,而邓小平提出的“全副本领”的斗争,实际上就是指除军事斗争之外,根据地还要在经济发展、政权建设等诸多方面,拿出全部本领,与敌人进行周旋。

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还指出:“人民是一切的母亲,是对敌斗争一切力量的源泉,敌我斗争的胜负,决定于人民。我们要掌握正确政策,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各阶层一切抗日的人民对敌斗争。要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建立自给自足的经济。”

可以说,这次温村会议确定了太行分局所属抗日根据地今后工作的基本方针,是晋冀鲁豫区进入恢复与再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这次会议的召开,为各根据地和各抗日民主政权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夺取对敌斗争的胜利,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作出了必要的准备。

由于思想明确,政策措施正确,在1943年,全晋冀鲁豫军民在邓小平和刘伯承的领导下,战胜了众多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首先要解决的根据地军民吃饭问题。

1943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日本侵略者除了不断对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扫荡”外,还对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

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号召部队带头节约度荒,吃饭定量,并带头坚持每顿只吃一份小米野菜饭,省下粮食送给赤岸村贫穷多病的人家。

光靠接济群众,显然是不够。为此,第一二九师师部于1943年8月1日发布了《关于生产节食,度过灾荒,迎接胜利的命令》。邓小平亲自抓第一二九师师部的精简,并赴各旅各军分区动员,还直接指导第六军分区的精简。同时,地方党、政、民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压缩机关人员,大量减少伙食单位,使全区脱离生产人员压缩到占总人口的3%以下。

当然,邓小平也明白,在大灾面前光靠节省、购买是不够的。要长久解决粮食问题,必须要开荒、发展生产。

为此,刘邓首长还带头开荒种地,发展生产,实行自救,渡过灾荒。

从1943年秋至1944年,太行区党政军民总动员,掀起了大规模的大生产运动。“增加生产,改善生活,准备反攻”的口号,响遍太行山的每个角落。八路军和地方干部,成了生产的主力军,专员、县长、司令员、政委都亲率干部、战士去开荒种地。

一天清晨过后,在赤岸村村边的沿河沙滩上,出现了七八名衣着整齐的军人,他们扛着铁锹和锄头,有说有笑,而走在最前面的就是邓小平和刘伯承。这是他俩带领身边的工作人员前来乱石滩上带头包片开荒垦地。

正在沙滩上劳动的群众,没想到师首长在日理万机的百忙中,还来带头垦荒。邓小平和刘伯承脱掉外衣,穿着粗布衬衣挥锹掘土,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衫。

像这种军民一起发展生产的感人场景,在当时的晋冀豫根据地随处可见。为了减轻人民负担,当时,邓小平和刘伯承带领司令部的一些干部家属,在村西边的揪树林旁开出一片荒地,打上畦埂,挑水浇灌,种成了一畦畦碧绿如茵的菜园。

这块菜园长满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小葱、韭菜、茄子、辣椒、丝瓜、黄瓜、菠菜……真是无所不有。

当时,由于天灾人祸,村里的骡马所剩无几。人都没吃的,哪有粮食喂牲口呀!春播秋收时,没有牲口,就同人没有双腿一样不便。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啊。

为此,刘邓首长决定让部队的军马帮助百姓们春播秋收,邓小平还指示司令部和政治部,军马除担任军务离不开的外,其他的都去支援。

在刘邓首长的关怀下,大批军马及时用来务农,既种上了庄稼,又收回了粮食。

为解决根据地军民的穿衣困难,边区政府组织了浩大的纺织运动。太行山区的群众历来有纺花织布的习惯。按规定每斤棉花纺成线给两斤小米,织成布再给一斤小米,共发出小米1100万斤。

邓小平在办公室里带头支起纺车,在百忙中挤出时间摇动纺车,抽出缕缕白丝。边区党政军不少干部也学会了纺线,有的还将收入的手工费捐济灾民。纺织运动调动起了太行山里所有的妇女,至1944年,太行区参加纺织的妇女共20万人,纺棉花80余万斤。

暮月初上,山区的窑洞里,嗡嗡的纺车声,伴着妇女们的歌声从窗棂飞出:

月亮亮来照窗上,奴家坐在纺车旁,

手摇车把儿嗡嗡响,线儿纺得细又长。

政府号召咱大生产,纺花织布加劲干。

一天纺花七八两啊,保证战士有衣穿。

在帮助当地群众发展生产的过程中,邓小平发现,赤岸一带面临旱灾的威胁,春天播不上种,就连村里群众日常生活饮水也成了难题。

邓小平和刘伯承连续熬了几个通宵,制订了修建一条”漳南大渠”,把清漳河水引上山来的方案。随后,邓小平又协同地方政府,亲自主持召开各种会议,研究施工方案,最后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开山修渠。

1944年,是生产达到最高峰的一年,太行军区这一年共开垦荒地12万多亩,太岳军区开荒58000余亩,是1943年的9倍多。不仅重视节约、发展生产,在邓小平还特别重视财经工作和整风运动。

根据地开展的这一系列活动,不仅解决了部队和当地群众的困难,还使根据地得以壮大,以更加成熟的姿态,迎接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最后阶段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