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篇 风景独好

第9篇 风景独好 - 图1

2018年4月3日,一场春雨过后,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千岛湖汾口镇湿地公园内的景观池塘、盛开的郁金香与周边数千亩油菜花相映成趣,构成美丽的春季乡村图景。据悉,汾口镇湿地公园是汾口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的亮点工程,整个湿地占地500余亩,并配备污水处理系统、人工湿地等净水设施。(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第9篇 风景独好 - 图2

2018年4月9日,雾云山村的梯田景观。湖北省蕲春县的雾云山村有高山梯田600多亩,当地利用梯田风光,打造农耕文化景区,把观光农业确定为扶贫产业,助力当地农民脱贫致富。通过发展旅游,雾云山村由一个落后的小山村变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现有农家乐50多家,年创收2000多万元。(新华社记者程敏摄)

9.1 安吉的“绿色变奏曲”

2005年,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调研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给当地干部群众指明了一条实现“绿富美”的康庄大道。十多年来,余村坚定践行“两山”重要思想,不但护美了绿水青山,也做大了金山银山。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湖州市安吉县余村。

这个地处偏僻的山村,改革开放后做起了“靠山吃山”文章,办起多个水泥厂。余村也一度变成了“首富村”,但随之而来的是,秀美的山村变成开不得门窗的肮脏小村。

余村党支部书记潘文革当时是村两委委员。他说,2003年,浙江提出要建设生态省,安吉县编制创建了首个生态县规划,余村的矿山开发也就无法进行下去了。于是全村民主决策,决定关闭矿山,搞旅游开发。

“我们汇报时说,关闭矿山,村集体收入从300万元一下子降到20万元。习近平同志听出了大伙的担忧,就在村委会开了个座谈会,并在会上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

9天后,《浙江日报》的“之江新语”刊登了评论文章《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文章指出,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

从此,余村坚定地走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路。

春林山庄是余村最早的农家乐。

山庄庄主潘春林曾在矿山开拖拉机,“习总书记在村里座谈后,当年我就举债几十万元办起全村第一家农家乐,很多人质疑‘卖风景’真能赚钱?”如今,春林山庄已走过10个年头,并联合村里其他4户农民,发展农家乐的连锁品牌,日接待游客逾百名,年营业额超过100万元。农家乐还带动了笋干、茶叶、土鸡等农产品销售。

美丽的环境带来了摇钱树,昔日沉寂的小山村越来越热闹。“山里负氧离子浓度至少每立方厘米3000个!”游客们说,山间的矿坑溶洞令人好奇,村中千年的银杏树和百岁的娃娃鱼在城里也根本看不到。

第9篇 风景独好 - 图3

20世纪80年代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的资料照片。

为方便日益增多的游客,潘春林还和村里人一同开办天合旅行社、组建观光游车队。每天,至少有3辆“农家乐直通车”往返于余村与上海、杭州、苏州之间,打通“吃住游行”一条龙服务。“游客最多时,车队一天要往返15次。”潘春林说。

村民胡加兴也是一名拖拉机手,从矿山下岗后接触到了漂流,于是他举债在村里搞起了漂流,没曾想,如今的荷花山漂流年接待游客达到6万多人次。

曾经脏乱的毛竹山也改头换面了。余村村委会工作人员说,天荒坪林业公司去年携手余村在5000亩毛竹山上种起了林下作物,重点培育了三叶青、竹荪、铁皮石斛等,既达到了美观效果又产生了经济价值。

现在,余村村集体的经济收入又回升到了380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超4万元,年均分别增长25%、15%。

晚饭后,余村“两山”绿道上都是散步的村民和游客,而过去,这里是条泥巴路,下雨天就是一脚泥。现在两条总长10公里的绿道将串起整个村庄,徒步于其中就如同一座大花园。

在绿道起点“百亩花海”项目处,一个告示牌上写着:该项目原先是水泥厂厂房。如今村里通过流转开挖了池塘,并播种了近80亩的荷花、向日葵等景观植物。

余村人正以5A级景区的大花园为目标努力着。作为安吉县“垃圾不落地”试点村,几乎在村中看不到垃圾桶。

清运工胡国庆说:“每天早上7点30分前,我会逐一将‘可回收’‘不可回收’和‘有害’垃圾分类清理干净,等到全部完工后,垃圾桶会被拖走清洗,等到下午4点再放回原处,供村民继续使用,所以游客是看不见垃圾桶的。”

从2013年开始,余村对村庄内部进行生态修复,48家工业企业全部关停,家家户户通自来水,实现污水纳管,每个自然村的围墙立面不再是单调的白色,而是绘制了五彩斑斓的墙体画。

只要天气条件允许,一到傍晚,余村的文化礼堂、文化舞台和灯光球场上载歌载舞,热闹非凡,有的排练歌曲,有的排练舞蹈,有的还耍起了杂技。

这已经是村里的惯例了,每到节庆时节,村里的老百姓总喜欢到台上唱一唱、跳一跳。

第9篇 风景独好 - 图4

近年来,余村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了文化礼堂、文化舞台、灯光球场、农家书屋、数字电影院等。

“物质生活好起来了,我们不能忽视精神生活方面的发展。”村民们说,人改变了环境,环境也改变了人。

第9篇 风景独好 - 图5

2018年3月23日,安吉余村鸟瞰图。(新华社记者黄宗治摄)

为了维护这来之不易的生态环境,村民们自觉将鸡鸭圈养起来,改变了乱丢垃圾的不良习惯;自发组成生态护卫队,及时纠正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游客一扔垃圾、烟蒂,村民看到就会捡走放进垃圾桶。

看着家乡这些年巨大的变化,村民李俊贤感慨万分,他将自己的心声化作歌词,“千年银杏,万顷珠海,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相映荷花,幸福家园。”

余村党支部书记潘文革说,新时代更要有新作为,要认真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把余村建设成为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文明乡村样板。

(裘立华、岳德亮/文)

9.2“连锁滕头”风景好

浙江省奉化市滕头村30多年来坚持走生态发展之路,生态农业、低碳工业、现代服务业构架起滕头村的生态产业体系。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轮驱动,滕头村从昔日“田不平路不平,亩产只有二百零”的贫困村,一跃为如今的“全球生态500佳”、“口袋富脑袋富,家家都是小康户”富裕村。滕头村三十多年的沧海桑田,折射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样本力量。

“全球生态500佳”“世界十佳和谐乡村”“上海世博会全球唯一入选乡村”——滕头村,位于宁波市奉化区,全村区域面积2平方公里,村民358户,890人。2017年实现社会生产总值95.06亿元,创利税10.2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63500元。

从20世纪80年代末拒绝年净收入百万元的造纸厂项目,到90年代初形成“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朴素理念,目前达到全村处处生态、生活生产时时生态、村民人人生态的自觉生态行为,这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心路历程。

为了保护环境,滕头村人近乎苛刻。滕头村原党委书记傅企平说,20世纪90年代村里就成立了全国最早的村级环保委员会,是滕头村招商引资的“最高法院”,任何进入滕头村的项目都要经过该委员会的综合考评。迄今为止,该委员会行使“审判权”,已累计否决了50多个效益看好但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项目。

滕头村人的环保理念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来自一次次的参观学习。以傅企平为主的部分村干部很早就出国参观学习,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一些例子撞击着他们的神经:滕头的发展绝不能走这样的老路。

愿望是美好的,过程却是艰辛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大潮中,滕头村的异样举措承受了不小的压力。

“我们想不通,大把大把的钱不要,难道好看的村庄能变钱?”村民们经常这么说。环保委员会成立之初,每次否决污染项目,都要承受来自村民不小的压力,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1999年,滕头村开始卖门票,这在全国农村中还是首例。城里的游客、参观考察新农村的游客纷纷来滕头,村民数着门票钱,游客们还把农户家里的黄花梨、草莓、鸡蛋等买了个精光。这样的效果让村民觉得自己看走了眼,他们的内心起了波澜,原来好风景也可以卖个好价钱。

第9篇 风景独好 - 图6

下图:2018年3月3日,宁波滕头村鸟瞰图。(新华社记者黄宗治摄)

第9篇 风景独好 - 图7

上图:20世纪70年代,浙江宁波奉化滕头村照片。

看到了实惠,村民们开始有了自觉行为。村民们自发保护花草树木,为了买到邻县要被砍掉的500株香樟树,他们星夜前去,抢回来种在村里,如今香樟林成了村里的景点。

原本一条寂寂无闻的外婆溪,现在却成为滕头村这个国家5A级景区的新增长点。两岸芳草清香,溪中绿波荡漾,虽然费用多花费30元,游客却络绎不绝。摇橹的师傅说,他们每人每天要往返数十趟接送游客。如今,不到2平方公里的生态景区每年给村里带来3000万元的门票收入和超亿元的旅游综合收入。

不仅仅是简单地“卖风景”,滕头村经济的主色调就是绿色,园林绿化、新能源、新材料等生态产业占到滕头经济总额的80%以上,部分行业已经成为全国同行的标杆,滕头的园林苗圃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在同行中遥遥领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滕头人感触深刻。目前,村集体每年给每位村民发放各类福利补贴达26000元,滕头村民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生态红利,也催生了进一步的自觉行为。

滕头村环保委员会的职能发生了变化,2012年3月,在全国行政村中首个安装PM2.5监测设备,并实时提供年平均不到20的数据。考察新能源、新材料等环保项目,提供决策依据。村环保委员会在新常态下有了新内涵。

第9篇 风景独好 - 图8

2018年4月22日,浙江奉化滕头村风貌。(新华社记者殷刚摄)

每晚华灯初上,在宁波北仑、江北的两个生态农庄内,食客络绎不绝。这是打造“连锁滕头”的试水之作。农庄以绿色美景、生态美食、乡村风情为卖点,集合了滕头村园林绿化和生态餐饮两大优势产业,相当于在当地再造一个微缩版的滕头村。

生态农庄带给当地市民的不单单是视觉冲击,更多的是理念的升华。“原来餐饮可以这么搞。”

“全球生态500佳”、“世界十佳和谐乡村”、“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70多项殊荣,不只是收藏在档案室里的荣誉,在“连锁滕头”的扩张中更具有品牌效应。跳出滕头发展生态经济,既能解决滕头村自身发展空间不足的缺陷,又能输出绿色理念赢得经济效益,这是“连锁滕头”发展模式的初衷。

“连锁滕头”,生态农庄只是一个缩影,园林绿化产业更具有广阔发展空间。花卉苗木作为绿色产业,集一产种植、二产施工、三产设计于一身,既是实体,又是创意,在我国具有广泛而良好的发展空间。目前,滕头园林已在福建、江西、安徽、湖北、山东、河北、陕西、江苏等地的部分地区建设10万亩苗圃。

比如江西的基地,已经引来了山地自行车比赛,带动了生态旅游,农民开办农家乐,基地变成了金山银山,更重要的是把理念带过去,搞生态产业。

在原来的荒山上栽种苗木,大片的苗圃基地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当地市民很快学会了滕头人的绝招,他们学会了“揩油”,在苗圃基地周围开农家乐饭店,赚了个盆溢钵满。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当地领导的关注,并希望滕头扩大苗圃基地面积。

滕头村不单满足于自身的生态致富,还在一些重要场合经常义务传播他们的生态理念。2010年,上海世博会滕头案例馆开放,这是全球唯一入选的乡村案例馆,在世博会开放期间,滕头村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生态路和绿色梦,自豪地喊出了属于自己的口号: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滕头村民从朦胧的生态意识,到坚决的生态行为,取决于多年来滕头村因地制宜的生态路径。滕头农民和村庄的转身,对全国各地农村具有参考价值。

滕头村的美丽画境和美好生活得到了前来视察的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的充分肯定。

1993年,联合国副秘书长伊丽莎白·多得斯韦尔女士来滕头时说,“到过世界上很多国家,很少看到像滕头村这样美丽整洁的村庄。”如今滕头是“全国首批4A旅游景区”(2010年升为5A景区)、“中国十大名村”、“世界十佳和谐乡村”,更成为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全球唯一入选参展项目的乡村。

浙江大学生态规划和景观设计研究所所长严力蛟曾多次来滕头村指导工作,他曾撰文指出,在滕头村,生态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

有专家说,全国来看,经济发展有比滕头强的,风光景色有比滕头好的,但是,像滕头这样产业与生态、人与自然如此和谐相处、和谐发展却全国少有。

(裘立华、岳德亮/文)

9.3 沙海中的“绿色长城”

宁夏是我国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周围分布着毛乌素沙漠、腾格里沙漠以及乌兰布和沙漠,是风沙进入我国腹地和京津地区的主要通道和前沿地带。缺林少绿、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是宁夏生态的基本状况。

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宁夏引黄灌区与沙漠“抗争”的前沿。治理行动前,这里生态环境恶劣,一年四季风沙肆虐,一座座流动沙丘侵蚀着良田,植被覆盖率不到10%。

自1953年建立防沙林场,2000年成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至今,三代治沙人艰苦创业,植树造林,探索出“五位一体”治沙模式:在沙漠外围营造大面积以灌木为主的防风固沙林,形成第一道生态防线;围绕干渠、公路、果园建设多树种、高密度、乔灌结合、针阔混交的大型骨干林带,构成第二道生态屏障。在两道生态防线的保护下,内部引水拉沙造田,培育经果林和苗圃,果园成为职工的“摇钱树”,苗圃成为职工的“绿色银行”。在田间空地,种植畜草,发展养殖业,形成牲畜粪便肥田、林草养殖牲畜两项循环产业。2015年,保护区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国家沙漠公园”试点,借此机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进而实现了从“五位一体”治沙模式向“六位一体”综合发展模式的转变。

第9篇 风景独好 - 图9

20世纪70年代,毛乌素沙漠边缘,治沙队伍前往治沙现场途中。

随着国家林业的大力发展,给白芨滩的治沙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林场改变过去“一季造林、成活靠天”的传统治沙模式,运用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推广了以草方格固沙技术为核心,雨季穴播、营养袋造林,撒播草籽、秋冬两季植苗造林等先进适用技术,既延长了造林时间,又提高了造林质量。造林成活率从过去的60%至70%,提升到现在的80%至90%。

第9篇 风景独好 - 图10

2017年5月16日,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泉林场。(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面对职工住房难、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的现状和资金严重缺乏、既要养人又要虎林、还要造林的局面,林场就提出“内改经营机制,外拓生产空间,靠创新求发展”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行以家庭、联组或个人划片承包机制造林,制定实施“六个一”目标,严格考核3项指标,达到多劳者多得的奖励机制。得益与机制创新,林场职工积极性被激发出来。

进入“十二五”以后,白芨滩林场职工收入连续多年保持了12%以上的增长速度,2016年人均收入突破6万元。每年筹措200多万元给全场职工缴纳‘三险一金’,每年拿出10多万对职工子女上学进行补贴。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职工住房补贴、养殖补贴、收入补贴、设施栽培补贴等。解决职工就业160多人,社会就业400多人。“我们这种模式实现了治沙与致富同步发展,创造了改造利用沙漠、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范例,被国务院确定为推进宁夏经济建设重点推广模式。”魏蒙自豪地告诉记者。

截至目前,白芨滩林场完成治沙造林63万亩,控制流沙面积近100万亩。目前森林覆盖率达到40.6%,有效阻止了毛乌素沙漠南移和西扩,在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筑起了“绿色长城”。在治理生态的同时,积极发展经果林、苗木、设施园艺、种植养殖4大支柱产业,在沙漠边缘引水推沙造田,发展果园5千亩、开发苗圃5千亩、建设温棚243座,固定资产由原来的40万元增加到1亿多元,林木资产由原来的500万元增加到6亿多元,成功走出了一条“以林为主,林副并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兴场之路。

9.4 团泊洼的春天

“秋风像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42年前,著名诗人郭小川,以此开头写下了不朽的诗篇。《团泊洼的秋天》,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团泊洼的诗意与秀丽,也让这片位于天津静海的“洼地”闻名天下。

斯人已逝,美景犹在。冬去春来,走进团泊洼,这个昔日偏僻荒凉的知识分子“流放之地”,一座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城正在湖畔崛起,重新书写着这颗“华北明珠”新的传奇。

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

向日葵摇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

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在郭小川——一位被称为“中国的马雅可夫斯基”的激情诗人笔下,一片浸满幽远诗意与斑斓色彩的秋景在诗中晕染开来。

这首诗创作于1975年9月。当时正值“文革”,郭小川受到迫害,被非法关押在团泊洼五七干校隔离审查。干校学员均是享誉全国、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包括著名诗人郭小川、屠岸,著名剧作家吴祖光,著名书画家华君武、钟灵,著名音乐家吕骥等。

第9篇 风景独好 - 图11

1974年,大邱庄村容一角

第9篇 风景独好 - 图12

此时的团泊洼,因为偏远荒芜,成为“流放之地”。作为典型的盐碱地,居住于此的老百姓生活极为艰困,当年曾流传过这样的民谣:“苦水沿边老东乡,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

后来,周边老百姓迎来了改革开放,迎来了富足的生活,但新的环境污染问题开始出现。位于团泊洼南岸3公里处的大邱庄镇,素有“天下第一庄”之称。改革开放后,大邱庄办起了第一家冷轧钢厂,迈出了中国农村改革里程碑式的一步,并逐步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钢管生产基地。

钢铁企业的大量聚集和蓬勃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污染问题。2004年,大邱庄被天津市政府列为全市7个重点污染地区,2008年又被环保部列为重污染地区挂牌督办。当地人介绍,当时的大邱庄沟沟是黄水、处处冒黑烟,整个村子就像只巨型“炼钢炉”。并且由于废水随意排放,村里的主要河流港团河、青年渠被人讥为“两条黄河”。

而美丽的团泊洼,在1998年到2003年间,因为连年干旱和农业用水,水量急剧减少,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为保护好这片承载着太多记忆和情感的碧水,大邱庄乃至静海展开系列行动,一手加大环保力度,一手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让团泊洼这颗明珠重新璀璨。

如今再访团泊洼,曾经的盐碱地早已经变成了连片的湖面,水面面积超过52平方公里,相当于10个西湖的面积,烟波浩渺,静谧秀丽。站在湖岸边放眼望去,宽阔的水面光滑柔软得像铺展开的巨幅绿色绸缎。一缕春风拂过,吹皱了平静的湖面,和煦的阳光在上面点染上粼粼金光。湖中,苇海随风荡漾,错落有致地点缀在这绿色绸缎之上。一个个造型各异的湖心岛上绿意盎然,仿佛巨幅绸缎上装饰的刺绣。水面上,水鸟嬉戏,渔船飘荡,不时可见一群白鹭翩翩飞起,一群群野鸭划过天空。

第9篇 风景独好 - 图13

中图、右图:大邱庄集体劳动的场景。

第9篇 风景独好 - 图14

团泊湖

第9篇 风景独好 - 图15

在团泊洼岸边的大邱庄,生态环境也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从2010年开始大邱庄进行污染点源和面源的全面治理,坚持“点面结合、标本兼治”的工作思路,倾全力、投巨资、出重拳。经过10余年的持续努力,大邱庄的生态环境有了喜人的变化:河变清了,树变多了,环境变干净了,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和谐。

谁的心灵深处——没有奔腾咆哮的千军万马

谁的大小动脉里——没有炽热的鲜血流响哗哗!

《团泊洼的秋天》如冲锋前的嘹亮号角,鼓舞着当时人们向着一个新的时代进发。

如今的团泊洼,早已不再是诗人笔下“犹如少女一般羞羞答答”,而是以更加崭新的容貌和独特的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

从天津市区驱车沿团泊快速路向南行驶,穿越横跨在独流减河之上,宛若“迎宾大门”的团泊新桥,便进入了静海区团泊新城区域。

作为国务院批准的天津市11个新城之一,团泊新城规划总面积210平方公里,以文化创智、会展旅游、健康产业为特色,集文化产业、休闲度假、医学体育教育、科技研发、诊疗康复、竞技健身、商住会议功能于一体,致力于建造天津市健康产业区、体育功能区和文化休闲区。

现代化体育场馆设施齐聚,温泉旅游度假区景色宜人,医院大学设施一流,国际康复养老中心建设正酣,世界唯一一座得到萨马兰奇家族授权和国际奥委会批准的纪念萨马兰奇先生纪念馆已经开馆……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环境,经过精心规划和布局,团泊湖畔曾经的盐碱荒滩上,正在崛起一座活力四射、朝气蓬勃、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城。

在团泊新城的西区,天津市健康产业园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园区将以建设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国际医学城、天津体育学院和天津市体育中心为核心,配套建设生态居住及商业服务等项目,致力于打造成面向区域和国际的中西医教学科研中心、医疗康复基地、体育健身基地。

第9篇 风景独好 - 图16

大邱庄示范小城镇建设

在团泊新城的东区,规划以休闲旅游为核心,集中发展温泉度假、文化休闲、旅游观光和设施农业等产业。八年中,共实施项目77个,累计完成投资约160亿元。团泊示范镇、光合谷生态文化产业园、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团泊湖温泉酒店等产业项目全部竣工。

对于弥足珍贵的团泊洼湖区,按照总体规划,将充分利用生态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优势,形成环湖及水上观光精品旅游区。2009年,投资22亿元,实施水库除险加固、浚深堆岛、东堤改线及七排干改造工程,构筑了9个岛屿(含原湖心岛)和12平方公里的鸟类自然保护区,于2011年底竣工。35公里的环湖路已全部贯通,已经举办了3届环湖自行车邀请赛、第四届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和东亚运动会自行车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团泊新城在建设中,始终秉持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的“金名片”,百姓的生活也随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郭小川的女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晓慧在参加第四届团泊诗歌节时曾经激动地说,她从来没有想到父亲昔日劳动生活过的地方会变得这样美。“团泊洼给我的印象非常非常荒凉,现在看到盐碱荒地都长出了那么多的绿树青草,我真的觉得当时的希望正在生根发芽了,长成大树。”

正如郭晓慧所说的那样,今日的团泊洼,从厚重静美的秋天走来,又从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春天出发。

(刘元旭、翟永冠/文)

第9篇 风景独好 - 图17

9.5“卖炭翁”的新形象

第9篇 风景独好 - 图18

曹家坊村矿区旧照。

北京的郊外,在记忆里就该有湛蓝的天空、淡黄的枝叶,还有被微风“撩拨”过的湖面……

2017年底,距离北京市区100公里外的小乡村迎来了大喜事:筹备6年的房山区史家营乡曹家坊村的百瑞谷景区开门迎客,鸣锣打鼓、鞭炮齐鸣,村里好不热闹。

北京旅游业发达,拥有长城、故宫等多处名胜古迹,也有如十渡、青龙峡等自然风光。这乡村风景区有何特别之处?

从前的北京西南郊区,在经济上最主要的依靠就是所谓的 “黑白灰黄红”。“黑”即煤矿,“白”是白灰,“灰”指水泥,“黄”是沙石料,“红”即红砖。这些产业在一定时期内为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

翻阅地方史,采煤曾经是史家营乡的主要经济支柱,这里煤炭资源丰富,最多时拥有数百个矿场,年平均收入近60亿元。据当地居民介绍,矿工多时,乡政府门前广场边摆满了小吃摊位。

杨新玲曾是乡里煤炭运输业务的承包商。听她介绍,20年前山区里有好多小煤窑,几千名矿工同时作业,部分矿工收入每月能够近万元。但为治理环境、转型发展,北京市要求关停该地区煤窑。

记者沿着山路前行,沿途遇到几家被关停的矿场,墙已被煤色“浸染”,废弃的设备搁置一边等待处置。

听当地百姓介绍,矿工多来自外省市,关停之后大多回了原籍。矿区内的部分居民在异地搬迁中换了新家,乡里的中学生可以免学费、住宿费到城区接受更好的教育。“矿区”在转型,百姓的生活在一点点改变。

如今,杨新玲已是一家民俗旅游山庄的老板,重大节日时每天能接待近50桌游客。今年“十一”期间,还有6名外国游客慕名而来。

“对‘靠山吃山’有了新的理解。”杨新玲说,以前大家是利用山里的煤炭资源,发展“黑经济”,现在“天然氧吧”“野生山茶”等才是我们真正的“金山银山”。

转型发展并非一蹴而就。2011年以来,当地政府在曹家坊村开展废弃矿山治理工作,5个治理区共投入资金4563.71万元,治理面积近2000亩。为了挡住山沟中的煤矸石,施工人员建起四道“大坝”;为了恢复大山的绿色,共种植了元宝枫、榆叶梅、金枝国槐等具有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树种近10万株。

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作出批复,明确指出北京未来发展要优先保护好生态环境,大幅提高生态规模与质量,加强浅山区生态修复与违法违规占地建房治理,提高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

史家营乡旅游办公室主任张德强表示,要让老百姓在生态建设的过程中获益,才能从根本上调动百姓积极性,让生态建设变成这个区域百姓的自发行为和自觉行动,形成良性循环。

“矿区”变“景区”,路两旁醒目的金枝国槐,如标兵一般,沿着山路蜿蜒曲折一路向上,金黄色的树叶随风飞舞,与山坡上种植的核桃、山楂、海棠、山杏等果树遥相呼应。

第9篇 风景独好 - 图19

百瑞谷景区。

“早几年来,可不是这个景象,在这儿你基本见不到别的颜色,全是黑的,就连树叶,也都是黑色的。”房山国土分局地质矿产科工作人员王吉鹏回忆说。

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国家一直强调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对于很多乡村,天然绿色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保护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不断丰富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之间的辩证关系,成为京郊乡镇的努力方向。

作家郁达夫先生笔下曾这样描写《故都的秋》:“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留住这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岁月悠悠,绿水青山,不仅仅是百瑞谷这个4A级景区的“金名片”,也播撒下京郊可持续发展的“金种子”。

(盖博铭/文)

9.6 石漠化山村的重生

地少、树少、水少,这是西南石漠化地区的典型特征。早春时节,走进地处石漠化地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山县古零镇弄拉屯,映入眼帘的却是另一番景象:群山环绕挺拔秀丽,植被茂密郁郁葱葱,云雾缭绕宛如仙境,山中泉水潺潺不息。

“这是罗汉松”“这是红豆杉”“这是黄花梨”……行走山间,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荣光如数家珍地指着新种的树木说。这些年,记者多次走进弄拉,但几乎每次来都会有新发现。

第9篇 风景独好 - 图20

上图:弄拉屯旧照。

第9篇 风景独好 - 图21

下图:弄拉屯和进入弄拉屯的公路。

2010年,严重的干旱席卷了整个大西南,大石山区自然是重灾区。当年4月,记者一行来到弄拉,却发现这里依旧是清澈山泉日夜流淌响叮咚,成为旱区罕见的“绿洲”。那一年,弄拉这个石漠化山村的生态变迁故事引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探访者。

事实上,弄拉的今天得益于生态,也曾差点毁于生态。

“大炼钢铁”时代,弄拉的山林几乎被砍伐殆尽。“1958年,200多个外面的人背着柴刀、斧头和锯子来到这里,连续砍了两个月,附近20多个山头的树木都被砍得精光。”李荣光说。

山石裸露、水荒粮缺、山洪暴发,大自然的惩罚很快到来。“老人们说,再这样下去,真是没办法生存了。”随后,村民们自发成立了护林队,并制定村规民约只能种不能砍,护林队员天天在山林里巡逻,谁砍一棵树就要罚种十棵树,还要扣工分。

作为当时全屯仅有的两名高中生之一,李荣光一毕业就被选为队长,也接下了保护山林的重任。屯里在护林队的基础上成立了林业队,组织群众开荒,大面积种植桃树、枇杷树、李树、苦丁茶等经济作物,山上的植被得到进一步丰富,逐步形成了“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果,地上粮”的立体生态模式。

90年代初开始,弄拉屯又在林业部门的指导下进一步开展生态重建,针对石山造林条件差、难度大的特点,因地制宜采取了使用良种壮苗、实行多种林木混交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和组织管理形式,大大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和造林质量,形成了石漠化治理的“弄拉模式”。

但是,守着森林覆盖率超过90%的弄拉人,慢慢遇到了“成长的烦恼”。“树木不能随意砍伐,退耕还林后,耕地不断减少,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弄拉需要多一条发展的路子。”李荣光脑子里转动着绝大部分弄拉人的共同思考。

在李荣光的发动和带领下,2008年,广西第一个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在弄拉成立,村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地量化入股的形式参与开发经营合作社,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他们要把这个山旮旯变成一个脱贫致富的“金饭碗”。

开始,弄拉人的想法是将这个山旮旯按照农家乐的模式进行改造。干着干着,弄拉人不愿这么干了。随着“野心”越干越大,他们在这个狭窄的山间竖起“中国·弄拉”的门楼,要把这片大石山建成一个休闲避暑旅游度假景区。

为了最大限度保护好山里的生态环境,村民们决定搬出去建设新村。成立合作社之初,不允许村民放养牛羊、上山砍柴,合作社专门筹集了10万元资金补贴给有损失的村民。

他们把原先坑坑洼洼的进山砂石路拓宽修建成水泥路,“人家山里修路,一般都是爆破后让石头随便往山下滚,我们为了保护生态,不让山体和树林受到破坏,开挖山石的时候都用膨胀剂,然后一点点地把石头挖开搬走。”李荣光说,他们把这些石头挖开后,又一块块地把坑洼的山窝填平,就像做美容一样一个毛孔一个毛孔修复着这片他们赖以生存的大山。

弄拉旅游基础设施基本上依山而建,千方百计避免破坏植被。“如果因为建设规划需要,砍掉一棵树必须在旁边补种一棵。”李荣光说,弄拉这两年引进大批黄花梨、红豆杉、罗汉松等树种,雇用两个村民作为专职护林员每天对整个山林进行巡逻看护。

他们不惜血本在各个山头建设蓄水池,从山顶到山底、在山与山之间布有一个完整互通的水管网络,将山顶的蓄水引到山林的每一个角落,大旱来袭可以浇灌树木,火患来临可以浇灭大火。“因为有水浇灌,我们的树栽种一棵基本就能成活一棵。”李荣光自豪地说。

现在,这个有着100多人的旅游专业合作社,大部分人都在景区内上班,一个人一天最少能拿到70元的工资收入。每天早上,他们结伴从弄拉新村到弄拉去上班,晚上又有说有笑结伴回来,满满的幸福感洋溢在每一个人的笑脸上。

走进距离弄拉景区只有几分钟车程的弄拉新村,连排的楼房格外显眼,门前屋后停着很多汽车。“每户都是四层半、都装修好,几乎是拎包入住”,村民蓝琴说,每户只用交4万多元,买地皮、房屋建设、装修都不用自己操心。

第9篇 风景独好 - 图22

上图:2012年4月26日,修建中的弄拉屯进山公路。 下图:2018年3月9日,一辆汽车行驶在弄拉屯的公路上。 (新华社记者陆波岸摄)

第9篇 风景独好 - 图23

上图:2016年7月14日翻拍的马山县古零镇弄拉新村村民李华政搬迁前在老家弄拉屯老住房的照片; 下图:2016年7月14日,在马山县古零镇弄拉新村,村民李华政(左一)和邻居在家里喝茶聊天。(新华社记者陆波岸摄)

在合作社的不懈奋斗和政府的帮扶下,这几年来弄拉景区越来越红火。独特的地形、优美的生态和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中国-东盟山地马拉松赛、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等赛事的举办也进一步打响了弄拉“最美赛道”的知名度。

现在,景区拥有1000个车位的停车场节假日都爆满,新建的酒店也常常需要预约才能订到床位。村民们的收入也水涨船高,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之前的3000多元增长到2017年底的近2万元。李荣光介绍,在继续完善生态的同时,今后还将建设旅游步道、索道、游泳池、高端住宿等配套设施,让弄拉成为休闲度假养生的生态大公园。

曾经赤贫的山旮旯何以“起死回生”?在李荣光看来,贫穷并非山旮旯的宿命,只要尊重自然规律,锲而不舍地奋斗,让人与自然得以和谐共生共荣,每一方土地都可以建成幸福美好的家园。

“总书记说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弄拉人一定会守好这个金饭碗,一代一代传下去。”李荣光说。

(向志强、陆波岸/文)

9.7 绿水青山前南峪

早春时节,来到位于河北省邢台县西部山区的前南峪村,连片的山场在阳光照耀下暖意融融,映入眼帘的是望不到边的干鲜果树,绵绵伸向远方,果农们忙在其中,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

沿着蜿蜒的山路,我们来到位于山场上的温室大棚。大棚内处处生机勃勃,一人高的树被修剪得井井有条,花朵都已凋谢,果实也长到葡萄大小。“棚里种的是油桃和中华白桃,到4月下旬就能采摘了,再往后不同种类的品种就陆续进入采摘期,一直持续到秋天。别看我年轻,我搞果树管理已经好几年了,技术比上年岁的人一点都不差。”28岁的果树管理技术员郭太平印象中的山场一直都种满了树,只不过现在的树长得更大、更高,郭太平乐呵呵地说:“俺们村环境好,风景美,外来的游客也多,满山果树不愁卖,还能凭着好生态卖上好价格。”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前南峪村“海书农家乐”的老板王海书一家比平日更忙活。“紧邻原来房子的位置又盖起一处新房子,短时间家里住不了这么多,也用来发展家庭旅馆和农家乐。”

王海书今年48岁,家里不光有林果树,还经营着农家乐,遇到旅游旺季,很多游客都提前预约,更有不少人购买家里自家生产的苹果、板栗等农产品,仅林果和农家乐两项年收入十五万不成问题。王海书自豪地说:“新增的住房比原来的条件要好,每间都配备卫浴设施,满足游客们的需求,今年五一正式接待游客,我们家的收入还能再上一个台阶。”

前南峪村耕地746亩,宜林山场8300亩,人均6分田、7亩山,户籍人口1456口。郭太平、王海书的惬意生活和自豪感,总是离不开前南峪村山场的变化。

不管是生活在前南峪村的人还是外来旅游观光的游客,进入景区,总要在观光平台驻足欣赏漫山美景。最吸引人的是用常青小柏树栽植而成的是“再造秀美山川”这六个绿色大字,浓缩着前南峪村尊重自然、生态优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的持久实践。工程浩大的层层梯田以及来自各国的奇花珍果章示着前南峪人战天斗地的昂扬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不止脚步。

“过去是山坡和尚头,土地随水流;有雨就成灾,无雨渴死牛。直到1977年,全村人均收入仅有57元。经过多年治山植树,全村32座山头、10条大沟、72条支沟8300亩山场种植480万株树木,林木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

第9篇 风景独好 - 图24

上图:村旧村口牌坊

第9篇 风景独好 - 图25

下图:前南峪旧村貌

第9篇 风景独好 - 图26

前南峪村全貌。

荒山变成‘花果山’,前南峪村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被誉为‘太行明珠’。”提起前南峪村山场的变化,村党委书记郭天林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树多了,山绿了,前南峪村开始挖掘一条条山沟的经济潜力,引进果树新品种,调整种植结构,成功探索了“林材头、干果腰、水果脚、米粮川、林果山”的生态模式,全村共栽植干鲜果树达到29.64万株,人均210株,仅果品一项年人均收入就达到6800元,前南峪村一条条山沟变成绿色银行。依托“抗大”红色资源和生态经济沟绿色资源,前南峪村又培育观光休闲特色农业,做大旅游产业。

“我们也曾经历过发展工业经济、污染环境的曲折道路。认识到这一问题后,村里果断砍掉年利润800万元的污染企业,抛弃带污染的GDP,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道路。”郭天林介绍,靠山护山,才是根本,经济沟是他们的根,要实现由富变美,必须坚定不移在沟域经济上做文章,延伸经济沟链条,走好生态建设路,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现如今,前南峪生态旅游观光区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百家农业生态示范点”,每年吸引中外游客45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6000万元,仅门票收入就有1200万元。全村年人均收入已经达到16800元,比五年前翻了一番。

前南峪村干部群众几十年如一日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美丽家园,在绿起来、富起来、美起来的道路上越走越顺畅。

(杨世尧/文)

第9篇 风景独好 - 图27 第9篇 风景独好 - 图28

前南峪景区万半珍果园。

9.8“花梨人家”正缤纷

博鳌,中国海南岛东部的临海小镇,万泉河、九曲江、龙滚河三条内陆河流在这里交汇入海,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景观。民间流传的美丽传说也在向人们娓娓道来这片滨海之地注定不平凡的使命。千年的宁静渔村,如今已成为风光旖旎的旅游胜地,更在每年春意盎然之时吸引着世界目光。

第9篇 风景独好 - 图29

兄弟商行改造前

2001年,一个决定,让博鳌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变。包括中国在内的26个国家共同发起成立了一个国际论坛,而这个论坛的永久会址,就是博鳌。博鳌亚洲论坛赋予了小镇新的历史使命,博鳌借着东风,也昂首驶向发展与开放的未来。

博鳌亚洲论坛会址坐落在东屿岛上,远处的玉带滩宛若静静漂浮在水面的一条丝绸。这条狭长的沙滩半岛,天然地将万泉河和南海分隔开。岛上椰树高耸,满眼绿色,三角梅等缤纷花朵簇拥成“ASIA”字样等造型各异的花坛。

亚洲论坛会议中心被优美壮阔又极具海南韵味的自然景致包围着。站在这幢3层类圆台形建筑的楼梯入口,不自觉置身于大气庄严的氛围中,好像自己也有机会参与某个重要会议。

近年来,亚洲论坛会议中心年均举办大小会议会展300余次,参会人员6万多人次,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岗位3000多个,年均增加产值1.5亿元。

第9篇 风景独好 - 图30

南强兄弟商行改造后

随着论坛的落户,一系列配套设施和服务顺势而生并快速发展,博鳌也借助年会效应,大力开展会议会展旅游。四海八方的游客汇聚于此,不仅为欣赏热带海滨胜景,更是为了来拜会这见证了大变革时代的不凡之地。如今的会议中心,不仅仅是全球领导和智囊激情碰撞的场所,更是敞开怀抱欢迎宾朋的热土。

这里是博鳌飞跃的起点,博鳌赢得了举世瞩目,更赢得了让自身闪光的机遇。

行走在博鳌,处处可以看到发展带来的变迁,古香古色的南强村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个隶属于朝烈村委会的自然村有52户253人,居民数量并不多,整个村子也显得精致而小巧。刚进村口数十米,就会看到一栋海南古民居风格的小楼,“花梨人家”四个字让人好奇它的意涵。

原来,这栋小楼是南强村的一家特色民宿。2015年,老村支书莫泽海带领18户村民以每股1万元的方式自愿参股,共计投入20余万元,依托古朴的村风村貌,把5间相邻的百年老宅串联起来,打造成一座极具海南风情和侨乡色彩的花园式农庄。因庭院里有许多珍贵的花梨木,于是取名为“花梨人家”。老支书的探索,不仅带动了村民就业,入股的村民们到年底还能拿到股东分红,从实处改善了村民生活。

2018年3月5日,南强美丽乡村试运营,修葺一新的“花梨人家”也一同重新开张营业,游客络绎不绝。经过几年的努力,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村民介绍,南强村以前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冬季瓜菜、槟榔以及农闲时外出打工。近几年,村子开始了改造,村里道路平坦整洁了,环境更美了,还有了新的公共场所,大大提升了生活质量。村子吸引了岛内外的游客,村民的收入也比以前高了。

2012年,琼海提出“田园城市”的发展思路。其中,朝烈村委会美雅、南强、朝烈、岭头、大路坡等五个自然村连片打造的博鳌乡村公园,让村落焕然新生。博鳌镇政府的驻村干部胡金阳见证了南强村“越来越美丽,越来越有韵味”的历程。

胡金阳说,驻村以来,她发现作为琼海市第一批文明生态村,南强村古村落风貌完整,区位优势明显,民风淳朴重礼教。“这边的村民早年下南洋后回到家乡,建造出这种融合了南洋风格和海南本土特色的民居。”

胡金阳指着一栋民居说,“这墙都是用青砖垒起来的。青砖是这里的特色建材,物料考究工艺精湛。还有屋檐,都有精细的雕刻在上面。”

漫步在南强村里,前一个路口看到的还是岁月在石板路上留下的斑驳印痕,下一个转角便是满目花海。信步小巷,房屋一侧是古朴典雅的砖墙与门廊,另一侧却是钢化玻璃拼接成的阳台和落地窗。这样风景与人文的交错与结合,让南强散发出一种时代的美感。

村中的凤凰公社、凤凰客栈等,都是这样新旧融合的建筑。凤凰公社是一个免费开放的小型文创基地,各地的艺术家们可以在这里举办艺术沙龙,进行创作与交流。村中的凤鸣书屋在改造后,成为为村民免费提供阅读服务的文化园地。“我们想在南强营造一种‘艺术+’的新风尚。”胡金阳说。

胡金阳介绍,南强村村民在都比较自发自觉地保护村庄原有风貌。在修建新居时,许多村民们都将新房建在老宅旁边的空地上,或另选新址,而不是拆除老宅、原址重建。游客在村中小路上穿梭,仿佛时光倒流,来到了一座充满古韵、安逸祥和的南洋小镇。

不大的南强村,公共绿地、凉亭桌椅等区域像繁星散落在村中。其中,2600多平方米休闲绿地是通过拆除违建及简易棚改造而成的。“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也是与村民深入交流加深感情的机会。美丽乡村让村子在保持古风貌的同时又增添了新气象,村民日子也过得更加红火。”胡金阳说。

(李强、郑扬子、曾佳慧/文)

第9篇 风景独好 - 图31 第9篇 风景独好 - 图32

上图:凤凰公社改造前下图:凤凰公社改造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