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特色——贵州侗戏

贵州侗戏是深受侗族人民喜爱的少数民族戏剧形式。它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汉族地方剧种贵州的花灯戏、湖南的阳戏和花鼓戏、广西的桂戏和彩调的影响。

侗戏音乐是在侗族民歌琵琶歌、叙事歌、大歌和山歌和基础上,吸收汉族戏曲剧种音乐逐渐发展而成的。其歌腔则是由侗族民歌演变而成的唱腔。侗族民歌非常丰富多彩,有琵琶歌、山歌、牛腿琴歌、笛子歌等。这些民歌都不同程度地融入侗戏的唱腔音乐中,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侗戏。

叙事歌发展而来的戏剧

在我国贵州一带,有一个名为侗族的古老民族。在侗族中流传着两种民间说唱艺术,名为“嘎锦”,侗语意译为叙事歌。

嘎锦的演唱者称为歌师,一般都是有一定艺术修养和丰富生活经验的中年农民。旧时的歌师常在农闲时节走村串寨进行演唱,属于业余性质。由于侗族人民热爱这种艺术,歌师演唱时,往往举寨来听,并给予接待和馈赠。

嘎锦一般由歌师自弹自唱,以唱为主,中间夹用口语叙述,与唱词连起来叙述一个故事。唱词结构采取分节歌的形式,一部作品由数十乃至数百诗节组成。每节的句数不固定,多为偶数。每句的音节也不固定,多为奇数。韵脚有尾韵、腰韵两种,腰韵用在长句的中间语气停顿的地方。

嘎琵琶分短歌和长歌。短歌为抒情民歌,长歌为叙述故事的说唱。

到了清代嘉庆年间,在贵州东南部的黎平县出生了一个名叫吴文彩的侗族少年。吴文彩生得一表人才,聪明智慧,后来又考中了秀才,但是他不骄不傲,尊敬族人和妇嬬老少。

吴文彩从小就爱唱侗歌,是寨上出色的侗歌手。20岁的时候他开始练习编侗歌,逐步达到出口成歌的境界。他编的侗歌内容贴切,比喻得当,讲究韵律,易于传唱,很快就成了远近闻名的侗族歌师。流传下来的有《开天辟地》、《吴家宗祖》、《历代皇朝》和劝世歌《酒色财气》、《乡老贪官》等。

有一年,寨上有一对行歌坐月、海誓山盟结为夫妻的侗族青年男女结为夫妻。他们十分恩爱,形影不离,男耕女织。可是好景不长,婚后不到一年,丈夫就被官府抓送到很远的地方去当拉夫,一去五年杳无音讯,妻子以为丈夫可能累死在他乡,就改嫁到另一个侗寨去了。

妻子改嫁没多久,丈夫就回来了,面对空洞洞的房子,想起往日的甜言蜜浯,丈夫痛不欲生,最后去找吴文彩歌师帮忙。

吴文彩略加思索后,高兴地答应他,并说:“我编一首歌给你去唱,只要你妻子听到这首歌后,就会回到你身边。”

吴文彩把这对夫妻的爱情经历编成了一首催人泪下的侗歌,丈夫拿到妻子改嫁去的侗寨鼓楼里一唱。妻子听到后,果然与丈夫和好,破镜重圆。丈夫为酬谢吴文彩,送了他一两二的银子,这首歌便叫做《两贰银歌》。

由于吴文彩编歌传唱出了名,29岁那年,被县城里的人请到城里去传唱侗歌。

有一天,吴文彩携带胞弟吴文彬去鼓楼听歌,听一个叫吴老松的老人说唱“嘎锦”《孟良和焦赞》、《薛刚反唐》。在那寒冬腊月,鼓楼里的火烧得暖融融,而吴老松老人声情并茂的说唱,让人们深夜不散。

吴文采和吴文彬夜夜不缺,总是坐在吴老松老人的身旁,当老人说完一段就给老人的烟锅装烟点烟,吴文彬和其他人就忙着给老人递茶水。

在听说唱的过程中,吴文彩在思考一个问题:“这种‘嘎锦’的说唱形式虽然好,美不胜收,人人喜爱,可是在鼓楼听的人毕竟是少数,还有许许多多的老奶奶老妈妈和妇女小孩在家里纺纱织布,她们未能欣赏到。如果把这种说唱形式进化成一种戏剧形式,把它搬上舞台,在节庆时节表演,让所有侗族人都能看上、听上,那该多好啊。汉人有汉戏,那么侗族就不能有侗戏吗?”

夜静静的,鼓楼旁鱼塘里的鱼群钻进草窝睡去了,月亮落在腊洞寨后山古松背后去了。黎明前,听嘎的人渐渐离去,大家出得鼓楼门,回过头说道:“公松,明夜,我们再来听啊!”

吴老松说:“只要你勤快听,我就夜夜唱。”

人们满怀喜悦地走了,吴文彩和吴文彬扶起老人,大家走出鼓楼。吴文彩附在吴老松的耳朵上说:“阿公,我要把您唱的故事编成戏,编我们侗家的侗戏,就像汉人演的汉戏一样,让人物去表演,有唱有讲有跳有音乐,那该多好啊!”

吴老松高兴地说:“那好得很,但要有戏本啊,你能编吗?”

吴文彩满怀信心地说:“能编,我能编戏本。”

吴老松握住吴文彩的手说:“你明夜就不要来听我讲唱了,你就用十天半月编出侗戏的戏本来,今年过年的时候要让侗家人看上侗戏。”

吴文彬说:“你莫胡吹哟,你搞不出侗戏来,老公会用烟杆打你脑壳的哩,况且,这侗戏亘古就没有啊!”

吴文彩说:“鬼脑壳是人雕的,人脑壳不也是人雕的吗?我写出戏本来,你就给我抄好就行。”

吴文彩经过10天努力,创作出了两个侗戏剧本《凤姣李旦》、《梅良玉》。这两个戏本是根据汉戏剧目改编的。

吴老松听了吴文彩谈剧本之后,激动地对大家说:“我们侗家人有我们自己的戏了,这就是我们的侗戏,文彩这个侗家人的秀才做出一件惊天大事了啊!”

在鼓楼坪里,人们把吴文彩抛举起来,喝彩声阵阵。吴文彩创作出侗戏后,立马在寨上着手组建侗戏班子,紧锣密鼓地进行排练,他既当导演又当演员又教唱,他的侗戏班子很快就轰动了侗乡,十村八寨争相请去演出。

那一年的春节,是腊洞侗家人最热闹的日子,附近九村八寨的侗家老幼,满含笑意、满怀激情来到腊洞看戏,看侗家人自己编自己演的侗戏。

演侗戏没有舞台,人们就用杉木搭起一个戏台,地点就在鼓楼台外的广场上。台上用竹席围上,两边摆上凳子。乐器和道具也有了,就是两把胡琴,一面小鼓,一面小锣,两对钹。

演员就是腊洞寨自选的,乡音乡情,富有泥土气息。凤姣李旦上台了,他们在台上绕着“八”字走着对唱,音乐配合自如,而剧情的戏剧冲突由浅入深,曲折跌宕。

吴文彩创作的整个曲调是那样隽永和悠扬,而演员的表演入戏入景。整个鼓楼坪上三四千男女老幼,谁也不咳一声。当一剧终了,台下就往台上鸣放鞭炮,祝贺侗戏演出成功。人们不约而同地把吴文彩抛起来,像抛绣球一样把他抛起来。欢呼声响彻天外。

接着,铁炮轰响,人们把侗家人最高的礼遇送给吴文彩,送给从历史的深处苦难中走出来的侗民族精英,以表达彰显民族智慧的民族精英,铭记创新了侗民族文化的英雄。

接着,吴文彩又编出侗戏剧本《刘志远》、《包公铡美》等多部。随着时间的推移,吴文彩编的侗戏,传到侗区各地,深受侗民的喜爱,使得侗戏自己也在艺术上有了提高。

吴文彩后来被人们尊称为“侗戏鼻祖”。侗族人民为了缅怀他,至今各地的侗戏班子开演前都要念词请祭他:

阴师父,阳师父,吴文彩鼻祖师父,弟子不请不到,有请即来,日请日到,夜请夜来,师父请到,马上开台。

由于吴文彩编排的侗戏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现实主义表现很强,鞭挞邪恶,弘扬正气,表演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有一次,他带领戏班子到一个侗寨首场表演自己作的侗戏《梅良玉》,散戏后在剧中扮演奸臣卢杞的演员,竟遭到观众的唾骂,第二天早餐连油茶都不端给这位演员吃。

还有一次,在一个侗寨演出,有一个侗族青年看戏时以为是真的,竟然冲动地跳上戏台夺下马刀打伤了扮演卢杞的演员,引发了一场官司。

侗戏不断吸取桂剧、彩调、祁阳戏、贵州花灯戏等其他戏曲剧种的营养,逐渐提高和完善,最终演变成表演有说有唱、曲调丰富、别具风格的独立剧种。

[旁注]

秀才 隋代始行科举制,设秀才科。唐初沿置此科,及第者称秀才。后废秀才科,秀才遂作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后来,宋代为士子和应举者的统称。明代曾一度采用荐举之法,亦有举秀才。明清时期,秀才亦专用以称府、州、县学生员。

春节 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之一。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鞭炮 我国古代逢年过节或者出嫁迎亲,都会燃放鞭炮庆祝,鞭炮最开始主要用于驱魔避邪,后来表示喜悦庆祝。鞭炮说法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称谓从“爆竹”“爆竿”“炮仗”、“编炮”一直到“鞭炮”。在现代,华人在传统节日、婚礼喜庆、各类庆典、庙会活动等场合几乎都会燃放鞭炮。

油茶 侗、瑶、壮等族饮料也叫做油茶。将茶叶用油炒,然后加水煮熬,沸开后滤出茶叶渣,即成油茶。食用时,要配以调料和副食。参见“打油茶”。回族食品。是荞麦面和糯米粉加牛油或羊油混合而炒的一种炒面。食用时用开水搅拌成糊状。多作为早餐。

马刀 刀的一种。属于宽背薄刃,刀身比较沉重,这样有利于增大砍劈的力度。蒙古马刀线条流畅,刀柄一般都略向刀刃方向弯曲,这样带弧度的刀柄更利于骑手掌控,不易脱手。蒙古人骑术精湛,主要靠的是利用马的速度形成的强大冲击力带动马刀完成劈砍等战术动作。

[阅读链接]

据传说,吴文彩为了创作侗戏,曾经把自己关进一间谷仓里,3年不走亲探友,不会客应事。有时手舞足蹈,有时大哭大笑,人们都说他疯了。

经过3年的呕心沥血,吴文彩终于借鉴汉族传书《朱砂记》和《二度梅》,以侗族山歌为基调,改编、翻译出了最早的侗戏《李旦凤姣》和《梅良玉》。并设计了别具民族特色的闹台、引腔、上下句、过门、转台、尾声等一整套唱腔和器乐伴奏曲谱,以及“8”字形表演动作。从此,侗族有了自己的侗戏。