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角助力加速滇剧发展

清代末年,滇剧才从农村进入城市,先是以茶园的形式在城内打围鼓清唱演出,如早期的四合园、宜春园、庆丰园等,后期的丹桂茶园、云仙茶园等。

到了1911年左右,滇剧开始进入剧场,班子逐渐变为一个剧场,为一班的组织形式。如出现了刘少青组织的复兴社、栗成之举办的滇戏改进社,培养了诸多滇戏人才。

栗成之原名栗崇信,昆明市人,是滇剧颇负盛名的演员,被人称为“滇剧泰斗”、“云南叫天”、“滇伶大王”。他从小就喜欢戏曲,而且聪明伶俐,在读私塾的时候,经常到二纛街一带茶室听唱滇戏。

时间长了,栗成之先是尾随哼唱,接着又掌握了基本板眼,而且栗成之的嗓音、身体、扮相都非常不错,所以在十六七岁时,就被几位滇剧老艺人看中,领到蒙自一带参加流动班子唱戏。

20岁时,栗成之正式在蒙自搭班,老艺人们对他祝贺说:“今天是你唱戏成功之日。”

栗成之为纪念这个日子,遂依据成功之日把自己的名字由原来的“崇信”改为“成之”。继而在各地挂牌演出,正式进入了滇剧的表演生涯。

栗成之从艺并没专门拜过师,但当时的著名艺人李少白、岐山、蒋跃廷、鲁子臣和彭辅臣等都对他有较深的影响。其中以生角李少白、净角岐山两人对他的影响最大。

栗成之博采众长,在艺术实践中独创自己的戏路。经过多年的求教、实践、研究,唱做技艺日臻成熟,并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显赫一时的滇剧名伶。

后来,栗成之在养病期间根据自己多年的艺术经验,悉心进行滇剧研究工作。在分析、比较和吸取京剧精华的基础上,亲自编著了12册的《滇剧指南》。

栗成之重视戏剧的社会功能与作用,他在《滇剧指南》的序言里,一开头就写道:

戏剧之学,本属文艺范围,其在社会,原有相当价值……虽云寄兴怡情,要之针砭末俗,补救颓风,未始无裨于世。

栗成之明确指出戏剧要抨击末俗颓风,才能对社会有所裨益,以达到“文革更新,社会改进”的目的。这些观点,正是我国传统戏曲主张的“高台教化”的体现。

栗成之还认为,要能发挥滇剧的社会功能作用,就必须对滇剧进行综合性的革新,并提出对剧目要“汰其渣滓、摭其精华、删其繁冗、正其讹误”的原则。

1930年左右,栗成之曾率领滇剧班子到贵州、四川一带巡回演出,颇受省外观众和同行的赞赏。1940年前后,栗成之创办了滇剧“继”字改进科班,在战争的危境之中坚持办学,培养了大批滇剧优秀人才。栗成之除到滇南等演出外,还先后在老郎宫办学和演出。太和茶园、金马茶社、正义剧场等处,也是他的主要演出场所。

栗成之表演上从人物出发,通过剧情,深挖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他和李瑞兰在合演《桑园会》时,因观众太多,竟把厢楼压垮,原因就在于栗成之不是为唱而唱,而是把人物的心情唱活,把冷戏唱热。

栗成之在《七星灯》的演唱中,通过气功变脸,表现孔明临终时的神态,堪称一绝。他扮演《马房失火》中的白槐、《四进士》中的宋士杰、《醉金殿》中的李白、《徐策跑城》中的徐策等人物,充分表现了唱、念、做、表演俱佳的深厚功力。栗成之在《麦里赠金》等丑角戏中的表演也特别独到。

另外,《空城计》是被誉为“滇剧泰斗”的粟成之的代表剧目,叙述了三国时诸葛亮用计智斗司马懿的故事。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了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十五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

在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5000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约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

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令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急忙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

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在这个剧目当中,栗成之所演的诸葛亮备受人们的喜爱。栗成之对滇戏唱腔和念白,总结了6项“滇剧之要诀”:一是戏要有四要,即嗓音、字眼、腔调、板眼;二是戏要有五声,即唇、齿、鼻、舌、喉;三是十三韵之分;四是字音的四呼,即开口、齐齿、合口、撮口;五是应辨字音的尖圆;六是滇腔的板腔系统。

栗成之为振兴滇剧耗尽一生精力,从剧目、表演、理论、戏德、育人等方面,为滇剧留下不可磨灭的功绩。

除了栗成之为以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批名演员。剧场时期的群舞台先唱京戏,后由罗香圃经营,业务蒸蒸日上,一个行当多到近十人,罗香圃本人是玉溪瓦窑村人。他待人以诚,能拢得住群众,他本人又是有名的“都督小生”,有一定的号召力。

生角还有刘海青、李筱轩等。刘海青有“活关公”之称,他去世后,人们为他写了挽联:

影事忆开元,歌营场中如子少;

衣冠感优孟,落花时节吊君来。

在道琴唱词中,也有对刘海青的赞词,其中唱道:

群舞台有个罗湘圃,好戏一出接一出,盖世伶唱的是“三卖武”,栗成之拿手是“八义图”,王树萱裁缝来偷布,刘海青的关公把名出。

从以上这些记载可以看出,人们对刘海青的喜爱。

旦行的名角有李瑞兰,原名李会贤,瑞兰是艺名。他主工青衣花旦。李瑞兰幼年时,母亲早丧,父亲外出不归,便随祖母迁至四街,靠其姑妈抚养。

李瑞兰从小喜爱滇剧,而且十分聪明,听后就能仿唱,在四街常随玩友清唱演出,技艺渐进。祖母死后,李瑞兰开始流浪昆明,后来投师张瑞卿学艺深造。

1916年,李瑞兰与罗香圃合开荣华茶园,后来到群舞台演出。因其嗓音清亮圆润,行腔吐字用气得法,被称为“高音小旦”。曾有“李瑞兰的嗓子,水仙花的样子”以及“李瑞兰一腔定太平”的赞语流传。

李瑞兰善于博采众长,并将云南民歌融于滇剧声腔之中,既乡土味浓厚,又亲切动人,戏班艺人为之称赞,广大观众也非常欢迎,曾两次获得“状元小旦”之称。李瑞兰的声腔以胡琴腔最为有名,丝弦、襄阳也有独到之处。《滇剧简史》称他为“近代的青衣宗师”。

李瑞兰在昆明曾为护国起义义演,名盛省城。离开舞台后,李瑞兰在昆明开办了瀛仙茶园。不久,他应邀至个旧、蒙自一带演出。

在此期间,李瑞兰除了登台演戏外,还收徒传艺。李瑞兰为人性情刚直,虽演旦行,在台下全无忸怩之态,为防地痞流氓欺侮,常暗带匕首在身,故又有人戏称他为“光棍小旦”。

1925年,李瑞兰回乡省亲时,帮助开展戏剧活动,在四街组建了红杏群逸班,所需戏装、砌末,除会友少量自筹外,大部由他资助。后因遇匪乱,戏装被毁,忧愤成疾。

1927年,李瑞兰返回昆明后,滇剧名流江映枢邀他父子同演《三娘教子》。临开戏,其子幼兰反串小生因故未到,虽已另调他人补角,但李瑞兰却气急攻心,加之他每天奔波两个茶园演出,劳累过度,不几天病重去世。滇剧界及广大观众甚为惋惜,评价他为“一代青衣皇后”。

李瑞兰的子女幼兰、小兰、雪兰及他的徒弟少兰、桂兰被并称为“五兰”,均得其真传,尤以唱功见长,被称为滇剧界的“瑞兰派”。李少兰也灌有唱片,如《春花走雪》、《春秋配》、《斩经堂》等八出戏。

其他的名角还有张禹卿等。张禹卿是云南文山人,著名的滇剧演员,他工花旦、青衣,艺名“竹八音”。张禹卿16岁拜师学艺,曾随云南商人到十多个省、市经商,悉心观摩其他剧种的演出,吸取其长以丰富滇剧的传统艺术。

张禹卿的拿手戏,大都经过他整理剧本并设计唱腔、身段。他还擅操二胡、琵琶等多种乐器,改革了滇剧丝弦唱腔,创造了一些富有表现力的新板式。

张禹卿注重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曾根据民间妇女哭亡人的声调,创造了胡琴的幽冥钟滚板。张禹卿嗓音圆润,行腔轻柔,擅演以《红楼梦》为题材的戏。他常细心揣摩林黛玉的性格,在《黛玉焚稿》一剧中,表现了林黛玉的感情气质,被观众称为“活黛玉”。

张禹卿的代表剧目还有《西厢记》、《宝玉听琴》、《昭君出塞》、《拾玉镯》、《血手印》、《烤火下山》、《杀狗劝妻》和《春秋配》等,她善演《西厢记》和“红楼”戏,有“活黛玉”之称。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后来,一些文人、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

故事讲的是,前朝崔相国去世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的灵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

这崔莺莺年方19岁,针线女工、诗词书画无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

有一次,崔莺莺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生。张生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武则天皇后的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

这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

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寺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房。一日,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这崔老夫人治家很严,道场内外没有一个男子出入,张生硬着头皮溜进去。

这时斋供道场都完备好了,该夫人和小姐进香了,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张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报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也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僧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随即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莺莺也随即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产生了爱慕之情。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大家束手无策。

这崔莺莺倒是位刚烈女子,她宁可死了,也不愿被那贼人抢了去。危急之中夫人声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就将小姐许配给他。”

张生的八拜之交杜确是武状元,任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后,杜确的救兵到了,打退了孙飞虎。

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并厚赠金帛,让张生另择佳偶,这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看到这些,丫环红娘安排他们相会。

夜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莺莺也向张生倾吐爱慕之情。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

夜晚,小姐莺莺在后花园弹琴,张生听到琴声,攀上墙头一看,是莺莺在弹琴。急欲与小姐相见,便翻墙而入,莺莺见他翻墙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誓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

老夫人看莺莺这些日子神情恍惚,言语不清,行为古怪,便怀疑他与张生有越轨行为,于是叫来红娘逼问。红娘无奈,只得如实说来。红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张生求情,并说这不是张生、小姐和红娘的罪过,而是老夫人的过错,老夫人不该言而无信,让张生与小姐兄妹相称。

老夫人无奈,告诉张生如果想娶莺莺小姐,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方可。莺莺小姐在十里长亭摆下筵席为张生送行,她再三叮嘱张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长亭送别后,张生行至草桥店,梦中与莺莺相会,醒来不胜惆怅。

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

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张禹卿晚年从事戏曲教学,热心培育滇剧人才。滇剧著名演员碧金玉、万象贞即小八音都是他的弟子。

碧金玉本名杨素馨,云南省开远市人。碧金玉是继著名滇剧旦角表演艺术家竹八音、李瑞兰、李桂兰、李少兰、筱黛玉、张吟梅等之后又升起的一颗最明亮的滇剧明星。

碧金玉自幼家贫,无以为生,但她酷爱滇剧艺术,从小就经常出入戏院看戏。著名滇剧表演艺术家竹八音率班到开远演出,慧眼识人,收她为徒,悉心传授。年幼的碧金玉机灵过人,博闻强记,勤学苦练,不久即能登台演出。

碧金玉初学丑角、武生,能演《小放牛》、《十八扯》等戏,后来又向李桂兰、徐佩林、栗成之、乔秀峰等名伶请教。并同台演出,转演青衣、老旦、花旦、彩旦和小生,技艺猛进,能戏渐多,名声逐渐远扬。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碧金玉就走红了滇剧舞台,驰名云南全省。她所灌制的唱片《雷神洞》、《江油关》、《抢雨伞》、《赵五娘》、《秦香莲》等10余张,享誉全国。

碧金玉文武双全,戏路极宽,主要演出代表剧目有《秦香莲》、《赵五娘》、《王宝钏》、《王志贞》、《玉堂春》、《春秋配》、《二度梅》、《血手印》、《王昭君》、《江油关》、《抢雨伞》、《白扇记》、《柳荫记》、《碧玉簪》、《擦脸认妻》、《秦雪梅吊孝》、《穆桂英》和《樊梨花》等。

碧金玉嗓音清脆,韵味醇厚,行腔舒展自然,委婉流丽,表演细腻娴熟,生活气息浓厚,台风严谨,自成流派。碧金玉注重培养人才,在她指导下成长起来的中青年演员已成为滇剧艺术骨干。如著名滇剧演员王玉珍、魏琼芬、马琼芳、陈月娥、杨家美、李丽华等深得其妙传。

滇剧净行的名家有王海廷、李文明。王海廷原系川剧演员,他的《铡美案》等3出备受人们的欢迎,这3个剧目和李文明的《叹更夸将》、《五台会兄》等剧目都灌了唱片。

旦角有王水牛、王树萱等。王水牛人称“神丑”。王树萱在《祭棒捶》时,一口将头上的烛灯吹灭。王树萱演滚灯,头顶灯碗,在板凳上转3转,下凳后钻3次凳,最后还把灯吹熄。《收癞龙》靠旗扎臂上收拢又打开。《杨广逼宫》还大耍翎子。

旧时的滇剧演员,不少身怀绝技的。如旦角李凤凤,他演《偷盗遇魔》把辫子竖起还吊梁上。男旦演《南唐度药》时,他演刘金定从口中,下腰把药成直线喷入杨文广口中。

此一时期,围鼓茶铺兴起。昆明最大的围鼓茶铺有三合宫、八宝园、陶然亭。相继开设的茶铺有阁楼脚茶室、益和公茶室、云光茶室、庆丰茶室等12家。

1921年,滇剧坤角在昆明舞台上出现,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张宝钗、月中娥。

张宝钗在《斩三妖》中饰三妖苏妲己。她上罩绣花被巾,遮胸露臂,手腕佩以花镯银铃,叮叮有声。身段婀娜多姿,眉宇间顾盼飞神,既显其妖媚,又无卖弄色相之嫌,观众甚为称赞,有“滇坛一枝花”的美称。

1914年,昆明计有云华茶园、群舞台、丹桂茶园、天乐茶园、荣华茶园、大观茶园等6家戏园。最初各茶园均专演滇戏,由于云华茶园首先赴上海请京角来昆演出,营业颇佳,各戏园老板争相仿效,出现京、滇合演。

在昆明市滇剧发展的同时,临沧市凤庆县成立了第一个滇剧社团尚友社。所演剧本大多为1935年有务本堂、云南大新书店、瑞华书局等出版的《滇剧大观》、《新滇剧》、《滇剧曲谱》等书中的剧目,并移植了一些川剧剧目。

1953年,顺宁滇剧团成立,后来改为凤庆滇剧团。凤庆滇剧团经过多年演出实践,已基本形成一支行当齐全,阵容整齐,唱、念、做、打各具风格,有一定影响的滇剧演出队伍。

凤庆滇剧团在保留传统剧目的同时,为改革滇剧唱腔作出了贡献。如赵兴仁在表演过程中创出的反丝弦、反二黄,以及融襄阳、胡琴、丝弦和杂牌小调为一体的五音联弹,丰富发展了滇剧唱腔。

凤庆滇剧团在演绎和移植一些好的剧目的同时,还创作产生了一批诸如《夜梅》、《双冤案》、《生日蛋糕》、《借嫁妆》、《阳雀叫醒梦中人》、《涌金烈火》、《心愿》、《对象》、《金秋宴》、《蜂王选婿》等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原创剧目。

1953年,在宜良还成立了协兴滇剧社,把一些分散在民间的滇剧艺人吸收入社。1955年,宜良的滇剧班子合并于曲靖地区滇剧团,在宜良成立了曲靖地区滇剧团一队。

1959年,宜良在滇剧一队的基础上成立了宜良县滇剧团,云南省著名滇剧演员彭国珍、小八音、戚少斌及琴师殷质泰等都曾经是该团早期的骨干。彭国珍艺名“状元红”,是继滇剧泰斗栗成之之后艺术成就颇高的生角演员。

彭国珍出生于梨园世家,幼年家境贫困,5岁即随父彭春阳学戏,7岁登台演出娃娃生,9岁参加名伶张子谦的戏班,又得到栗成之、郑文斋、翠竹仙等大名伶的指点和传授,使她有天赋的好嗓音更能得到发挥,特别是在吐字、运气、行腔等方面颇多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

彭国珍20岁左右便已挑班演出,走红滇中、滇南、滇东一带,得到了广泛的艺术实践。新中国成立后即从宜良调来参加云南省实验滇剧团工作,又得到京、昆、川名艺人李鑫培、刘奎官、张德成、白云生等的指导,技艺日臻成熟、完美。

1952年,年仅24岁的彭国珍就曾参加文化部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饰演《送京娘》中的赵匡胤,荣获三等演员奖。

彭国珍不但具有演戏的一些好条件,特别有一口天赋的金嗓子,而且爱戏如命,能勤学苦练,潜心钻研,多方借鉴,强闻博记,所以其文武兼备,唱做俱佳,字正腔圆,韵味醇厚,身段利落,表演细腻,不露女相,在滇剧舞台上演出过一百多个剧目,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彭国珍戏路很宽,能戏不少,又擅长红生戏,文武场面均能操作。主要演出的代表剧目有《三打王英》、《搜孤救孤》、《辕门斩子》、《送京娘》、《斩黄袍》、《空城计》、《秦香莲》、《王宝钏》、《徐杨顶本》和《哭祖庙》等。

彭国珍在《三打王英》、《辕门斩子》、《搜孤救孤》、《斩黄袍》等剧中的襄阳唱腔,在《秦香莲》、《空城计》、《徐杨顶本》等剧中的胡琴唱腔,在《送京娘》、《王宝钏》等剧中的丝弦唱腔,都继承了前辈艺术家的优点。并且,彭国珍博采众长,有她自己的创造和发展,具有高亢雄浑、刚劲有力、韵味醇厚、挥洒自如等特点。

彭国珍在《搜孤救孤·盘刀门》中饰草泽医人程婴的神态表演,在《斩黄袍》中饰赵匡胤的醉态表演,在《秦香莲·闯宫》中饰陈世美的内心人物刻画等,都十分细腻生动、纯熟老练,炉火纯青,恰到好处,从而把一个个戏剧人物表演得活灵活现,塑造得栩栩如生。

后来,不少滇剧须生演员如莫宝华、陈荣生、唐朝观、杨茂、高勇、潘亚吉等,都在学习彭国珍的唱腔和表演艺术,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彭国珍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继“滇剧泰斗”栗成之之后,最优秀的滇剧须生演员之一,她把滇剧须生的唱腔和表演艺术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树立起了一座历史的丰碑。

“小八音”名叫万象贞,云南昆明人。1945年,万象贞师从张禹卿学艺并登台演出。专攻花旦、闺门旦、青衣,擅演悲剧人物。她的嗓音醇厚、韵味独特,表演准确细腻,并善于借鉴其他剧种的表演艺术,在滇剧演唱艺术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

1956年,万象贞参加云南省第一届戏曲汇演扮演《荷花配》中的荷花仙子获表演一等奖。同年演出的《荷花配》、《烤火下山》、《借亲配》等戏晋京演出,受到首都戏剧评论界一致好评。万象贞主演的《借亲配》1959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艺术片在全国发行放映。

她主演的《荷花配》等戏于1957年9月由上海美术出版社摄制成画册出版发行。主演的《血手印》《杜十娘》等戏由我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录制成《中国戏曲艺术家唱腔选》发行。

这些名角,都使宜良县滇剧团冯家发展壮大,在云南获得了广泛好评。1967年,宜良县滇剧团解散了。1979年,以宜良县文艺宣传队为基础恢复了滇剧团,不但招回了一部分滇剧老艺人,还吸收了一批年轻演员。演出了滇剧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七侠五义》、《三姐下凡》、《杨家将》、《樊梨花》等,受到了观众的好评。滇剧演出日益兴盛起来。

1975年后,宜良县滇剧团创作了历史剧《天波潮》、《穿袈裟的军人》等剧目,参加曲靖地区文艺汇演并获奖。后来又创作了民间故事剧《兔仙救龙记》、现代剧《野菊花》《绿林新传奇》等剧目,并且都在昆明戏剧汇演中获奖。

宜良滇剧有着久远的历史传统,有很多知名的滇剧老艺人活跃在其各个历史时期的舞台上。宜良滇剧艺术根底较深,唱腔、曲调、表演、服装都体现了滇剧的艺术风格,韵味浓郁,在云南省滇剧演出活动中享有较高的声誉,深受群众喜爱。

[旁注]

围鼓 一种民间文艺,形式是十多个人围坐在茶馆里、有的打鼓、有的敲锣、有的吹笛、有的拉琴,演唱着生、旦、净、丑、末,一应俱全的剧目。在我国古代,喜爱这一文艺活动的人上自官僚、文人雅士、下至车夫力行、文盲商贾,各界都有。

茶室 举办茶会的房间称茶室,也称本席、茶席或者只称席。茶室内设壁龛、地炉。地炉的位置决定室内席子的铺放方式。客人经茶室特有的小出口进入茶室,传说这种小出口是茶道始祖千利休模仿淀川小舟上的窗户设计的。茶室始于我国唐朝,大唐盛世,四方来朝,威仪天下。

京剧 又称平剧、京戏,是我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从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国粹”之称。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73岁去世,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司马昭(211年~265年),字子上,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宣帝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司马师的弟弟,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265年,司马昭病死,数个月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状元 科举时代称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宋时廷试列一甲者,有时也称状元。目前在史籍中留有名号的状元约有700多人,他们都是在苦读之后,才一举天下知,成为当时科考上的佼佼者。

戏装 我国传统戏曲的舞台服。又称行头。包括戏衣、盔头、戏鞋等。宋元以来,随着戏剧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戏装逐渐程式化,具有相对稳定的穿戴规则,并由绘画服饰演进为刺绣服饰。清末,戏装在新颖、轻便和写实方面有了改进,称改良行头。

二胡 我国古典乐器,又名“胡琴”,唐代已出现,称“奚琴”,是北方的民间乐器,是我国独具魅力的拉弦乐器。它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之一。

琵琶 东亚传统弹拨乐器,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我国秦代出现。在唐代以前,琵琶也是汉语里对所有鲁特琴族弹拨乐器的总称。唐代后期,琵琶从演奏技法到制作构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横抱演奏变为竖抱演奏,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拨子演奏。

林黛玉 小说《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之一。她是老太君贾母的外孙女,字颦颦,海棠诗社别号潇湘妃子。她自幼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因母亲早亡,寄住在贾府,后父亲病故,从此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林黛玉生得倾城容貌,兼有旷世诗才,名列“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

武则天(624年~705年),又名武曌,亦作武瞾、武照,通称武则天或武后,我国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临朝称制,后自立为武周皇帝,705年退位以后,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

方丈 原为道教固有的称谓,佛教传入我国后借用这一俗称。佛寺住持的居处称为方丈,亦曰堂头、正堂。这是方丈一词的狭义。广义的方丈除指住持居处外,还包括其附属设施如寝室、茶堂、衣钵寮等。

武状元 是我国古代武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选拔出来的或者经皇帝认定的第一名,或者称为一甲一名武进士。在我国历史上,人们崇尚“文治武功”,习惯于一方面“以文教佐天下”也就是叫教化民众,维护社会太平;另一方面“以武功戡祸乱”也就是保护国家安定、巩固国家政权。

尚书 官名。尚书令,始于秦代,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掌文书及群臣章奏。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又称中书令。东汉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道脑。魏晋以后,事实上即为宰相之任。唐初秦王李世民曾任其职,后不复置。清代“六部”的主官称尚书。

府尹 官名。始于汉代之京兆尹。唐代之东都、西都、北都皆置府尹。北宋曾于京都开封设置府尹,以文臣充,专掌府事,位在尚书下、侍郎上,少尹二人佐之,但不常置。明代于应天、顺天,清代于顺天、奉天设置府尹,其佐官称府丞。后亦用以泛称太守。

五音联弹 亦作“五音连弹”,又称“双琴换手”、“换手连弹”,属于说唱音乐的一种特殊演奏形式,由梅花大鼓伴奏乐师的演奏发展而来。由四人演奏五件乐器,每人双手同时演奏两种乐器,分别演奏邻座乐师的乐器,联合演奏一曲,再由梅花大鼓演员搭配击鼓,并在和谐的乐曲声中引吭高歌。

娃娃生 专门扮演儿童一类的角色。娃娃生头上戴着孩儿发,身上穿着茶衣。这种角色都是用本嗓唱念的,虽然很年轻,但也不用小生的唱法来唱。娃娃生虽然用本嗓来唱,可是又不能唱成老生腔,所以娃娃生的唱腔是混合了生、旦和小生的唱腔,这是很特别的。演起来要有天真烂漫的儿童稚气。

赵匡胤(927年~976年),北宋王朝开国皇帝,庙号宋太祖。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河北清苑县。年轻时曾经在少林寺学习武术。960年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在位16年。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我国的文治盛世,死后葬于郑州巩义宋陵之永昌陵。

[阅读链接]

滇剧对戏曲艺术的影响非常深远。1952年,滇剧艺术家碧金玉与另一滇剧表演艺术家赵吟涛等合作,演出滇剧传统戏《闯宫》,荣获一等演员奖。碧金玉唱做俱全,很能刻画和表现人物细腻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放在《投店》之后演出可以承前启后,使全剧的结构完整,浑然一体,顺畅自然。

田汉等很多戏剧大家和各剧种的大名伶、行家里手看了《闯宫》这折戏都齐声称赞这折戏很好,从此以后,各剧种演出《秦香莲》时都增加了这折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