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

1978 年,有一位叫罗维克的美国人写了一本曾经轰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科幻小说《人的复制——一个人的无性繁殖》。

它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有一个百万富翁没有后代,他之所以从未结婚和生孩子,是因为他不希望通过正常的有性生殖过程,把夫妇双方无数个基因偶然地组合在一起遗传给后代。他想借用无性繁殖技术得到一个与他一模一样的复制品。于是便不惜工本制定了一项耗资巨大的实验计划,并雇用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助产师、技术人员以及一位代理母亲,在一个岛屿上秘密地进行这项实验。最后,在记者的帮助和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几经曲折, 终于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愿望。

虽然,这只是罗维克笔下的科学幻想故事,因为科学发展到今天,科学家们还无法利用无性繁殖方法来创造人类。但是,人们确实能够利用此项技术来繁殖植物和动物。

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有人做过这么一个试验,他们从一个胡萝卜上分离出细胞,把这些细胞分别放在几个培养瓶中进行培养。结果发现这些胡萝卜细胞会不断地分裂,而且还会发芽、生根、长叶,最后长成一棵棵完整的胡萝卜植株。这种繁殖后代的方式就被称为无性繁殖。通过无性繁殖形成的产物称为无性系。由于利用无性繁殖方法产生的胡萝卜,原先都来自于一个胡萝卜上的细胞,所以它们的遗传物质的组成是完全相同的。以后,科学家又用“克隆”这个专门的名称来表示“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产物的“无性系”。“克隆”既可以作为名词,也可以作为动词。

“克隆”这个词听上去好像比较陌生,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用到它。比如,每当春暖花开时,有人喜欢进行植物扦插的试验。从一棵植株上剪下的枝条,通过扦插而形成多遗传物质的组成完全相同的植株就是克隆;又比如有一种样子像苹果、但滋味像梨的水果——苹果梨,是采用果树嫁接培育而成的,嫁接形成的产物也是克隆;还有将马铃薯等植物的块茎切成许多小块进行繁殖,由此长出的后代还是克隆。

在自然条件下,由于许多植物本身就适宜进行无性繁殖,所以很容易形成克隆。但是,对于高等动物来讲,由于在自然条件下它们一般不能进行无性繁殖,所以要进行无性繁殖,操作过程就比植物复杂得多。首先要用外科手术除去受精卵的细胞核,或用输射手段等使受精卵内的细胞核失去活性, 然后再用注射器将另一个个体的细胞核转换到已去除细胞核的受精卵中。在本世纪 50 年代有人第一次成功地用无性繁殖的方法培养出一种两栖动物—

—非洲爪蟾,以后又有人培育出了“克隆蛙”。

目前,美国、瑞士等国都已经能够利用克隆技术培植的人体皮肤进行植皮手术。前些时间,有一位美国妇女在一次煤气炉意外爆炸中受伤, 75

%的身体被严重烧伤。送入医院后,医生从她的身上取下一小块未损坏的皮肤,然后送到波士顿一家生化科技公司。30 天后,公司利用先进的克隆技术为她培植出了一大块健康的皮肤,使那位妇女迅速地痊愈了。这一成功避免了异体植皮可能出现的排异现象,大大地激励了从事这方面研究的科学家。他们预言,在不久的将来,他们还将会“造出人的乳房、耳朵、软骨、肝脏, 甚至心脏、动脉等组织和器官,供应医院临床使用。

克隆技术还可以用来大量地繁殖许多有价值的基因。比如在基因工程操

作中,科学家们为了让细菌等微生物“生产”出名贵的药品(如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有希望使侏儒症患者重新长高的生长激素和能抵抗多种病毒感染的干扰素等),分别将一些相应的人体基因转移到不同的微生物细胞中,再设法使这些微生物细胞大量地繁殖。与此同时,人体基因数目也随着微生物的繁殖而增加。这个过程被称为基因克隆或 DNA 克隆。在人体基因被大量“克隆”时,微生物大量地“生产”出人们所需要的名贵药品。

综上所述,克隆可以表现在几个不同的水平:个体水平、局部组织器官的细胞水平和基因水平。克隆应用的领域也相当广泛,所以克隆技术的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物技术。

现附录一篇我国的克隆技术成就: 我国克隆成功大熊猫一种基因

由四川联大和成都动物园共同承担的大熊猫 BDNF 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研究课题目前通过专家鉴定。据参与鉴定的中科院成都分院部分专家称,这是世界上首例成功克隆熊猫核功能性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和体外表达的研究。

据介绍,BDNF(脑原性神经营养因子)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的一种,它与许多神经系统疾病有关。而神经系统疾病是圈养大熊猫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